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五節 實例分析(1 / 3)

第五節

實例分析

我們將以《新生代農民工不願拚體力賺錢:找工作就像找媳婦》(大眾網,2016年3月2日)和《何處是吾鄉?新生代農民工的迷思》(新浪財經,2017年1月26日)兩篇文章為例,探討網絡媒體中“敘事定位”對新生代農民工身份的構建過程。以上兩篇文章都屬於新聞通訊。新聞通訊是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我們選取的這兩篇報道分別是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形式來進行寫作的。

一、一級定位:角色的定位及敘述性事件

新聞敘事的敘述者將新生代農民工及其相關者描述為參與過某些事件,而這些事件具有構建新生代農民工身份的能力。在第一級定位中我們要處理的問題是“角色是誰,他們的關係定位如何”#pageNote#0。網絡媒體新生代農民工新聞報道中的敘事者多元化,主要包括公開的敘事者和隱蔽的敘事者。記者以旁觀者或參與者的身份公開露麵,用“我”和“記者”出現在報道中,或缺席報道,僅冷靜客觀地陳述事實。敘述者不等同於作者。在有關新生代農民工的新聞報道中,記者扮演著“穿針引線”的角色,將新生代農民工的各種生活狀態展現出來,新生代農民工被描述為參與過各種事件的主體,這些描

述具有身份構建的作用,同時對新聞敘事進行介入,並給以客觀、適時的評價,因此記者既是新聞報道的敘述者也是新聞文本的作者,體現了新聞敘事客觀性的要求。

新生代農民工新聞報道作為文本敘事,其主要是以記者和新聞人物為主要發話人,包括:(1)文本作者,這裏主要指記者和編輯;(2)隱含作者,主要指的是報道中記者的形象;(3)敘述者,主要包括記者作為敘述者和新聞人物作為敘述者;(4)隱含敘述者,即記者所代言的真正發話人。實際上以上眾多發話人可以分為記者和新聞人物兩大類。我們在一級定位中所關注的主要是新生代農民工新聞報道中的敘事者,即記者和新聞人物。記者不會直接表達對新聞人物及新聞事件的評價,而是將自己的評價、觀點及態度植入其所選擇的新聞人物言行以及對新聞事件的編排組合方式中,記者的觀點是隱含在新聞人物(敘述者)的敘事中的。也就是說,對新聞報道中新生代農民工身份的定位我們可以從兩類敘事者的敘述出發進行解析。

《新生代農民工不願拚體力賺錢:找工作就像找媳婦》

事件和序列是新聞報道的兩類基本單位。新聞報道通過將不同事件按照一定的序列進行排序,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及生活進行報道。如在此語篇中,包括“轉變:85後、

90後進城務工人員對企業主動推銷不‘買賬’”“趨勢:新生代務工者‘短工化’趨勢明顯”和“期待:為生活工作,渴望紮根城市”三個小標題,分別呈現了新生代農民工對所從事工作的挑剔、由此造成的“短工化”就業現狀以及新生代農民工對市民化的渴望。這幾部分事件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序列,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關於新生代農民工求職的新聞圖景。

敘述者主要是記者以及幾位新生代農民工的代表張輝、李飛、吳芊芊、小劉、陳必勝和不知名的幾位新生代農民工。以上幾位新生代農民工作為社會行動者通過敘述者將其身份進行定位。這種定位是通過多種機製在語篇中實現的,如人稱代詞(他、他們、我、我們)、指稱(85後、90後、新一代進城務工人員、招聘負責人)。

美國社會學家Sacks於1992年提出了成員分類分析,關注說話人如何在敘事中將自己與某一群體範疇即成員類屬(membership categories)相聯係從而構建相應的身份。Sacks(1972)著名的兒童故事《嬰兒哭了》開篇的例子顯示了成員分類分析的雛形。Sacks表明,我們聽到的“母親”是“嬰兒的母親”,假設嬰兒是年幼的,理解母親抱嬰兒是因為他哭;看到抱嬰兒是因為他哭是道德上“正

確”的事情。所有這些理解都植根於我們在文化上聽到的母親和嬰兒的類別,用sacks的話說,是一對“標準化的關係對”,以及調用某些“類別綁定活動”#pageNote#1。“孩子哭了”“媽媽抱起他”用來演示類別知識是如何被用來理解文本和談話中的社會現象的。在這個著名的故事中,成員能夠通過“家庭”文化上可用的成員分類裝置理解這一表述,該裝置包括成員類別(例如母親、嬰兒、姐妹和兄弟)和相關的類別特征(例如關懷、相互照顧,甚至爭論)。Jayyusi(1991)指出,“Sacks的範疇界定行為、權利和義務的概念不僅指出了我們範疇概念的道德特征,而且因此也規定了對某些行為的道德責任”#pageNote#2。他對某些範疇作為標準化關係對的概念闡釋,不僅揭示了成員對社會傳統知識的組織特征,而且通過實證分析清楚地表明,這種知識是如何在道德上構成道德實踐的——它提供了推理者的各種歸屬、發現、估算、結論、判斷等。

