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章 老實人的態度(3 / 3)

保持做人的本色,就是不要丟掉自己真實的一麵,用你真實的一麵去體察,你就能夠透過膚淺的表象,看到一個人的實質。

隨著我們自己變得越來越真實,我們看到表麵之下的靈魂,不再擔心年齡、外表和日漸稀疏的頭發。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了精神的美,那是由親密而生的溫暖所滋養的。

一個人最為看重的幸福和成功隻能從自己生命的本色裏去獲得。富翁看重金子,而本分的莊稼人卻看重腳下那片拴緊他們靈魂的土地,因為他們深信“泥土裏麵有黃金”。

失去本色的人生是灰色的、無光澤的人生。做人,就應該保持自己的本色。

“滿意”和“得意”這兩個詞都表示人們對外事外物一種愉悅的肯定態度,但是兩者有程度上的區別,如同一杯水,隻要還在杯子裏,多滿都可以,一旦流出來,結果就不同了。因此,得意多少常有點貶義色彩,含有譏諷之意。人們常說某某春風得意,自鳴得意,洋洋得意,得意忘形,皆屬此類。

可是在現實中,還真有老實人分不清該是滿意還是得意。

電視劇《過把癮》中有一個意大利人,娶了一個漂亮的中國姑娘做太太。席間,他對客人說“我很得意”,站在一旁的新娘連忙糾正道:“是滿意。”這位老外不得不為自己打圓場說道:“你們中國話非常難,弄不好就是不滿意了。”

像這位老外犯這樣的錯誤,我們並不在意,老外畢竟是老外。可有時我們自己竟然也搞不清到底是滿意還是得意。

老實人為什麼會得意呢?也許是比別人在人生境遇中順一些,也許是得到了滿足,或者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然而,最為根本的是淺薄。因為自己的淺薄,竟以為自己通曉了一切,無所不能。

曾經有一位俄國青年,會寫幾首詩,竟忘乎所以地把大詩人普希金也不放在眼裏了,他居然當眾問普希金:“我和太陽有什麼共同之處呢?”普希金輕蔑地回答道:“無論是看你還是看太陽,都不得不皺眉頭。”

淺薄的人受不得讚許,哪怕是一點點,也會自鳴得意、自我膨脹起來。

有一位畫家畫好了一張畫後,拿到鄰居家去征詢意見。這位鄰居是位鞋匠,看了看畫後,指出畫上的靴子少了一個紐扣。畫家很感激,馬上改正了自己這一疏忽。不料,鞋匠卻得意起來,鄭重其事地對整個畫指指點點,橫加指責,弄得這位畫家哭笑不得。

得意和尊卑貴賤並沒有關係,但在淺薄的人看來,隻要我比你有那麼一點所謂的尊貴,那也能成為我得意的資本,不少人都有這種心理。

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在一個破舊的街區,住著三個女人,經常在一起聊天。一個女人說:“我的丈夫真棒,是火車司機。”另外一個女人趕緊說道:“火車司機算什麼,我男人是列車長,專管你男人。”第三個女人不甘示弱,得意地說道:“我男人扳道叉的,讓火車朝哪條道上開,就得朝哪條道上開。”一列火車成全了三位女人的虛榮心,使她們在這廉價的得意中快活著。

老實人一得意,就感覺自己站在了人生的高處,不知道天高地厚了,這是狂妄的表現。

在老北京城的一條街上住著三個裁縫。甲裁縫在自己的櫥窗上掛出一塊招牌,上麵寫道:全北京最好的裁縫;乙裁縫看到了立刻也打出一塊招牌,寫的內容是“中國最好的裁縫”;丙裁縫看了兩個人的招牌,仔細想了一下,也打出一塊,上麵寫道:此街最好的裁縫。

古人雲:“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誌不可滿。”月盈則虧,滿則招損,春風得意之時,不要留下得意忘形之態。

人是很怪的。有的人依恃著自己的才能、學識、金錢等,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狂”其實是不好的,要不得的,它的本意指狗發瘋,如狂犬。做人如果與“狂”相結合,便會失去人的常態,便會產生不文雅的名聲。

一般來說,人們稱狂妄輕薄的少年為“狂童”,稱狂妄無知的人為“狂夫”,稱舉止輕狂的人為“狂徒”,稱自高自大的人為“狂人”,稱放蕩不羈的人為“狂客”,稱狂妄放肆的話為“狂言”,稱不拘小節的人為“狂生”……

