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人際關係就是一種因緣(一)(1 / 1)

唐代韓愈被貶到潮州當刺史,潮州地處偏遠,人文未開,沒有談心論道的對象,聽說大顛禪師正在當地弘法,他便立刻整裝前去參訪。恰巧禪師在打坐,韓愈站在旁邊鵠候良久,禪師還是不出定,韓愈久候多時心生厭煩,正要舉步離去,守護在禪師身旁的侍者忽然開腔:“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這一聲如春雷震耳,鏗鏘有力,韓愈因力適時適機,終於在侍者處巧遇得度的緣分。

現在流行講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好,做事便順利,人際關係不好,麻煩就很多。“力強為因,力弱為緣”,人際關係就是一種因緣。

好比做生意要先籌集資本,調查市場潛力,安排投資環境等種種條件,規劃安排得好,生意就能順利開展,否則便會失敗。這種種企劃安排,就是做生意的因緣。對於人我的因緣關係,要懂得感恩因緣,不要斬殺因緣。像梁武帝見達摩的一段史話,就是因緣不投的例子。

禪宗初祖達摩是在梁武帝普通元年從印度航海到廣州,由梁武帝派人護送迎請入京的。初見達摩大師,梁武帝便有邀功倨傲之心,開頭即問:“我曾經建造許多寺廟,抄寫了許多佛經,供養許多僧尼,大師看我的功德如何?”達摩大師回答:“無有功德。”

梁武帝有些不高興,便追問:“明明功德巍巍,怎麼說沒有功德?”達摩大師說:“陛下這些功德,不過是人天小果,是有漏之因,如同影隨身顯,卻無實體,隻是一種空相。”

梁武帝問:“那麼,如何才算是有功德呢?”達摩大師開示:“不可著功德之相。自淨其意,自空其體,不著貪相,不以世求。”

梁武帝不能了悟妙義,還存著貢高我慢的私心,急於表現一國之君的智慧,就氣焰萬丈地繼續問道:“天上地下,何謂至聖?”達摩大師識出梁武帝的私心,更不寬貸地說:“天上地下,無聖無凡。”

梁武帝生氣地問:“你知道我是誰嗎?”達摩大師淡淡一笑,搖頭:“不知道。”

梁武帝一向自認為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自以為盛名遠播,既懷炫耀之心,又缺乏見道之誠,哪裏受得了這番奚落,當下擺出聖明天子的威勢,拂袖而去,從此失去了達摩印心的因緣,失去了中國佛教蛻化的契機,後來雖然悔悟改過再度迎請,卻再也追不回來了。

由於梁武帝我執太重,名心熾烈,先著功德相,又偏離中道,不能了悟佛法“非真非假,非善非惡”的第一義諦,前因既不善,現緣亦不佳,難免有話不投機的後果。《華嚴經》雲:“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係,無能盡說佛功德。”

六祖慧能向五祖弘忍大師求法時,五祖問:“你從哪裏來,來尋求什麼?”慧能答:“弟子自嶺南來,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為測試此子夙緣,不假辭色說道:“你不過是小小一個嶺南蠻子,如何敢企求成佛作祖的境界?”慧能回答:“人有東西南北之分,佛性沒有東西南北的分限;因緣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為何不能作祖?”

五祖當下深覺契合:“很好,你就留下來,到槽房工作吧。”從此一連八個月,慧能天天拿著柴刀砍柴,天天在腰上綁了石塊,踏著石碓舂米。雖然五祖對他不聞不問,不傳一句佛法,慧能卻無一絲怨咎。一直到五祖在深夜將衣缽傳給他時,才用一首偈語道破了這一段公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意思是說:當初你遠自嶺南來向我求道的時候,你的因雖已成熟,情也懇切,環境的機緣卻還不夠圓滿,所以我必須讓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時間,等一切因緣具備了,才傳法給你。

由此可知,因緣與人我之間往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沒有相當圓滿的因緣和合,人際關係會有欠缺、遺憾。任何事都要依因緣成熟的快慢而衍變成就,好比有的花春天播種,秋天就開得燦爛了;有的花今年下種,卻要等到明年才能開花;有的花更久,種是種了,卻要生長幾年才開花結果。

人世間的因緣,忽而邂逅,忽而離散,總有個理則在。“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很多事總要事先有因有緣,才會開花結果。如同石頭希遷禪師初見他的老師青原行思禪師的時候,青原禪師問他是否出自曹溪(六祖慧能)門下,拜師之前心裏有些什麼障礙沒有,石頭希遷禪師回道:“我去曹溪求師之前,並不缺少什麼。”“既已圓滿,何必更去曹溪參學?”石頭希遷禪師回答:“假如不去曹溪,怎知我什麼都不缺,又如何照見身心自在?”這就是說:一切因緣都要在本來麵目上求,在生活境遇中證悟。時時清涼水,是因緣;處處般若花,是因緣;父母生養我們,是親情因緣;師長教育我們,是學問因緣;農工商賈供應我們的生活物品,是社會因緣;開車、搭車,是行路因緣;觀看電視,是視聽的因緣……靠這麼多的因緣和合,我們才能過著快樂自由的生活。

·佛光菜根譚·

“講清楚,說明白”,是人際相處的妙方;

“改心性,革陋習”,是自我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