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十五章 中秋(四)(1 / 2)

李之重和大哥商定,投稿的目標是《詩刊》,國內詩歌刊物的頂級雜誌,已經於七六年複刊了,現在開始接受投稿。

反正盡量爭取國家級刊物,實在不行再考慮省內的。

現今詩歌的稿酬按行算的,一首詩超過二十行就算一千字。

一千字的稿費有三到七元,這錢對文抄公來說賺的也輕鬆,現在就盼望包老師能在大的刊物說上話。

關於筆名,李之重建議采用“草原牧哥”,符合詩人氣質及地域特色。

有幾分調皮,幾分淡淡的玩世不恭,李子恒愉快地接受了。

“社員同誌們,社員同誌們,為慶祝八月十五,村委會決定請旗裏電影隊來我村放電影,八點準時開演,八點準時開演。”大喇叭裏響起了洪亮的廣播聲。

讓人想不到這是一個小個子老漢發出來的。

幾十年如一日聲音洪亮、抑揚頓挫的廣播都來自這個熊姓老頭。

傍晚太陽剛落,月亮就從東方在幾縷輕雲牽繞下緩緩升起,月滿如盆,皎潔若玉,秋日裏甚至有幾絲寒意。

李之重搬出大板凳放在簷台上,板凳上靠窗台放一塊案板,案板上擺側立月亮爺。

月亮爺前麵擺一個雕成花籃狀的西瓜,西瓜左右放兩個盤子。

一個盤裏放五個月餅,另外一個盤裏放著桔子、葡萄和冰果等,前二者是大哥買回來的。

香爐一個,小米一把(香是插在小米裏的),三支檀香嫋嫋起煙,幾張黃裱壓在香爐下,那是供完後焚燒敬月的。

物資的匱乏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有一年供月時,天降大雨,李之重家一個遠鄰的供品,被賊一掃而空,讓一家老小傷心許久。

所謂“偷雨不偷雪”,此賊深諳此道。

《地雷戰》是今晚的電影,李之重是抱著觀人看景的態度來的,順帶體會一下戶外電影的樂趣。

電影是在村中央的戲台上放的,戲台在合作社對麵,合作社是坐北朝南,戲台反之。

中間是一大片空地,相當於看電影和看戲的觀眾台,隻是座椅需要自帶。

原來合作社的位置是一個奶奶廟,符合農村廟對戲台布局,後被拆除蓋了合作社。

合作社其實是吸納群眾入股眾人集資蓋起來的,所以叫合作社。

李之重記得八十年代末家裏還有一張五七年的五毛錢股權證,每家入股都不多,後來所謂的股權也不了了之了。

《地雷戰》和當下抗日神劇類似,全是導演意淫的結果。

大將粟裕說過,地雷戰若真的實行,死的最多的不是鬼子,而是村民。

人家偶爾來一次,你天天下地勞作,起地雷和埋地雷都是個危險活兒,你怎麼辦?白天起了晚上埋,盡是胡咧咧。

八十年代以前的抗日劇,一點兒都看不到國民黨軍隊的身影。

年幼的李之重一直以為八年抗戰是遊擊隊完成的。

直到一九八七年《血戰TEZ區》播映,才知道誰才是抗日主力。

過程裏發生了一件趣事,俗話講“十五好過,十六難過。”

一個十來歲的女孩,不到十六就開始難過了,在西瓜、水果、月餅和半頓餃子冷熱交替的摧殘下,可憐的胃終於不堪重負,爆發於戲場中央,吐了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