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六十七章(2 / 3)

“鄔先生說的沒錯,卻也有錯。我的確和裕王叔不一樣,但我想要的,也不是簡簡單單和兄弟們爭成烏眼雞似得,然後從皇阿瑪手裏奪得那把大家都喜歡的龍椅。”胤禩這是第一回對鄔思道吐露本心,卻也把鄔思道弄得有些糊塗。

他猛地駭然了,唇色有些發白的看著胤禩:“八爺,難不成,您還想效仿太宗皇帝玄武門之變不成?”

他險些就脫口而出逼供篡位了,好歹把這話頭給吞了回去,改用了含蓄一些的說辭。胤禩聽了卻也搖頭道:“先生多慮了,我縱然不是個孝順兒子,卻也還沒有這樣的心思。”

什麼叫還沒有這樣的心思?這話說得委實值得人研究其中的深意,鄔思道覺得而他越來越看不透眼前這個才不過十五歲的少年。

“先生,我心裏一直有個疑問,君是什麼,臣又是什麼?君該做什麼,臣該做什麼?先生不必急著回答我這個問題,您好好想想,咱們容後再說也不遲。”胤禩老神在在的說完,便靠在車廂上,閉門養神。

留下鄔思道神色沒一刻能放鬆下來,緊繃著臉,眼中全是深思之色。就這樣,車廂裏複又恢複了沉默,直到馬車來到了玉林縣的縣衙門口,兩個人誰都沒有開口。縣衙後宅的大門處早已有人等著了,見馬車來了,大門敞開讓馬車行駛進來,一路直到了正堂那邊才停了下來。

富達渾正站在正堂外麵,先是迎上來給胤禩見禮,這才命他從京中帶來的幾個小子把剛安他們抓回來的劉家幫閑們直接帶去了二門裏的柴房關押起來,負責看押之人沒用衙役,而是直接從剛安手裏麵借了是個綠營兵。

見他這分派,胤禩若有所思的說道:“看來,衙門裏的那些老油條給你氣受了?”

富達渾苦笑,將胤禩、剛安、鄔先生和玉柱迎進了正堂,先讓人上了茶水給眾人潤潤喉,這才訴苦道:“豈止是給我氣受,他們簡直是要把我架空了。”

從前沒有到地方上來,在富達渾心裏,知縣官階雖小,但是在一縣地方也是手掌民政大全的父母官。可等真到了這玉林縣,他才發現,知縣官階雖大,但要是下麵的人不配合,就隻是個空有官階的花架子。

就拿這玉林縣而言,真是個典型的鐵打的衙門流水的知縣,衙門裏當差的典吏、主簿、巡檢、書辦、練勇等等文武小吏,雖然看上去都是他這個縣令的手下,但因為這些人都是父傳子、子傳孫的當地吏胥世家,彼此間的關係反倒是盤根錯節、更為親厚。

他初來乍到,打定了主意不願意靠著父輩的關係,一心想靠自己的能力辦事,麵對縣衙裏那些人的旁敲側擊,他隻不過說自己是個閑散旗人,勉強考中了旗人內部的科舉,因為沒銀子和關係使門路,被派來了此地做縣令。

那些胥吏們本來還有些忌憚富達渾旗人的身份,但聽了他這番話後,便沒了什麼顧忌,見他做事不和他們的心意,便聯起手來,漸漸地將他架空了去。不然,也不至於富達渾想懲治一個劉老爺,還不能動用縣衙的衙役,而是使了他從京中帶來的家人去找剛安幫忙,從綏德那邊搬來了綠營兵辦事。

劉老爺不是官身,隻是當地有名的鄉紳,背靠著總兵,和這些胥吏們關係親密,因而得了幫忙收賦稅的差事,每年由他直接對各村落收取丁銀錢糧和窯稅,然後再交給衙門的書辦胥吏,最終才會到縣衙的公賬之上。

其中幾輪的油水有多少便可想而知了。那些胥吏們若是看準了縣老爺聽話,便多少會勻些油水給知縣,末了不至於讓縣衙的賬麵上有虧空,保著縣老爺考評得個卓異,開開心心的升遷而去。如果遇到像富達渾這樣不合作的,那他們下起絆子來也不手軟。

本朝明令,一旦知縣收不齊年內定額的稅款,就得不到卓異的考評,別說是升遷了,說不準還要因為帶累了州府、乃至全省的政績而被上峰責罰,最後免不得要傾家蕩產填補虧空,升遷也是無望的。

富達渾說道這兒,憤懣地對胤禩說道:“八爺,當年在京中的時候,我還想著,如今天下承平、海晏河清,民間也該是男耕女織、和樂融融才對。可真到了玉林縣我猜知道,老百姓身上的負擔究竟有多重。今年因為免了地丁錢糧,老百姓們還好過些,否則,光是丁銀,便不知要壓垮多少人家了。”

胤禩心裏麵也是十分清楚,窮苦人家要耕種,就要多生孩子,可孩子一出生,就要繳納一份人丁的錢。到最後,窮苦人家辛辛苦苦耕作了一年,若是天公作美年景好,也許還夠繳納田稅和丁銀,若是遇上旱澇之災,老百姓要麼賣田給富戶換取銀子繳稅,要麼就是賣兒賣女,總之日子過得十分辛苦。

可人丁有多少,朝廷不知道,隻能看地方報來的賬麵,地方上究竟有多少人丁,胥吏們門清,劉老爺這樣的鄉紳門兒清。打個比方,地方上若是有一百戶人丁,他們如數收繳了丁銀,內部瓜分之後,報給衙門口的,許就隻剩下了八十人丁。縣老爺再貪一層,報到府衙的就成了六十人丁。這樣一層層的遞上去,報到戶部的那份賬麵上是毫無披露的,然而真正的人丁數,卻是朝廷無論如何也掌控不了的。

也就是因為這個,後來皇阿瑪便打算試行攤丁入畝,打算將丁銀徹底劃入田稅中。可這樣一來,名下擁有大量土地的鄉紳們可要大出血,哪個能應?皇阿瑪雖然乾坤獨斷慣了,但是對於地方鄉紳們整體的不滿,卻也不敢輕易使出雷霆手段。

南明當初是怎麼被徹底擊潰的?還不是因為南明軍隊太亂,不僅有官兵,還有後來合作的闖王部下、西營部下,軍紀太差,勒索鄉紳太過,導致原本還對歸順大清心不甘情不願的那些鄉紳最終都倒向了大清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