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五二三章 江湖朝廷(1 / 2)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便是江湖。

朝堂之中亦有人,那麼,朝廷是不是江湖?

朝廷是江湖。

隻是朝廷這江湖有著更為明確的條條框框,麵上看來總要溫和些,少些草野莽勁,多些權謀算計,相較大江湖的直來直去而言,朝廷這江湖便顯得有些偏門別類,與大江湖格格不入,故而人們總習慣於將朝廷從江湖當中剝離出來,區別對待。

不得不說,將朝廷與江湖細作區分合情合理。

但千百餘年中州王朝姓氏的更迭史,無不印證著這種看法隻是人們的一廂情願罷了。

朝廷輕易不起兵戈,一動便是抄家滅門乃至屠族,手段之狠厲,執行之堅決,毫不亞於任何江湖勢力。

僅從狹義上而言,朝廷與江湖間便是密不可分的,始終在此消彼長的過程中,以一種微妙的形式平衡著、共存著。

大多時候朝廷的手腕都要比江湖更為強硬。

那般景況下,什麼武林盟主紛爭,什麼正魔兩派廝殺,於朝廷而言不過是小打小鬧。

朝廷不管你,便不管你,要管……便什麼都可以管。

在朝廷不愛搭理江湖之事時,便存在一種意外——江湖會慢慢發展,偷偷壯大。

若朝廷能及時察覺,及時打壓,那麼,那個王朝的姓氏便能夠繼續延續。

若因忽視而致無法約束江湖力量的壯大,有朝一日,王朝統治便有可能被推翻。

是故,曆來改朝換代中,總不乏江湖的影子。

五十年之前的漫漫歲月長河中,中州不斷外拓疆土、壯大國邦,但戰爭終究是極為消耗國力的,經年累月下,誠然中州是泱泱大國,卻也難堪兵困馬乏民艱之累,開始修生養息。

不論龍椅上之人是何姓氏,都會進入這麼一段較為平和的國力恢複期。

所謂時勢造人,在中州朝廷陷入委頓之際,中州江湖悄然興起,在那二三十年間,在朝廷不知不覺間,發展到了百幫爭鳴的地步。

彼時江湖的力量遠超朝廷,於朝廷而言實屬危局,當朝皇帝自當寢食難安。

朝廷明麵上不敢同江湖撕破臉皮,暗地裏多少有所行動,意在逐步削弱江湖的力量。

恰逢其時,覬覦中州地廣物饒的東瀛、瓦剌,觀中州朝廷與江湖的一片亂象,不願錯過天賜良機,聯合起勢,並煽動其他中州鄰國群起而攻。

最終,外夷沒能得逞,江湖也好,朝廷也罷,對外到底是一心的。

隻是那戰火繚繞了中州三年,不知為現今這局勢留下了多少弊病。

三年抗戰,中州自朝廷至江湖均元氣大傷,但無可否認的是,大盛江湖受創更甚。

接下來近二十載光陰裏,朝廷韜光養晦,江湖則新陳代謝。

諸如武當、少林、昆侖等有著久遠傳承的名門正派退居一隅、淡出江湖。

而九州結義、四海會盟、道義盟等正派大幫盟,則同紅衣教、天煞十二門等邪門魔教徹底接管過江湖大旗,成為戲台上的主角。

江湖越大,便意味著人越多,各自利益追求更是大相徑庭,遂常見正邪兩道磨刀霍霍。

正因此,朝廷漁翁得利,既能於夾縫中求生,還能潛藏幕後挑唆各勢力相爭。

在石府覆滅、魔宮傾覆、巽風穀天葬、百花大會流血夜等等一係列江湖大事事發後,坐立不安近五十年之久的中州朝廷終於重新占據了主導權,有機會昂首宣示誰才是中州真正的主宰。

百花大會流血夜是蟄伏近半百之年的中州朝廷揚眉吐氣之夜,那是中州朝廷在江湖麵前的一次正名,也是對江湖的一次警告。

然,僅是如此,還遠遠不足,朝廷要想真正掌控大局鞏固統治,還得讓更多兵刃從江湖人的手上卸下,隻是,這一步不能走得過急,隻能徐徐圖之。

頒布《限武令》是中州朝廷走出的第一步棋。

《限武令》即江湖“四不得”。

一則:任一江湖幫派總人數不得過千,且不得以任何形式、名義結為同盟,守望相助。

二則:任一江湖幫派在山門之外,參與爭鬥者不得超過五人。

三則:不得出現任何二十人以上的爭鬥。

違逆其中任一條則,都可視為擾亂民間安定或是有謀逆之嫌,朝廷不憚於動用軍方力量進行強力鎮壓!

中州曆經千百年之久,對於如何安邦定國,有無數先輩以血淋淋的事例,澆淋出一套凝聚了數十代人智慧結晶的成熟立法。

隻是立法再如何完善,終需要靠拳頭來執行,以前朝廷的拳頭軟,缺乏手段和力度來執行,現下,朝廷的拳頭複又硬朗起來,任何勢力再想如先前一般視法度如無物,肆意挑釁朝廷威嚴,都得掂量下自己斤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