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758章 “液晶演藝”(1 / 2)

大賀典雄的自賣自誇,提醒了顧驁,讓他注意到一個事實:

在1988年這個節骨眼上,曰本企業雖然在液晶技術方麵獨步全球,但好多技術巨頭卻身在寶山不自知,反而想要整各種其他花裏胡哨的技術路線。

比如,後世淪為笑柄的電漿電視,在1988年雖然還在實驗室論證階段,可曰本人對它的重視程度卻遠超液晶——

不隻是在索尼一家這麼覺得,夏普,ne,都是這麼覺得的。

相信,如果後世90年代末,或者1世紀初,液晶電視和電漿電視看起來還沒分出勝負的那幾年時間差裏,花高價買了電漿電視的人家,都會對這個坑貨深有體會。

對於不了解也沒買過電漿電視的人,用盡量簡潔的人話概括一下。

那就是液晶電視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大部分時間裏,雖然各方麵性能沒有佔到優勢,但它好歹屬於一個新興的技術大類,是半導體光電/半導體顯像技術的產物。

而電漿電視,雖然在後來同期的具體指標參數有部分優點,可它歸屬的大類還是電子顯像管技術這個路徑。

打個比方,就好比1944年的時候,元首黑科技的e-6噴氣式戰鬥機剛剛造出來,單機戰鬥力可能還不如美國人的P-51“野馬”戰鬥機,尤其是P-51D往後的那些野馬精益求精究極魔改型。

{注:實戰中德軍的e-6戰績是普遍不錯的,但這是因為德軍抽調了精英飛行員集中到噴氣機聯隊作戰。就好比你讓哈特曼去駕駛塊磚頭,他也能把美國人的飛機打下來。

如果不考慮飛行員技術因素的話,大家都用航校剛畢業的萌新對戰,e-6是不如P-51晚期型的}

這就明,一類新生事物剛剛出現時,其開山之作的實戰表現,往往還不如舊世代產物最終的巔峰之作。但總的趨勢誰都看得見,再給噴氣機兩三年時間發展,它們就輕鬆把一切活塞戰鬥機的抵抗嚐試、都碾碎推進了曆史的垃圾堆。

同理,柯達公司最初做出了數位,但隻要數位發揚光大,柯達舊世代積累的優勢就被追趕者重新拉回同一個起跑線了,他們怎麼肯?

1905年,布列塔尼亞人造出無畏級主力艦之後,前無畏艦時代的軍艦就都成了辣雞,曆史證明,後來還是布列塔尼亞人自己最吃虧——因為他們有70條原主力艦變成了廢鐵,而德國人隻有不到0條變成了廢鐵。大家一起從零開始新的造艦競賽,德國人很快超過了布列塔尼亞人的50%,美國人也超過了。如果沒有無畏艦,布列塔尼亞人積累的曆史裏程是沒那麼容易清零重來的。

液晶電漿之爭,也是這個道理。液晶乃至後來的LeD,這些都是半導體光電技術的大類範疇,從血統壓製來,長期肯定是要碾壓顯像管大類的電漿的。

那麼,曰本人為什麼會這麼紗碧、死抱著電漿不放呢?為什麼一直要強調“剛出現的液晶這不好那不好”、種種細節缺點、勸導消費者和研發者都去捧電漿呢?

這裏麵,不光是柯達式的考慮,也不光是布列塔尼亞海軍部式的籌劃,還有更深層次的理由。

到底,是曰本人不願意接受“產業鏈內部的全球化分工”,他們想守住工匠精神最終能發揮的空間。

顧驁前世在“得到”aPP上,聽《液晶演藝》的時候,就剖析過這個問題:80年代末,乃至90年代大部分時候,曰本人首要考慮的是,如何防止美式的製造業空心化也在曰本發生。

如果按照美國人那樣,高科技產業越來越標準化、相容化,最後的下場是什麼?那就是全球貿易不再僅僅是“產業間分工”,而是變成“產業內分工”。

所謂“產業間分工”很好理解,就是舊時代的國際貿易形式。比如讓中國人種茶葉,法國人釀香檳,窮國搞農業輸出農產品,富國生產高附加值的科技產品賺大錢賺剪刀差。

而一個行業如果生產環節標準化、容易代工,便於“研發和設計和生產的分離”,那就變成了中國加入後常見的“產業內分工”了。

比如智能手機是高科技產品,但是其實美國人隻是提供了晶片研發,整機設計。

可晶片的製造在灣灣,整機的製造在大陸。

高科技產業內部,勞動力便宜、響應效率快的發展中國家,也能賺到一點錢。

偏偏曰本人最痛恨這種“全球化產業內分工”。

因為曰本人有終生僱傭製,他們的工人包袱甩不掉。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曰本人的創新力其實是享受了終生僱傭製的紅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