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82章 沈公千古(三)(1 / 3)

入侵台灣的日軍,陷於台灣人民激烈抵抗的泥淖之中。

沈葆楨從大陸調來的精銳部隊又將他們團團包圍。

日軍不適應台灣南部盛行的疫氣,“死者日四、五,病者不計其數”。

日本侵略者見沈葆楨布防周密,在軍事上難以取勝,且軍心波動,不得不與清政府談判。

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對閩台海防缺乏信心,深恐局勢發展,會把戰火引向大陸各地,談判中步步退讓。

在英國調停之下,以中方賠銀五十萬兩,日本撤軍為條件,結束了戰爭。

日本人在台灣戰場上無法得到的東西,卻在談判桌上輕易得到了。

日本侵台事件引發了朝野籌辦海防的浪潮。

沈葆楨認為要在台灣搞海防建設,首先應該建設台灣。

長期以來,清政府奉行“為防台而治台”的政策,對開發孤懸海上的台灣有許多禁令,嚴禁大陸人民偷渡。

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地少人多,漳、泉人民仍然偷渡入台。

清政府禁令限製了中國人,卻限製不了外國人。

鴉片戰爭後,外商抵台低價收購蔗糖、茶葉、樟腦,輸入鴉片等毒品榨取錢財。

為了杜絕外國染指台灣,鞏固台防,沈葆楨上疏要求開禁,允許大陸人民自由東渡台灣,進入“番界”,開墾土地。

據文獻記載,當時應招赴台者絡繹不絕,僅光緒元年(1875年),福建、汕頭、廈門三處就有2000家,“乘禁弛而預備渡海,大批大陸人民來到台灣,對台灣的的開發,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同時也是杜絕外患,鞏固台灣海防的根本性措施。

沈葆楨設防與開發兩手一起抓。

先是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6月,鑿山修路,開發台灣東部。

這是台灣開發史上的創舉,工程十分艱巨。

沈葆楨調兵開鑿,沿途設立碉堡,派兵駐防。

一年完工後,共耗銀二十萬兩,死亡官兵達2000餘人。

沈葆楨開山修路,不忘撫番。製定了許多辦法,有效管理少數民族。

如政府提供費用,在高山族地區辦義塾,高山族人從此由野蠻走向文明時代。

此外,努力改善高山族人的生活條件,使他們安居樂業。

開發台灣,促進了漢族與高山族經濟、文化的交往,並為籌辦海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台灣是隸屬福建省,屬福建巡撫管轄。

由於交通不便,台灣鎮、道大權在握,與巡撫隻有公文上的來往。

沈葆楨痛感台灣吏治昏暗,認為要加強海防,整頓吏治是當務之急。

“台灣海外孤懸,七省以為門戶,其關係非輕,欲固地險,在得民心;欲得民心,在修吏治、營政;整頓吏治、營政之權,操於督、撫”。

因此,他建議福建巡撫移駐台灣,總攬台灣軍、民兩政,兼理學政。

為了適應開發台灣的新形勢,沈葆楨調整了台灣的行政區劃,將台灣一府三縣改為二府八縣,有效控製台灣南北。

清政府同意他的建議,令福建巡撫每年冬春二季駐台灣,統籌全台,籌辦海防。

遠隔重洋、鞭長莫及的困境得到克服,台灣的管理得到加強。

為了鞏固台防,沈葆楨改革班兵營製,加強訓練,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加強海軍及其裝備,在澎湖訓練水軍,在台南選練洋槍隊。

聘請外國工程師在安平南麵設計修築“億載金城炮台”,在屏東東港建造“東港炮台”,在高雄的鼓山和旗山建造“打狗炮台”。

並把台南政府所在半月城,加以重修,使之堅固。

還修建台北府城等處,加強台灣的防衛力量。

這些防務設施,以安平炮台為最大,沈葆楨為其取名“億載金城”,並書寫鐫刻在城門上。

1895年中日戰爭時,這座規模宏大的炮台發揮了很大作用,至今它還傲然屹立在台灣西海岸上。

籌辦海防麵臨的首要問題是經費,不論是購槍炮、艦船,還是修炮台、養兵軍餉都離不開經費,沒有經濟作後盾,海防建設是一句空話。

因此籌辦海防,與興利、求富是一致的,沈葆楨認為要加強台灣的海防力量,應從開發台灣、建設台灣入手。

隻有台灣經濟繁榮、地利盡開、餉源充足,台灣的海防才能真正鞏固。

台灣煤源豐富,沈葆楨首創官營開采,開辦基隆煤礦,既為福建船政解決用煤問題,也為台灣增加收入,同時還可以進入上海、香港市場與洋貨競爭。

後基隆煤礦“每年出煤一百四五十萬石,可得二十餘萬圓”。

沈葆楨於光緒元年(1875年)8月調任,丁日昌以福建船政大臣兼福建巡撫,兼管台灣事務,繼續沈葆楨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