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五章 破繭成蝶(1 / 3)

自發生偷盜令牌的事件後,劉詢就再不踏足椒房殿,許平君也盡量避免見他,所以兩人雖然都身處未央宮中,卻常常月餘不謀一麵。

一日,雲歌進宮去見許平君,看她整日悶在椒房殿內,遂主動提出要出去走走。兩姐妹邊走邊聊,不知不覺中走到了淋池畔,荷花才長出葉子不久,一個個碧綠的小圓盤嫋嫋地浮於水麵。兩人對著水天碧波,都是心緒萬千,沉默無語。

忽地,一縷笛音隨著清風傳來,雲歌和許平君循著樂聲,眺望向遠處。隻看碧波盡處,柳煙如霧,一葉小舟徐徐蕩出,一個紅衣女子正坐在船頭,握笛而奏。

雲歌和許平君都是呼吸驀地一滯,心跳加速。

小舟漸漸近了,舟上的女子回頭間看到許平君,急急站起來,想要行禮問安,“皇後娘娘!”

雲歌和許平君看清楚是張良人,長長地吐了口氣,眼角莫名地就有了淚意。

許平君高聲說:“人在舟上不用行禮了。”

撐船的宦官將船靠了岸,小心地扶張良人下船。許平君這才發現張良人隆起的腹部。她告訴自己不在乎,可畢竟不是不相關的人,心還是猛地痛了下。

張良人上岸後,立即來向許平君行禮,許平君強笑著說:“不用行禮了,你身子不方便,多休息吧!”說完,不等張良人說話,就拉著雲歌離開。

雲歌默默地不說話,回頭看了一眼張良人驚疑不定的神情,隻能歎氣,姐姐還是沒掌握宮廷生存的法則。

許平君走著走著,腳下一個踉蹌,人向地上跌去,雲歌忙反手扶住她,許平君倚著雲歌的手臂,彎著身子幹嘔,雲歌生疑,手搭在她的腕上,“姐姐,你月事多久沒來了?”

許平君直起了身子,驚慌地說:“不可能,我和陛下已很久沒見過麵了。”

“孩子已經兩個多月了!姐姐,你可真是個糊塗人!當年虎兒剛懷上,你就知道了,如今卻直到現在都還不相信。”

許平君臉色漸漸發白,雲歌微笑著抱住了她,“姐姐,這是好事,應該高興。”

許平君想起和劉詢的最後一次房事,正是她雪夜跪昭陽殿的那夜,她身子輕輕地顫著,“孩子該帶著父母的愛出生,不該是凝聚著父母彼此的猜忌和怨恨,那是不被神靈護佑的。”

雲歌隻能輕聲安慰她,“能護佑他的人是姐姐,不是神靈,隻要姐姐日後疼他,他就是幸福的。”

許平君的驚慌漸漸消失,想著恐怕此生這就是她的最後一個孩子了,神靈若不是眷顧她,怎麼會賜她孩子?心中湧起了喜悅,微笑著說:“虎兒也該有個弟弟、妹妹做伴。”

雲歌笑著點頭,“姐姐最近太傷神了,身體可大不如懷虎兒的時候,回頭讓孟玨幫你開幾服藥吧!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姐姐就不要理會了,安心養胎才是正經事情。”

兩人一麵笑說著話,一麵向椒房殿行去。

日夜交替、光陰流轉,不知不覺中已經到了夏季。

如雲歌所料,霍光果然傾力籌劃,準備集結大軍,揮師西北,討伐羌族,順帶暗中清除烏孫的保守勢力,立解憂公主的兒子為烏孫王,將匈奴、羌族的勢力趕出西域,使西域諸國放棄兩邊都靠的想法,完全向漢朝稱臣。

劉詢在此事上表現得漠不關心,再加上朝中儒生都厭戰事,覺得現在的境況很好,所以朝堂內一片反戰聲。

霍氏門生雖然眾多,可碰到漠不關心的皇帝和言辭鋒利、動輒搬出民生安康一通大道理的儒生,霍光的主張實施困難。畢竟一場戰爭牽涉巨大,從征兵到糧草,從武器到馬匹,即使以霍光的滔天權勢都困難重重。

