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百四十章 雲泥 11(2 / 2)

孟子一生的經曆,也很像孔子,過著長期的私人講學的生活,中年以後懷著政治抱負,帶著學生周遊列國。隨從的學生最盛的時候,是“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10]。他也是到處受到當權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國,都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甚至責備得國君“顧左右而言他”[9],而他的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11]他在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

主要成就編輯

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義、善。《史記》說孟子有著述七篇傳數世,《漢書·藝文誌》說有十一篇。東漢末趙岐說孟子有《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四篇外書,則十一篇當是在七篇外又加外書四篇。趙岐認為外書四篇內容膚淺,與內篇不合,當是後人所作。流傳至今的《孟子》,即趙岐所說的內篇。全書雖非孟子手筆,但為孟子弟子所記,皆為孟子言行無疑。從書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論和思想:在人性方麵,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麵,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他從曆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弑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於不仁而失天下。強調發展農業,體恤民眾,關注民生,他在《寡人之於國也》中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2]

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至於像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並戰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於天下。在價值觀方麵,他強調舍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強調要以“禮義”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為優越的物質條件而放棄禮義,“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