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2657章 逾製(1 / 2)

麵對如此開天辟地的巨大變化,又是出自一個辦事嚴謹認真、凡事循規蹈矩、恪守先例,務求合情合理的皇帝之手,怎麼可能不掀起巨浪滔天?為什麼皇上寧可遷葬也要賜予敏妃祔葬景陵的殊榮?為什麼寧可得罪朝中重臣、壞了禮製與規矩也要不太目的誓不罷休呢?

此時正處於雍正元六月,帝國政權雖然正在逐步走向平移,然而多股勢力與不安分力量仍是暗潮洶湧,俗話說,千裏之堤毀於蚊穴,皇上冒著政權有可能被傾覆的危險,仍是堅定地下發了此道上諭,而且不出他的預料,上諭一旦下發,登時掀起了巨浪滔天,滿朝文武有人驚詫,有人不滿,有人氣憤,有人看笑話,有人說閑話,有人靜觀事態發展,有人暗收漁翁之利,不一而足,但是無一例外的是所有人的矛頭都直接指向了怡親王。

此番引起前朝後宮一片波濤洶湧的始作俑者雖然是皇上,但是導火索卻是被皇上追封為“皇考敬敏皇貴妃”的敏妃。這敏妃是何許人也,竟能令皇上不顧典章,不顧法禮一意孤行?其實敏妃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怡親王的生母,於康熙初年入宮侍君。由於康熙初年正是大清朝剛剛立國之際,禮製不盡完備,包括後宮的定製、規格、禮法等等均屬探索階段,因此敏妃初入後宮,雖然其被封為“妃”子級別,但是屬於沒有任何封號的庶妃,那些有封號的才是明正言順的正統妃子,譬如當時的宜妃、德妃、榮妃。

敏妃雖然隻是庶妃,受恩寵程度也不太高,但也分別於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

敏妃於康熙三十八年病逝,七天之後,先皇向禮部發出一道上諭:“妃章佳氏,性行溫良,克嫻內則,久侍宮闈,敬慎素著,今以病逝,深為軫悼,其諡為敏妃。”根據清朝的禮製,隻有皇後、皇貴妃死後才有諡號,貴妃如果獲賜諡號需要特別降旨,而妃子獲諡號則是極為罕見的情況。

然而正是這個生前誕育了一子兩女卻是連個名號都沒有的庶妃,受寵程度也是極其一般,然而在身後卻是享有了追獲諡號的莫大哀榮,這樣的結果實在是大大出乎眾人的意料,這是為什麼呢?

究其原因也隻有先皇自己才清楚個中緣由,然而因為敏妃是怡親王的生母,怡親王又是皇上最為親厚的兄弟,因此盡管皇上自己也不知道先皇的真實想法,然而因為與十三阿哥的特殊關係,他想當然是認為這是由於敏妃的黯然過世後,先皇對於她生前沒有獲得封號之事非常後悔,因此在去世後才想到這個方式予以補償,充分體現了先皇對她的內疚與懷念之情。

另外有一件事情也從側麵印證了皇上的猜測,那就是先皇出於對敏妃過世的深深哀痛之情,多日未理朝政,根據喪儀,妃子大喪期滿之後,王公才可剃頭。但是恰恰就有人公然違反此項典章製度,而那個人竟是皇長子,直郡王胤褆。對於直郡王對母妃如此不敬不孝的惡劣行為,即使是以仁愛著稱的先皇也難以容忍,在極度憤怒之下直接給予了降級處罰,將當時已經是郡王的大阿哥立即降為貝勒。

敏妃過世後,由於景陵的妃園寢已經建成,又因為沒有妃子袝葬帝王的先例,因此當年就入葬景陵妃園寢中,同時其十三子(怡親王)和十三女交由當時的德妃撫育,十五女交由當時的宜妃撫育。

先皇親自冊封的皇貴妃隻有一位,那就是皇上的養母――孝懿皇後。孝懿皇後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位皇後,是先皇親自冊封的三位皇後之一,也是康熙朝皇帝親封的最後一位皇後。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封為皇後,翌日去逝,隻當了一天不到的皇後,成為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後。

孝懿皇後於康熙二十年被封為皇貴妃,由於康熙的第二位皇後――孝昭皇後逝於康熙十七年,當時為皇貴妃的佟佳氏(孝懿),代行皇後職責,統攝六宮。

由於佟佳皇貴妃後來被冊封為皇後,因此後世回過頭來再看先皇名下的三位皇貴妃則均非其本人冊封,而是由其兒孫追封,分別是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康熙追封敏妃、雍正皇帝追封皇貴妃)、敦怡皇貴妃瓜爾佳氏(康熙冊封和妃,雍正再封貴妃,乾隆再封皇貴妃)、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康熙冊封佟佳貴妃、乾隆再封皇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