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PART3 有一種境界叫放下——放下是富有的開始(3)(2 / 3)

看到人家結婚,車如龍、花似海,浩浩蕩蕩,既體麵,又氣派。想想當年自己,幾斤水果、幾斤糖,糊裏糊塗就和自己的男人圓了房,心裏就屈。

看到人家朝有提拔,暮有進步,今日酒吧,明日茶樓,而自己卻是總在原地打轉,窩在家裏,像隻冬眠的熊,心裏就酸。

看到人家逢年過節,送禮者踏破門檻、擠裂牆,而自家卻是“西線無戰事”“頓河靜悄悄”,心裏就妒。

看到人家兒成龍、女成鳳,而自家小子又倔又強沒出息,心裏就怨……看看別人,比比自己,往往就在這比來比去中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悶,比掉了自己本應有的一份好心情。

凡事總是與別人比較,或許是人的一種天性。看到人家好,人家強,凡夫俗子,哪個不心動?就算是道人法師,也要三聲“阿彌陀佛”,才能鎮住自己的欲望和邪念。生活的差別無處不在,而攀比之心又難以克製,這往往給人生的快樂打了不少折扣。但是,假如我們能換一種思維模式,別專揀別人的強項、優勢去比自己的弱項、劣勢,那樣我們活得就輕鬆了許多。要把眼光放低一點,學會俯視,多往下比一比,生活想必會多一份快樂、多一份滿足。正如一首詩中所寫:“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回顧擔柴漢,心頭輕些兒。”再說騎大馬的感覺也並不一定就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好,也許跨著驢子,優哉遊哉,尚能領略一路風光,更感悠閑、自在。

理性地分析生活,我們也會發現:其實,終其一生,生活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公正的,沒有偏袒。人生是一個既短暫又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所擁有和承受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都是一樣的、相等的。這既是自然賦予生命的權利,也是生活賦予人生的權利,隻不過每個人享用、消受的方式不同而已。這不同的方式,便演繹出不同的人生。於是,有的人先苦後甜;有的人先甜後苦;有的人大喜大悲、有起有落;有的人安順平和、無驚無險;有的人家庭不和,但官運亨通;有的人夫妻恩愛,卻事業受挫;有的人財路興旺,但人氣不盛;有的人俊美嬌豔,卻才疏德虧;有的人智慧超群,可相貌不恭……正如古人所說,“佳人而美姿容,才子而工著作,斷不能永年者”。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永遠的輸家,這一如自然界中,長青之樹無花,豔麗之花無果,雪輸梅香,梅輸雪白。

有一個婦人,年輕的時候,貌美如花,賢惠能幹,可嫁人10年就死了3個丈夫,當年一雙水靈靈的眼睛硬是被淚水泡得混濁癡呆。當她的第三個丈夫撒手而去的時候,她發誓不再嫁人。她拉扯著兒女守寡至今,現在已經60多歲了。幾十年來,村子裏的人壓根兒就沒見她笑過,大家同情她、可憐她,說她命真苦。可就是這麼個命苦的人,養的一兒一女卻格外爭氣,雙雙考取名牌大學,並且都在京城成家立業。兩兄妹親自開著轎車回來,把母親接到北京。那會兒,老人僵硬的苦臉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鄉親們也第一次向老人投去羨慕的眼光,大家都感慨地說,真是苦盡甘來。是啊,也許這就是生活,有苦有甜,有悲有喜,有山窮水盡之時,也有峰回路轉之日。

有些人羨慕那些明星、名人,認為他們日日沉浸在鮮花和掌聲中,名利雙收,世間苦痛都與他們無緣。其實名導謝晉的兒子是弱智;美國總統裏根曾幾度風光,晚年卻備受老年癡呆症的折磨……俗話說,人生失意無南北。確實,宮殿裏有悲哭,茅屋裏有笑聲。隻是,平時生活中,無論是別人展示的,還是我們所關注的,總是其風光的一麵,得意的一麵,這就像女人的臉,出門的時候個個都描眉畫眼、塗脂抹粉、光豔靚麗,這全都是給別人看的。回到家後,一個個都素麵朝天。這就難怪男人們感歎:老婆還是別人的好。於是,站在城裏,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圍城,才發現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

