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二章(07)登陸東倭的第九天(1 / 3)

蘇破領著幾百兵士與船夫水手,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難波,這無疑是為奇襲作戰開了個好頭。可是事情接下來的發生,就全然變成了一場災難。

因為占領難波城時天色已晚,能夠隨時投入戰鬥的三百趙兵又無力控製全城,為了保證登陸場的安全,保護送上岸的一百多飽受海路折磨而身體羸弱的將士,蘇破隻在城裏留下了少數兵力,卻把主力布置在碼頭和緊鄰碼頭的商埠。這樣的安排本身並沒有錯,在陌生的戰場環境下,不管是進攻還是防守,集中力量才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結果碼頭是安全了,可等段四帶著一眾水陸軍的將領上岸,昨天進城避難的倭民已經逃出去大半,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跑不動的老弱婦孺。逃走的倭人實在太多了,趙軍既沒精力更沒兵力把這些人全都抓回來。這就直接導致了兩個嚴重後果:首先是失去了戰役的隱蔽性和突然性。逃走的倭人之中總會有人逃去平安城,藤原氏收到消息也必定會進行備戰,突襲和偷襲的戰術都用不上,剩下的就隻能是做野戰攻城的準備。當然,段四也不能不承認,趙軍本身就不具備奇襲平安城的力量。在經曆了半個月的海上漂泊之後,四個營的陸師至多還剩下四個哨的兵能勉強投入戰場,明州登船時的兩千健卒,最少有三分之二的人需要進行休整。好在他手裏還有一千多水師,主動進攻是肯定不能指望他們,但被動自保好歹還是無虞。但這並不是關鍵。對段四來說,當下最要命的是,他的人手不夠,船隊帶來的東西根本就來不及運到岸上。

原本在東倭方略裏,南線作戰的要點是輕裝突襲,可是從前三口手裏拿到幾百萬貫的兵部財大氣粗,各種各樣的物資輜重不要錢似的向方略裏添加,什麼糧食藥品軍械帳篷生鐵食鹽矛頭單刀羽箭弩箭絲綢絹麻布匹仁丹傷藥……隻要能想起來的都給它寫上,結果把後勤補給單子越拉越長。等段四到了明州之後,又生怕大軍到了東倭臨時缺了這樣少了那樣,大手一揮,按照補給單子上開列的物事每樣再加三成,於是最初設想的三四十條海船就變成了一百三四十條,而輕裝突襲也變成了重裝突襲。這還不算最糟糕的。更加倒黴的是,整個大趙,從兵部尚書到水師裏一個微不足道的操櫓小卒,也包括那些長年累月在海上漂泊的海商,沒有一個人見識過大編隊的海上航行,誰都不知道這樣龐大的且負擔著軍事作戰任務的船隊在抵達目的地之後會發生什麼狀況,負責船隊編成的水師軍官完全是按照平原地區行軍的標準來製訂和指揮整個編成,依舊把船隊按戰鬥力和載重大小分作前鋒、左右護衛、中軍和後衛。當時誰都沒看出來這樣做到底意味著什麼。船隊在明州外海編成之後,就浩浩蕩蕩地一路向北,靠著老練水手的指引以及百中無一的運氣,一頭就撞進了難波灣,順利地開辟了登陸場,還占領了難波城。現在問題出來了,派作前鋒的二十多條船裏最小的也是兩千石海舟,空載吃水都是深近丈五,離岸兩裏外就得落碇,不然就要小心擱淺。結果二十多條大海船雁列停泊,頓時就把整個港口堵了個嚴嚴實實,後麵的不管是大船還是小船,通通不得通行。前麵的船落碇,後麵的自然是蕭規曹隨,各船紛紛下帆落碇。一百三四十艘大海船大海舟占據了大半個難波灣,碧波之上藍天之下,舟船如山高桅似林,威武雄壯是不消說的,可問題是,就靠船隊自帶的三十多條六櫓船和八櫓船,猴年馬月才能把船隊載來的物資送上岸?哪怕是運上岸了,可倭人又跑了個幹淨,又到哪裏去找來足夠的人手搬運?結果這些好不容易運上岸的物資便隻能混亂地堆在碼頭。

