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PART3 有一種境界叫放下——放下是富有的開始(4)(2 / 3)

讓我們學會忍讓吧,在自己出行的時候,在沒有交通燈的十字路口速度放慢些,這樣你就很有可能更快而且更安全地到達目的地。

人都是凡夫,凡夫的心千變萬化,凡夫的念頭隨境界轉變,相處當然困難,唯一的原則就是忍讓。古人常說:“處事難,處人更難。”要放寬自己的心量,學著能夠容忍、忍讓,避免一切的衝突和摩擦,護持這個道場的戒律精神——六和敬。六和敬的意思就是忍讓,不能忍、不能讓,和敬就被破壞掉了,這就是戒律講的“破和合僧”。五逆罪裏也有破和合僧,這是墮阿鼻地獄的業因。在五逆罪裏麵,另外的四條很難犯到,這一條卻十分容易犯,而且你可能不知不覺就犯了,隻有做到一心向道、能忍能讓的人才可以避免。

這就如同惠能大師所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隻認為生死事大,所以才會有這樣高的警覺心。一心一意要了生、死、出三界,世間一切與他沒有關係。順境、逆境一切都隨順,他以了卻了生死為重任。我們念佛人以往生為第一要務,除了重視往生以外,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放在心上。就真正慈悲之人來說,在遇到違規、破戒、作惡的同參道友的時候,不僅能夠做到容忍,同時還要用智慧、善巧去感化他們,這樣就是做到了大慈大悲。

“百丈清規,君子健行。自強不息,天降大任,勞其體力,勞作能夠調劑一個人的身心,一個人不勞作,就自然會老弱得很快。”忍是人生智慧中必不可少的,忍是一種心法、一種涵養、一種美德。忍並不是怯懦的借口,而是強者的胸襟。

忍一時自然風平浪靜,退一步自會海闊天空

在這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裏,我們和別人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磕磕碰碰,出現點摩擦,在所難免。此時,如果仇恨滿天,得理不饒人,後果隻能是兩敗俱傷、魚死網破,而如果采取忍讓之道,則會“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哪個更劃算,不言自明。

中國曆史上,凡是顯世揚名、彪炳史冊的英雄豪傑、仁人誌士,無不能忍。人生在世,生與死較,利與害權,福與禍衡,喜與怒稱,小之一身,大之天下國家,都離不開忍。現代社會中,許多事業上非常成功的企業家、金融巨頭亦將忍字奉為修身立本的真經。因而,忍是修養胸懷的要務,是安身立命的法寶,是眾生和諧的祥瑞,是成就大業的利器。

忍是一種寬廣博大的胸懷,忍是一種包容一切的氣概。忍講究的是策略,體現的是智慧。“弓過盈則彎,刀過剛則斷”,能忍者追求的是大智大勇,決不做頭腦發熱的莽夫。

忍讓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法寶。忍讓之苦能換來甜蜜的結果。

《寓圃雜記》中記述了楊翥的故事。楊翥的鄰居丟失了一隻雞,指罵說是被楊家偷去了。家人氣憤不過,把此事告訴了楊翥,想請他去找鄰居理論。可楊翥卻說:“此處又不是我們一家姓楊,怎知罵的是我們,隨他罵去吧!”還有一鄰居,每當下雨時,便把自己家院子中的積水放到楊翥家去,使楊翥家如同發水一般,遭受水災之苦。家人將此事告訴楊翥,他卻勸家人道:“總是下雨的時候少,晴天的時候多。”

久而久之,鄰居們都被楊翥的寬容忍讓所感動,紛紛到他家請罪。有一年,一夥賊人密謀欲搶楊翥家的財產,鄰居得知此事後,主動組織起來幫楊家守夜防賊,使楊家免去了這場災難。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本名重耳,未登基之前,由於遭到其弟夷吾的追殺,隻好到處流浪。

有一天,他和隨從經過一片土地,因為糧食已用完,他們便向田中的農夫討些糧食,可那農夫卻捧了一捧土給他們。

麵對農夫的戲弄,重耳不禁大怒,要打農夫。他的隨從狐偃馬上阻止了他,對他說:“主君,這泥土代表大地,這正表示你即將要稱王了,是一個吉兆啊!”重耳一聽,不但立即平息了怒氣,還恭敬地將泥土收好。