幸福的人不會為了幸福去追求那些他們不該擁有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應該學著從自己的擁有中獲得幸福,學會滿足的藝術,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我們就能變得快樂。

放下攀比心,不把幸福定位在別人身上

荀子說:“人生而有欲。”因為人是一種生命,生命自然有欲。有欲無欲是生命與非生命的分別。欲是生命之所以成為生命的本原。所以說,人的欲望是天生的。但凡是生命,都有其群體。有群體便有個體的差異與不同,便有攀比和嫉妒的欲望,於是便產生虛榮心了。所以說,虛榮心總是與攀比、嫉妒等相伴而生的。

有虛榮心的人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喜歡攀比,他們習慣以別人優裕的生活境遇來和自己作比,總是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沒完沒了地攀比,也產生沒完沒了的煩惱。

某機關有一位小公務員,過著安分守己的平靜生活。有一天,他接到一位高中同學的聚會電話。十多年未見,小公務員帶著重逢的喜悅前往赴會。昔日的老同學經商有道,住著豪宅,開著名車,一副成功者的派頭,讓這位公務員羨慕不已。自從那次聚會之後,這位公務員重返機關上班,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整天唉聲歎氣,逢人便訴說心中的煩惱。

“這小子,考試老不及格,憑什麼有那麼多錢?”他說。

“我們的薪水雖然無法和富豪相比,但不也夠花了嘛!”他的同事安慰說。

“夠花?我的薪水攢一輩子也買不起一輛奔馳車。”公務員懊喪地跳了起來。

“我們是坐辦公室的,有錢我也犯不著買車。”他的同事看得很開。但這位小公務員卻終日鬱鬱寡歡,後來得了重病,臥床不起。

有一項調查表明,95%的都市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在人的一生中,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有懷疑自己的時候,感到自己的境況不如別人。

這是為什麼呢?潛藏在人心中的好勝心理、攀比心理是這一問題的根源。我們總把他人當作超越的對象,總希望過得比別人好,總拿別人當參照物,似乎沒有別人便感覺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於是,工作上要和同事比:比工資、比資格、比權力;生活上要和鄰居比:比住房、比穿著、比老婆,就連孩子也不放過,成了比的犧牲品。既然是比,自然要比出個高下,比別人強者,趾高氣揚;不如別人者便想著法子超過他,實在超不過便拉別人後腿,連後腿也拉不住者便要承受自卑心理的煎熬。

如果我們能持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和別人比較,不如別人時便積極進取,爭取更上一層樓;比別人強時便謙虛謹慎,樂觀待人,豈不更好?

在一家公司當幹事的老王,因為自己被少評一級職稱,少長兩級工資,便耿耿於懷,終日喋喋不休,有時甚至出口大罵,發展到精神失常的狀態。朋友勸其想開些,他根本聽不進去,不久便得絕症去世了。細想起來,實在不值得。如果早早自我調節,看到人家事業有成時,如果自己從中看到了努力的方向,腳踏實地,好好工作,也許下一次漲工資的就是自己了。總之,如果能及時調整心態,結局就不會如此了。

所以人比人是不是能氣死人,就看我們怎麼比,看我們能否調整自己的心態。

事實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們不可能在任何方麵都比別人強,勝過別人。太要強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強的人比,結果由於心靈的弦繃得太緊了,損耗精神,很難有大的作為。

雨果在《悲慘世界》中說:“全人類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個人的頭顱裏,這種狀況如果延續下去,就會是文明的末日。”俗話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也都有自己的短處,一個人隻要在自己從事的專業領域中有所成就便不虛此生。千萬不要因看到別人的一點長處就失去心理平衡。每一個人把自己該做的做好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與別人比高低。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它們各有各的用處,各有各的美麗,我們能說大拇指就比小拇指重要嗎?

其實,最好的處世哲學還是不與人比,做好自己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理由,幹嗎要和別人比呢?如果心裏難受,實在要比的話,倒不如把自己當作競爭對手,和自己的昨天比,這樣既不會沾惹是非恩怨,自己還能更上一層樓,豈非自求多福?

當然,比也並非是百害而無一利,它在形成競爭,推進社會前進中有不可磨滅的作用。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如果大家都不爭先,都去爭“後”,那麼社會如何發展進步呢?

