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42章 4 采回花粉還需釀蜜(1 / 1)

第八章4 采回花粉還需釀蜜

荀子十五歲就外出求學,直到近百歲去世,一生讀書何止千萬卷。可是,荀子卻說:“學雜誌,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意思是說,盲目地學習一些雜亂的傳說,空洞地死記那些《詩》、《書》的條文,對實際毫無用處,學一輩子,也不過是一個鄙陋的腐儒而已。

荀子認為,要獲得知識就一定要學習,所以他寫下《勸學》篇,鼓勵人們刻苦學習。同時,荀子又說:行,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學的目的是為了行,也就是實踐。否則的話,從耳朵裏進去,又從嘴裏出來,這不是君子學習知識的態度,這種知識有什麼用處呢?用荀子的話說,就是要“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意思是說,君子學習知識,聽在耳朵裏,牢牢地記在心裏,同時還要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這樣一言一行才能成為別人的楷模。

荀子學以致用的觀念在先秦諸子中是獨一無二的。我國古代讀書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隻會讀死書,死讀書,過於迷信,對於需要動手去做的事情,需要動腳去跑的地方,不屑一顧,養成了這樣的習慣,那麼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就會束手無策。

據說伯樂老了之後,把一生的經驗寫成一部《相馬經》,教人怎樣尋找千裏馬。伯樂的兒子為了學到父親的本領,就把這部《相馬經》背得滾瓜爛熟。

有一天,伯樂的兒子對伯樂說:“我已經把你的書背下來了,我覺得我可以出去試試,找幾匹千裏馬回來。”伯樂笑著說:“好吧,那你就出去走一走吧。”

伯樂的兒子就打點行囊出發了。他記得《相馬經》上說:“千裏馬額頭凸起,眼睛鼓出,蹄子又圓又高。”就到處尋找,可是他根本就沒有相過馬,也不知道真正的千裏馬是什麼樣的。這天,他在池塘邊發現了一隻癩蛤蟆,高興地叫了起來,就把癩蛤蟆捉住帶回了家。他對父親說:“我找到了一匹千裏馬,它正像您在書裏說的那樣,額頭凸起,眼睛鼓出,就是腳不大像。”

伯樂一看,氣得臉都發紫了,隻好苦笑著說:“你這匹千裏馬恐怕隻會跳,不能用來駕車。”

《相馬經》上寫的確實是伯樂真實的經驗,可是如果不去實踐,僅僅隻是按書上所寫的去找馬,那就會鬧大笑話。

學如果不能行,在相馬上或許隻是鬧笑話,但是要是參與國家大事,就會造成國破家亡的慘劇。

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自幼熟讀兵書,和父親一談起行軍打仗的事情,頭頭是道,趙奢也說不過他,可是趙奢卻認為,兒子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真正做了將軍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他說什麼也不讓趙括帶兵。

這個時候,正好秦國攻打趙國,趙國的老將廉頗率軍防守。廉頗經驗豐富,知道秦軍遠道而來,希望速戰速決,他就壘起工事,一連很多天不和秦軍交戰,想把秦軍拖垮。

時間一長,秦軍的補給就出了問題。秦王派人到趙國散布謠言說:“廉頗不出戰,是膽小怕事,要是趙括帶兵,那秦軍非敗不可。”

趙王聽信了謠言,就派趙括去接替廉頗。趙括的母親聽說了,趕緊去見趙王,說道:“我兒子隻會紙上談兵,不能帶兵打仗,求大王收回命令。”

無奈趙王不聽,趙括當了將軍之後,把廉頗的部署全改變了,冒冒失失地出來攻打秦軍。這一來,正中了秦將白起的計謀。他把趙括的軍隊割斷包圍起來,趙軍得不到糧食補給,先亂了,趙括冒險突圍,被亂箭射死了。四十萬大軍就這樣土崩瓦解,從此趙國失去了戰鬥力,一蹶不振,不久就被秦國滅掉了。

荀子說,認識了道,還要去實行,這才能說真正體會了道,所以明智的古人青年時不但刻苦讀書,還要到全國各地去遊曆,在遊曆中增長見識,培養能力。“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這種情況實際是很難遇到的,即使有,這個讀書人也一定是關心國家大事,平時肯學肯問。

在家裏坐著,學問和見識不會平白無故地送上門來的。隻有行動起來,才有成功的機會,才會在實際行動中找到處理問題的最佳辦法,才會在行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對於有的青少年來說,隻想不做正是他們最容易犯的毛病。他們的口頭禪通常是:“我當時真應該那麼做,可是現在後悔也晚了。”機會來到的時候,他們經常說:“我要等等看下麵的情況如何。”對於有些青少年來講,這似乎已經成為他們習以為常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總是明日複明日,因而總是碌碌無為。所以,想要獲得成功的青少年朋友們,請把自己的口頭禪改成:“我要去實踐學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