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59章 鐵甲巨艦(1 / 3)

第158章 鐵甲巨艦

“定遠”,在西方又被稱為“薩克森”改進型軍艦。

定遠和鎮遠二艦當時堪稱“亞洲第一巨艦”。二艦長94.5米,寬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5噸或7430噸,滿載排水量7670噸,動力為兩部水平式三汽缸往複式蒸汽機、8座圓式燃煤鍋爐,功率6000或7300馬力,航速14.5節(“鎮遠”為6000或7300馬力,航速14.5節),續航能力4500海裏\/10節,配有照度為8千支燭光與2萬支燭光的探照燈各一具,由3台發電機(“鎮遠”為2台發電機)提供70千瓦的電力。

裝甲總重為1461噸,鐵甲堡水線上裝甲厚14英寸(365mm),水線下裝甲厚12英寸(305mm),305炮座裝甲厚304mm,炮盾厚15mm,司令塔裝甲厚203mm,煤櫃載煤量700噸,最大載煤量1000噸,編製329-363人。

定遠號裝備有德國克虜伯305mm後膛炮4門(左舷右舷各一座雙聯裝炮塔,水壓動力,每門炮重31.5噸,25倍口徑)。

克虜伯150mm後膛副炮 2門(艏、艉各一門,每門炮重4.75噸,35倍口徑)、75mm克虜伯炮4門、37mm五管哈乞開斯機關炮 8門、57mm、47mm哈乞開斯速射炮 各2門,14吋魚雷發射管3具(兩舷各一具、艦尾一具,備有21枚魚雷),加上主炮總炮數22門,與鎮遠艦相同。

此外兩艦各裝備艦載魚雷艇2艘(一說3艘),分名為“定一”“定二”、“鎮一”“鎮二”,排水量16噸,艇長19.5米,110匹馬力,航速15節,裝備1門37mm哈乞開斯炮、2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艇艏左右各一)。

1880年(清光緒六年),北洋大臣李鴻章通過中國駐德國公使李鳳苞向德國坦特伯雷度的伏爾鏗造船廠訂造, 並派劉步蟾、魏瀚、陳兆翱、鄭清廉等駐廠監造,該級艦設計時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等鐵甲艦——英國“英弗來息白”號和德國“薩克森”號二艦的優點,為“遍地球第一等之鐵甲艦”。

北洋大臣李鴻章親自為二艦命名,“定”、“鎮”二艦和“濟遠”艦為同批建造,本應於1884交付中國,但當時正值中法開戰,德國因中立而延緩交艦,直到1885年中法議和後方將交付中國,三艦懸掛德國商船旗由德國水兵駕駛護送於1885年10月底抵達天津大沽口交付中國,其中“定遠”艦成為北洋水師旗艦。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北洋艦隊主力在丁汝昌率領下出海巡弋,尋找日本艦隊決戰。

丁汝昌的旗艦是“定遠”號戰鬥艦,北洋艦隊從威海基地出發,1894年9月13日,北洋艦隊主力來到了旅順,一路上沒有發現日本軍艦。

1894年9月16日,北洋艦隊護送運兵船向遼寧大東溝進發。

在到達大東溝後,運兵船上的陸軍部隊上岸。北洋艦隊主力艦船在大東溝外錨泊地停泊。

9月17日上午10時,日本聯合艦隊先頭部隊在黃海海麵上發現了一團黑煙,日軍判斷是北洋艦隊的軍艦,便排成單列縱隊,準備迎戰北洋艦隊。

停泊在大東溝外錨泊地的“鎮遠”號戰鬥艦發現有12艘日本軍艦正向錨泊地駛來,立即作了報告。

丁汝昌接到報告後,命令北洋艦隊由停泊隊形變化成雁隊形,北洋水師以5節航速向南迎戰日本聯合艦隊。這樣,中日兩支艦隊一縱一橫相遇。

這時相距甚遠,旗艦定遠艦發出抓緊午飯的命令。而日本聯合艦隊新兵較多,命令士兵可抽煙提神,打消大戰來臨前的恐懼。

12時50分,中日艦隊相距5300米,這時定遠艦右主炮塔305mm口徑巨炮首發第一炮,可惜第一炮沒有命中日本軍艦,落在日艦前方不遠的海麵。

史學界曾一度有一種說法,稱定遠的飛橋因年久失修而被震塌,導致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從飛橋上摔下摔傷。其實,這種說法出現在當時定遠艦上的洋員戴樂尓《我在中國海軍三十年》的回憶錄中,因為其人與定遠艦艦長劉步蟾有矛盾,故借此汙蔑劉步蟾,而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在事後寫給上司李鴻章的報告說自己是燒傷而非摔傷。

在火炮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一般采用三發試射、修正定位的方法。

北洋艦隊利用重炮射程遠的特點,先發製人,力爭戰場主動。

5分鍾後,日旗艦鬆島艦320mm口徑炮塔被定遠150mm口徑艦炮擊中,兩名日軍炮手負傷。接著,定遠艦又連中鬆島艦,北洋其他各艦也以主炮猛轟日本聯合艦隊本隊6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