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83章 冤屈提督(1 / 3)

丁汝昌(1836—1895),原名先達,字禹廷、雨亭,號次章。

廬江北鄉石嘴頭村(今石頭鄉丁家坎)人。

祖先明初從鳳陽遷居廬江,同治四年(1865)遷居巢縣汪郎中村。

丁汝昌出身於世代務農家庭。

不滿周歲母死,依靠祖母和父親撫養,家境貧苦,少時便外出幫工,鹹豐初,其父因遭旱災餓死。

三年(1853)太平軍進攻廬江縣城,丁汝昌時年18歲參加了太平軍,隸屬於程學啟部下,駐安慶。

十一年(1861),清軍圍攻安慶,太平軍失利,程學啟率部三百人逾城投降曾國荃,丁汝昌被編入湘軍,先為哨官,後授千總。

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率部到蘇南鎮壓太平軍,丁汝昌又隨程學啟部參戰,被編入淮軍。

不久,調入劉銘傳部,領馬隊營。

同治三年(1864)丁汝昌擢副將,統先鋒馬隊三營隨劉銘傳參加鎮壓東、西撚軍,授總兵,加提督銜。

同治十一年(1872),清廷議裁兵節餉,劉想裁減三營馬隊,將丁汝昌置於閑散,丁致書抗爭,劉銘傳怒其梗阻,擬“命將召至而戳之”。

汝昌聞訊馳歸家中,居數年,境況愈益窘困,乃去天津拜見李鴻章,從此幫辦海軍,督操炮船。

光緒五年(1879),被派往英國督帶快船。

光緒八年(1882),賞頭品頂戴,換西林巴圖魯勇號。

次年又授天津鎮總兵,賞穿黃馬褂。

光緒十四年(1888),北洋艦隊編成,定海軍建製,命為北洋海軍提督,後賞加尚書銜。

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日本侵略者挑起了甲午戰爭。

丁汝昌積極主戰,九月率北洋艦隊護送五輪運兵增援平壤,在回程的鴨綠江口大東溝海麵遭日艦截擊,他揮艦應戰,身受重傷,拒絕進艙養息,創後仍坐在甲板上督戰,激勵將士“誓死抵禦,不稍退避”,重創日軍旗艦鬆島號等數艦,日本聯合艦隊氣衰力竭,倉惶駛逃。

但北洋艦隊致遠、經遠、超勇、揚威等四艦被擊沉,後奉李鴻章避戰保艦之命,退入山東威海(今威海市)。

黃海戰役後,丁汝昌布置威海水擊防務,對日本侵略野心始終有所警惕,他認為“鋌而走險是其慣習,宜更防此回撲我境”。

並提出“及時紓力增備”的積極主張,清理海軍文卷送煙台,儲糧備戰,誓死拚搏,“惟有艦沒有盡而已”。

十一月,日艦犯旅順,他赴天津向李鴻章請戰未準,旅順陷落後被革職留任。

他不計個人恩怨得失,仍然“表率水軍,聯絡旱營,布置威海水陸一切”。

“總期合防同心,一力固守”。

因而暫時穩定了威海局勢。

日軍進攻威海前夕,曾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祜亨海軍中將的名義致書丁汝昌,勸其率艦投降。

伊東書中先是侈談“友誼”,謂“仆與閣下友誼之溫,今猶如昨”,接著對汝昌的處境表示同情,勸他不值得為之死戰,而應待諸將來。

最後提出投降僅是一種權宜之計,“即以全軍船艦權降與敵,敢以閣下暫遊日本。

切願閣下蓄餘力,以待他日貴國中興之候,宣勞政績,以報國恩”。

丁汝昌接書後即上交李鴻章,決心誓死報國。

光緒二十一年(1895)一月,日軍分海陸進犯威海衛。

當日本陸軍攻占摩天嶺時,丁汝昌令發排炮,日軍死傷枕藉,少將大寺安純當即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