《三國演義》裏有一個禰衡,堪稱“狂夫”。他第一次見曹操,把曹營中勇不可當的武將、深謀遠慮的謀士,人人貶得一文不值。他貶低起人來,如數家珍,如“荀彧可使吊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鳴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詔,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鑄劍,滿寵可使飲酒食槽,於禁可使負版築牆,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

禰衡稱別人是酒囊飯袋,稱自己卻是“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配德於孔、顏。豈與俗子共論乎!”更有甚者,當曹操錄用他為打鼓更夫時,禰衡擊鼓罵曹,揚長而去。對這種人,曹操自然不肯收留。禰衡又去見劉表、黃祖,依然邊走邊罵,最後被黃祖砍了腦袋,做了個無頭“狂鬼”。

狂妄與無知是聯係在一起的,“鼓空聲高,人狂話大”。但凡狂妄的人,都過高地估計自己,過低地估計別人。他們口頭上無所不能,評人評事誰也看不起,總是這個不行,那個也不中,隻有自己最好;在他們眼裏,自己好比一朵花,別人都是豆腐渣。

有的人讀了幾本書,就自以為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無人可比,現時的文學大家、科學巨匠全部不在話下;有的人學了幾套拳腳,自以為武功高強,身懷絕技,到處稱雄,頗有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氣勢。然而,狂妄的結局就像禰衡那樣,是自毀,是失敗。

人們常說:“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無本事,本事有多大,別人都看得見,心裏都有數,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沒有多少人樂意信賴一個言過其實的人,更沒有一個人樂意幫助一個出言不遜的人。不論是莊子還是老子,都勸人要以謙抑為上,不可自作聰明地顯示、誇耀自己的才能和實力。隻有這樣,才能不被人妒忌。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不怕真小人,就怕偽君子。有些人壞,壞在了明處,壞得敢作敢為,這種人不那麼可怕。最可怕又可恨的人是表麵對你好,背地裏想盡辦法汙蔑你的聲譽、損害你的利益,而你呢還傻乎乎地把他(她)當成好人。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日常的做人做事、與人交往中,謹慎一些,警醒一點,留個心眼,做人要多想幾步,凡事多長點心眼。腦袋長在頭上不是用來看的。

李和劉差不多同時受雇於一家公司,開始時大家都一樣,從最底層幹起。可不久,李受到總經理的青睞,一再被提升,而劉卻像是被遺忘了一般,還在最底層混。

終於有一天,劉忍無可忍,向總經理提出辭呈,並痛斥總經理用人不公,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反而重用那些吹牛拍馬的人。

總經理聽著,他了解這個小夥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了點什麼。

總經理說:“劉先生,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賣什麼的。”劉很快從集市上回來說,剛才集市上隻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

“一車大約有多少袋,多少斤?”總經理問。劉又跑去,回來說有40袋。“價格多少?”劉再次跑到集市上。總經理望著跑得氣喘籲籲的他說:“請休息一會兒吧,看看李是怎麼做的。”

說完總經理叫來李,對他說:“李先生,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賣什麼的。”李很快從集市上回來了,彙報說:“到現在為止,隻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有40袋,價格適中,質量很好,還帶回幾個讓總經理看。這個農民一會兒還將弄幾箱西紅柿上市,價格也還公道,可以進一些貨。想這種價格的西紅柿總經理大概會要,所以帶回來幾個西紅柿做樣品,還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麵等回話呢。”總經理看了一眼紅了臉的劉,說:“請他進來。”

小王是某公司的一名銷售員,每天早上鬧鈴一響,便從床上掙紮著爬起來,腦子裏第一個感覺就是:痛苦的一天又開始了。她早飯也顧不上吃,便匆匆忙忙地擠上公交車向公司趕去。跨入公司大門,連洗手間都沒來得及去,就被經理叫去會議室布置工作……一天的痛苦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小王上午拜訪客戶,一連遭到拒絕和冷遇,心情壞到了極點,仿佛世界末日到了。下午四處轉了轉,等到下班後回到公司胡亂在工作報表上劃了幾筆,便草草交差了事。回家後一看日曆,總算又過了一天!想出去吃飯,錢包裏的錢已所剩不多,想到離上個月發工資隻過了半個月,止不住地唉聲歎氣。

她隻將工作當作生存的需求,從來不花時間學習,思想消極,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從來不好好去研究自己推銷的產品和競爭對手的產品,從來不反省自己和公司那些優秀員工間的差距,不知道自己一天都在做什麼,不去想為什麼會遭到客戶的拒絕和冷遇,不在工作中總結經驗教訓,每當朋友問起,隻會說,“單位不行”、“現在做銷售哪有那麼容易,混一天是一天唄!”

