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百〇三章 追索 5(2 / 2)

社會理論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準則。從無為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虛偽、狡詐、貪欲、罪惡等種種社會醜惡現象。“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標榜仁義,而自有仁義。等到以仁義相標榜,則意味著仁義已不複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絕智棄詐”“絕巧棄利”,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與,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這是一種複古思想。與這一社會理想相適應,老子還主張貴柔處弱,認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進而主張“上善若水”,認為最完善的人格應具有水一樣的心態和行為,“處眾人之所惡”,去別人不願意去的地方,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堅忍負重,居卑忍讓。[3][2][16][18]

美學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於對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樸和稚拙,認為“大巧若拙”,讚美嬰兒“含德之厚”,主張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古樸、稚拙作為一種美的形態,在中國古代一直受到人們普遍的讚頌,與此對立的華豔輕浮,曆來為人們所蔑視,這一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古樸、稚拙之外,老子也很推崇恬淡,認為“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平淡之美,也為很多人所崇尚,在宋代更成為一種審美風尚。

老子“有無相生”以及“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思想,對中國傳統美學及傳統藝術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繪畫中國戲曲一貫強調虛實結合,強調“計白當黑”,強調“空靈”,這些理論源頭,正是老子“有無相生”的理論。老子還提出“味無味”。“味無味”本來是講體道的,因為道無形無味,所以對於道,不能靠感知來認識,隻能靠體味才可以覺察。中國古代審美理論很早就認為審美非認識而體驗,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老子講“滌除玄鑒”,這一理論本來是講觀道的,而審美也必須滌除物欲之心,所以這一理論就為後代美學家所繼承,成為中國美學審美觀照的理論。[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