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八節 匈奴未勒之並吞諸族(1 / 3)

“羅馬的騎兵……”

共和國時期,在羅馬軍隊內部有一樁趣聞,那就是無論士兵插科打諢的私下場合還是涉及評議的軍方觀感,在提起羅馬騎兵的時候往往都會出現開頭那句話的尷尬,說了前半句,可後半句卻是憋了半天也不知道該怎麼續上,最後隻能是一聲輕歎。

輕歎什麼呢?這個更難說,有人調侃、有人輕視甚至有人嘲諷當然也有人是滿懷遺憾,但不管語氣有多少種不同變化,終究還是一個原因,羅馬的騎兵……太短腿了。和光環耀眼、青史留名的羅馬步兵相比,羅馬的騎兵確實顯得太過於黯淡了,雖然說這和最初的羅馬崛起地域有很大關係,意大利半島山丘眾多、河流密布,不適宜發展騎兵同時也缺乏優良的戰馬,但在羅馬正式成為地中海霸主後的漫長時間裏,羅馬騎兵的發展尤其是在西帝國幾乎是停滯不前,和步兵的不斷與時俱進、頻頻改革形成鮮明對比。

羅馬人堅持傳統或者說注重實際的民族特性有時候固執得令人難以想象,大盾長矛短劍鐵甲,用這些武裝起來的精銳羅馬方陣一次次幫助羅馬人取得生死攸關的命運之戰的勝利,開疆拓土無往而不利即便當中偶有失敗,羅馬人也會迅速汲取教訓,更不遺餘力地強化步兵來克服困難,總而言之,步兵成了羅馬統治階層眼中最可靠廉價的公認萬金油。

而與之相比較,需要配備昂貴戰馬但受製於地形、天氣和騎兵裝備發展階段的原因在戰場上的表現乏善可陳的騎兵無疑是一個太雞肋的兵種,高昂的維持費用、難以成規模的數量都讓騎兵在精打細算控製軍費的元老院看來純屬浪費羅馬的資源和公民的財富。

處於原始發展階段的騎兵本身也是夠悲哀的,那些有遠見卓識並且親身經曆過戰場的上位者也許隱隱感覺到騎兵的價值,但卻無法為騎兵們提供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你指望沒有馬鞍、沒有馬鐙、沒有馬掌,沒有護具馬甲,速度快了一個不小心騎手甚至可能從馬背上掉下來摔斷脖子、騎馬衝鋒突陣更是妄想的時代裏的騎兵怎麼去證明自己的價值呢?事實上,除了哨探、送信之外,騎兵其實隻是騎馬的步兵而已,這樣存在感低下的定位,騎兵怎麼可能雄起呢?

不過,再堅定不移的看法也會被實際所改變,正如羅馬人對步兵近乎盲目的信任和依靠,在羅馬的國土與東方的帝國接壤後終於出現了一絲鬆動。廣袤無垠的沙丘戈壁、草原平地,那些來去如風的東方騎士讓羅馬人第一次見識到了騎兵的可怕威力。

如雨傾瀉的飛矢、席卷天地的狂沙,轟隆猶如雷鳴的馬蹄聲,那入目處排山倒海而來的騎兵潮讓羅馬人魂飛魄散,原來騎兵還可以這樣用於作戰,原來,在平坦的地形中,衝鋒陷陣的騎兵竟擁有這樣恐怖的殺傷力,羅馬人徹底嚇傻了。

然而,固執的羅馬人並沒有因此就輕易改變想法,直到他們付出了無數的生命和慘痛的敗績才認識到,至少在充滿神秘的東方,他們引以為傲的步兵方陣不再是所向披靡了,堅盾擋不住複合弓、短劍比不上長劍、長矛不如靈活的彎刀,而東方人在戰爭智慧上的成就更讓羅馬人相形見絀。這一切都迫切敦促帝國做出改變,或者說是去努力適應,於是漸漸的在帝國東部建立起了騎兵軍團,包括征召遊牧民族充當雇傭兵的輕騎和以擁有羅馬希臘血統的公民為基礎組建的拜占庭重騎兵。

然而,這種改變更多的是一種有著地域性的特殊情況,至少在西部騎兵仍然處於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尷尬境地,缺乏合格的兵源、戰馬再加上重視力度不夠,直接導致奧卡在接受整個西部所有軍事力量後發現騎兵依舊是雷打不動的爛攤子一塊,那可憐兮兮的幾千騎兵分散在各個軍團不說,拿出手恐怕連匈奴人的普通牧民都打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