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25章 惡意抹黑(1 / 3)

英勇非無淚,不灑敵人前。男兒七尺軀,願為祖國捐。

——題記

第124章 惡意抹黑

通常,瀕海國家的人民對於自身的海軍,都是以曆史愈悠久愈感驕傲,縱是自己的海軍曾經遭遇過大的失敗,也通常會從失敗的黑暗中尋找、提煉可貴的光芒,抑或是歌頌悲壯的犧牲,以期永誌不忘。

現代俄羅斯海軍不忌諱日俄海戰的慘敗,恢複使用帝俄時代的海軍旗;法國海軍坦蕩蕩參加英國舉行的紀念擊敗法國艦隊的特拉法加海戰閱艦式,都是頗為典型的例子。

與這些現象相反的是中國人對待自己海軍的態度。

曾經摘取過亞洲第一桂冠、在甲午海戰中進行過浴血廝殺的北洋海軍,很多時候卻處於一種被習慣性地羞辱、鄙夷乃至無視的地位。

隨著現代關於北洋海軍史和甲午戰爭史研究的不斷深入,通過史料辨析、事跡考證,已經日益證明北洋海軍的這種黑暗化形象,其實根本沒有什麼可靠史實的依據支撐,隻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慣性思維模式所致。

追溯起來,北洋海軍被黑暗化的源頭要一直尋到這支軍隊的誕生。

現代意義的海軍產生於歐洲,中國萌動建設這種西式海軍的由頭,是因為19世紀中遇到的歐洲列強從海上聯檣而來轟開中國國門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此後興起購輪船和設廠造船小心翼翼地摸索。

而近代中國真正向外邁出建設海軍的步伐,則是因為1874年日本悍然出兵侵入台灣的事件,痛感“以一小國之不馴,而備禦已苦無策”,為切實修補海防.

於是從1875年起分派南北洋大臣負責籌建南北洋海軍,曆經十餘年努力,最終在1888年首先建設成了實力一度排名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

從建設、發展海軍的目的來看,近代中國的海軍可以說是被外敵打出來的,是被動的避害反應的產物。

最初為了解決海防問題,再具體化到為了防範“肘腋之患”的日本,給人感受到的是一種受到外力壓迫時不得不為之的被動感。

海軍是西方大工業背景下徹頭徹尾的洋事務,也由此,因為感受到海防的壓力要建海軍,便成為了在當時封閉的中國社會中,難得的一個進行近代化建設的突破口。

一切都需要學習西方的海軍,開始撬動中國社會的近代化。

因為海防和海軍的需要,清政府在1866年批準設立福建船政嚐試自造輪船的同時,破天荒地批準了開辦近代化的海軍學校,成為大規模洋式教育光明正大進入中國的起始。

因為海防和海軍的需要,1877年機械開采的開平煤礦開始興辦。

因為海防和海軍的需要,原本被守舊社會扼殺夭折的鐵路事業,在唐山至胥各莊鐵路線上死而複生。

還是因為海防和海軍的需要,1880年中國電報總局成立,力排社會浮議,一根根電報線杆連通南北洋,進而編織成了勾連全國的電報網絡。

這一樁樁中國近代化道路上的零的突破,現代中國人感受到的往往是豪邁之情。

但在當時的中國,每多一個這樣的第一,其實意味著海軍在傳統社會眼中的惡感會加強一分。

日本為了變為一個近代化國家、融入世界,從上至下推動全社會的近代化改革。和日本不同,在當時保守的中國社會,看似也有洋務事業建設的蹤跡,但卻是在過往外敵入侵的巨大陰影下被迫為之的不得已之舉,並沒有全社會的認知和支持為基礎。

因而同是近代化,日本是舉國近代化,而清王朝實際隻是一場海軍近代化運動。

在這樣的大背景中,北洋海軍便是被推到風口浪尖的一群人。

除了個別老將外,所有軍官幾乎都經曆過西式學堂的教育,甚至還有直接留學過歐西的,他們說英語、生活做派西。化、和西方人交往密切、沒有經曆科舉,卻憑著西學得到了官職和厚祿。

在占主流的中國知識階層看來,這些人簡直連基礎的道德修養和國學功底都尚不具備,卻獲得了普天下多少寒窗苦讀的士子孜孜以求而不得的前途。

不僅軍官如此,北洋海軍中甚至於連水兵在日常訓練中都以英語為口語,用餐的食譜也都西化,薪糧也遠遠超過他們的陸軍同行

雖然北洋海軍是當時中國唯一一支能與世界接軌的軍隊,但在大多數眼光還封閉的國人看來,是那樣的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