到了月底一發工資,看著一起進公司的員工越拿越多,自己卻越來越少,臉上掛不住,在經理明為鼓勵實是指責的話語下,她很生氣地炒了老板的魷魚。如此,幾年下來換了五六個公司。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時間就這樣流逝了。結果年齡越來越大,越來越缺少從零開始的資本,使自己最終一事無成,生活得一窮二白。

有句古語,叫做“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麵難知心”,人心難測。

薑華為人挺好,能力也佳,卻總是仕途不順。

他自己也納悶:“有人跟領導搞不好關係所以才不被提拔,我跟領導關係倒是不錯,怎麼也不起作用呢?”

星期天,他正煩著,見兒子和同學下跳棋,就湊過去解悶兒。

兒子總是輸,於是他幫兒子出主意:“你不會給自己多搭幾座橋嗎?”(搭橋——下跳棋的一種捷徑,每搭一座橋,就可以連跳好幾步,事半功倍。)

棋局大有起色,薑華得意洋洋,就勢教導兒子:“生活就跟下棋一個道理,學會給自己多搭幾座橋,多尋求一些幫助和捷徑,路才好走。”兒子連連點頭。

兒子的同學笑而不語,移動兩個棋子兒,就把兒子剛設好的棋路給堵死了。於是,棋局又一次急轉直下,兒子又輸了。

兒子的同學得意地說:“看到了吧,這就叫拆橋,橋搭得再好,碰上一個拆橋的,你就輸定了。所以,要贏棋不但要搭橋,還要防著別人拆橋,關鍵時刻還要學會拆別人的橋,這才能走得比別人快呀!”

薑華大怔,接著大悟,然後仰頭長嘯。

半年後,薑華仕途暢通,勢如破竹無人能阻。

現實中,很多人都拆別人的橋,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日常的做人做事、與人交往中,謹慎一些,警醒一點,留個心眼,防著別人拆你的橋是非常必要的。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一隻小鳥飛到南方去過冬。

半路上,天很冷,小鳥幾乎凍僵了。於是,它飛到一大塊空地上。一頭牛經過那兒,拉了一堆牛糞在小鳥的身上,凍僵的小鳥躺在糞堆裏,覺得很溫暖,漸漸蘇醒過來。它溫暖而舒服地躺著,不久唱起歌來。

一隻路過的野貓聽到聲音,走過去看個究竟。循著聲音,野貓很快發現了躺在糞堆裏的小鳥,把它拽出來吃掉了。

有時候,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不是每個往你身上拉大糞的人都是你的敵人,也不是每個把你從糞堆裏拉出來的人都是你的朋友。最重要的是:“當你躺在‘糞堆’裏時,最好把你的嘴閉上。”

老實人往往在安逸中忘記危機的存在,意識不到危機就潛伏在四周,並已經造成了十麵埋伏,卻還樂悠悠地混日子,或者苦悶地思索——怎麼總是這麼倒黴、背運?

當我們在苦思時,也許已經有人笑裏藏刀,表麵一套背地一套,給我們設了陷阱、下了絆子。當我們在悠閑度日時,也許已經有人正循著聲音,伺機一口咬死我們。

利益當頭,大家可以公平競爭,各自發揮自己的能力和特長。雖然是競爭中的對手,但是正因為此,才促進了雙方的提升,是真正的朋友。能有這種心境,能做到如此的人,必定能有一番作為。

心理學家指出,如果一個人能夠把應該是什麼和實際是什麼這兩樣東西區分開來,那麼,這個人就開始走向成熟了。

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實人在為人處世以及人際關係方麵,其實是不成熟的,甚至可以說比較幼稚。

因為老實人常常不能夠正確區分應該是什麼與實際是什麼這兩樣東西,而且對兩者之間存在的差別不能坦然地接受。進一步說,老實人對待社會運行與發展的規律不能實事求是,或不承認現實的合理性,或者把現實理想化,而這正是他們受到現實的冷遇和打擊的重要原因。

