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2.杜甫(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西南)人,生於鞏縣,是晉朝名將杜預之後,祖父杜審言,初唐著名詩人。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傳統對他忠君戀闕、仁民愛物的思想有巨大影響。他的青年時代,是在盛唐社會中度過的,過了一段南北漫遊、裘馬輕狂的生活。20歲南下吳越,24歲回到洛陽,舉進士不第。翌年東遊齊趙。30歲時回到洛陽,築室偃師,在那裏結婚,往來偃師、洛陽間。33歲在洛陽遇到剛被“賜金放還”的李白,建立了千古傳頌的友誼,兩人同遊梁、宋。遇高適,三人酣飲縱遊,慷慨懷古。不久又北上齊魯,過曆下,登泰山,抒發“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的情懷。和許多盛唐詩人一樣,他有巨大抱負,自謂能立登要路,致君堯舜。但這幻想在天寶五載(746)到長安之後,便徹底破滅了。到長安的第二年,他參加了由李林甫操縱的一次考試,落入騙局。落第之後回到偃師,後來又來到長安,獻賦上書,幹謁贈詩,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載長安,曆盡辛酸。“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獻三大禮賦表》)。“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書左丞》)。這十載長安,使杜甫曆盡人生辛酸,他看到了生民疾苦,關心著國家安危。忠君戀闕,仁民愛物的情懷,在這顛沛辛酸的生活裏不惟未曾衰退,反而更加強烈了。這對於他的詩歌創作來說,是意義巨大的。就在這段時間,他寫下了《兵車行》、《前出塞九首》、《麗人行》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反映天寶後期動亂行將到來的社會風貌的名作。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曆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遊曆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遊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麵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曆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麵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