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PART3 有一種境界叫放下——放下是富有的開始(3)(3 / 3)

這是王老師的親身經曆,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傷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作為教師,每當在批評學生之前,一定要先問問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嗎?事實是這樣嗎?我批評得有理有據嗎?千萬不能憑主觀想象就做出草率判斷可見,一個人的偏見是非常強的,以至於很難用事實去反駁他。這種人往往無法從多個角度來看待事物,他們堅持的是非此即彼。

盡管偏見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它卻是人們互相交流的一個重大障礙。在它的影響下,可能原本會成為好朋友的兩個人卻反目成仇。如果一個人想要與他人有一個和睦友善的互動關係,就需要放下這種偏見,放下那種先入為主的不良觀念。要放下偏見,就需要承認別人的優點,就需要從實際的生活中學會觀察,從多個角度去考量一個人或一件事。冷靜自己的頭腦,傾聽別人的言論,客觀地分析,才能摘下偏見的眼鏡。

在一所小學裏,有一個班長欺負了班上一個同學。這個同學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師,老師一聽就說:“你說其他人欺負你,我還相信。說他欺負你,這不可能!”偏見對於普通人還可以理解,但連有一定知識修養的老師都有這樣的問題,可見帶有偏見的印象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在對他人尚沒有一個全麵的了解之前,不要隨意地讓自己設想的情景固化你的頭腦。

除了偏見能引起一個人對他人的誤解,愛批評的心態同樣左右著人的大腦。有的人認為批評了別人就能抬高自己的地位,就能顯示自己的派頭。其實不然,表麵上批評他人好像是占了便宜,但實際上卻顯出批評者是一個沒有風度的人,顯出他是一個患得患失的人,根本就沒有達到一種豁達的境界。得失對其來講,顯得非常重要。

當一個人學會放下偏見,放下對別人的批評,那他就在修養上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就有了一種開闊的眼界,就能敞開胸襟接納所有的事物,就能讓自己活得比別人更有滋味,就能讓人覺得他是一個可以親近的人。但凡想有大作為的人,都必須通過這一關,都應該放下心中抱怨別人的包袱。他不能一味地關注他人的失敗,而不顧自己的發展。

讓偏見止於理解,偏見少一些理解多一些

我們往往有一個通病,就是對他人苛刻,對自己寬容。比如,別人硬要那麼做,叫“冥頑不化”,你自己硬要那樣做,卻是“意誌堅定,有想法,有主見”;別人花錢,叫作“奢侈浪費”,你若花錢,隻是“慷慨解囊”;別人動作大意,叫作“動作粗魯”,你若同樣行動,卻是“不拘小節”;別人態度溫和,是因為“懦弱無能”,你若態度溫和,便是“文雅敦厚”。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很多。現代人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去看待他人或判斷某事。結果,滋生恨與惡。

芳芳是一個性格特別倔強的女孩,她的父母在她上高中的時候離婚了,從此她跟著自己的母親生活。不久母親另嫁,她被迫接受一個跟自己毫無關係的繼父。雖然繼父對芳芳不是很好,但她很滿足,因為母愛的存在大於一切。隨後在她上高中的第二年,母親有了和繼父的孩子叫胖胖,從此那個偉大的母愛被一分為二。芳芳的心裏很不是滋味,特難受,她覺得母親在生了弟弟後不愛她了,於是,和母親之間產生了一種隔膜,時間越長,隔膜越厚。最終她離家出走了。

她這一走,就是幾年。幾年過去後,芳芳長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當上了母親,她漸漸體會到了做母親的辛苦,慢慢學會體諒母親,想到當初自己因為母親有了胖胖而離家出走這麼多年,沒有和母親取得聯係實在不應該。於是她寫信給母親,回信的是芳芳的繼父,繼父在信中說:“芳芳,看到你的信我真的很高興,真的希望你的母親也能看到。但是,你媽在你離家出走的那天到處找你,那天下著大雨,你媽回來淋得很濕,然後就生了一場大病。我帶她到各個醫院看,都治不好,再加上她的心髒也不好,不久便去世了。她在最後一刻還在喊著你的名字……”當芳芳看到這裏的時候,她的眼淚不停地向下流,她仿佛聽到了在大雨傾盆的街道上,母親焦急的喊聲……她痛恨自己的無知、自己的任性、自己的自私,她此時多麼悔恨自己沒能早一點兒站在母親的位置去想問題啊!那樣的話,母親也不至於過早地永遠離開她了。

