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26章 腐敗與否(1 / 3)

潮起潮湧提劍立,一生長為國家憂。

——題記

第125章 腐敗與否

更有甚者,在惡評北洋海軍的訓練問題之後,更是將矛頭指向了其中將領。

對此,蕭逸更是頓覺義憤填膺,曾經還就一篇文章進行過辯論,文章內容大抵如下:

北洋大臣李鴻章,於光緒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奉旨開始督辦北洋海防。

而創辦海軍就要有人統領,丁汝昌被李鴻章物色為北洋海軍提督人選,固然有多種原因,多方見解,但與丁汝昌係淮軍出身,是李鴻章安徽老鄉則有直接關係。

從丁汝昌投奔李鴻章被留在北洋海防差遣,到李鴻章正式奏請由他統領北洋海軍,期間國內第一所培養海軍軍官的福建船政學堂的前幾屆學生已經畢業,派赴英國的第一屆海軍留學生也陸續回國,但李鴻章認為:

“各管駕由學堂出身者,於西國船學操法固已略知門徑,而戰陣實際概未閱曆,必得久經大敵者相與探討砥礪。”

當李鴻章將這些有著海軍經驗的“學生官”排除在海軍統領人選之外後,可供選擇的也就寥寥無幾了。

當時重點的人選有兩個人:一個是丁汝昌,一個是洋務派道員許鈐身。

許鈐身精通洋務,而且比丁汝昌更早接觸海軍,統領海軍的條件比丁汝昌占優,但許鈐身最大的缺點是桀驁不馴,他曾多次對李鴻章表現不恭,令李心生不快。

而丁汝昌雖然出身陸軍,也不太懂洋務,但他最大的特點是對李鴻章惟命是從,選擇丁汝昌更便於李鴻章控製北洋海軍,使它和淮軍一樣成為自己的私產。

綜合這些因素,李鴻章最終把北洋提督的人選鎖定在了丁汝昌身上。但有不少親曆戰事的軍官,曾於戰後對丁汝昌出任北洋提督的資格提出過疑問。

洋員泰萊稱他“不諳航事,實際上為傀儡提督”。也有人含蓄稱“海軍提督非閱曆多年,深諳西法之水師官不可”。

由於丁汝昌不諳航事,導致海軍訓練針對性、實戰性不強,在甲午海戰中付出了慘痛代價。

黃海海戰中,丁汝昌指揮北洋海軍以橫陣迎敵,嚴重限製了艦隊機動與艦炮火力運用的有機結合,艦船協同混亂,指揮不力,致使北洋艦隊損失5艦,日軍雖傷多艦,但一艦未失。

海戰後不久,中外評論家就指出,北洋艦隊戰敗“原因雖多,要以橫陣之不良為最大失策”。

由此可見丁汝昌在海軍戰役戰術指揮方麵的缺陷和失誤。同時,也正是由於丁汝昌對李鴻章有恩師同鄉的裙帶關係、惟命是從的親信關係。

在甲午海戰中,麵對日軍的進攻,丁汝昌三番兩次聽從了李鴻章“如有違令出戰,雖勝亦罪!”的指令,尤其是在劉公島防衛戰中,一味強調防禦,保存艦船實力,一次次錯失了主動出擊的戰機,導致劉公島很快失守,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縱觀北洋海軍將領隊伍,拉幫結派、拉攏裙帶的現象比較普遍。

北洋軍官大多出身福州船政學堂,以福建人居多,他們人多勢眾,常常刻意排斥非閩係軍官。

長期拉幫結派且排擠打壓異己,讓閩係軍官主導了水師軍政大權,導致有才能的非閩係軍官得不到提升重用,甚至連身為北洋水師提督的安徽人丁汝昌也不得不承認:

“孤寄於群閩之上,遂為閩黨所製,威令不行”。

縱觀北洋艦隊的幾十名管帶中,較好的如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管帶林永升,在黃海之戰中英勇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