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65章 2 知行合一,才能學以致用(1 / 1)

第十三章2 知行合一,才能學以致用

有一頭小牛漸漸成長起來,牛爸爸對小牛說:“明天,我要帶你下地耕田了。”

第二天,牛爸爸帶著小牛,朝田野走去,忽然,牛媽媽跑了出來,攔住牛爸爸說:“我們家的孩子還不會耕田呢,你怎能讓它下田?”

牛爸爸卻說:“不去下田,怎能學會耕田呢?”

牛媽媽聽了,隻好讓小牛下田去了,開始的時候,小牛對耕田一竅不通,但是在牛爸爸的指導下,它漸漸成了耕田的一把好手。

所謂耕田,就是指耕田的知識,所謂下田,就是指耕田的實踐,知識和實踐是不能分開的。所以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就是說認識這個世界和做實際的事情是一個整體,知能指導行,行能創造知。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知行不可以分成兩件事情。比如說,學習孝道,光背背如何尊敬父母的教條是不行的,得自己去侍奉父母,用實際行動孝順父母,這才是真正的學孝。又比如學習射箭,教人射箭的書很多,隻看書學不會射箭,光聽師傅說要領也學不會,得親自拿著弓,搭上箭,對著靶子反複練才行。學習書法也是,要鋪開紙,每天寫一定數量的字,才能學會書法。

有兩個學生,去山穀裏遊玩,住在穀口的農民說:“這個山穀是個迷穀,裏麵有一百條岔路,隻有一條正路。你們進去,千萬不要迷路,否則很難活著出來。”

兩個人就帶著足夠的幹糧和水進了山穀,走了不遠,果然迷路了。

兩個人都著急了,學生甲說:“不要急,我有一部書,是專門講迷路後怎樣解救自己的。”說著就取出書,翻閱起來,然後開始找路。可是書上介紹的經驗太籠統,有的知識根本用不上。比如書上說北鬥七星可以指示方向。可這個地方樹木遮天,根本看不到北鬥七星。又說看樹木枝葉的疏密可以區分南北,他看了幾棵樹,覺得看不出什麼差別。他轉了很多圈,又回到原來的地方,氣得把書一扔,不走了。

學生乙搖了搖頭,開始了探路的過程,他把一件衣服撕成一百根小布條,走過一條岔路,不通,就在路口的樹上係一根布條。走啊走啊,走了三天三夜,探了六十三條岔路,係了六十三根布條,終於他走到第六十四條岔路的時候,突然眼前一亮,熟悉的穀口就在眼前。

兩人出了山穀,學生甲說:“我白看了這些書了,怎麼書上說的都用不上了呢?”

學生乙說:“你也沒有白走路啊,至少你知道了北鬥七星有時看不見,靠樹木有時分不清南北啊。這就是你這幾天獲得的知識。這些知識是怎麼獲得的呢?就是在你爬山,找路的過程中獲得的啊。”

書籍固然重要,可是書上的知識都是死的。很多人看了很多的書,卻變成了“書呆子”,隻會學不會用,那知識不但幫不了自己的忙,還有可能變成累贅。就像學生乙探路的過程,其實也是求知的過程,一條路走不通,並不等於白費了力氣,至少知道以後不要到這裏來了。行的過程也是知的過程。

所以青少年朋友們,既不應該看輕上的知識,也不應該看輕生活中的實踐。也許我們最終要麵臨考試升學的壓力,覺得上的知識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須知上的知識,都是從實踐中得來的,物理和化學如果沒有親手做過實驗,對理論的理解是不會深刻的。如果沒有一定的社會經曆,寫出的作文是不會引人入勝的。和外國朋友多對話,英語能力自然會提高;和爸爸媽媽多討論一些國家大事,自然會積累一定的政治素養。青少年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知和行的關係,隻有知行合一,才能做一個學以致用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