是啊!我們總是心存偏見地看待一些事情,就像芳芳固執地認為母親不愛自己了。其實很多偏見都是自己想當然的,毫無根據。生活中我們應該去體諒別人,去理解別人,這樣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這個社會是需要理解的,我們應該寬容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理解是一種高尚的善意,它使我們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思考。用一種善意的方式去處理人際關係,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的心靈渴望。理解是吹開花朵的溫柔的清風;是吹落陰雲的溫潤的雨花;是容納大樹也容納小草的田野;是接受百鳥飛翔、歡迎風箏飛舞、允許陽光普照或暴雨傾盆的天空。

停止偏見,學會換位思考,多為他人想一想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裏。有一次,主人捉住豬,豬大聲嚎叫並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討厭它的嚎叫,就說:“你也太誇張了吧,他常來捉我們,我們並不像你那樣大呼大叫。”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隻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倘若我們善於站在別人的位置上看問題,發表見解時,就能從內心深處理解別人,更接近或符合事實,也就容易取得人家的信任,使別人易於接受你的意見,這樣,人與人之間的偏見、誤會、矛盾就會少很多了。

換位思考是指雙方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換位思考是做人的一種氣度,更是做人的一種境界。在出現爭執的時候,才不會總覺得都是別人的錯誤,自己是對的。凡事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想一想,或許有些矛盾就會避免,真的希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能夠達到一種和諧的程度。隻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在和諧中發展,在發展中進步,在進步中提高。學會換位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更加和諧。

現實生活中有時找熟人或朋友辦事難免有辦不成、辦不好的時候,這時往往從自己的“心情”出發就會對對方埋怨甚至認為是對方對自己有偏見,這樣既傷了雙方的感情又失去了朋友,要是和對方換位想一下就不會傷和氣了。

隨著婚姻自由度的提高,婆婆與媳婦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長輩想找個合自己心意的媳婦,但是又不能包辦婚姻。晚輩,要找個情投意合的妻子,又不能不顧及父母的意願。人生難得兩全其美,兩代之間的思維偏差很容易導致“媳婦對婆婆有怨言,婆婆看媳婦也不順眼”的局麵。其實,這就是偏見。我們應該努力消除這種偏見,做到“家和萬事興”。

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很多婚後爆發的婆媳矛盾,都是雙方沒有重新認清自己的角色而造成的。許多新媳婦很容易將婆婆與自己媽媽比較,感覺婆婆對自己不貼心,隻顧疼愛自己的兒子。有些婆婆卻把媳婦當成了保姆或者有一種“多年媳婦熬成了婆”的想法,然後狠狠地教訓媳婦,覺得對方不夠勤快、孝順。這些矛盾的形成,都是因為沒有認清自己在新家庭中的角色轉變,當了媳婦就不再是自家嬌生慣養的女兒了,而是另一個家庭的女主人,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你照顧。所以,當了兒媳婦,就要替兩家著想,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不要一家人說兩家話。

其實,站在不同的高度,處在不同的環境,人們的收獲與理解也各不相同。沒有經曆就沒有發言權,做什麼事情時都要換位想一下,人們就會心平氣和,事情就會朝著“陽光”的方向發展了,所以停止偏見,學會換位思考吧。

第8章 低調做人,把姿態放到最低處,將事業做到最高處

一個人如果太看重自己,就會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股自傲的霸氣填滿胸中,很容易走向偏執狂妄的誤區。因此,一個人無論怎樣紅極一時,如眾星捧月;無論怎樣素淨質樸,如深山一隅的小草,都要心懷別太把自己當回事的意識,這是內心祥和、物我兩忘的表現,是一種修養,一種胸懷,更是人生境界的極致。

低調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一切,達到此種境界,為人便能善始善終,既可以讓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也可以讓人在顯赫時持盈若虧、不驕不狂。

做人要低調:狂傲丟性命,自負遭人妒

生活中,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每一個人的能耐總是十分有限,沒有一個人樣樣精通。所以,人人都可以在某些方麵成為我們的老師。當自以為擁有一些才藝時,你要記住,你還十分欠缺,而且會永遠欠缺。正所謂學業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一定不要自命清高,狂傲自負,不然,成功將與你無緣。

自負的人通常是相當自恃、有野心和難以相處的,而且對自己的成就感到相當驕傲,盡管他們表現得很有自信,但是他們仍然會對形勢估計不足而犯下大錯。一個驕傲自負的人常會認為,世界上如果沒有了他,人們就不知該怎麼辦了。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這樣的人總免不了失敗的命運,因為驕傲,他們就失去了為人處世的準繩,結果總是在驕傲裏毀滅了自己,如東漢的禰衡。