主戰派與主和派相持不下時,行走絲綢之路的富賈巨商們聯名上書,向皇帝陳述他們在絲綢之路的所見所聞,論述西域門戶對中原地區的重要性:西域是漢朝通向外界的門戶,如果西域被堵,漢朝就如同被鎖在了院子中,不能了解外麵世界的動向,無法與外界進行文化、醫術和科技的溝通交流,隻會故步自封。他們還慷慨陳詞,言道從文帝、景帝到武帝,再從武帝到現在,漢朝商人地位在西域的變化和大漢的國勢息息相關。文景時,西域人畏懼匈奴,蔑視漢人,將最好的食物和向導給匈奴,將最差的馬匹、駱駝高價賣給漢人,甚至隨意搶奪漢人的商品和屠殺商人;武帝時,漢朝商人所過之處,待遇之隆,如若王公,匈奴奔走回避,而現在,雖還不至於淪落到文景時的慘狀,但在西域人眼中,他們已隻是一群來自一個日漸沒落帝國的商人,常有輕慢無禮之舉。最後,他們許諾“願傾綿薄之力,以助國家。無強國則無民尊,而無民之榮耀則無國之興盛!草民等謹以賤軀叩首,遙祝一代明君,成百世霸業”。

劉詢明知這封上書背後大有文章,可看到最後時,仍悚然動容、心潮澎湃,直想拔劍長嘯、西指胡虜。

儒生們仍在底下哼哼唧唧,說著商人重利,他們如此做,隻不過是希望國家為他們開辟一條順暢、平安的通商之路,方便他們賺錢。

劉詢問孟玨:“孟太傅如何想?”

孟玨笑看著眾位指責商人的儒生問道:“這些商人是不是大漢的子民?”

一個文官嘴快地說:“當然是了。”

“他們的經商所得是否交了賦稅?”

“當然!他們若敢不交……”

“既然他們是大漢的子民,既然他們向國家交了賦稅去養活官員、軍隊,那麼他們難道不該希求自己的國家保護他們嗎?”

幾個文官結結巴巴地說不出完整的話,“這……這……要從長計議,一場戰爭苦的是天下萬民,個別商人的利益……”

孟玨沒有理會他們,隻對劉詢朗聲說:“‘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千裏亦必誅之!’”

孟玨的聲音將所有的議論聲都壓滅了,突然間,大殿裏變得針落可聞。在一片寧靜中,孟玨的聲音若金石墜地,每一字都充滿了力量,“這樣的漢朝才配稱大漢!”他眼睛的鋒芒中還有一句話未出口:這樣的君主才配稱霸主!

朝堂上的百官,麵色各異,空氣中流動著緊張不安。

劉詢強壓住內心的驚濤巨浪,若無其事地微笑著問張安世,“張將軍如何想?”可他的眼睛卻一直緊盯著孟玨。

張安世在劉詢的眼睛裏看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光芒。武帝劉徹命張騫出使西域時,命衛青、霍去病出征匈奴時,命細君公主、解憂公主聯姻西域時,眼睛內應該都有過這樣的光芒,那是一個不甘於平凡的男人渴望千秋功業的光芒,也是一代君王渴望國家強盛的光芒。他恭敬地彎下身子,不緊不慢地回道:“陛下如想做一位清明賢德的君王,一動自不如一靜,不擾民、不傷財;但陛下如想做與周文王、周武王、高祖皇帝、孝武皇帝齊名的一代君王,那麼雄功偉業肯定離不開金戈鐵馬!”

霍光立即趁熱打鐵,“自衛青、霍去病橫掃匈奴王廷後,匈奴分化為南、北匈奴。南、北匈奴彼此不合,經常打仗,若我朝能大破羌族,令烏孫徹底歸順,匈奴在西域最後的勢力就被化解,我朝與北匈奴就對南匈奴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也許陛下可以借此逼迫南匈奴向陛下俯首稱臣,這可是先帝孝武皇帝終其一生都未實現的夢想!”

大殿內寂靜無聲,人人都屏息靜氣地等著劉詢這一刻的決定。這個決定不僅僅會影響漢朝,還會影響匈奴、羌族、西域,乃至整個天下;不僅僅會影響當代的漢人,還會影響數百年、上千年後的漢人子孫。

劉詢的目光從殿下大臣的臉上一一掃過,見者莫不低頭,一瞬間,他決心驀定,猛地站了起來,高聲說:“準霍大將軍所奏,集結二十萬大軍,聯烏孫擊羌族!”

百官在他腳下叩拜,齊聲誦呼:“陛下英明!”

在眾人雷鳴般的呼聲中,劉詢遙望著殿外,豪情盈胸,壯誌飛揚!

自孝武皇帝劉徹駕崩,漢朝一直處於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的階段,這次傾國力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十幾年來的第一次。朝堂內,少壯男兒熱血沸騰、摩拳擦掌,準備誓破胡虜、沙場建功。

民間卻和朝堂上的氣象截然相反,對大戰畏懼厭惡,幾乎是戶戶有泣聲。畢竟征夫一去不見還,也許早化作了漠上森白骨,卻仍是深閨夢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