但是,不要過分地和別人攀比,他們有他們的生活,我們有我們的目標,幸福的形式是多樣的,鞋子合不合腳,隻有穿鞋的人知道,別人都是不知情的旁觀者而已。同樣的道理,別人的痛苦我們感受不到,我們看到的別人所謂的幸福可能隻是一種假象。一個住別墅的商人可能欠債百萬;一個開奔馳跑車的企業家可能已經瀕臨破產;一對手挽手走進飯店的夫妻可能剛剛協議離婚……所以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定位在別人身上,實實在在地過自己的日子吧!

與羨慕說再見,羨慕他人不如欣賞自己

羨慕是一種非常令人不快的情感。當我們完全被羨慕的情感所淹沒,心中感到刺痛時,我們的感覺非常不好,自己像處於絕對的“劣勢”,並且相信,與別人相比,我們受到了極不公平的待遇,而且連任何改變這種狀況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這種感覺傷害了自我價值感,不論承認與否,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失去了平衡,必須重新進行調整。這種傷害使我們生氣、惱怒,並產生破壞性,但這一切都不是公開的,而是隱秘的。

羨慕總是這樣一種形象:陰沉著臉,生活空間沒有陽光,沒有溫暖和感動,時刻為焦慮所煎熬,想要把他人的東西或者有利條件據為己有。長此以往,生活在羨慕之中的人容易滋生嫉妒。

上帝是不公平的,於是便有了貧窮與富貴、善良與邪惡、美麗與醜陋、成功與失敗、幸福與不幸。上帝又是公平的,它給了你金錢,往往就要奪走你的真誠與善良;它給了你成熟,往往就要奪走你的年輕和純真;它給了你美貌,往往就要奪走你的智慧和毅力;它給了你成功,往往就要奪走你的健康和幸福……其實,羨慕別人所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如果發現自己身上開始有了羨慕甚至是嫉妒的苗頭,不妨用用下麵的處方。

處方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我們所謂的成功並不是和別人進行攀比,成功有好多種:改善生活、體現自身價值、為他人做貢獻等。因此,當發現別人在某一方麵超過你的時候,你一定要告訴自己,自己肯定也有某一方麵是超過他的。這表麵上看是在安慰自己,可實際上是讓自己樹立一種正確的價值觀,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就能在別人有成績時,肯定別人的成績,並且虛心地向對方學習。

處方2:樹立健康的競爭心理

如今社會競爭無處不在,有人成功,有人失敗。當看到別人在某些方麵超過自己的時候,不要盯著別人的成績怨恨,更不要企圖把別人拉下馬。如果你這樣做了,就表明你的競爭心理是不健康的。

在自己不如別人的時候,你可以往後看看,後麵還有很多不如你的人,這樣心理上就會平衡一點兒。當然,這種方法並不是很好,對自己的成功沒有什麼好處。正當的策略和手段,是在“幹”字上狠下功夫,努力努力再努力,直到你成功的那一天。

處方3: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總是會胸懷寬闊,做人做事光明磊落,即便看到別人在某些方麵超過自己,也不會眼紅,會衷心地表示祝賀。而心胸狹窄的人,則恰恰相反,表麵上是祝賀,而實際上是嫉妒,恨不得把對方的成績毀得一幹二淨。

一條河隔開了兩岸,此岸住著凡夫俗子,彼岸住著出家的僧人。凡夫俗子們看到僧人們每天無憂無慮,隻是誦經撞鍾,十分羨慕他們;僧人們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樣的生活。日子久了,他們都各自在心中渴望著:到對岸去。

終於有一天,凡夫俗子們和僧人們達成了協議。於是,凡夫俗子們過起了僧人的生活,僧人們過上了凡夫俗子的日子。

沒過多久,成了僧人的凡夫俗子們就發現,原來僧人的日子並不好過,悠閑自在的日子隻會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便又懷念起以前當凡夫俗子的生活來。