禰衡很有才華,但性情高傲,總是看不起別人。當時,許都是新建的京城,賢人達士從四麵八方向這裏彙集。有人向禰衡說:“你何不去許都,同名人陳長文、司馬伯達結交呢?”禰衡說:“我怎麼能去同賣肉打酒的小夥計們混在一起呢?”又有人問他:“荀文若、越稚長將軍又怎麼樣呢?”禰衡說:“荀文若外貌長得還可以,讓他替人吊喪還行;越稚長嘛,肚子大,很能吃,可以讓他去監廚請客。”

禰衡和魯國公孔融及楊修比較友好,常常稱讚他們,但那稱讚卻也傲得可以:“大兒孔文舉,小兒楊祖德,其餘的都是庸碌之輩,不值一提。”禰衡稱孔融為大兒,其實他比孔融小了將近一半的年齡。

孔融很器重禰衡之才,除了上表向朝廷推薦之外,還多次在曹操麵前誇獎他。於是曹操便很想見見禰衡,但禰衡自稱有狂疾,不但不肯去見曹操,反而說了許多難聽的話。曹操十分惱怒,但念他頗有才氣,又不願貿然殺他。但後來,禰衡屢次侮辱曹操以及他手下官員,最終被殺。

有一個成語叫“虛懷若穀”,意思是說,胸懷要像山穀一樣虛空。這是形容謙虛的一種很恰當的說法。隻有空,我們才能容得下東西;而自滿的話,我們除了自己之外,容不下任何東西。

有一個自以為是的暴發戶,去拜訪一位大師,請教修身養性的方法。

但是打從一開始,這人就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大師在旁邊一句話也插不上,於是隻好不斷地為他倒茶。隻見杯中的水已經注滿了,可是大師仍然繼續倒水。

這人見狀,急忙說:“大師,杯子裏的水已經滿了,為什麼還要繼續呢?”

這時大師看著他,徐徐說道:“你就像這個杯子,被自我完全充滿了,若不先倒空自己,怎麼能悟道呢?”

生活之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變作一個注滿水的杯子,容不下其他的東西。因而,學會把自己的意念先放下來,以虛心的態度去傾聽和學習,我們會發現大師就在眼前。

謙虛是深埋在地下的甜根,一切神聖的美德和成功都從那裏萌發。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虛懷若穀,謙虛謹慎。而不學無術、一知半解的人,卻常常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好為人師。謙虛是一種品德,是進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就要把鋒芒藏起

“人不知,而不慢,不亦君子乎!”可見人不知我,心裏很不高興,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年輕人,總是希望在最短時間內使人家知道你是個不平凡的人。想讓全世界都知道,當然不可能,使全國人都知道,還是不可能,使一個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麼至少要使一個團體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當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隻有從言語行動方麵著手,於是便容易露出言語鋒芒、行動鋒芒。

鋒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細細看看周圍的同事,若是為人處世經驗老到的同事,他們卻與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塵”毫無棱角,言語如此,行動亦然,個個深藏不露,好像他們都是庸才,誰知他們的才智,頗有位於你之上者;好像個個都很訥言,誰知其中頗有善辯者;好像個個都無大誌,誰知頗有雄才大略而願久居人下者。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語上露鋒芒、在行動上露鋒芒,這是什麼道理?

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鋒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為他們的阻力,成為破壞者;行動鋒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會成為他們的阻力,成為他們的破壞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壞者,在這種情形下,你的立足點都沒有了,哪裏還能實現你揚名立身的目的?

陳先生在年輕時代以具備有三種特長而自負:筆頭寫得過人,舌頭說得過人,拳頭打得過人。在學校讀書時已是一員狠將,不怕同學,不怕師長,以為他們都不及他,初入社會還是這樣驕傲自負,結果得罪了許多人。不過,他很快覺悟,一經好友提醒,便連忙負荊請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無心之過仍然難免,結果還是遭受了挫折。俗語說,“久病成良醫”,他在承受了許多痛苦的教訓後,才知道言行鋒芒太露,就是自己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荊棘。有人為了避免再犯無心之過,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緘其口,即使不能開口,也是多方審慎,雖然“矯枉者必過其正”,但是要掩蓋先天的缺點,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聽見旁人說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過分小心,不但不要見怪,反而要感到高興才是。

當然也許你會說,采用這樣的辦法不是永遠無法被人知道嗎?其實隻要一有表現本領的機會,你把握住這個機會,做出過人的成績來,大家自然就會知道你。這種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怕沒有,隻怕把握不牢,隻怕做的成績不能使人特別滿意。你有真實的本領,就要留意表現的機會;沒有真實的本領,就要趕快進行預備。《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此器最難,有此器不患無此時。

鋒芒對於你,隻有害處,不會有益處,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別人必將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傷害更多,而鋒芒就是人額頭上的角啊!

