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2656章 敏妃(1 / 2)

皇太後的安葬問題順利解決,皇上的眉頭卻沒有完全地舒展開。那是更深層、更遙遠的一個問題,徘徊在他心中很長時間,而且也是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原本他一直在拖延,因為他雖然經過冥思苦想,也想出來一個對策,本是想等到局勢平穩、敵手肅清之後再尋個機會拿到台麵上來,結果卻是因為皇太後的出人意料的早早離世,將他這個隱藏在心中的另一個問題過早地暴露出來。

由於皇太後過世之後,先皇所有的皇後全部“集合到齊”,與他共葬景陵地宮,按照禮製,四位皇後全部安葬完畢之後,景陵地宮的大門將永遠地封死,以便逝者入土為安。雖然皇太後入葬景陵地宮還要四五個月之後,然而皇上要辦的那件事情也是頗多曲折與困難,也要留有一定的時間先行解決,絕不能晚於皇太後下葬時間。現在眼看著距離皇太後梓宮遷往遵化的時間越來越近,同時留給皇上解決問題的時間也是越來越少,被逼到絕境的他唯有盡快拋出暗藏心中已久的方案,快馬斬亂麻。

六月二十五日,皇上在諭旨四位母後行祔廟之禮的五天之後,再次降下諭旨:將先皇敏妃追封為“皇考敬敏皇貴妃”,並祔葬景陵地宮。

此道諭旨一出,果然不出皇上所料,立即在朝中甚至是在後宮都掀起了一股軒然大波!

為四位母後行祔廟之禮,他都要引經據典、翻查先例,生怕半點不合禮製被對手抓了把柄,簡直是小心謹慎到了極點,要知道那可是先皇親自冊封的皇後以及名正言順的皇太後。然而現在,皇上不但將去世多年的敏太妃追封為皇貴妃,甚至不惜前無古人地開創了大清朝皇帝地宮祔葬皇貴妃的先例,如此循規蹈矩、不敢越禮製半步的皇上,為什麼獨獨要在敏妃尊封皇貴妃並祔葬景陵地宮這件事情上如此開天辟地,自創先例呢?

皇貴妃正式成為後宮女人的名號始於明朝萬曆年間,由於皇貴妃名號的創立,使得原本一直享有副後殊榮的“貴妃”不得不降低一個等級,“屈居”第三,從而使皇貴妃一躍位居副後之位。第一個被尊封為皇貴妃的是明神宗的鄭貴妃,因生育皇三子朱常洵,令神宗極其寵愛,認為區區一個貴妃實不足以體現鄭貴妃的受寵程度,遂獨創了皇貴妃這個後宮名號,成為史上皇貴妃第一人。

鄭貴妃能夠成為史上皇貴妃第一人除了深得神宗寵愛這個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由於神宗獨寵鄭貴妃,且她誕育了皇三子,令神宗歡愛至極,終於下定決心要廢皇長子朱常洛(明光宗),另立鄭貴妃所生皇三子為皇太子,從而引發了神宗與首輔大臣之間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經過長達十五年的鬥爭,“國本之爭”終於在萬曆二十九年,以神宗不得已讓步,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朱常洵為福王而告終。

為了安撫在“國本之爭”中失意的鄭貴妃,神宗挖空心思終於想出來獨創皇貴妃這一名號的法子,作為對鄭貴妃的補償,對皇三子的補償,也體現了他的深深愧疚之情。

清朝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大多數的國家製度典儀都采取了直接沿用前朝的法子,既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令國家得到有效運轉,又不會引發中原地區漢民族的激烈反抗,因此包括皇宮製度也就一並承襲沿革下來,於是在後宮上,位居中宮之首的是皇後,同時在皇後之下設皇貴妃一人,享有副皇後殊榮。特別是在皇後空缺的情況下,由皇貴妃代行皇後職責,另外有些時候,立皇貴妃則意味著有取代皇後之意,因此冊立了皇貴妃也就意味著此人是未來皇後的不二人選。

說完了皇貴妃的由來,現在再來看看先皇的敏妃是何許人也,竟能夠令皇上如此大費周章,不惜遭到群臣的反對也要獨斷專行。

敏妃在先皇的眾多後妃中,既沒有高貴的出身,也沒有享有更多的寵幸,更沒有掌管過後宮的實權,即使是在景陵妃園寢中安葬的早於康熙去逝的妃子中,也沒有任何出眾之處。論地位,有蒙古貴族血統的溫僖貴妃(十阿哥生母)以貴妃之位排在她的前麵;論資曆,有比她入宮時間早、誕生育子女最多的榮妃(三阿哥生母)令其難望項背。

從本質上來講,將先皇嬪妃提升名號是嗣皇帝的權利之一,本是無可非厚,皇上也曾在繼位之初,為穩定後宮局勢就立即將位居自己陣營中的先皇後妃們實行了重新洗牌,其中和太妃被加封為和太貴妃,密嬪(十五、十六阿哥生母)被加封為密太妃。然而從以往慣例來看,這種嗣皇帝的加封行為僅限於尚在人世的先皇後妃們,旨在為這些女人們提升更高的生活待遇標準,而敏妃此時已經過世二十四年了,一個作古之人還需要什麼生活待遇標準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