成了凡夫俗子的僧人們也體會到,他們根本無法忍受世間的種種煩惱、辛勞、困惑,於是也想起做和尚的種種好處。

又過了一段日子,凡夫俗子和僧人們各自心中又開始渴望著:到對岸去。

在一個地方待久了,便想去一個新的地方,生命大抵如此。正是因為太熟悉了,也就忽略了它的美。當我們到了對岸,才知道原來我們待著的地方,是那樣的美麗。

總是在羨慕別人,這大概是人們的一種共同天性,隻是程度不同罷了。小孩子仰慕大人的成熟穩重,大人也會顧念小孩子的清純率直;女孩子向往男孩子的堅強豪放,男孩子也會偷偷豔羨女孩子的嬌嗔靈動;普通人往往欽慕名人的卓越尊顯,名人又何嚐不垂涎普通人的平凡自適……可以說,羨慕往往都是相互的,孩子往往羨慕大人,大人也往往羨慕孩子;普通人往往羨慕名人,名人也往往羨慕普通人。我們在羨慕別人的時候,自己也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不要隻知道羨慕別人的成功,要學著欣賞自己。當然,這同時也意味著,任何時候都不要因自己的位置炫耀自己,任何時候都不要因別人的位置貶低別人。與其羨慕他人,不如多欣賞自己吧!

第7章 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放下偏見世界更多姿多彩

偏見是指根據一定表象或虛假的信息做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的現象。

世上有很多爭端來源於偏見,人們總是以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對於同一個事物很多人往往隻看他們想要看到的內容而忽略其他方麵。任何偏見都是過時的真理的殘餘,應該記住,思想解放,人的精神才富有,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放下偏見,你的人生將會變得寬闊坦蕩;放下偏見,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多姿多彩!

偏見是堵牆,讓你看不到牆外絕美的風光

所謂偏見,指的是人們對某事持有的某種觀點或信念,而這種觀點和信念其實並不符合客觀事實或與邏輯推論相違背。它帶有很強烈的個人色彩。

當我們看到別人第一眼的時候,有的人熱情,有的人冷漠,就憑著第一感覺,對某些人就產生疏離之感。這就讓我們對某些人產生了偏見,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何況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性格呢!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優點,怎麼能以一個表象就否定了他人呢?或許他那時低落的情緒、黯然的表情,是因為他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呢!不要讓偏見蒙蔽了我們的雙眼。

偏見如一堵牆,執有偏見的人隻看到牆,而不承認牆那邊有土地、花朵以及河流。持有偏見想法的人常說:“牆上怎麼會有花朵和河流?”於是他們變得更加固執己見,排斥他人的觀點和做法,將自己與周圍的人和成功遠遠地隔開。

偏見的危害是極大的,它不僅會蒙蔽你的雙眼,影響你的判斷,左右你的步伐,甚至會令你排斥真相和正確的觀念。偏見更是一種愚昧,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也沒有什麼有力的邏輯或理論,它僅僅隻是一種感覺和認知。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猶太人、黑人、女性……無數人遭受著“偏見”所帶來的傷害。同樣是一片藍天下的孩子,一些人卻被貼上“下等人”的記號。他們曾經被大量殺害、被當成奴隸,而今,他們在“人人平等”的呼聲中昂首挺胸地站立起來,但隱性歧視依舊存在。我們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不應該再讓偏見蒙蔽了我們的雙眼。

賴斯在上大學時,有一次在大學課堂上,教授說:“黑人的智商顯然比白人低。”話一出,賴斯立即就站出來,激動地說:“這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黑人與白人一樣努力,白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

這就是賴斯。最後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滿懷著要“捍衛膚色的自尊”的使命感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國務卿。

她的成功對於那些正在為消除偏見而奮鬥的人來說是多麼的令人鼓舞!我們也應該在努力突破偏見的同時,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麵展現給世人,證明給那些持有偏見的人看。

除了上述這些偏見,還有一些是來自自身缺陷的偏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每個人都有缺陷,有缺陷才可愛。

文學家彌爾頓是盲人,大音樂家貝多芬是聾者,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啞者,如果用“上帝咬蘋果”的理論來推理,他們也都是由於上帝特別喜愛,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緣故。

帕格尼尼,4歲時出麻疹,險些喪命;7歲時患肺炎,又幾近夭折;46歲時牙齒全部掉光;47歲時視力急劇下降,幾乎失明;50歲時又成了啞巴。上帝這一口咬得太重了,可是也造就出一位天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3歲學琴,即顯露出天分;8歲時已小有名氣;12歲時舉辦首次音樂會,即大獲成功。之後,他的琴聲幾乎遍及世界,擁有無數的崇拜者,他在與病痛的搏鬥中,用獨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滿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個世界。著名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他是“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弦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

擦去界線吧!片麵悲觀地看待缺陷,終將使你的人格不盡完整。我們應該讓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些,消除偏見。要想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裏,為自己的心靈留一方淨土——那就請遠離偏見吧!

