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章 勿傷感情--說服的前提(1)(2 / 2)

我們常說的一個人太軸,就是指“不該理性時,他太理性,太講道理了,卻傷了人家的感情”。其實,生活中沒有必要處處較真,因為有些時候,好聽的話未必是實話,未必是符合科學道理的真話。

記得有一個故事,大意是:某家喜得貴子,許多達官貴人、親朋好友紛紛前來祝賀,有人說孩子看著富態,將來肯定是富貴命;有人說孩子五官清秀,將來會官運亨通;還有人說孩子有長壽相,注定洪福齊天……這些人因為說了吉利話,都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最後來了一位客人,卻說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結果被主人大罵一頓,趕出門去。

其實,孩子將來能否當官發財,這是未知數。但無論這個孩子多麼飛黃騰達,將來肯定必死無疑,這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大實話。然而,如此符合道理的實話,又有誰願意接受呢?說到底,我們周圍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那種傷感情的話,即使是真理,也無法讓人接受。

相反,隻要符合人們的感情需要,也就是說隻要打動了人們的感情,即使是明顯的“欺騙”行為,人們也會原諒,有時還會歡迎。如魔術表演,就是在“欺騙”你,“欺騙”得越高明越好,越高明你越喜歡。

生活中,就有一些假話被人們稱作“善意的謊言”,這裏的“善意”就是指符合人們的感情需要,此時,“假話”也好聽。

比如,一個人的病情很嚴重,生命垂危,這時,看望他的好友會說:“你看起來氣色比昨天好,你會好起來的。”顯然,這是假話,但不僅好友自己覺得應該這樣做,病人也決不會責問他為什麼不說真話。原因在於這些“假話”的本意是為了滿足對方的情感需要,並沒有給對方造成損失。

當然,那些以坑蒙拐騙為目的的假話是為大家所唾棄的,因為,那些假話在滿足個人私利的同時,還損害了他人的利益。

感情通了,才能直達道理

有人將“通情達理”解釋為“隻有感情通了,才能直達道理”,是不是挺有啟發的?是的,如果感情不通,對方根本聽不進道理--這是在強調感情的重要性。

看看國際上的爭端,無論是領土爭端還是文化衝突,民眾更多的是從民族主義出發,強調自己的國家是正確的,別國的立場是錯誤的。

甚至他國之間起爭端,作為第三國的國民也不是完全理性地持有中立立場,其態度往往也是偏向於與本國關係友好的國家。

國家、社會如此,生活中也是一樣的。兩個人有矛盾了,我們在內心裏也總是願意傾向於支持與自己關係更近的人:“我叔叔不會那麼做,一定是對方先挑釁的……”“我相信強子,一定是對方有問題……”如此一來,原本平衡的天平,在一端加上感情這一重量級砝碼,一定會造成天平的傾斜。

有時,在說服的過程中感情甚至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做母親的就有這麼一招殺手鐧,如果你的母親怎麼也無法說服你,那麼,她怎麼能讓你乖乖地聽話?她那最後的一招往往是打出感情這張王牌--流眼淚:“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容易嗎?你現在大了,不聽我的話了……”此時,你隻有服軟:“媽,你別說了,我都聽你的還不成嗎?”

這就是感情的力量,在與人溝通時,它有時是決定性的力量。所以,下一次,無論在生意中想要對方接受你的條件,還是生活中試圖說服對方,如果從道理上無法奏效,你是不是可以想辦法從感情入手呢?

避免爭論--不要空洞的勝利

贏了爭論,輸了人心

在生活和工作中,由於人們看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盡相同,所以有時會產生分歧,導致爭論,而爭論的雙方又往往各抒己見,互不服氣,以致不歡而散。

要知道,人際關係中忌諱與人爭論,因為很少有人會從爭論中獲勝,也幾乎沒有人能夠從爭論中贏得朋友。

讓我們來看看卡耐基的一次親身經曆: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不久,我在倫敦學到一個極有價值的教訓。一天晚上,我參加一位朋友的宴會。宴席中,坐在我右邊的一位先生講了一段幽默故事,並引用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