狐偃身懷忍讓之心,用智慧化解了一場難堪,這是胸懷遠大的表現。如果重耳當時盛怒之下打了農夫,甚至於殺了人,反而暴露了他們的行蹤,狐偃一句妙言,既寬容了農夫,又化解了屈辱,最終成就了大事。

忍讓是智者的大度,強者的智慧。忍讓並不意味著怯懦,也不意味著無能。忍讓是醫治痛苦的良方,是一生平安的護身符。

忍辱負重是成就大事業必備的關鍵能力

做人就要培養一種大度,這是為人處世的最基本原則。人不是萬能的,總有很多事情因自己沒能力解決而無可奈何,這時候,常常需要忍耐。暫時的忍辱負重,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因為意氣用事會導致錯失良機。

我國古人就深諳忍讓的道理。古人所說的“和氣生財”,就是指人們通過忍讓來達到和氣的目的。他們懂得忍讓並不是懦弱地躲避,而是有意識地避害,為有朝一日東山再起。楚霸王項羽盡管號稱“霸王”,但是最後卻敗在韓信手中。之所以如此,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不懂得忍讓。

花開花落總有時,天時未到莫強求。忍是一種人生中的智慧與策略,一種為了度過艱難時期的策略。在潛伏時期,應當隱忍待機,不可妄動。所以,要學會隱忍。隱一朝,忍一時。隱一朝不是永遠的隱。忍一時是聰明的選擇,它需要一種眼力和誌向。無眼力者不能審時度勢;無誌向者從不肯潛伏。

忍是隱的保證。忍不住一時之苦、一時之寂寞、一時之恥辱、一時之誘惑、一時之挫折、一時之委屈、一時之困難、一時之野心,就會把策劃好的計謀打破,導致功虧一簣,半途而廢。為了隱藏的實施,往往要學會忍。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的慘敗,敗到了為吳王夫差駕車的地步,他卻能夠做到忍辱負重,複興國家,最後終於打敗吳國,雄霸一方。從這裏可以看出:善於忍耐,在該出手的時候當仁不讓,才可以曲徑通向成功。

蘇洵雲:“不有所忍,不可以盡天下之利。”忍是一種智慧的生存方式。就像彈簧,聚集起千鈞之力,在需要時爆發。“忍”為成功貯藏起無窮的力量,可以使人抓住機會降臨的瞬間。

古代的先賢聖人也都是在逆境當中隱忍,自強不息,最終有所作為而流芳千古。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著《離騷》,左丘失明始有《左傳》,孫子臏足而著《兵法》。人生中有困難並不可怕,它能夠激發出人們潛藏於內心當中的無限能量,使人們摒棄“謙虛”的偽裝,最終成就一番大的事業。

忍讓能讓人獲得機會,爭取更大的空間。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表現在於具體環境裏理智地區分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什麼是原則問題,什麼是非原則問題;什麼必須現在解決,什麼可以暫緩解決。《菜根譚》中說:“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偏執豈能及圓融。”牙齒是剛強的,可是卻經不起蟲蛀菌噬,常被腐蝕至脫落。舌頭是柔軟的,雖經酸甜苦辣,卻毫發無損。這裏提倡的就是一種貌似軟弱、實則剛強的做人智慧。

忍,是避免風險與煩惱的有效方法。《增廣賢文》以較多篇幅說明了忍的價值:“是非隻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依《論語》載,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更是廣為流傳。

至於我們常說的“堅忍”,則包含兩方麵的意思:一是“堅”,是堅持目標與信念。二是“忍”,是忍受一切不公正、傷害、壓力與屈辱。總體來說,就是為了堅持自己的追求,而忍受一切難以忍受的東西。成語“忍辱負重”,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金庸的小說名篇《倚天屠龍記》中,武當派掌門人張三豐對此作過妙解:“不忍辱焉能負重?”——不忍受侮辱,怎麼能夠擔負重任呢?