曆史和現實告訴我們,社會運行與發展不僅僅依靠道德的力量,在實際的發展中還遵循一些現實的原則。老實人往往認識不到,或者不能正確理解這種現實法則,一味地固守和堅持道德標準,因而導致了心理上的某些偏差。

事實上,隻有理解了現實法則與道德法製的基本內涵和相互關係,我們才能真正看清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真麵目,才能實事求是地指導自己的生存和發展。

就拿行善這件事來說,如果對方是個惡人,你就不能對他施以簡單的好心腸,縱容壞人的結果是使自己成為幫凶。“農夫和蛇“的故事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老實人往往是以一種毫無保留的態度完全接受道德標準,這樣的老實人,其實是以一種理想化的方式來理解和觀察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因而總是在現實中碰壁。

有些老實人也已經認識到了理想和現實的衝突,但他們視道德準則為理所當然的“善”,並極力排斥社會現實法則,視其為理所當然的“惡”。他們往往不能容忍和接受現實道德標準的任何突破和弱化,他們往往會以一種情緒化的厭惡態度來對待社會現實法則,這樣,他們不僅限定了自己的行為範圍,而且限定了自己的交際範圍,在做事過程中也總是處於一種孤立無助的境地。

有一則腦筋急轉彎說:“一個人要進屋子,但那扇門怎麼拉也拉不開,為什麼?”回答是:因為那扇門是要推開的。

生活中老實人會犯一些諸如此類隻知拉門,不知推門的錯誤。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老實人遇事愛鑽牛角尖,不會變通。有時候,周圍的環境變了,老實人卻不知變通,還在固執一端,鑽牛角尖,認死理,結果卻鬧出笑話來。

《呂氏春秋》裏記載:楚國有一個人搭船過江,一不小心,身上的劍掉進了河裏。同船的人都勸他下水去撈,但他卻不慌不忙,從身上拿出一把小刀,在劍落水的船邊刻個記號,有人問:“做什麼用啊?”他回答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我作個記號,等會兒船靠岸時,我就從這個做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把劍找回來。”船靠岸時,他就這樣去找劍,結果自然沒有找到。

刻舟求劍,是一種刻板的、不知變通的思維方式。老實人的思想就像那把劍,環境的大船已經變了,而他卻還在那裏原地不動。

變則通,通則久。隻要學會變通,許多事情都能變不可能為可能,變壞事為好事。

一個猶太人走進紐約的一家銀行,來到貸款部,大模大樣地坐下來。

“請問先生有什麼事情嗎?”貸款部經理一邊問,一邊打量著來人的穿著:豪華的西服、高級皮鞋、昂貴的手表,還有鑲寶石的領帶夾子。

“我想借些錢。”

“好啊,你要借多少?”

“1美元。”

“隻需要1美元?”

“不錯,隻借1美元。可以嗎?”

“當然可以,隻要有擔保,再多點也無妨。”

“好吧,這些擔保可以嗎?”

猶太人說著,從豪華的皮包裏取出一堆股票、國債等等,放在經理的寫字台上。

“總共50萬美元,夠了吧?”

“當然,當然!不過,你真的隻要借1美元嗎?”

“是的。”說著,猶太人借了1美元。

“年息為6%。隻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後歸還,我們可以把這些股票還給你。”

“謝謝。”

猶太人說完,就準備離開銀行。

一直在旁邊冷眼觀看的分行長,怎麼也弄不明白,擁有50萬美元的人,怎麼會來銀行借1美元!他慌慌慌張張地追上前去,對猶太人說:“啊,這位先生……”

“有什麼事情嗎?”

“我實在弄不清楚,你擁有50萬美元,為什麼隻借1美元?要是你想借30、40萬美元的話,我們也會很樂意的……”

“請不必為我操心。隻是我來貴行之前,問過了幾家銀行,他們保險箱的租金都很昂貴。所以嘛,我就準備在貴行寄存這些股票。租金實在太便宜了,一年隻需要花6美分。”

貴重物品的寄存按常理應放在金庫的保險箱裏,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唯一的選擇。但猶太商人沒有困於常理,而是另辟蹊徑,想到把證券等鎖進銀行保險箱的辦法,從可靠、保險的角度來看,兩者確實是沒有多大區別,除了收費不同。

