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0章 無可無不可,做一個任何方麵都長的特長生-讀《知行合一》(1 / 2)

讀完度陰山的《知行合一:王陽明》,32萬字。

(1)閱讀了2遍,第二遍時開始進行批注。這本書,在王陽明係列裏麵,我認為算是質量比較高的。作者度陰山,把王陽明的生平,作為主線,在人物傳記的形式,把他的成長過程、思想變化、哲學思想都融彙進去。讀起來不費勁,深度也適合。但是,辯證地說,硬幣是有兩麵性的。在把“傳記”和“理論”進行融合的時候,難免有一些“個人 認知偏頗”甚至是“夾帶個人私貨”。類似《資治通鑒》裏麵的“臣光曰”,涉及到價值觀評價,難免就仁者見仁了。

(2)對“知行合一”的誤解打開了,以前理解,知行合一是知道了道理要去執行,讀完才知道,原意是良知與行為合一。了解以後,反而感覺,原來灑家誤解的是對的。

在王陽明看來,“知”是指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實際的行為。人的外在行為受內在意識支配,隻有真正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將之付諸行動,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知行合一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人們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逐漸深化對事物的認識,並將這種認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同時,通過實際行動的反饋,人們又可以進一步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和實踐能力。良知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道德感和判斷力,而知行合一則是將這種良知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

(3)王陽明的幾個知識點:

一是心即理,不全對,理既在心內,也在物外。“心即理”這一觀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心與萬物之理的內在聯係,但不能將其絕對化。王陽明提出的“心即理”強調了人的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人的內心能夠直接領悟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理隻存在於人的內心之中,而完全忽略了理在物外的存在。事實上,理既存在於人的內心,也體現在外在的客觀事物之中。內心通過感知、思考和體驗等方式,能夠領悟到事物內在的規律和道理,這些規律和道理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同時,外在的客觀事物也承載著自身的理,這些理通過事物的形態、屬性和運動規律等形式表現出來,供人們去認識和把握。我們在理解和實踐“心即理”這一觀點時,需要保持一種開放和全麵的態度。既要關注內心的體驗和領悟,也要關注外在的客觀事物,通過不斷的觀察、學習和實踐,逐步深化對事物內在規律和道理的認識。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內心的領悟和外在的認識是相互促進的,隻有將它們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對事物全麵而深刻的理解。

二是事上練,這個我反而認為是最精妙的,凡事用心,極致用心,把對立方打的他mom都不認識,然後裝一句“致良知厲害吧”。事上練”的精髓在於“凡事用心,極致用心”。無論麵對大事還是小事,都應全身心投入,用心去思考、去感知、去行動。用心不僅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對自我的挑戰和超越。要求我們在處理事務時,不僅要做到盡心盡力,更要力求達到極致,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通過“事上練”,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深入地洞察事物的本質。每一次的實踐都是一次對心靈的洗禮,每一次的用心都是一次對自我的超越和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積累經驗、增長智慧,更能夠磨練意誌、提升品質。“事上練”不僅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

三是致良知,講真理在以內,按良知行不會錯,有點誇大了。反複思索,“良知”ctr+h為“價值觀”更合適,價值觀既來自心內,也來自物外。在王陽明的哲學體係中,“致良知”強調追求內在的真理和道德自覺。然而,將真理完全歸結為內心的良知,並認為隻要按照良知行事就不會出錯,這種看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誇大。實際上,“良知”這一概念更接近於我們現代所說的“價值觀”。價值觀不僅源於內心的道德判斷和情感體驗,也受到外部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它既是個人內心世界的反映,也是個人與外界互動的產物。價值觀既來自心內,也來自物外。它既是個人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也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道德和行為準則。在追求真理和道德自覺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價值觀。既要傾聽內心的聲音,也要關注外部世界的反饋。隻有這樣,才能形成更加全麵、客觀和準確的價值觀,指導我們的行為和決策。價值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隨著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我們需要保持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不斷學習和進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四是心外無物,這觀點有點唯心論了。王陽明提出的“心外無物”這一觀點,強調內心世界的至上性和決定性,認為物質世界隻是內心世界的反映和延伸。從某種角度來看,這種觀點確實過分強調了內心的主觀性,而忽視了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和獨立性。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它有著自己的規律和特點,並不完全受人的主觀意識所左右。人們通過感知和認知來理解和把握物質世界,但這種理解和把握是建立在物質世界本身的客觀存在和特性的基礎上的。然而,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心外無物”這一觀點的價值和意義。從另一方麵來看,它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意識的重要性。人的內心世界是豐富而複雜的,它可以通過感知、思考和體驗等方式來影響和改變外界。在某種程度上,人們的內心世界確實能夠塑造和影響他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物質世界。我們應該以一種辯證和全麵的態度來看待“心外無物”這一觀點。既要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和獨立性,也要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意識的作用。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用心去感知、思考和體驗,同時也要尊重客觀世界的規律和特點,不斷追求真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