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五十一章 多彩生活(1 / 2)

在張婧和靳小亮博士畢業後的去向選擇上,作為哥哥的張智,堅定地支持他們到國外去。而他自己,卻幾乎從來沒有考慮過要離開國內,到國外去工作或生活。

這裏麵有不能遠離父母的原因,更有一種張智自己也難以說得清的因素在裏麵。

當初,張智帶著朱墨第一次回銀城見他的父母時,張智的母親對朱墨說:“張智在西城工作,離家太遠,將來總有一天是要回銀城的。”

朱墨當時不知道這個未來婆婆的話是什麼意思,心裏以為,難道是對自己不滿意,借此讓自己知難而退?轉而又想,那等將來幹什麼,畢業的時候讓你兒子直接回銀城不就完了,什麼意思嘛!

當張智接著他母親的話說“是啊,我是要回銀城建設自己的家鄉”這句話的時候,朱墨的直覺告訴自己,張智絕不會再回銀城工作。

朱墨的直覺沒有錯。

在海東讀了四年大學的張智,對海東的那種情結,已經濃的無以化解。大學畢業的時候,他報考了本校的研究生,但一戰沒有成功。經過兩年複讀才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由於年齡原因,張智不敢戀戰,不得已選擇了到西城的曙光研究院工作。

然而,十幾年過去了,張智心中的人生坐標上,始終重重地標注著海東這個點,時間越久,這個點的位置越清晰。兜兜轉轉,他似乎一直都是在向這個點靠攏。

張智對海東的眷戀幾近成為苦戀。他說不清是對四年大學生活的依戀,還是對海東這個國際大都市的依戀,抑或是對人的依戀。反正,這次經過反複考慮到海東讀博士以後,他的心似乎真正有了歸宿,有了他實現人生目標的承載地。

正因為此,他一方麵承受著巨大的學習上的壓力,一方麵又時時寬慰激勵著自己:這世上,哪裏有那麼多一帆風順的事情。

他在兩天前結束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這門課的考試中,引用了他看到的一篇文章中的內容。這篇文章介紹了兩年前一位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哈佛大學發表的演講,演講中有這麼一段話——

明天的中國,是一個熱愛和平充滿希望的大國。中國已經製定了實現現代化的“三步走”戰略。我們清醒地估計到,在前進的道路上,還要克服許許多多可以想見的和難以預料的困難,迎接各種各樣嚴峻的挑戰。我們不能不持有這樣的危機感。當然,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有足夠的信心,勵精圖治,艱苦奮鬥,排除萬難,實現我們的雄心壯誌。

那天在考場上,張智在卷子上引用這段文字的時候,真的是激情澎湃,熱血沸騰。這段話是在講中國,是在講中國人民,而自己就是中國人民的一份子,就是在講自己,講現在的自己。

張智那一刻的心裏被激發起的是一種豪情。

在題目解答的最後,他寫道: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足夠的信心,勵精圖治,艱苦奮鬥,排除萬難,實現自己的雄心壯誌。他還列舉了一係列為中國的科技事業畢生奉獻的那些充滿愛國情懷的科學大家,他激情滿懷地期待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這種豪情,在張智的心裏,絕不是一種虛無的存在。

正是這種豪情,讓他從大學畢業走上科研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加之每每想起站在母親家鄉楊氏莊園前油然而生的那份家族使命感,張智就有了無窮的動力……

然而,理想的實現,都是在現實生活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時間和空間的轉換,總是會在一個人的定力上做文章。一個人的定力如何,時間和空間時時都在考驗著你。你的定力不夠,你的眼睛,就隻會盯在當下,你的理想就會在當下的情境中,被放置在了退而求其次的地方。

張智的定力,正在經受著考驗。

現在,人在海東的張智經常會和苟夏青見麵。

讀了博士,張智在苟夏青眼裏的那種光環,並沒有變得更加耀眼。因為在苟夏青看來,張智讀不讀博士,跟自己沒有什麼關係,隻不過,正在讀博士的張智人在海東,對自己的幫助就是一件非常便利的事情。

但兩人的見麵對張智而言,總是那麼的舒暢,他仿佛要把他和苟夏青曾經應該有的生活,統統都重新來過。不惑之年的張智,靠著這份充滿青春純真的姑且稱之為愛情的情感,在海東過著一邊是壓力,一邊是甜蜜的讀博生活。

每次見麵,他們幾乎都選在正常的工作日。因為苟夏青還有孩子,周末休息時,她不可能丟下孩子不管。

平時,苟夏青上班,孩子都是顏永軍在家帶著,但顏永軍每天有股市上的事情要做,多數時候,都是姐姐顏繼芳把孩子接走幫他們照顧著,但姐姐工作的廠子裏,雖然已經到了發不下工資的地步,但也必須三天兩頭地往廠裏跑。所以,顏永軍和苟夏青就在自己家的樓上找了個退休的阿姨,不定時地把孩子送過去讓阿姨幫忙臨時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