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百一十八章 用尺子量出來的美麗(1 / 3)

第一百一十八章 用尺子量出來的美麗

趙興沒見過驢形的馬,他是以馬的身高來衡量的。

牽馬的是奚人,北京房山曾有一處奚人遺址,那上麵殘存的奚人床鋪鮮少超過一米六五的。當遺址發現的時候,學界曾驚呼中國發現了北方小矮人,但經過詳細考察,才知道這是宋代的北方大漢——奚人遺址。

趙興沒見過奚人,但他用腳後跟想也知道:身高超過一米七的人絕不可能睡一米六的床。所以,宋史中的“北方大漢”奚人,身高絕不超過一米六。

這些奚人的全稱叫“庫莫奚”人,奚人用的琴叫做“奚琴”,現代稱“奚琴”為“二胡”,這是中國十大民族樂器之一。

庫莫奚人牽的馬,馬頭鮮少超過奚人身高的,而馬肩與庫莫奚人肩膀處於同一水平,甚至略低。

這樣的身高是馬嗎?

隻能是驢!

趙興不知道:現代,有好事者甚至根據奚人的身高測算出馬的高度,得出的結論與他相同,亦即:在宋代,蒙古馬的身高已經衰退到與驢相仿。

那位軍官還湊在趙興身邊,捱挨不走,趙興不耐煩了,他一把抓過那張弓,連續扯了三個滿月,神態輕鬆的把弓還給張用,並回答張用的疑問:“管軍(宋代對高級統兵官的尊稱),這張弓沒有三石,一石也不足。”

人類曆史上從沒有出現過三石弓。因為拉弓是個持續用力的過程,還要克服初始阻尼效應,三石的弓全力拉開至少需要八石的力量。宋代一石合92.5宋斤,一石相當於59.2公斤。八石弓,拉開它至少需要480公斤力量,半噸——天哪,阿珠,快出來看火星人!

不過,古人雖好誇張,經常吹噓自己的弓超過三石,甚至五石。但無論誰都吹不過金庸金大俠,在他的書裏,郭靖能拉開三十三石弓。這樣的弓,如果用盡全力拉一次需4882公斤力量。那麼,郭靖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舉起1953公斤的重物——估計他平常鍛煉,都是拿著“桑塔納”當啞鈴使,提著“紅岩重卡”上下樓。

李公麟還在與趙興爭辯,米芾已經毫不見外的扯著李公麟的手向外走,邊走邊直著嗓子喊:“馬廄在那兒?少遊,你帶路,讓我眼見為實。”

聽到院裏的喧鬧,最閑的陳不群跑進來探頭探腦,趙興衝陳不群使個眼色,吩咐:“領兩位大人去你父親哪兒……米公,陳公,季常兄正在後院試騎新馬,兩位自去,我陪張管軍試試新弓。”

張用憋足了力氣也扯不開那張大弓。他頹然的將弓拿在手裏,仔細觀察。

這張弓沒有任何雕飾,隻是用銼刀將棍身銼的扁圓,摸起來光滑溫潤。弓身木質透發著隱隱的香氣,又帶點瑪瑙般的半透明感。木棍中間握手處加了防滑的木紋,張用雖然拉不開弓,但看到弓的材質與手感,有點愛不釋手。他惋惜的直搖頭:“好弓啊,惜乎弓力太強。”

宋代軍人拉不開這樣的弓可以理解,現代人對宋代軍人的體力有個著名的討論,就是“範陽帽原則。宋代軍人不戴頭盔,而要戴氈帽——範陽帽。研究發現:這是因為宋人體質較弱,他們佩戴頭盔無法跋涉行軍與作戰。

宋代軍人為什麼體質如此弱?進一步的討論的結論是:他們的飲食習慣不合理。宋代雖然美食甚多,但他們甚少吃肉,民間沒有吃豬肉的習慣,羊肉又少,隻能供給宮廷與高官,而吃牛肉又是犯法行為。

嚴格地說:宋人類似平安時代的日本人與韓國人,由於佛教的盛行,舉國流行素食。而占城稻的輸入,又使宋國不為缺糧煩惱,所以素食在平民中非常受歡迎。

蘇軾曾談起自己在”烏台詩案“、以及流放期間的夥食花樣——多數是素食,唯有一篇”黃州好豬肉“談到肉類,也很少的談到魚類。

趙興知道對方感慨的原因,他反身回房拿來了那張小弓。這根細樹枝製作的兒童弓也許能適合張用,趙興邊遞給對方邊說:“管軍試試這張弓,這是我幼年時所用的弓……管軍試著稱手,便送與你吧。”

張用果然能拉開這張弓,他連拉幾下,感覺很好,便愛不釋手的撫摸著弓身的木材,問:“這是什麼材料,摸著像玉又彈性甚佳,世上怎會有如此材質?”

趙興搖頭:“興也不知!聽說這是一種海外奇木,這種木頭割開樹皮,會流出殷紅的血,當地土人都用這種樹的樹枝做弓身,他們稱:這種弓射出的箭,能穿透龍鱗。”

“龍血樹!”張用嘖嘖稱奇:“太貴重了……不好意思,真不好意思。”

他嘴裏說著不好意思,卻絲毫沒有鬆手的意思,還一疊聲的招呼仆人送上箭靶,要在趙興院裏試射,渾忘了要觀賞戰馬的來意。

“應該不是龍血樹”,趙興也在旁邊配合的扯弓射箭,邊射邊說:“我去過黑非洲,見識過真正的龍血樹,那是一種香料樹,樹枝淌出的液汁可以染布,混入桐油中可以當紅漆,刷出的顏色號稱千年不褪。”

兩個人玩得高興,時間不知不覺過去。不久,秦觀領著兩位大畫家從後院返回,李公麟顯然被打擊了,神態沮喪——這是當然的,現代常說的駿馬:河曲馬、伊犁馬,單個看身軀雄峻,但牽到馬術比賽場,跟那些名馬一比,簡直就像是闖入馬群的驢。

這是數千年閹割傳統,導致的種群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