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572章 大帝(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沒有了底層支持,一切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

所以楊廣最後死在關隴集團手裏,甚至死在他一手招募組建的禁衛驍果軍的手裏。

朱以海起兵以來,一直定位自己是重建明朝,而不是中興明朝,所以他不斷的改革舊製,但不是如王莽那樣的改,而是交換。

每拿走一項權力,他都會先拿出一樣等價權力來交換,甚至給予的比拿走的更多。

就好比朱以海以現在天下動蕩饑荒四起為由,要求百姓保證糧食種植麵積,甚至要求統購統銷,但這條政策紅線的後麵,是朱以海對統購糧價的提升,按市場需求製訂合理價格,而不是簡單的隨便定個價格。

就算他鑄幣,發行兌換券,也都是嚴格按一比一發行,決不敢跟朱元璋一樣無準備金的隨便印大明寶鈔。

朝廷搞糧食統購統銷,但沒有因為掌握壟斷權力,就壓低百姓糧食收購價,也沒有因此肆意抬高糧食出售價格,他在努力的維持著平衡,既要保證糧食恢複生產,還得保證種糧百姓的收益,又不能讓百姓吃不起糧。

韃子北京年後糧食都賣到十兩銀子一石了,黑市價格更高。

而現在江南在夏收後,糧價基本上回落到了一兩一石左右,這個價格甚至到了崇禎初時了。

把有限的寶貴糧食,盡量調度供應軍民,不讓人趁機哄抬糧價,保證一個較安穩合理的價格,這個耗費很大精力,甚至費力卻不得利,但朱以海很堅持。

因為他知道,這樣的大戰動蕩之時,糧食不是簡單的食物了,他代表的是穩定,是民心。他統購統銷,不讓那些地主豪強們借此販糧弁利。

但卻又給他們機會,放開對鹽茶酒礦等的合法經營權,糧食上限製,就給予其它方麵的放開補償。

不讓軍官們吃空餉,就得給他們親兵名糧補償。

不讓他們克扣軍餉,那就得提高俸祿,甚至額外給一筆公使銀。

有些東西,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一句不許貪汙克扣,就真的能讓下麵人都遵守的。就好比一個縣官,一年就那幾十兩銀子俸祿,一個書吏,一月就一兩工食銀,他們不貪這可能嗎?

最終不過是又加到了百姓頭上。

就如當年崇禎朝加征三餉時一樣,說是一畝地隻加征二分銀,說是根本沒多少,他們卻忘記了,以大明以前的製度,朝廷每征一兩稅賦銀子,這背後麵那些官吏們私自加征的火耗會有多少。

隻要當兵的敢戰,有軍紀,卻連當兵的飽飯都供不了,這不是耍流氓嗎。

朱以海收回了火耗加征權,明確限製了火耗數量,把這些歸公,然後再直接以養廉銀、公使銀的名義,再發放給各級官員們。

一個總督給兩萬兩,一個縣令都給千兩。

有人覺得太多了,是俸祿幾十倍。

但他們卻忘記了,其實就算是個縣令,一年僅那些陋規,都有幾千兩收入,這還不是貪汙克扣的。

所以把灰色收入,變為合法收入,予以正式整頓,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不然睜隻眼閉隻眼,底下都被掏空了。

如果正規起來,起碼一切放在陽光下,有法有據可依,如果有人亂來,真要查處起來也簡單。

而縣令們有了明麵上的這筆補貼,也能自在愜意,不用想辦法搞那些東西,也能過的不錯,自然不會人人都想著貪,貪官肯定還有,但不會成為普遍性的問題。

朱以海從不自欺欺人,那沒意思。

大明爛到根子上,其實也不全是說製度原因。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任何一個王朝,到了三百年左右,基本上都要爛到底。其實這不是製度問題,也不是什麼天命氣數問題。

而是生產力限製問題,大一統的王朝,經過二三百年發展,其人口必然繁衍到一個極限數字,而王朝的製度經過這麼多年,也必然到處都是問題。

於是最終就是豪強兼並、政治腐敗,官吏貪汙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