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中國象棋發展史(一)(2 / 2)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周朝代,武帝製《象經》,王褒寫《象戲·序》,庚信寫《象戲經賦》,標誌著象棋形製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由此,象棋發展進入童年期。

後周武帝依當時的象棋編製《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戲名稱由此而來,稱為北周象戲,後來演變的唐代寶應象棋,形式為八乘八的黑白棋盤,棋子為立體造型。釋念常《佛祖通載》卷二二,記載:“始以車、馬、將、卒代日、月、星、辰者,豈異人乎,正牛僧孺耳”。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 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麵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製,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在宋代,現代的象棋型式才被製定,象棋發展也正式渡過童年期,進入爭鳴期,宋代也是一個象棋廣泛流行,形製大變革的時代。

宋代的理學家程顥有一首詠象棋的詩:“大都博奕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戲法,偏神兼備漢官名。中軍八麵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愁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爭。”他詩中還沒提到炮,炮這兵種是最後加入的,當然是要在中國人將火藥大規模用於戰爭之後,才會反映在象棋上。

北宋當時的象棋有大象戲與象戲,皆已有炮棋子。象戲更為接近代象棋的形式,有 枚棋子,盤大定為縱十路橫九路,將帥待在九宮之正中,沒有士而有偏、俾兩棋子,之後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為一種職業。

北宋末,象棋定型為近代模式: 枚棋子,黑、紅棋各有將(帥)1個,車、馬、炮、象(相)、士(仕)各個,卒(兵)5個,象棋發展渡過短暫的爭鳴期,進入高潮期。

至南宋,象棋一詞才開始指的中國象棋。

南宋時,象戲已成為象棋的形式,將帥待在九宮底,已有士這棋子,而且象棋“家喻戶曉”,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

李清照、劉克莊等文學家,洪遵、文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製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

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事林廣記》更是記載了最早的兩局完整的象棋棋譜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龍出海勢”。

高潮期後,象棋在經曆了非常短暫的中落潮,又在元明清進入鼎盛期。那時候,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橘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湧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