忍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生存智慧。凡是生活中的智者,都懂得忍之道,他們總是以表麵上的退讓、割舍和失敗來換取對方的認可,從而在根本上保證了自己更長遠或更大的利益。

忍讓,是理性的以柔克剛、以退為進,顧全的是大局,著眼的是未來。它是人生智慧中不可或缺的,它是一種心法、一種涵養、一種美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忍學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必修之術。

讓人三分不為輸,處世讓一步為高

在漫長的人生曆程中,人要做很多事情,有時可能一帆風順,有時就可能有許多不如意。不管在哪種情況下,人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最終使命是追求屬於自己的成功。特別是在不如意之時,要能承受別人的嘲笑,這是一種雅量,同時也是忍的標誌。時刻要記住:讓人三分不為輸,退一步海闊天空。

有些人喜歡爭強好勝,這是他們固有的性格,在外表看來似乎是英姿勃發、頗具陽剛之氣。其實不然,一個真正有氣度的人,是善於忍耐的,在有理可爭的情況下,他還學會了善待對方,而不是隻求自己痛快而耀武揚威。有些人因芝麻大一點小事想奪回自己的麵子便結夥成群,聚眾欺人,或是幹脆憑一時之勇就“提刀問斬”。在處理事情時,不可衝動,要學會忍耐。其實許多事在心靜下來之後很快就能發現衝動是不應該的。

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中,經常都可以看到這種場麵:因為話不投機或者是為了蠅頭小利,鬧得麵紅耳赤,輕者怒目相視,重者大動幹戈,事後都感到後悔不已,甚至帶來不可彌補的重大損失,這些都是不知忍讓造成的惡果。或許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忍讓的重要性,或許他們認為“忍”有傷大雅,而忍讓的對立麵“衝動”就成了其尋釁滋事的最好理由。實際上,在日常瑣事和生活細節上能夠做到忍而不發、淡泊於事,才真正不失君子風度。所以,凡事都要堅守心靈的“防護堤”,學會忍讓,在大是大非麵前要更好地把握自己,永遠堅持“讓人三分”的態度,做一位心寬體胖的“忍”君子。

“讓人三分”是做人不可缺少的一種高貴的道德品質,人與人之間相處,很可能會產生一些摩擦和磕磕絆絆,也可能是自己的自尊心或者切身利益在無意或者有意之間受到對方的一些傷害。無論處於何種情況,采取不甘示弱、針鋒相對,或以牙還牙、以一報十的做法,都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要想處理得好,就應該學會諒解,學會寬容,學會忍讓,絕不可為了一點功名拍案而起或拳腳相加,更不能為了蠅頭小利反目成仇,導致兵戎相見。

俗話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有時寬容引導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

上海市公交22路車隊的售票員柯莉萍雖然受到乘客羞辱,但她依然文明服務。有一天,一名青年買車票時,故意將一口痰吐在一張5角紙幣上,又扔在車廂的地板上。眾乘客在指責男青年的同時,也悄悄地注視著售票員。隻見她彎下腰拾起紙幣,用餐巾紙細心地擦去痰沫,隨後又禮貌地向男青年遞上車票,柯莉萍的行為受到了乘客的讚揚。

這時男青年自感慚愧,終於向售票員道歉。在事後,柯莉萍獲得了眾多榮譽中最特殊的獎項——委屈獎。忍讓者必能受到尊重。

從上例我們看出,忍讓者總是以平和的心緒去感化他人的淺薄行為,以寬闊博大的胸懷去容納他人的無理行為,最終以無可爭議的事業成功來警示世人。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忍讓是理性的以柔克剛,以退為進。能忍讓者,意誌必堅忍,肯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與道德品質,也必定能得到大家的擁護與尊敬。

有人說,禮讓一寸,得禮一尺。在人生道路上,能謙讓三分,心就可天寬地闊。俗語說得好:“路留一步,味讓三分。”意即路經窄處,留下一步讓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再讓人嚐。要多為他人著想,要給人留有餘地。

我們要時時記住:讓人三分不為輸。不要去計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去想一些無聊的事,凡事都要盡心盡力,時時做到問心無愧。對任何人都要大度,對任何事都要懷著一顆寬容的心,不去計較一時之得失。

事情於己不利時應當以退為進,退中求進

我們在談到成功之道時,更多地強調要有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種頑強拚搏的鬥誌。但是,有時候一味地硬衝硬打未必是一種最好的方法,以退為進也是一種人生的策略。

身陷困境、遭遇挫折時,我們的確應該不屈奮鬥。但是,客觀世界是複雜多變的,就某個具體的事情來說,也有其“時”“勢”的問題,在某些特定的時間裏、環境下,采取以退為進的方法,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策略,而並非是消極退讓。

