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53節(1 / 2)

麗莎白平日同樣喜愛讀書,自然是讀過這段故事了。

“這位巴納姆,他的馬戲團一度轟動了全球,原因無他,他的展覽格外與眾不同。”瑪麗對凱瑟琳解釋。

“有什麼不同?”凱瑟琳追問。

“會雜耍的侏儒、從獨立戰爭活到現在的黑人女仆、身體長在一起的雙胞胎,以及長胡子的女人等等。”

“長胡子的女人?!”

凱瑟琳無比驚恐地複述道:“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長胡子的女人?”

具體有沒有、是不是真的,瑪麗也不知道,畢竟她也沒有親眼見過巴納姆的馬戲團展出。

對於這位傳奇人物的了解,還得多虧休·傑克曼的音樂電影《馬戲之王》,看過電影之後,她才去大概了解了一番真實的p.t.巴納姆究竟是什麼樣的。

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勵誌且溫柔,強化了浪漫、淡化了現實,就像一個夢境般美好。但現實中的p.t.巴納姆,則是備受非議和斥責。

無數人說他蔑視人權,說他用謊言騙觀眾購買門票,瑪麗並不清楚具體的情況如何,但按照現代公共關係的理論來講,巴納姆有個比馬戲之王更為響亮的稱呼。

——公關之王。

瑪麗沒學過公共關係,身為一名二十一世紀的普通人,按照她一個外行的觀感,瑪麗倒是覺得他還可以稱之為十九世紀的營銷之王和包裝之王。

十九世紀的人們指責巴納姆用謊言包裝自己的展覽,從而使得人們忽略了售賣的物品本身。然而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不過百餘年的時間,當下人們仍然口誅筆伐的“不道德”,會成為無比普遍的事情。

資本主義發展到二戰之後,社會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消費主義引導下社會中的任何事物,乃至於人,都是能夠被娛樂消費的對象。人們的精神生活進入了近乎於狂歡的狀態中——特別是在互聯網步入每家每戶之後。

任何事物都是商品,任何商品都可以加以包裝。這樣的現象愈發普遍之後,逐漸地我們消費的不再是商品,而是一種虛假的“景觀”。

大家沉浸在充滿著廣告宣傳、營銷引導的景觀社會中,處處是作秀,處處是表演,處處是虛假的“公關”,至於它本來麵目是什麼,本質究竟是什麼,已經不是最為重要的了。

瑪麗早就習慣了這樣的商業手段,所以她這幾日翻閱當時批判巴納姆的評論和新聞時,強烈的反差感讓她頗為感慨。

相比之下,怪不得有些現實主義作家寧可懷念過去的貴族階級作風,也不願同新興的資產階級同流合汙了。

瑪麗這種自詡清醒的現代人,道德底線反而不如十九世紀的人們呢。

這讓瑪麗對接下來的案件有了一個稍微與眾不同的§

不等瑪麗回應,她便開口:“我猜,接下來就輪到菲利普·路德先生出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