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572章 大帝(1 / 3)

至於說多五千兵額,這也不算什麼。

連劉宗周都不好說什麼,畢竟皇帝連烈士遺孤都想到了,給了安排。

講武堂、海軍學院、陸軍學院,甚至炮兵學院、騎兵學院等,都是軍官和專業技術兵種培養的地方,其招收的其實是現役士兵,就是從各鎮選拔優秀士兵送去深造。

各學院裏的學生,也不是額外招收士兵,不增加兵額軍餉,大家也沒意見。

講武堂主要是培養中高級軍官,各學院則主要是培養專業的技術兵種,互不衝突。

朝廷也會繼續開設武科舉考試,武舉考試,考武藝也考軍事策略,軍事謀略還置於軍事武藝之上,武舉相當於武官選拔製度的一個補充,主要是用以發現遺漏人才。

各級學院、禦營、外鎮、屯鎮、團練在編人員,甚至民間良家子,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和文科舉一樣,也三年一考,有武童生、武秀才、武舉人、武進士,並有武狀元等。

通過不同的考試,可以錄入不同的學院,或是進不同的軍鎮,到了舉人進士一級,還能進講武堂受訓,然後出來就能授武職。

大體上來說,武進士們,先在院校訓練,然後先授為侍衛,再外放為軍官,從副職幹起。

要想考武舉不容易,畢竟要文武兼備,尤其是兵法戰策的本事,還得在其個人騎射戰技之上,甚至還要兼考點四書五經以及武經。

騎馬、射箭、拉硬弓、舞大刀、舉大石。

這一整套考試內容,其實隻適合軍官們來考,一般的民間百姓,讀書識字的都不多,騎射更難。

所以朱以海設立的這個武舉,其實主要就是對現役武官選拔的一種補充,你要是真有本事,但因為沒戰功之類的沒機會表現,那你參加武舉考試,展示你的能力,不僅是騎射、力氣,也展示你的兵法戰策,隻要你能證明,你達到某個層次,各級武舉考試難度不同,以此篩選。

達到不同的層次,就可以授以相應的官,給予提拔,甚至給予進講武堂或專業院校培訓的機會。

升官不僅僅是打仗立功,畢竟有時沒仗打,或者在後麵協助等,那也無法證明。

所以這也是一個補充。

要求也高,文武兼備,所以一般士兵、軍官,或是士族豪強子弟,普通百姓也很難通過。

能考中武舉人的,那肯定起碼也是有個營官能力了,而能成為武進士,那說明至少是能帶兵千人的能力。

如果不能文武兼備,那隻能在軍中努力殺敵,用實際帶兵能力來證明自己,以獲得升遷,而不能走這條路子了。

當然,如果是將門子弟,他們考武舉,肯定有優勢。

大明罷撤衛所,取消了武官世襲製度,所以重開考舉考試,未嚐不是對武將們的一個補償福利。

朱以海為何突然要新設四衛、重開科舉,其實不過是穩定皇權。

權力的本質,其實就是排排坐,分果果。

利益分配,就是權力本質。

誰掌握了這個分配權,誰就握有真正權力。

如何分配,則體現權力。

有時甚至得妥協、讓步,利益交換等等,都不過是細節。

手握資源、利益分配大權,皇帝自然高高在上,但分配不好,利益不均,就容易出事,所以上位者,最重要的就是權衡好,把利益分配好。

就算永遠不可能做到人人滿意,但起碼得取一個優先的值。

要盡量拉攏團練大多數人,否則位置就不穩了。

中國曆代開國皇帝,其實都是最懂這個的人,而許多亡國之君,就不懂這些,他們以為權力是來自於皇帝這個頭銜,其實根本不是。

甚至那些末代皇帝們,連真正的分配權都沒了,所以聖旨出不了皇宮。

就算皇帝,做任何事情,都得先組建一個利益同盟,拉攏絕大多數人站在自己的一邊才行,否則就會成為孤家寡人,最終不是被綁架就是被拋棄、背叛。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

但卻並不是皇帝一個人的。

強盛如隋帝國,落到一意孤行的楊廣手裏,也一樣二世而亡,就是因為他製訂的決策,不管對錯,但首先就已經徹底的背棄了他的核心支撐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