要是運上岸的東西能派上用場,那也罷了。可看看先運上來的這些都是什麼?三萬貫銅錢,兩千匹絲綢,八百匹粗布,二百三十擔茶葉,還有近十萬斤的瓷器,用粗麻繩捆得紮紮實實的瓷盤瓷碗瓷碟等各種各樣的瓷器堆了三個碼頭,讓本來就很緊張的泊位愈加地不敷使用……擔任警戒和戍衛任務的水師調走一半的櫓船去搶運盔甲羽箭,花了三天半時間,把船隊帶來的幾十萬枝現成的羽箭和七千多套盔甲全部送上了岸。這些物資足以讓上岸駐紮的水師官兵平均每人領到三張弓或者弩、七百支羽箭以及十套以上的盔甲……他們這樣做的結果是,直到第六天的上午,都還有三百多澧源禁軍沒有下船。而在這個時候,卻已經沒有多餘的船能夠搭載他們上岸了,因為沒有船了。就在頭一天的傍晚,軍官們才驚訝地發現,岸上的糧食居然不夠吃了,所以接下來的三天都要突擊搶運糧食。不僅要搶運糧食,還要搶運戰馬的草料和精料。這一百多匹河東馬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具裝戰馬,為了把它們平平安安地帶來東倭,全軍上下不知道花費了多少心思和力氣,所以虧待誰都不能虧待了這些牲靈!哪怕困守在船上的那三百澧源禁軍就是伺候和騎乘這些戰馬的。

除了海上船上的麻煩,陸地上的事情也不少。倭人的個頭矮小,他們的房屋自然就修得低,不管是商埠裏的房屋還是難波城裏的廳堂院舍,大趙的兵民住起來很不適應。睡覺沒炕沒床,坐下沒椅沒凳,伸個懶腰手就要捅破茅草屋頂,出個門不小心能撞到門框上,這日子真是要多不習慣有多不習慣。行軍帳篷倒是帶了幾百頂,可偏偏找不到櫓船運送,大家隻好湊合著露天而宿。好在現在是七月,夜裏合衣而臥也不怎麼覺得冷。吃飯也是個大問題。倭人用的石碗木碗還沒人的拳頭大,開飯的時候,手裏的餅子饃還沒見少,盛的麵湯一口就沒了,這他娘算怎麼個事情?所以早前人家什麼東西都不運,先把瓷碗瓷盤什麼的送上岸,也不是全然無因呀。

另外還有個重要事情就是築城,或者說是修堡寨。按趙軍的營盤標準,難波土城除了方圓夠大之外,其他的基本是一無是處。城牆太矮,還不是夯土,踢兩下就是一個坑,手腳利索點,眨巴下眼睛的功夫就能在土牆上挖出個上牆的梯子;城裏建築太多太密,還全是木板和茅草搭建,隻要幾支火把火箭丟上去,最多一兩個時辰就能把全城燒成一片白地。關鍵是那麼大的一座城,城裏竟然隻有三眼水井,一眼在城主府另外兩眼在寺院裏,真要走了水,要想滅火還不如去緣木求魚。尤其考慮到倭人用的水桶水缸也和他們的碗盤碟子差不多,都是小娃娃做遊戲一般的玩意,就更沒人敢呆在城裏。麵對這種情況,又考慮到船隊帶來的大量輜重補給需要妥當保管,段四和秦淦他們商量了一下,最後決定,幹脆在土城以北臨河的地方,依托地形新築一個大堡寨。一來貯存物資,二來囤駐兵馬,三來就把這裏當作是個要塞,掐著東倭人的京師門戶教他們嚐嚐如鯁在喉的滋味。等將來平定了藤原氏,這裏還能和西南的鹿兒島、西北的石見國呈鼎足而三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