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七百七十七章 大捷(1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六石七十三斤。”

“七石二十五斤。”

隨著中等田和上等田的畝產量一個個報出,吳尚書激動不已。尤其是上等田的畝產報出來的時候,他捧著一捧稻穀,抑製不住自己的情緒,跪倒田地裏,老淚縱橫。

他在工部呆了二十幾年,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尤其是遇上災年荒年,戶部的官員無糧可放,承受著皇帝和民間悲慘景象的雙重壓力,又轉過來向工部施壓的時候,他那種深深的無力感,是別的官員感受不到的。

七石啊,這是什麼概念?以往大宋的畝產隻有兩石,足足翻了三四番啊,而且這還隻是一季稻穀的產量!

杜錦寧去年就已證實江南地區一年能種兩季稻穀。一畝田地,一季七石,兩季的產量就是十四石,是以前畝產兩石的七倍。

七倍!

七倍啊!

能讓糧食產量翻上一倍,都是吳尚書的夢想。可現在,杜錦寧卻用事實告訴他,糧食產量能翻上七倍。

從此,大宋再也沒有餓殍,百姓也不怕災荒年景。他們能豐衣足食,吃飽飯已不再是夢想。下無饑,這不再是文人筆下描繪的美景,而成了現實。

吳尚書放下稻穀,起身走到杜錦寧麵前,深深作了一揖。他本想一些感謝的話,可眼淚還在流,所有的一切都哽在喉嚨裏,讓他不出話來。

“哎,吳大人,您這是做什麼?快別這樣。”杜錦寧扶起他。

金公公用袖子民抹了一把淚,啞著嗓子道:“杜大人……功德無量啊!”

想當年,他就是家鄉遇上災年,無法活下去,父母都餓死了,他憑著父母省給他的那一口吃的,支撐著逃荒到了京城,卻因年無以謀生,無奈之下進宮做了太監。

要是杜錦寧早生二三十年,研究出了這樣高產的稻種,他還用做無根之人嗎?他有可能在家鄉娶妻生子,奉養父母,過著其樂融融的日子。

“咱家回京,定向皇上為杜大人請功。”他鼻音濃濃地道。

“吳某也是。”吳尚書吸了吸鼻子,“吳某會竭盡全力,為杜大人請功。”

關嘉和陶華暉站在一旁,看著這一幕,眼裏也含著淚花,對於金公公和吳尚書為杜錦寧請功的話沒有一絲嫉妒。

他們都是從縣令這種最基層的官員做起的,最是知道民間疾苦。看著那些人掙紮在生死線上,吃了上頓沒下頓,身為父母官,他們感同身受。

所以吳尚書與金公公的激動,他們最能理解;杜錦寧得到再多的讚譽,他們覺得都不為過。

此舉,功德無量!

為防萬一,一行人不顧氣炎熱,又抽查了幾塊田地,得到的畝產數相差無幾。

此時已到了中午,吳尚書匆匆寫了奏折,問關嘉要了一個通關公驗,遞給隨行而來的官員:“派人快馬加鞭,往京中傳捷報。”

他覺得,高產量新稻種研製成功,不亞於打了一場大勝仗,甚至比大勝仗的意義還要重大。畢竟勝仗隻是一時,而糧食產量的增加,卻是千秋萬代都受益的事,它能提升整個大宋的綜合實力,有著非同一般的重大意義。不用傳捷報的方式向皇上報喜,是他這個工部尚書的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