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百〇三章 追索 5(1 / 2)

【此次發布為打擊盜版,正文稍後換上。】

效力周室

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書的官員)。在被推薦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隨常樅(商容)學習知識。

周景王十年(魯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權貴排擠,被甘簡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職,出遊魯國。在魯國巷黨主持友人葬禮,孔子助葬。時孔丘17歲,問禮於老聃。

周景王十五年(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

周景王十九年(魯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二十六歲的孔子適周觀光,拜訪老子。

周敬王四年(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攜至楚國,被罷免守藏室史一職,回故裏居住。後去往秦國,確切年代不詳。

周敬王十九年(魯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歲的孔子南至老子故裏向老子問學。[5][3][6-7]

著書出關

大約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穀關去四處雲遊。把守函穀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穀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遊,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於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後,就在函穀關住了幾天。幾天後,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後就騎著大青牛走了。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5][3]

死後加封

相傳老子長壽,大約於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死於秦國,享年一百零一歲。《莊子·養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胡適認為,老子至多不過活了九十多歲。[8]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5][9-10]

主要成就編輯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裏。《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11]

辯證思想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麵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麵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麵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麵的轉化,並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曆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3][2][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