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百三十七章 失落的文明(1 / 3)

第一百三十七章 失落的文明

趙興看著涇渭分明站立舞台兩側的蜀黨、洛黨官員,發出一聲輕輕歎息。

今天的西園集會是一次演出,為此趙興精心籌劃了20餘天,並經過反複實地彩排,這場盛裝演出首先開場的節目迎合呂大防口味——鄉飲酒禮。隨著若有若無的絲竹聲,一群帶著假胡子的倭女成兩對上前,模仿鄉間老人的禮讓恭辭。

整個辭讓過程是一場相互詢問年齡、問家世、按長幼排序的過程,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被讓到首座,其餘人依年齡大小依次排序而坐。倭女的動作嚴格依照周禮記述,一舉一動中顯示出鄉民的敦睦。

接著進行到“傳酒”,由地方官員——在倭國,扮演這個角色的是倭皇——端著一杯酒,從首座開始敬起,然後依次下傳,每到一個人身邊,則必有一番祝頌……

現場氣氛莊嚴肅穆,趙興站在台腳指揮演員,聽到身後有人在低低談論:“這個鄉飲酒禮,在漢代尚有記錄,比如漢高祖劉邦曾邀請鄉老舉行鄉飲酒禮,席上做《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漢以後,晉代開始,此禮衰微,不過,唐代太宗還舉行過鄉飲酒禮……本朝首倡鄉飲酒禮,還是我洛派——關中理學的功勞……”

說話的人不知是誰,但最後傳來了秦觀一聲“哼”,趙興頭也不回開口:“今兒表演的是周禮,台上教導的是溫良敦睦,誰敢在這個時間喧鬧不安,信不信我打他個滿臉桃花開!”

趙興這話其實是針對秦觀說得,秦觀聽出他的怒氣,自覺剛才做的不妥,沒有吭氣。但剛才悄聲議論的那人不知好歹,又發出一聲重重的“哼”,以示輕蔑。對這一聲“哼”,趙興的回答是慢慢舉起手中的杖刀。

今天蘇門弟子來的時候,都整齊地穿上了“備中(唐)鎧”,顯得英姿颯爽——因為等會兒他們要配合倭人表演射儀。而趙興尤其裝備齊全,他這一舉刀,給人的感覺像一頭發怒的公牛,雖然沒轉身,但他身後的人已感覺到趙興的認真,腳下已開始偷偷移動。

“台下休得喧嘩!”台上的呂大防見勢頭不對,出聲喝止。他深深盯了眼趙興,後者聳了聳肩,無所謂地放下舉杖刀的手——自始至終,他的杖刀沒有出鞘,所以看起來像揮舞木棍吆喝。

蘇門弟子中秦觀最愛惹事,但他最了解趙興,知道對方一旦發怒,那是無所顧忌誰也勸不住。這事自己本就做得不對,鬧大了對名聲無益,所以他腳下悄悄移動幾步,開始專心看表演。他都安靜了,蘇門弟子中,其他人都沒有秦觀那樣跳脫,蘇軾在台上這番景象,輕輕點了點頭,沒有出麵。

爭執平息後,台上呂大防感覺很沒麵子,他慢慢的搖搖頭,自言自語的對台上的其他人說:“周禮不在矣——人在表演鄉飲酒禮,台下噪聲一片,不是讓倭人看笑話嗎。”

文彥博是古代中國著名的“三君子”之一,他與古人郭有道、介之推並稱為“介休三賢”。據說,年幼時的文彥博為了修身,準備了兩個罐子,做了好事就在其中一個罐子中放一粒紅豆,做了壞事就在另一個罐子中放一粒黑豆,他每天檢查紅豆和黑豆的數目,日積月累,紅豆越來越多……

君子是不輕易開口之責人的,這位君子還是首倡把領土歸還西夏的人物——國家領土他都肯舍,還有什麼能讓他激動?所以對呂大防的抱怨,他輕輕搖頭,示意後者不要再在這話題上糾纏,繼續觀賞節目。

鄉飲酒禮結束,接著射禮。高麗人與倭人、越人與蘇門弟子輪番上場,兩對一組,向中國宋人展示古中國射儀——這麼說好像有點可笑,但往深裏一想,唯餘悲哀。

射禮結束後,順勢進入和解禮。台上表演的是高麗與倭國繼承到的中華飲食。上場的高麗人端著個炭爐開始燒烤,一群高麗舞姬拿著各種各樣的樂器伴奏,其中就有唐代著名的十三弦箏——演奏的樂曲是渤海樂,或稱靺鞨樂。這種十三弦箏現代叫做“日本箏”。而高麗燒烤的手法就是“炙肉”,現代中國稱為“韓式燒烤”。

與此同時,一群倭國人也端著桌案走上台來,他們盤子上盛的是香魚膾、鯉魚膾、以及在晉代最有名的美食——鱸魚膾,現代中國把“膾”稱作“日式刺身”、或者“日式生魚片”。

高麗人、倭人在場上再現的是古代宴會的場景,高麗舞姬穿的是漢代婦女裙裝,這種裙裝現代稱為“朝鮮服”,高腰、係帶、裙袍肥碩,現代中國隻能在古墓葬壁畫中見到它的圖案;而倭人男子穿的是晉代人穿的深衣襦裙,女子穿的是唐式“十二單”,這種男女服裝,現代稱為“和服”。

兩國人腳下蹬得都是木屐,史載:晉代時謝安聽到淝水之戰的勝利消息,激動地把木屐上的木齒在門檻上磕斷——謝安穿的那種木屐,現代中國稱之為“日本木屐”,或“和屐”。

兩國人在酒宴上表演漢唐時代的敬酒禮,一人喝到酣處,倭人下場起舞,並邀請同伴共舞之——《三國誌》中記載,陶謙也曾在酒宴上如此邀人起舞。這說明在三國時代,這種邀舞禮節還存在於中國,但到了宋代,即使博學的蘇軾也不知道這種舞蹈的存在。

日本人在宋代將這種舞蹈稱之為“漢舞”,中國人在現代稱之為“日本能舞”;伴奏的唐樂,日本當時稱為“靺鞨樂”、渤海樂、唐樂,但現代我們稱之為“日本能樂”;舞姬展示的唐代伎樂,當時的宋朝已經絕傳,現代中國則把它稱為“日本歌伎舞”。

倭人在跳舞,高麗人則表演唐手——就是現代被稱之為“跆拳道”的那玩意——他們齊聲歡唱:“君問吾風俗,吾風俗最淳;衣冠唐製度,禮樂漢君臣……”

幸運的是,宋代沒有“哈日、哈韓”的斥責,所以,政事堂的袞袞諸公是帶著欣賞與歎服的態度觀看,他們被自己的文明所征服,連台下的大臣們也沉迷其中,暫時忘記了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