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美育在解決大學生道德危機中的價值探源(1 / 2)

我國當前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期。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固有的社會價值體係出現了全麵的動搖,我們正麵臨一場嚴重的道德危機,大學生的道德現狀同樣麵臨危機。如何擺脫這場危機,重建道德秩序,是伴隨社會物質文明的發展必須解決的難題,社會各界官員、學者紛紛獻計獻策,開出良方妙藥:教育界人士崇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呼籲加強德育;法學界學者推崇健全法製,以法治德;而美學教育工作者則獨辟蹊徑,主張普及美育,以審美養德。

一、德育和法製的價值及其局限為解決當前的道德危機,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呼籲加強德育。作為這種呼籲的具體措施之一,即在所有高等院校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係統講授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包括中國傳統美德。然而這種加強德育的結果,除了使大學增加了投入成本,使大學生們在校內能夠被提醒別忘記道德的約束外,並沒有真正加強他們的道德意識,反而激發了他們對道德教育的反感。

不可否認,今天的德育課實際上是過去的政治教育的翻版。

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政治課早已令他們厭倦,到了大學,沒有了升學的壓力,對這種空洞的說教自然毫無興趣。德育課之所以空洞,與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關,當我們說道德危機、重建人文關懷、拯救精神等的時候,我們隻是簡單地把過去的東西當作現在的道德。什麼是真正的道德,什麼是真正的人文關懷,什麼是真正的精神。我們隻是簡單地把過去的東西,當作現在的理想;而沒有去思考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情境中,我們究竟需要或者說究竟能生長出怎樣的道德和人文精神。這就必須使我們強調道德和人文精神,因為在當今社會中缺乏生存的根基而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要麼不分時宜,要麼空洞無物。中國古人早就認識到“仁言不如仁聲之人人深也”。直截了當的教育,遠不如潛移默化的熏陶那樣有效。這裏的原因非常複雜,一般說來,道德更多地強調規範、約束。更重要的是,道德不是一個知識問題,而是一個修養問題。不是有了知識,就一定有道德;甚至不是有了道德的知識,就有道德。道德需要的是養、是行,這是課堂教學無法達到的,也是學術討論、著書立說所無法達到的。道德養成,需要的不是知識淵博,而是更寬泛和現實的社會氛圍;需要的不是傳授知識的教師,而是有人格力量的榜樣。

有的學者認為加強德育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社會生活越來越複雜的今天,倫理規範已經失去了約束的力量。所以主張要用法律代替規範。因為倫理規範隻不過是一種約束行為的措施,僅僅是諸種措施中的一種,而且是比較落後的一種。隨著社會生活的健全,倫理規範將被法律取代。當倫理規範被法律取代,並不意味著倫理規範的消失,而是法律與道德的“結盟”,因為無論是什麼樣的法律,它都需要某種道德理由,否則得不到足夠的支持去保證它的有效實施。

這種法律與道德結盟的最大益處就是不自由的地方絕對不允許自由,允許自由的地方絕對不幹涉自由。以此約束和強化大學生的道德意識。

但這種道德與法律結盟,不僅在理論上還存在許多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種構想在目前很難付諸實踐。用法律代替倫理規範,或通俗地說依法治國,首先要培養一個適宜於法治的社會環境。當前不利於法治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大眾缺乏法律意識;二是各級行政部門和官員的幹預。可以通過加強法製教育來提高國民的法律意識,但製止行政幹預的問題隻有通過政治體製改革才能解決。況且法律解決的是人的外在行為,它解決不了人的內在修養。如若有了健全的法製和政製,當前社會所麵臨的道德危機問題,是否就可以得到解決了呢?很多有識之士指出:當今中國麵臨的問題,尤其是道德危機問題,在發達國家同樣存在。而發達國家常常被當做是擁有較完備的法製和政製的社會。有鑒於此,當前的法製建設和政製改革,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社會的道德危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