當年肯尼迪在競選美國參議員的時候,他的競選對手在最關鍵的時候抓到了他的一個把柄:肯尼迪在學生時代,因為欺騙而被哈佛大學退學。這類事件在政治上的負麵影響是巨大的,競選對手隻要充分利用這個證據,就可以使肯尼迪誠實、正直與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無光。一般人麵對這類事情的反應不外乎極力否認,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認了自己的確曾犯了一項很嚴重的錯誤,他說:“我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錯的。我沒有什麼可以辯駁的餘地。”肯尼迪這麼做,等於說“我已經放下了所有的抵抗”,而對於一個已經放下抵抗的人,你還要跟他沒完沒了嗎?如果對手真的繼續進攻了,會顯得對手沒有一點風度。

所以,我們應記住一個基本事實:一個人如果已經承認錯誤了,那麼別人就不能再去攻擊他,再去跟他計較了。無論是克林頓還是肯尼迪,他們都沒有因為有過劣跡而受到絲毫的傷害。相反的是,他們都將它轉變為自身的優點,這從肯尼迪後來當選總統和克林頓的情事在互聯網上披露後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證實。他們承認自己有過錯誤,他們也將自己人性化了:我們和平常人一樣,也會犯錯。同時,承認自己有罪,贏得人們的同情。而別人這時也樂得做順水人情。

這是在被動的情況下以退為進的策略。在主動的情況下,基於徹底解決某個問題的時機沒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這種策略。

對於成功者來說,隻要人生目標的大方向沒變,有時候選擇以退為進的策略,不失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能屈能伸,委曲於一時方能伸展於長遠

“能屈能伸”表麵的意思就是能彎曲也能伸直,主要是指人在失意或者遭受挫折的時候能夠忍耐,這樣才能夠在得誌時大幹一番。

“大丈夫能屈能伸”,這句話說的是,人在處世的過程當中,需要看準時局,把握事情的變化趨勢,要能夠很好地評判形勢,而不能一味勇猛冒進。正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當忍的時候就一定要忍,知進知退。也就如同行軍打仗,敵強我弱依然勇往直前,是莽撞,而不是勇敢。在這個時候就需要你能夠做到善於迂回,避其鋒芒。隻有保存好你自己,才能夠等到將來一決雌雄的好時機。能屈能伸也正是幾千年以來中國人所秉承的玄妙的處世智慧。

在一生當中,通常人們都會認為伸與屈代表著進與退,“屈”意味著失意,“伸”也就意味著得意,這其實是字麵上的理解。實際上,人生當中的“屈”與“伸”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後漢書·班固傳》說:“雖屈伸無常,所因時異。”其本質是說,人生當中的“屈”與“伸”應該順從時勢與環境的變化,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我們千萬不要盲目地來理解字麵意思。

人的一生,跟屈與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就如同一個人走路,必須要依靠自己的雙腿一屈一伸,這樣才能夠正常地前進;拾取東西得彎腰伸手;吃飯時需要通過手的屈伸才能夠把食物送進口中;勞動工作更是由無數屈伸動作組合來完成。這就是生存與屈伸的關係。

要想辦成大事,就要審時度勢,深刻領會“大丈夫要能屈能伸”的道理。關於能屈能伸,魏國名將司馬懿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司馬懿生於公元179年,在公元208年(即赤壁之戰那一年)出仕時正好30歲。那他之前在幹什麼呢?與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不同,由於司馬懿是名門之後,他不可能做種田的事,他就在許昌城中,卻一直對曹操避而不見,因為他從心底看不起出身低賤的曹操。最終曹操也是拜訪了他三次,司馬懿才答應出山,這與諸葛亮受三顧而出山多麼相似呀!但他與諸葛亮有很大的不同,曹營的“智囊團”不像劉皇叔手下那麼短缺,初來乍到的司馬懿也不可能在裏麵有什麼大的作為。他一開始做的是文學掾,這個官職現在來看可能就是抄抄寫寫的一類官員,相當於文書之類。這對於在軍事和政治上都才華出眾的司馬懿來講,確實是“專業不對口”。但司馬懿並不在乎這些,他在這時是一直“屈”著的。

總之,一句話,在曹操的時期,司馬懿一直都是“屈”著的,雖然他後來的官職升到了丞相府主簿,但始終沒有什麼帶兵作戰的機會。他做過的重要工作,隻是作為謀士提出過兩次重要的計策:一是在取下漢中後勸曹操乘勢進攻劉備立足未穩的西川,二是獻計聯合東吳共同對付漢中的劉備。這兩個計策曹操隻用了後者,就使得不可一世的西蜀大將關羽命喪建業,說關羽是間接死於司馬懿之手都不為過。

