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百零五回 澶淵之盟的意義(1 / 1)

澶淵之盟是在少數民族契丹不斷進攻北宋政權威脅北宋安全的情況下北宋不得已而講“和”的。

當時除了極少數主戰派滿朝上下都勸真宗要遷都避戰最後依靠寇準無可匹敵的勇氣終於達成澶淵之盟30萬的歲幣和遷都比起來,代價簡直是不值一提。當時宋年收入1億兩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兩!

而曆史走向證明一切此戰之後北宋邁向顛峰,中國的封建社會也邁向顛峰,仁宗朝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顛峰!遼國關南之地得而複失,但年三十萬歲貢再加上日後富弼允諾的二十萬,這些錢帛對於經濟拮據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個大餡餅,不過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

台灣“中央圖書館”館長蔣複璁曾說及宋遼澶淵之盟“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曆史”。曆史學家黃仁宇也說“所以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表示這兩種帶競爭性的體製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縣)、霸州(今河北霸縣)等地設置榷場開放交易。

北宋的製瓷和印刷術傳自此之後迅速傳往遼國。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稻米和絲織品等交換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民間的交易也空前繁榮起來,近幾年考古工作者在今內蒙古和東北遼代古城和墓葬中發現了宋朝製造的瓷器、漆器、銅錢等文物這些都是通過貿易流入遼境的。遼宋貿易促進了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增進了兩族人民的友誼。

遼軍這次南侵其目的隻是想進行一次物資掠奪和政治訛詐,因受挫不得已才表示同意與宋議和。宋真宗隻希望遼軍能盡快北撤因此不惜代價於是遣使向遼求和。

十二月宋、遼商定和議交換“誓書”約定宋朝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對方逃亡的“盜賊”,雙方可以依舊修葺城池但不得創築城堡、改移河道。此外又約定遼帝稱宋帝為兄宋帝稱遼帝為弟,宋遼為兄弟之國。盟約締結後宋、遼形成長期並立的形勢兩國之間不再有大的戰事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從中原王朝來看燕雲十六州的得失關係一代江山的安危。這十六州的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東南稱為“山前”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稱為“山後”。今長城自居庸關以東向西南分出一支綿亙於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複與長城相合這就是內長城。中原失“山後”猶有內長城的雁門關寨可守失“山前”則河北藩籬盡撤契丹的騎兵就可沿著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衝河朔。所以中原王朝從後周柴榮起就開始了與遼爭奪幽雲十六州的戰爭。

澶淵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屈辱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這是喪權辱國的和約不僅使燕雲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輸金納絹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索要使北宋國威掃地。遼國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不過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澶淵之盟對遼來說,不僅使遼兵安然脫險,還得到了歲幣: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的沉重負擔。但是,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看,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麵: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的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不僅雙方邊境地區的生產得到發展,而且還彼此進行貿易。從長遠看還是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