通常情況下,人們是為了借款而抵押,總是希望以盡可能少的抵押爭取盡可能多的借款。而銀行為了保證貸款的安全或有利,從不肯讓借款額接近抵押物的實際價值,所以,一般隻有關於借款額上限的規定,其下限根本不用規定,因為這是借款者自己就會管好的問題。

老實人往往直眼、直腦袋、直嘴巴,不懂得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換一種思維解決問題。世事總是複雜而又充滿妙趣的。所以,我們要學會變通,經常變換角度,轉換思維地去應對現實,一切皆會迎刃而解。

思維的獨創性是創新思維的根本特征,創新就是要敢於超越傳統習慣的束縛,擺脫原有知識範圍的羈絆和思維過程的禁錮,善於把頭腦中已有信息重新組合,從而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產生新成果。這樣的突破常規的例子數不勝數。

暑假前,16歲的佛瑞迪對父親說:“我要找個工作,這樣我整個夏季就不用伸手向你要錢了。”不久佛瑞迪便在廣告上找到適合他專長的工作。第二天上午8點鍾,他按要求來到紐約第42街的報考地點,可那時已有20位求職者排在隊伍的前麵,他是第21位。

怎樣才能引起主考者的特別注意而贏得職位呢?佛瑞迪沉思良久後想出了一個主意:他拿出一張紙,在上麵寫了幾行字,然後把紙折得整整齊齊交給秘書小姐,恭敬地說:“小姐,請你馬上把這張紙條交給你的老板,非常重要!”“好啊,先讓我來看看這張紙條……”秘書小姐看了紙條上的字後不禁微笑起來,並立刻站起來走進老板的辦公室。結果,老板看了也大聲笑了起來。原來紙條上寫著:“先生,我排在隊伍的第21位。在您看到我之前,請不要做任何決定。”最後,佛瑞迪如願以償地得到了這份工作。

很顯然,這是佛瑞迪善於思考產生的效果。佛瑞迪的故事和成功經驗形象地告訴我們:一個會動腦筋思考的人總能把握住機會,並妥善地解決問題,成功離不開睿智的創意。

想改變世界,很難;要改變自己,則較為容易。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變,那麼第一個必須改變的就是自己。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某些觀念和做法,以抵禦外來的侵襲。當自己改變後,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著改變了。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還赤著雙腳走路。

有一位國王到某個偏遠的鄉間旅行,因為路麵崎嶇不平,有很多碎石頭,刺得他的腳又痛又麻。回到王宮後,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將國內的所有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認為這樣做,不隻是為自己,還可造福他的人民,讓大家走路時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籌措不到足夠的皮革,而所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不知有多少。雖然這件事根本做不到,甚至還相當愚蠢,但因為是國王的命令,大家也隻能搖頭歎息。一位聰明的仆人大膽向國王提出建言:“國王啊!為什麼您要勞師動眾,犧牲那麼多頭牛,花費那麼多金錢呢?您何不隻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呢?”國王聽了很驚訝,但也當下領悟,於是立刻收回成命,采納了這個建議。據說,這就是“皮鞋”的由來。

與其改變全世界,不如先改變自己——將自己的雙腳包起來。

一隻公雞早晨起來報曉,天亮,被主人捉住殺了。第二天,又一隻公雞起來報曉,天亮,又被主人捉住殺了。這樣的情形,一連持續了五天,這個人連續殺了五隻公雞。

鄰居不解,問:“這些公雞每天報曉都挺準時的,你殺它們幹什麼?”

那人說:“早晨我有晚起的習慣,它們卻叫得很早。”

鄰居說:“這不是它們的過錯,報曉是公雞的天職。”

那人說:“這個我不管,我需要的是和母雞交配的公雞,而不是報曉的公雞。”

鄰居說:“可公雞是不能不報曉的,你難道不能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嗎?”

“這個很難,”那人說,“我曾想割掉它們的嗓子,後來又想紮上它們的嘴,可是這樣太麻煩,而殺它們卻很省事。”

“那你為什麼不改變一下睡覺的習慣呢?”鄰居疑惑地問。

“改變我的生活習慣,這怎麼可能呢!”那人說,“我有這個習慣已幾十年了,怎麼會為幾隻公雞而去改變呢?再說我是主人,它們應該符合我的需求,它們的行為與我的習慣發生矛盾時,受損失的隻能是它們,怎麼會是我呢?”於是那人一直保持殺雞的習慣。

老實人中間有太多根本不願改變的人,即使他們目前的努力並不奏效。老實人害怕改變。有時候,他們甚至為自己的局限辯解說:“我向來如此”,或者“我不是那塊料”,“我向來都有不同的做法”。

有不計其數的例子顯示,不願嚐試新的事物,或是不願嚐試不同的做法,可能會妨礙你達到成功的機會。給你的頑固列個清單:你的生活中是否有任何地盤隻因你向來如此做,就繼續這麼做的?

