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中國職業象棋發展現狀(1 / 2)

對特級大師蔡福如的采訪,引自搜狐谘詢

廣東,全國聞名的象棋聖地,不僅在專業棋手方麵高手輩出,龐大的群眾基礎更是令不少地方豔羨。

作為一名出生在戰亂年代、成長在解放年代、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廣東棋手,前廣東省象棋隊總教練蔡福如可以是親眼見證了廣東象棋的發展史,並也曾親身參與其中、成為時代發展巨流中的弄潮兒。

他親眼看過首屆穗港象棋賽時萬人空巷的熱鬧場景,也曾數次與全國冠軍遺憾地擦肩,而當他執起省隊的教鞭時,又率領廣東隊進入了“嶺南雙雄”的鼎盛時代。

從幼時癡迷,到如今退隱,蔡福如與象棋的緣分已經持續了六十餘年,然而經曆了廣東象棋兩大輝煌時期的他,如今卻很是為象棋人的生存現狀擔心:“象棋的經濟地位不斷下降,隻有有冠軍頭銜的棋手收入還算穩定,大多數棋手能有普通白領的待遇就不錯了,這樣下去,棋手的生存會越來越艱難。”

入門文化公園偷師學藝

與圍棋不同,象棋不少高手最早都沒有拜師學藝,蔡福如便是自學成才的典型。在廣州遭受日本侵略的年代,蔡福如出生在番禺一個普通家庭,父母經營一家雜貨鋪,家中有兄弟姐妹五人,經濟並不寬裕。

在那個物資缺乏的戰亂年代,孩子們課餘時間並無娛樂,由於父親對象棋感興趣,蔡福如和比他大兩歲的哥哥就自然而然地學會了下棋,這一愛好也一直延續到了解放後。

“解放之後,政府在街道設置了文化站供市民休閑娛樂,裏麵可以下象棋。最初我隻是在旁邊看大人們下,大概到9歲左右,我也開始參與進來,沒想到水平還可以,跟大人平手也有得下,於是就愈加癡迷了。”等到年紀稍長,蔡福如的活動基地便從文化站轉移到了文化公園,那裏後來成為了廣州市的象棋聖地。

“當時還沒有文化公園,那個地方叫華南土特產物資交流大會。1951年,大會擺了一個象棋擂台,請了一個名叫潘炮的棋手來表演‘閉目應眾’。由於解放初期大眾沒什麼娛樂,這個節目當時吸引了過千人來圍觀。我當時也很躍躍欲試,可是又拿不出那兩毛錢的報名費——要知道,兩毛錢在當時都能吃兩碗大的雲吞麵了。”

幸好,蔡福如對象棋的熱愛最終打動了旁人,有熱心的街坊慷慨解囊,資助了他兩毛錢的報名費,讓他得以到擂台上一試身手。沒想到初生牛犢不怕虎,第一次打擂台的蔡福如居然把擂主潘炮給贏了。“記得當時獎品有兩包南雄卷煙,兩包佛山盲公餅,還有一些禮物。我把煙送人了,其他留著自己吃。”

跟獎品相比,更重要的是這次打擂台增長了蔡福如的信心,也讓他的“象棋癮”進一步增大。自那以後,他往文化公園跑得更勤了,不僅開始參與擂台賽,有時也會變身“義工”,義務幫忙掛棋,在這過程中也暗暗“偷師”。

短短數年間,文化公園迎來了很多比賽,當中有楊官璘與陳鬆順著名的“十局大戰”,也有給蔡福如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屆穗港象棋賽。

“那次(穗港)比賽當時影響非常大,在現在文化公園中心台的地方掛起了四麵棋盤,電台對實況進行播報,香港也有直播,最頂峰的時候有過萬名觀眾圍觀。”

如此萬人空巷的盛況,足以看出當時華南棋壇的鼎盛。在這些“大場麵”的磨煉中,蔡福如的棋力逐漸提高,也開始參加廣州市的聯賽,最初是獲得乙組第三,同年晉升甲組並獲得第四名。

巔峰與胡榮華分庭抗禮

由於首屆全國運動會將在1959年舉行,為了備戰全運會的象棋比賽,廣東省體委於1958年成立了廣東省象棋集訓隊。剛剛在甲組聯賽中嶄露頭角的蔡福如由於成績出眾被相中,就此成為了省隊的一員、走上了專業棋手之路。

“其實那屆全運會沒有團體賽,所以每個省參賽名額隻有一個,廣東早早就已經確定了是楊官璘代表廣東,其他人入選是陪練的性質,還有就是培養新人的考慮。我那時是隊裏最年輕的,可能隊裏也是看我有點潛力,所以就把我選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