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597章 天經地義(1 / 3)

淄川。

縣裏派人四處張榜,告示皇恩浩蕩,今年免征地丁銀,從明年開始起征。

可新建起的各鄉公所、各保的保公所前,都還是擠滿了人。

都是各鄉裏百姓,自發的挑著糧食前來繳皇糧的。

“老鄉,今年免征地賦丁銀,不用繳了。”

一個老漢站在自己的架子車旁,上麵是他拉來的麥子,已經完全晾曬幹,他大聲道,“種地納糧,天經地義。咱們也知道聖皇仁厚,但咱們不能占朝廷的便宜。若是今年受災歉收,咱們自然也交不上來。

可今年雖受了點蝗災影響,但災情不重,減產不多。何況這聖人的王師一來,就給我們免除了各種各樣的苛捐雜稅,免於各種捐派加征,我們心裏是真感激萬分。

如今前線打仗,咱們也得貢獻一分力,也沒別的,地裏種的糧食,上繳一些,也算是對聖皇仁恩的報答感激。”

鄉公所前,那位身著絲綢長衫的鄉長,看著這些主動來納糧的百姓,心裏有些不安。

他是本鄉大族族長,還有著舉人功名,縣裏讓各鄉推舉鄉長副鄉長保長等,大家推舉他做這鄉長,他其實是很不願意當的。

兵慌馬亂的,尤其是剛出了孫之獬這事後,現在他心裏總是害怕,咬著牙大放血,總算是獲得了朝廷的許可,敕建一座牌坊給他們,甚至還特賜給他們這些鄉紳一個送兒子入國子監的名額。

這事總算是過去了。

他是真想好好安心躲一躲,可大家都推舉他做這鄉長,顧知縣點他名,他沒法拒絕,也不敢拒絕。

謝遷那賊還在三台山下呢。

溫老虎也還駐縣城。

他隻好趕鴨子上架了,縣裏拔了錢糧,讓各鄉建鄉公所、保公所等,又建糧倉。

他不敢半點懈怠,整天東奔西走,比當年他年輕時埋頭做八股文章那股勁頭還足啊。

甚至為了完成任務,把家裏人手都調過來了。

眾鄉紳們甚至還暗裏商議,既然要建糧倉,那除了建官倉外,是不是建個義倉?

義倉那是從前有過的舊例,地方自己在豐年的時候,捐糧入倉,待災年之時,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甚至在平時也可以用義倉糧救濟孤寡殘疾什麼的。

隻是這事早就廢了。

現在大家提議,是不是幹脆弄個義倉,大家按名下田畝數,按畝捐個二升糧存入?

義倉糧畝納二升,其實是唐代義倉舊例。

鄉紳們都是讀書人,有不少還是當過官的,基本都有功名在身,對這些倒是不陌生。

雖然有人想提議說按戶等捐糧,上上戶就捐個五石吧,這樣一來有個上限,要是一畝捐二升,百畝兩石,兩百五十畝就五石了,如果五百畝就得十石。

但這個時候,又不好出頭,本來提議搞義倉,也是因為心有餘悸,縣太爺顧鹹受特意找工匠做了一對鑄鐵的雕像,正是孫之獬和韓溫,孫之獬就是那個頭植豬鬃背插狗毛的樣子,而還在北京給韃子當漢奸的韓源,則被雕成披著鳥毛的樣子。

兩人成跪像,湊成一對禽獸不如,豬狗不是的玩意,還特意放在給他們敕建的牌樓下麵。

這讓本來覺得鬆口氣的士紳們,心肝又顫顫微微起來了。

沒法子,再掏點吧。

於是乎,最後商定,每畝再出二升糧,反正一畝二鬥四升二的地丁銀和火耗都交了,也不再差這二升了。

大家趕緊把糧運到這新建的義倉裏,甚至還特意找人寫了個公告,又做了賬簿,然後備份一份,抄送縣衙存檔。

義倉由鄉長副鄉長負責管理,又請縣衙派人來協助監督,求生欲十足。

顧鹹受一聽這事,拍掌讚成。

又不是他提議的,本地鄉紳士人能有這種覺悟,非常了得啊,當然得鼓勵支持,這是教化之功嘛,說明本地民風淳厚。他當然也知道這些人是嚇的,但他才不管這些。

義倉第一批糧,全是士紳地主們捐的,他們是最怕被清算的。

鄉紳們沒敢要求百姓捐,怕惹事。

但百姓這段時間吃了不少瓜,看了許多熱鬧,倒是十分痛快,對紹天朝廷和大帝,那是非常擁戴了。

特別是王師收複淄川後,廢除了各種各樣的稅賦加征等等,甚至還搞減租減息,公布的新稅賦,有地才納賦,攤丁入畝,沒地連丁銀都不用交了。

也沒有什麼勞役雜役這些。

就算有地,一畝才隻繳二鬥四升二,還是要把田畝按肥瘦、大小重小折算成良田大畝,才是這個稅額。

實際上負擔減輕的不是一點半點,起碼是減輕了好幾倍之巨。

哪怕是佃戶,都減租減息了。

以前的高利貸什麼的,規定了最高利息不過月利三分,利息最高不能超過本金。

這救苦救難來了啊。

本來按之前韃子占領淄川時征收的稅賦加派等等,百姓秋收後的糧食,起碼得有一半得上繳。

如果是佃戶更慘,雖不用繳田賦,但地主會把田賦轉嫁到他們頭上,還得交租,最後辛苦一年,連頓飽飯都吃不上。

但那又有什麼辦法?

弄不好,還得被抓壯丁去修城築堤甚至當民夫運糧草守城池。

而現在,王師一來,宣布仁政,百姓不敢相信啊,畢竟幾年前這裏也是大明統治,但當時朝廷向他們征收的稅賦,也沒比韃子少什麼,一樣過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