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68章 青花梅瓶(1 / 2)

曾勾浮雲隱青日,更添霽霧遮舊瓷。

但看曉風紅葉裏,微朦初雨繞花枝。

——《七律.青花瓷》

高澤大概的觀察了一下手中的瓷瓶,瓶小口帶蓋,蓋上有寶珠形紐,蓋紐及蓋麵中央飾蓮瓣紋,蓋之立壁上繪折枝花卉。

瓶小口圓唇,短頸,豐肩,寬圈足。通體青花裝飾。肩部繪變形蓮瓣紋,紋內繪朵花。瓶身繪折枝花果,大小各3枝,分別為石榴、枇杷、櫻桃、葡萄、荔枝,近足處繪上仰蕉葉紋一周,素底無釉。

能有二十幾公分高,口徑四、五公分,足徑也有十來公分,此梅瓶胎質潔白,做工精細,青花畫工嫻熟。

高澤之所以一眼就看出這是個梅瓶,而不單單是個盛酒的酒瓶那麼簡單,是因為他讀過近代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一書,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製、特征及名稱由來。

“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關於梅瓶的用途,磁州窯係有一對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書“清沽美酒”,一書“醉鄉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無疑的。

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製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聞著鼻子裏綿柔醇馥幽鬱的酒香,看著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這不是梅瓶還是什麼呀!

梅瓶應該就是陶瓷酒瓶,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製,以元代“瓷都”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最初梅瓶是裝酒的容器。梅瓶很美,但貯酒仍是它首要的實用功能。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製瓷藝人把它最大的直徑往上提高,這樣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體優美的形象。

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細。這樣重心較高,日常使用時容易傾倒。為了保持瓶體穩定,製作者在成型時,往往巧妙地將瓶體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實用功能。

搬動時,梅瓶形體適合捧在懷裏,和置放在安定架上。美酒美器,讓人喜聞樂見。由於梅瓶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後來人們不再拿它來裝酒,而是擺設在家中,供人欣賞。

梅瓶,從造型到裝飾,無不表現出古代民間工匠的才能和智慧,還有他們那樸實無華的藝術語言,這些無不讓高澤感歎。

他家裏就有一個爺爺收藏的明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器型比較大,有四十多公分高,底徑也地十二、三公分。

瓶小口,圓肩,肩下漸收,平底。從瓶口的磨損來看,那個瓶子原來也是帶蓋的,隻是不知道什麼原因,蓋子丟失了,現在隻是敞口放在博古架上。

梅瓶肩飾正反連貫的如意雲紋,如意雲紋內繪折枝花卉。腹部主題紋飾繪竹石芭蕉,襯以坡地、花草,宛如園中小景。足部繪蓮瓣紋及卷枝紋各一周,蓮瓣內繪各種折枝花卉。

爺爺粘貼的小卡片上是這樣寫的:此梅瓶明永樂年間宮廷禦用瓷器,造型秀美,青花色澤濃豔而有變化,使畫麵具有層次感,為永樂青花瓷器中的佳品。

永樂青花端莊秀美,器物線條非常柔美流暢。講究修胎,器形十分規整。瓷胎由於注意淘煉,胎質純,含雜質少,胎質細膩,胎色潔白,胎體厚薄適度,靈巧凝重,較之洪武朝普遍輕薄一些。

永樂時期由於燒造溫度的提高,釉麵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淨,絕無橘皮釉紋,有少部分器物釉麵開片,以脫胎器名傳於世。

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現潔白色,接近甜白釉,釉汁廢後處閃現蝦青色。口沿和底部釉薄處大多為白色或黃色,器物裏外釉麵較均勻。民窯器普遍有縮釉現象。

永樂青花的釉麵青白程度較元代有所減弱,釉麵青白為整個明代傳統燒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摻有草木灰,並用木柴燒,所以會產生這種效果。現代瓷器的釉麵成分及燒造工藝都與明代不同,因此釉麵無此青白色。

大盤、瓶、罐等為細砂底,無釉,白色,有小塊鐵色斑;呈糯米粉狀,摸之細膩滑潤。也有釉底,釉底白釉勻淨,釉薄處泛黃色,厚處呈漿白色或閃青白色,有些底釉開有細片紋。

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紋;細瓷底足平切,足跟較窄。琢器器底足大多是邊棱狀,即削切痕明顯。圈足露胎處泛火石紅,足內牆多泛黃斑。盤、碗底心多是外凸內凹。

高澤的腦海中在電光火石的一瞬間閃過了兩位爺爺以及他看過的所有書本中關於梅瓶的資料,他自己也對照著手中的瓶子一一對應。

永樂時期使用的青花鈷料是一種稱為“蘇麻離青”的進口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