尋根溯源:偏見是我們認識上出現了障礙

產生偏見的一個普遍的原因是邏輯推理的錯誤,是認識上的錯誤。這樣,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方都是不利的,嚴重影響了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甚至是職業發展前景。

小吳在一家公司做部門經理,就任3個月後,感覺與總經理老趙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困難,因為他提的一些建議常常引不起趙總的注意,隨之產生不被重用的想法。所以在權衡一段時間之後,決定離職而去。可是當他向趙總提出辭呈時,卻又被趙總極力挽留了下來,這讓他頗為疑惑:“難道趙總自己沒覺得兩個人溝通有問題嗎?”小吳心想即使自己留下來也要留個明白,為此,他決定要好好找趙總問個清楚。

小吳向趙總坦承自己為是去是留進行了艱苦的思想鬥爭,為此事甚至失眠兩個月了,再這樣下去,怕自己會崩潰,所以才決定辭職。沒想到趙總卻是一副優哉遊哉的模樣回答他:“我承認跟你意見有些不同,不過我聽了你的意見後,不管你的意見有沒有價值,我覺得你是用心的主管,也很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很慶幸你不是唯唯諾諾的‘馬屁精’,所以我要極力挽留你。但是我也承認自己的不足,缺乏和部屬之間進行積極的溝通,以至於產生了不該產生的隔閡。”

聽了趙總一番話,小王突然豁然開朗,覺得自己很渺小。實際上,很多時候,很多問題都是源於我們的一種偏見。比如,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如果父母是機關工作人員、科技人員、老板,便人前人後誇耀;如果父母是農民、下崗工人,便羞於提起。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偏見。

父母是我們的光榮,沒什麼敢不敢提的。是他們養育了我們,他們沒什麼不好的。他們始終都是最好的!

職業隻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等級差別。各種正當職業都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都要有人去做,都要做得好。我們應擯棄世俗的偏見,憑自己的實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偏見往往產生於誤會。因為誤會,可能鬱悶,可能憤怒。缺了理解,缺了換位思考,於是產生誤會的“因”,偏見這個“果”便出來了。偏見一旦形成,便會在實際的生活中發揮它的負麵作用。可能你不了解一個人,一個好心的人,由於某件事情,你便對他下了判斷,這是誤會的開始。接下來,可能就看他什麼都不順眼了,於是形成了偏見。因此,我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應該公正、客觀地去對待一切,摒棄偏見至關重要。

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鏡,不以偏見看人

生活中,不少人都戴著一副有色眼鏡。在看別人時,總看見不好的一麵,總指責別人身上的缺點;看自己時,卻總是看到優點。有時人們看到他人身上的缺點時,並不一定就是那個人所具有的。也就是說,人們往往帶著一種偏見看待別人。如果一個人在頭腦中對他人已經有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觀念,那這種觀念就會被強加到他人身上,一時是很難改變的。但這種偏見在他看來,卻認為是極其客觀的。

偏見限製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戴上有色眼鏡,用一種先入為主、僵化的觀念去看事看人,結果必然是傷害。

一次,上課鈴響了。王老師又開始了例行的“監督”工作,同學們都很快跑回教室。過了一會兒,上課的老師也進了教室,第二遍鈴響過後,王老師的目光剛要移開,突然看見他們班頗為頑皮的男同學小明跑進教室。他當時就想:“這小子肯定是課間跑操場上玩去了,才會上課遲到!這是我親眼所見,準沒錯!”一下課,王老師就走進教室,把小明叫到講台前,嚴厲地批評他上課遲到。平日裏大大咧咧的小明這下可急了:“您冤枉人,我根本沒玩!下課,同學們圍著數學老師問問題,然後數學老師又叫我幫她把作業本抱到辦公室去,這才晚的!”王老師當時腦中“轟”的一下,是呀,自己怎麼忘了,為了調動他的學習積極性,他和數學老師商量好讓他當數學課代表的呀!從那兒以後,一連幾天那個男生都不愛搭理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