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百零二章 離枝 14(2 / 2)

五、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蜀國元氣大傷之時,曹丕聯合東吳與蜀漢降將孟達、南蠻孟獲進攻。諸葛亮臨危不懼,派出馬超、趙雲等猛將把守關口,又派出李嚴、鄧芝等人說服孟達和東吳,安居平五路。

為完成劉備匡扶漢室的遺願,諸葛亮決計征伐曹魏。為保後方太平,諸葛亮先與東吳結盟,繼而親領大軍遠征雲南,以七擒七縱的大仁大智,平定南蠻孟獲之亂。

後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曹魏大權握於司馬懿手中。諸葛亮率領兵馬六出祁山,決心為恢複漢室鞠躬盡瘁。在此期間,諸葛亮收服薑維,並以平生所學相授。曹魏則以司馬懿為統帥與蜀軍對陣。諸葛亮與司馬懿,這兩位曠世奇才在無數次戰鬥中展開周旋,並在這樣的鬥爭中相互敬慕。諸葛亮六出祁山,蜀漢與曹魏之間的戰爭延綿數載,卻互有勝負。諸葛亮最終因為操勞過度在五丈原病逝,蜀漢舉國同悲。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蕩造成的悲慘局麵。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曆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曆史小說。[7]

題材來源

西晉陳壽所著《三國誌》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南朝宋人裴鬆之為《三國誌》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可見這個時期三國故事已廣泛流傳於民間。晚唐李商隱的《驕兒濤》中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說明至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婦孺皆知,宋代通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並且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金元時代三國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雜劇中有許多三國故事劇。據《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記載,僅元雜劇中就有近三十種演述三國故事的作品。《輟耕錄》中記載的金院本有《襄陽會》《大劉備》《罵呂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出現新安虞氏(一說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誌平話》,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該書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約八萬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全書以司馬仲相斷獄故事為人話,正話從劉關張桃園結義開始,結束於諸葛亮病死。從平話的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整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故事情節離奇,多不符合正史記載,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從上述的記載和殘留的作品看,從晚唐到元末,在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愈來愈豐富,這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2]

元末明初,羅貫中在陳壽《三國誌》和裴鬆之注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演義》。已知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稱為嘉靖本,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繼嘉靖本之後,新刊本大量出現,它們都以嘉靖本為主,隻做了些插圖、考證、評點和文字的增刪、卷數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8]),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

元末明初,羅貫中在陳壽《三國誌》和裴鬆之注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演義》。已知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稱為嘉靖本,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繼嘉靖本之後,新刊本大量出現,它們都以嘉靖本為主,隻做了些插圖、考證、評點和文字的增刪、卷數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