因此,成員類屬是人們大腦中所儲藏的與分類有關的知識,通過“參照特定的屬性、活動和關聯”來研究人們如何將語言類別作為一個“道德裝置”來構成彼此#pageNote#3。人們用來組織和協商知識/實踐的類別帶有推理軌跡,成員們用它來建立這些類別及其所涉及的人的相關關聯,並受到

即時語境與文化模式的限製。在會話中人們對成員的分類進行選擇和構建時,“成員分類分析通過語篇中某一人物與其他人物、事件或特征構成的成員類屬機製和相關成員活動,來分析敘事語篇中的身份構建”#pageNote#4。分類是“道德的”,“分類包含在道德秩序中,道德秩序在社會生活中實際而普遍地運作著”#pageNote#5。

分類的方式主要是由語篇中的詞彙關係決定的。成員分類分析認為參與者的歸類是語篇中的詞彙在語境中建立的語義串,如“同齡人”“打工者”等指稱與“新一代務工人員”歸為同一類屬,“新一代務工人員”是“打工者”的下義詞彙,說明在新聞敘事中,敘述者仍是將張輝作為“打工者”的身份對待的,他們不同於“父輩”,不同於“城裏人”。因此張輝與新聞報道中提到的其他新生代農民工李飛、吳芊芊、小劉、陳必勝以及不知名的幾位新生代農民工都通過詞彙形成的語義串聯係起來,共同將這些年輕人歸類為“新生代農民工”,如“85後、90後、求職者、年輕進城務工青年”等通過詞彙的上下義、近義、共同詞彙語義關係等手段建立不同的身份類屬,進而完成新生代農民工身份的構建,如圖31。

圖31 新生代農民工身份的概念構建過程(一)

《何處是吾鄉?新生代農民工的迷思》

此語篇中的敘述者是

以第一人稱出現的,主要定位為新聞人物“我”。在文中對人物的定位主要也是以人稱代詞和指稱出現的,如“我”“新生代農民工”“驕子”“遊子”“第二代農民工”“農民工的子女”“80/90後這一代人”。以上指稱和人稱代詞作為參與者同樣在語境中形成語義串,“我”與“驕子”“遊子”指稱同一主體,“新生代農民工”和“第二代農民工”屬於同義關係,“80/90後這一代人”則是其他指稱的上義範疇。在新聞敘事語篇中,小句中的成分如參與者、過程成分以及環境成分是相互製約的,通過詞彙的協變關係,參與者可以被歸為某種屬性,同時參與者類別屬性的特點也會通過及物性過程等成分體現出來,從而完成新聞語篇中新生代農民工身份的構建。“成員分類分析認為成員類屬並不是先於語篇來設定的,這種類別的歸屬是一種社會行為,關注的焦點在語篇本身成員的類屬特點,口語中的說話人和書麵語篇中的人物可以與語篇中其他具有相同類屬特點的聽話人或人物聯係起來,從而可以構建出相應的身份”#pageNote#6。通過語篇中人稱代詞和指稱所建立的語義串,我們發現,新聞敘事者仍是將此新聞報道的人物角色“我”定位為“農民工”這一類屬,與“城裏人”相區別,如圖32。

圖32 新生代農民工身

份的概念構建過程(二)

二、二級定位:互動發聲

“對話性是新聞語篇的本質屬性,一則新聞語篇的客觀性並不取決於傳統意義上事實的客觀,而主要取決於語篇中異質聲音的多寡以及它們之間的對話關係”#pageNote#7。多方異質聲音的引入將新聞語篇構建為不同利益體相互協商、相互鬥爭的場所,同時詞彙語法資源構成的情態可以調節聲音的語氣、聲音出現的方式以及順序,也突出了新聞媒體客觀、權威的傳播者地位,新聞媒體在凸顯客觀性的同時也在傳遞著它所代表的意識形態。

在第一層次中,新聞報道作者描寫了係列事件,同時將新生代農民工定位在不同的事件中,在第二個層次上,敘述者將我們帶到各方不同“聲音”嵌入的故事中。在《新生代農民工不願拚體力賺錢:找工作就像找媳婦》中,存在著各種“敘事聲音”的來源:新生代農民工張輝、李飛、吳芊芊、小劉、陳必勝以及不知名的幾位新生代農民工、企業招聘負責人、記者、企業主、工作人員、義烏人力資源產業園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徐狀、專家等。通過這種發聲,敘述者把他/她自己和其他被敘述者描述為可識別的人。一個人物的聲音可以被視為代表一種可識別的社會類型或具有相關特征、價值觀或意識形態的可識別類型的人#pageNote#8。在記者的敘述中識別他人和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