因此,想要在事業上一展才華的人,要記得千萬別鋒芒太露。

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有被埋沒的危險

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並不影響它聳立雲端;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並不影響它容納百川。低調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品格,是一種境界。

有位社會學家說過,人一生中要依靠兩件事來確立根基:一件是做人,一件是處世。而曆覽古今,縱觀中外,最能保全自己、發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高標處世,低調做人。所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正是這一標準的生動注解。

我們翻閱曆史、注目現實時,往往還會發現:大凡高標處世者,其做人的基調都很低;大凡低調做人者,其處世的標準都相當高。於是就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因果:越是低調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往往越是低調做人的典範。

孔子曾經講了孟之反的故事:在整個軍隊打了敗仗的時候,孟之反敢於整肅軍隊列陣,並為整支軍隊斷後,可見其勇氣與才能。但是,安全回城之後,當大家都讚揚孟之反時,孟之反卻鞭打著自己的馬,謙虛地表示:“不是我特別勇敢,實在是我的馬不超前啊。”

孟之反的勇敢有目共睹,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趾高氣揚、大彰其能,相反,他選擇了低調。在現代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具有這樣的雅量與謙卑的品格呢?低調是一種謙虛謹慎的生活態度,詩人魯藜寫道:“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一個人越低調,就越能被人看重;而高調之人,則多半會為人所鄙棄。

吳王乘船在長江中遊玩,登上獼猴山。原來聚在一起戲耍的獼猴,看到吳王前呼後擁地來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與荊棘叢中去了。但有一隻獼猴,想在吳王麵前賣弄靈巧,它在空地上得意地扭轉身體,旋轉夠了,又縱身到樹上,攀援騰蕩。吳王看這獼猴如此逞能,很是不舒服,就彎弓搭箭射它,那獼猴從容地撥開射來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吳王臉都氣紅了,命令左右一齊動手,一時間箭如風卷,獼猴無法脫逃,立即被射死了。

吳王回頭對他身邊的人說:“這靈猴誇耀自己的聰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視本王,以致丟了性命。要以此為戒呀!可不要用你們的姿態聲色驕人傲世啊!”

古今中外,一些過分張揚、鋒芒畢露之人,不管功勞多大,官位多高,最終多數不得善終,這是盡人皆知的曆史教訓。吳王箭射靈猴的故事留給人們的啟迪正在於此。

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孔融能詩善文,曾任北海相,時稱“孔北海”。漢獻帝時,曹操讓他到朝廷任少府,掌管禦衣、寶貨、珍膳等事。孔融向來對曹操的許多政策持諷刺、反對的態度。曹操同袁紹官渡大戰前夕,曹操為了穩定後方,曾下令對建安五年以前的誹謗言論從寬赦免不予追究,以後再有誹謗的,“以其罪罰之”。孔融以才自恃,根本不予理睬。

後來,曹操為了節約糧食,支持戰爭,曾全麵下令禁酒。孔融反對禁酒,並寫了一篇專講飲酒好處的文章,以此與曹操唱對台戲。公元208年,孔融還當著孫權使者的麵,當庭誹謗曹操,使曹操非常難堪,大丟麵子。後來,曹操深感孔融妨礙他的統治,盛怒之下,就找個借口把孔融殺死了。

《後漢書》在評論孔融時,說孔融“負其高氣,誌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意思是孔融落得那樣的結局原因在於他自恃才高八鬥,處處自視高人一等,以至於最終丟了腦袋。

與以上事例恰恰相反,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

低調做人,還是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須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容納、所讚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堅固,才能有繁枝茂葉,碩果累累。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不經風雨。低調做人就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絕好姿態。學會低調做人,就是要不喧鬧、不嬌柔、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進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能力比別人強,也要學會藏鋒。而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是很膚淺的行為。

花要半開,酒要半醉,要學會韜光養晦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能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克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學會低調地為人處世。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無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誌得意滿時,切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否則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所以,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但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吧。

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一顯身手。

第一個項目是擊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隻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鬥來衝去。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來,參加下一輪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