“保持開放的心胸”無疑是一句過度濫用的話,然而,很少有老實人真的能夠保持開放的心胸。相反,他們卻習慣固守古老陳舊的陋習。如果老實人能拋開恐懼,有勇氣改變,就不必繼續為不良的結果而煩惱了。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國聖公會主教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段話: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過限製,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隻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國家,我決定隻改變我的家庭、我親近的人——但是,唉!他們根本不接受改變。

現在在我臨終之際,我才突然意識到:如果起初我隻改變自己,接著我就可以依次改變我的家人。然後,在他們的激發和鼓勵下,我也許就能改變我的國家。再接下來,誰又知道呢,也許我連整個世界都可以改變。

亞曆山大大帝說過:“山不過來,我就過去。”老實人雖然無法改變環境,但是完全可以改變自己。老實人絕不能等著成功和機會的到來,而是要讓它發生。老實人要做一個在生活、工作各個方麵都積極主動的人。

老實人必須學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隻有一個主動改變,主動進步的人,才不會被這個社會所拋棄,才能夠在任何環境下、任何單位裏都得到重視和尊重。

以前有個年輕人總是懷才不遇,慨歎自己生不逢時。為了排解自己心中的苦悶,他去求教一位智者。

年輕人對智者說:“為什麼我總是感到自己無法融入社會呢?”

智者把他帶到廚房,往鍋裏倒入水,然後放入一個胡蘿卜和一個雞蛋。等水燒開又煮了十分鍾,智者撈出了胡蘿卜和雞蛋,分別放入兩個碗裏。

智者問年輕人:“它們現在有什麼不同?”

年輕人不解地說:“沒什麼不同呀,都被煮熟了。”

智者說:“胡蘿卜和雞蛋麵對的都是開水,但是它們的反應就各不相同了。胡蘿卜入鍋前是堅硬的,但是煮過後,就變軟了。而雞蛋入鍋前是易碎的,經過水煮後,它從裏到外都變硬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麵對不可以改變的環境時,要像雞蛋一樣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做到與時俱進地融入並適應這個環境,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改變自己並不是要放棄原則,讓自己隨波逐流,更加圓滑和世故。達爾文說:“適者生存”。我們改變自己是為了使自己多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能夠更加適應這個環境,為自己的成功創造更多的機會。我們所有的改變都是為了以後自身有個更好的發展。

也就是說,當希望影響或改變他人的時候,如果他人無法接受,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改變自己為人處世、說話辦事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強迫他人改變。因此,對別人要抱著誠摯、寬容的胸襟,對自己要懷著自我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當希望別人改變某種看法時,最好的做法是先改變你自己。

老實人應記住: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我自己!

羅斯福總統對於他的反對者,往往會和顏悅色地說:“親愛的朋友,妙哉妙哉,你到這裏來和我爭執這個問題,真是一個妙人!但在這一點上,我們兩個的見解自然不同。讓我們來講些別的話題吧!”於是他會施出一種誘惑的手段來,使對方放棄自己的意見,而去接受他的觀點。

這是一個好方法,無論那些成功人士采用什麼方式去駕馭別人,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第一步是積極主動適應對方,是迎合他人。

當你碰到了任何一種反對意見,你就應當先自己想到:“關於這一點,我能不能在不涉及原則和底線的情況下做出某些讓步呢?”為了使人家順從你,你就應當積極主動適應對方,做出某些積極性的讓步。

如果你碰到了對於你的意見和做法十分反對的人,那麼最聰明的方法還是把這個問題延緩下去,不求立馬解決,這樣既可以使對方得到重新思考的機會,又使自己有重新決策的時間。

聰明人不求改變他人,而是同意對方的主張,不管他的意見是如何可笑,如何愚笨,如何淺薄,都會禮貌地回答他,無條件地讚成他的意見,佩服他的見識和聰明。你要獲得勝利,唯一的方法就是積極主動地去適應對方。

