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369.第361章 求知欲(1 / 3)

3020年6月底,歐青嵐率領數十萬人組成的龐大項目組完成人類第一枚暗能量黑洞炸彈的試製。

結果喜人,但關於要不要進行引爆試驗,各方麵產生爭論。

陳鋒主持召開會議,他不發言不表態,隻聆聽各方麵意見,同時講述自己在上次戰役時決策的心得體會,卻將決定權交給其他專業人士。

眾人的爭論很激烈。

各方麵人員在會議上精致分析各抒己見。

有下麵幾大要素:

其一,黑洞炸彈的製造難度遠大於涉粒子炸彈,預計到戰時也隻能完成不足十枚。

數量有限,炸一枚少一枚,必須省著點用。

此外,人類還有另一個邏輯困境。

沒人知道黑洞炸彈能否打開太陽穹頂的封鎖。

如果黑洞炸彈能短暫的在穹頂上開個洞,那麼的確可以考慮提前引爆,並讓盡可能多的火種艦與萌芽艦提前離開太陽係。

可如果不能,提前引爆炸彈自然也相當於暴露人類的底牌。

入侵者很可能臨時更改戰略模式,讓戰爭走向變得陌生與不可控。

譬如入侵者抵達之後推遲放開太陽係屏障的時間,等待新的援兵抵達,集合兵力後再做打算。

或者入侵者壓根不放開屏障,隻進一步近距離操控屏障,用無數年的時間持續壓縮太陽係,直到將人類文明擠死在裏麵。

又或者入侵者抵達之後既不進來,也不壓縮空間,隻持續往太陽係內投放高能物質,將太陽係內的環境加熱到不可忍受的地步,如鐵鍋燉肉。

這三種可能出現的局麵都會讓陳鋒的努力化為烏有。

所以,這黑洞炸彈還真不能輕易試炸。

到底有沒有機會提前逃走一部分人?

這個問題注定成為得不到答案的無頭懸念。

各大研究院裏都有專門的科研人員對太陽穹頂進行長期分析,但到目前為止,均無建樹。

人類對其力場結構、分解物質和能量的原理依然一無所知。

因此,不可能通過理論計算得出結論,隻能實際引爆看看效果。

但考慮到潛在的巨大風險,會議最終決定不試炸。

“繼續加大產能,囤積更多黑洞炸彈,九月份時再決定如何分配。”

這是最高首腦會議的最終決定,陳鋒不反對也不表態支持。

不是他裝逼,而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弄。

3020年7月1日,陳鋒的基因喚醒度正式突破38%。

他是第一個喚醒度衝破38%的人類,領先已達37.8%的林布0.2%。

隨著喚醒度持續升高,他從腦波協同共振訓練中獲益的速度終於稍微放緩。

陳鋒很清楚,不是自己的身體達到了極限,是腦波協同共振訓練這門科技的效能漸漸達到新的極限了。

這半年多一點時間裏,陳鋒和所有人一起,幾乎做完了一切能做的嚐試。

有成功,自然就有失敗。

陳鋒極度看重的種植計劃幾乎毫無寸進。

種植計劃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可別說種出第一個零件了,就連穩定的人造生命基因組都沒設計出來。

起初,項目組最宏大的構思是用一個基因組囊括整艘戰艦。

後來發現難度過大,退而求其次,將戰艦劃分為十餘個組成模塊來設計基因。

然後發現模塊的難度也太大,繼續縮小範圍,從更小的功能單元開始切入……

現在設計方案已經變成了一個簡單的艙體結構物,依然希望渺茫。

更無奈的是,越是深入,研究人員便越是清醒的意識到,設計一根螺絲釘的“基因”與直接設計出完整戰艦其實並無本質區別。

難點不在那些看似冗雜的定向表達細節,而在於從無到有的製造出一個太陽係內原本不存在的生物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