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80章 沈公千古(一)(2 / 3)

清政府起初對日本的一係列侵台活動毫無所知,直到4月19日通過英使威妥瑪才始知此事。

5月11日,清照會日方詰責,並於14日下令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率領輪船兵弁馳往台灣,並授予他處理日本侵台事件的軍事外交大權。

6月中,沈葆楨到台後,一麵向日本軍事當局交涉撤軍,一麵積極著手布置全島防務。

他在府城與澎湖增建炮台,安放西洋巨炮;在安平廈門間裝置海底電線;增調淮軍精銳武毅銘字軍13營6500人入台,部置於鳳山;陸上防務北路由台灣鎮總兵負責,南路由台灣兵備道負責,海上防務,以揚武、飛雲、安瀾、清遠、鎮威、伏波六艦常駐澎湖,福星一號駐台北,萬年一號駐廈門,濟安一號駐福州;同時大力開通部落地區的道路,並派員招撫各處“番社”。

清政府也相繼運來洋炮20尊,洋火藥4萬磅,火藥3萬磅,士氣民心為之大振。

這些措施漸次推展開來,形成相當的聲勢,使日軍不能不有所顧忌。

這時候,台南南部惡性瘧疾流行,侵台日軍因氣候炎熱,水土不服,疾疫流行,每日死者四五名至數十名,士氣極其低落。

在進退維穀、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日本不得不尋求外交解決的途徑。

日方全權代表大久保利通偕顧問李仙得於是年9月到達北京,在前後七次談判中,日方仍堅執日本進兵的是“無主野蠻”之地,對此清政府予以嚴厲駁斥。

大久保利通認識到,隻有在清政府所堅持的“番地屬中國版圖”的前提下,才能和平解決日本侵台問題。

當時清政府的內政外交也存在很多困難,於是在英、美、法三國出麵調停下,清政府決計讓步,於10月30日簽訂了《中日台灣事件專約》(《北京專約》)三條,除以“撫恤”及付給修道建屋費用為名償銀50萬兩外,約中有“茲以台灣生番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之語,日本出兵乃為“保民義舉”,實際上等於承認琉球為日本的屬國。

日軍隨後於12月1日撤出台灣。

日本入侵台灣是對中國在台灣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一次挑戰,對中國來說,這是一次嚴重的邊疆危機。

日本侵台之役給清政府最大的教訓是,使它認識到自己的海防空虛,必須急起補救。

1875年4月,清廷發布上諭,派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事宜,沈葆楨督辦南洋海防事宜,中國近代海軍的建設從此走上軌道。

促使清政府檢討其治台政策的利弊得失另一個重要方麵是,認識到危險主要來自於外部而並不是內部。

過去清政府認為,“台灣之患率由內生,鮮由外至”外國的侵略,官員們開始重視台灣,把它稱為“七省門戶”、“南北洋關鍵”、“中國第一門戶”。

沈葆楨、丁日昌一再奏請對日本侵台應加嚴密設防,總理衙門也指出“經營台灣實關係海防大局”,這是對台灣地位的一種新認識。

在這方麵感受最深、變革最力的是沈葆楨。

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撤軍內渡,同年奉旨進京,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督辦南洋海防,擴充南洋水師,並參與經營輪船招商局,派船政學堂學生赴英法留學。

光緒五年(1879年)十一月病逝。

在日本侵台剛結束,沈葆楨就上了一個奏折,在奏折中他說;

“此次之善後與往時不同,台地之所謂善後,即台地之所謂創始也。”

從這時起,他相繼提出並實施了一係列治台政策和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