往往自己目前隻要做出一點點讓步就可解決的矛盾,卻要在將來付出巨大的犧牲乃至生命是非常不值得的。在人生旅途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是你去適應別人還是別人適應你,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個人不可能總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環境也會時常發生變化,如果不會適應變化的環境,隻能歸於失敗。

舉個淺顯的例子。假如你想去東北開個菜館,你可以不全賣東北菜,但最起碼的東北四大燉菜你要保留,並且一定要請當地人做菜,假如你想靠什麼徽菜或粵菜以及川菜在東北站穩腳跟,那你就此打住吧。因為東北人最愛吃的就是燉菜,哪怕是東北亂燉也比你那精工細作更符合當地人的口味。另外,再加上東北人燉菜實惠,而南方菜係講究味道,分量較少,自然難以被東北人接受。再比如,因為東北人豪爽、講義氣,所以你隻要服務態度好,他下次肯定還會光顧你的菜館;而假若你態度太差,即使給他一定的打折,他也未必再來,因為他會認為你不夠義氣。

同樣道理,你要想在四川開菜館,假若川菜不十分拿手的話,你一定會虧得血本無歸。由此可見,適應環境和適應別人多麼重要。所以,無論在家裏還是在社會上,我們不能隻關注自己而忽視對方。很多時候,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適應對方。

《如何使人們變得高貴》一書中說:“把你對自己事情的高度興趣,跟你對其他事情的漠不關心互相做個比較。那麼,你就會明白,世界上其他人也正是抱著這種態度!”這就是說,要想與人相處,成功與否全在於你有無偏見,能不能以包容的心理,理解別人的觀點。

一對小夫妻常為吃梨子發生爭吵。妻子怕皮上沾了農藥有毒,一定要把果皮削掉,而丈夫則認為果皮有營養,把皮削掉太可惜。因為他們常吃梨子所以也就常爭吵。

有一次,這對小夫妻爭吵時,被他們的老師碰上了。老師了解實際情況後,對那位妻子說:“你先生這麼多年都吃未削皮的梨子,身體還很健康,你擔心什麼?”老師又對那位丈夫說:“你太太不吃皮,你嫌她浪費,那你就把她削的果皮拿去吃了,不就沒有事了?”

夫妻二人聽著聽著低下了頭。

老師接著說:“由於不同的家庭環境以及不同成長過程的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會有所不同。因此,你們不要勉強對方來認同自己的習慣,同時你們也要體諒和適應對方的習慣。”

聽了這幾句話,夫妻二人恍然大悟。

偏見往往會使一方傷害另一方,如果另一方耿耿於懷,那關係就無法融洽。反之,如果受傷害的一方具有很大的度量,能從大局出發,這樣會使原先持偏見者,在感情上受到震動,導致他轉變偏見,正確待人。

一個年輕人因受不了妻子近來變得憂鬱、沮喪,常為一些小事對他吵吵嚷嚷,甚至打罵孩子。他無奈之下隻好躲到辦公室,不想回家。

有位經驗豐富的長者,見他這樣,就問他最近是否與妻子爭吵過,年輕人回答說:“為裝飾房間爭吵過。我愛好藝術,遠比妻子更懂得色彩,我們特別為臥室的顏色大吵了一架,我想漆的顏色,她就是不同意,我也不肯讓步。”

長者又問:“如果她說你的辦公室布置得不好,把它重新布置一遍,你又如何想呢?”

“我絕不能容忍這樣的事。”青年回答說。

長者卻解釋說:“辦公室是你的權力範圍,而家庭以及家裏的東西則是你妻子的權力範圍,若按照你的想法去布置‘她的’臥室,那她就會和你剛才一樣感覺受到侵犯似的。在布置住房上,雙方意見一致最好,不能用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她,要商量,妻子應該有否決權。”

年輕人恍然大悟,回家對妻子說:“一位長者開導了我,我百分之百地錯了,我不該把我的意誌強加於你。現在我想通了,你喜歡怎樣布置房間就怎樣布置吧,這是你的權力。”妻子聽後非常感動,兩人言歸於好。

其他人際關係也和夫妻生活一樣,對那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隻有采取豁達寬容的態度,才有助於矛盾的解決。世界本來就很複雜,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思想也都有。如果事事要求別人按你的想法去做,那隻能失去朋友,自己堵住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