但是司馬懿的真正能力絕不是隻能做一個普通的謀士,於是在孟達響應諸葛亮北伐時,身為荊州都督的司馬懿終於有了第一次帶兵作戰的機會。這一仗打得十分幹脆,也讓司馬懿在魏明帝曹睿心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魏都督曹真病逝後,司馬懿繼任成為魏都督,他終於有了與諸葛亮相互交鋒的機會。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中,司馬懿采取的戰術很明確,這就是堅守不戰,為此他受到了諸葛亮的種種侮辱,但司馬懿此時很好地發揮了他能屈能伸的長處,終於拖死了諸葛亮。其後他又“伸”了,帶兵平定了魏樂浪公公孫淵的反叛,於是他在魏明帝心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極點。但魏明帝一死,執政的曹爽根本不給司馬懿機會,於是司馬懿又“屈”了下去。正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從魏明帝病逝到著名的“高平陵事件”,正好是十年,司馬懿精明果斷地瓦解了曹爽的勢力,這也為後來的以晉代魏拉開了序幕。

在中國曆史上,能屈能伸最終成就一番大業的大有人在。薑子牙曾經在溪邊垂釣的時候遇到了文王,從而輔佐他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韓信忍胯下之辱,後成為興漢名將;司馬遷甘受腐刑,終於完成了《史記》流傳千古……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曆史上名人“屈”與“伸”的成功範例。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能屈能伸才能夠有立身之本。人生活在世間要吃飯、生存,往往不得不委曲求全,以期找出新的出路。

“屈”與“伸”者,乃如同苦樂同在,禍福相互依存,成與敗相生相克。屈,是一種人世間難得的糊塗,是一種“水往低處流”的謙恭;是困難境遇當中求存的“耐”,在負辱中抗爭的“忍”,在名利紛爭中的“恕”,在與世無爭中的“和”。而伸,是以退為進的謀略,以柔克剛的內功,以弱勝強的氣概;是“無可無不可”的兩便思維,是“有也不多,無也不少”的自如心態,是“不戰而勝”的上善兵法。

古聖先哲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屈伸學”,原來的本意是效法自然、模仿萬物的好經驗。一屈、一伸原是人與萬物的本能,同時也是為人處世求存的一大智慧。我們一定要學習、借鑒:在“屈”中處世,在“伸”中立誌;在“屈”中為人,在“伸”中立德;在“屈”中做事,在“伸”中立業。

能剛能柔可方可圓,剛柔相濟方圓無礙

方與圓、剛與柔兩者的含義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圓為和諧、變通、靈活性,體現了柔韌、柔弱的一麵,方則為個性、穩定、原則性,體現了剛直、剛強的一麵。剛而能柔,這是用剛的方法;柔而能剛,這是用柔的方法。強而能弱,這是用強的方法;弱而能強,這是用弱的方法。在處理天下事時,有以剛取勝的,有以強取勝的;有以柔取勝的,也有以弱取勝的。做人亦同此理。

自然界中弱小者常靠柔韌的品性戰勝強大者。天下之物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雪壓竹頭低,地下欲沾泥;一輪紅日起,依舊與天齊。颶風狂暴地侵襲小草,小草隻搖晃了一下身子,依然保持了生命的綠色。

人也如此。年輕時,孔子曾去求教老子,老子不跟孔子說話,隻是張開嘴讓孔子看。深奧的哲理不必用語言交流,但卻可以體悟。兩位哲人心領神會,張嘴而不說話的哲理:牙齒掉了,舌頭還在。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硬的東西因其剛強而死亡,軟的東西因其柔弱而存在。所以人到老年,剛硬的牙齒不在了,而柔弱的舌頭仍舊靈活自如。剛往往隻是外表的強大,柔則常常是內在的優勢。因此剛柔相克便成了一條辯證的法則。

剛直容易折斷。曾有人這樣說:方與嚴是待人的大弊病,聖人賢哲待人,隻在於溫柔敦厚。所以說廣泛地愛護人民,這叫作和而不同。若隻任憑他們淒淒涼涼,保持自身冷傲清高,如此,便是世間的一個障礙物。即使是持身方正,獨立不拘,也還是個不能濟世的人才。充其量隻能算一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汙的人士罷了。但是,隻有柔又會怎樣呢?倘若世界上隻有柔,那就會成為可悲的柔弱,它就會被任意扭曲,像一根在水裏浸泡了許久的藤條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