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12、鄭成功收複台灣(1 / 1)

鄭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從小喜歡讀書、愛好練武,後來由於堅持抗清,深受南明隆武帝器重,賜姓朱,改名成功,所以又號為“國姓爺”。

鄭成功曾隨父親鄭芝龍參加抗清鬥爭。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拒絕了清朝政府的招降,而是繼續舉旗抗清。在殘酷艱苦的鬥爭中,鄭成功感到,如果不建立堅固可靠的後方基地,抗清是難以持久的。於是,他決定改變戰略,揮師東渡,驅逐荷蘭殖民者,收複台灣。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台灣被荷蘭殖民者侵占。他們在台灣大肆掠奪,殘酷勒索,使台灣人民如臨火熱。荷蘭殖民者為了加強統治,在台灣西南部修建了兩個據點:台灣城(今安平)和赤嵌城(今台南),並駐軍二千多人。

1661年4月21日中午,鄭成功率領大軍二萬五千人,分乘三百五十多艘戰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揮師東進。他們冒著風浪,越過台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台灣。這時候,鄭成功部隊中有些將士聽說西洋人的大炮厲害,心生恐懼。鄭成功把自己的戰船排在前麵,鼓勵將士說:“荷蘭人的紅毛火炮沒什麼可怕的,你們隻要跟著我的船前進就是。”4月29日,鄭成功的大軍利用海水漲潮的時機,快速駛進鹿耳門,登上台灣島。

台灣人民聽說鄭軍來到,成群結隊推著小車,提水端茶,迎接親人。在人民的支持下,鄭成功的軍隊包圍了赤嵌城。赤嵌的荷軍一聽有大軍攻城,頓時驚惶失色。他們一麵向荷軍總督告急求援,一麵派出二百四十名荷軍迎戰。鄭成功的大軍勇猛異常,一舉殲敵一百八十人。嚇得幸免的敵人龜縮城中不敢應戰。三天之後,敵軍在外無援兵,內無水源,秩序混亂的情況下,隻好獻城投降。鄭成功的大軍隨即直逼荷蘭殖民者的另一據點——台灣城。

台灣城是荷蘭總督揆一的駐地。整個城池可稱是一座建築在海堤上的堡壘。城高牆厚,防守嚴密,並設炮台火器,城防極其堅固,給攻城帶來很大的困難。鄭成功把大軍駐紮在附近,一麵命令士兵做好攻城準備,一麵深入民間,征求當地百姓的支持。他所到之處,“壺漿迎者塞道”,受到百姓的熱烈歡迎。

揆一見大軍圍城,嚇得心驚膽顫,他一麵偷偷派人去巴達維亞(今爪哇)搬救兵,一麵派使者去鄭軍大營求和。承諾隻要鄭軍肯退出台灣,他們寧願獻上十萬兩白銀慰勞。鄭成功斷然拒絕,並嚴辭喝道:“台灣本是中國領土,我們要收回此地是理所當然的事,你們如果賴著不走,就把你們趕出去!”

喝退荷蘭使者,鄭成功把二十四門大炮運到陣地上,下令攻城。鄭軍勇猛衝殺,但荷軍炮火猛烈,一時難以取勝,於是鄭成功決定采取築柵挖壕、長期圍城的戰略來逼迫敵軍。駐爪哇的荷軍,聞台灣城被圍,立即派了十艘戰艦,七百多士兵前來救援,不想也被鄭成功的軍隊打敗了,援軍退回爪哇。在圍困台灣城八個月之後,鄭成功下令發起總攻,一排排大炮猛轟,炮彈雨點般地傾瀉到城中,城內一時火光衝天,混亂不堪。荷軍一看敗局已定,走投無路,隻得舉起白旗投降。鄭成功的軍隊收複了台灣城,終於把盤踞達三十八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全部驅逐出了台灣。

1662年7月,鄭成功因積勞成疾,患了重病。在患病期間,他非常思念祖國的大陸,天天要坐在將台上,麵向遼闊的大海,眺望祖國的大陸。病後七天,終於不幸逝世,年僅39歲。

簡評:

從清兵入閩,鄭成功開始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終其一生,抗清驅荷,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複祖國領土台灣的業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他的功績光耀史冊,名馳中外,永遠值得紀念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