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篇 建立綠色節能機製,樹立節能新標準(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首先,在生產當中,會選擇具有環保功能的“綠色材料”。在供應鏈上,設定一些供應鏈節能減排的標準,打造一條“綠色供應鏈”。在運營上也力求做到“綠色運營”,一個是內部的運營,就是無紙化辦公、能源管理、廢棄物管理;一個是優化網絡設計,把硬件的職能、網絡的職能循環使用。在最後一個環節——回收上,華為也委托了專業的節能機構來做回收的工作。在研發環節,華為利用自有單芯片替代多芯片的方案降低功耗,其65納米技術可以使功耗降低50%;在生產環節,華為內部進行固體廢棄物的回收處理率達到583%以上,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240萬噸;在供應鏈,華為有一個創新的“6R理念”,采用周轉化綠色包裝解決方案減材50%,效率提高5倍,以華為發貨量統計,減少二氧化碳排量至少627萬噸;在運營,華為還有一個綠色能源方案,在有風有光的時候,利用太陽能和油機互補,還可節省安裝麵積;在回收環節,華為已經開展的代表處已經達到200多個,簽訂了很多的社會合作協議,為運營商提供廢舊設備的回收服務。

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體係。同時華為建立了一整套的評估體係。在其他的流程如市場管理、集成供應鏈中,也貫穿了綠色通信的理念,力求讓節能減排貫穿到整個企業的流程當中,把華為打造成一個在各個環節都做到環保的綠色企業。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由於麵臨著來自市場的壓力,所以必須在提升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同時要考慮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企業在選擇自身發展策略時,把節能減排作為重點關注的因素。要做到像華為這樣實現節能減排在企業流程的全部貫穿,需要把節能上升到戰略發展的高度,牢牢地加強節能環保的意識,建立生產經營的高標準,並在執行的過程中嚴格落實,才能給企業上一層綠色,成為健康良好發展的“綠色企業”。

第六章節能降耗重在改變管理觀念和工作作風

轉變觀念,與時俱進——端正態度開創節約新局麵

節能重在轉變觀念。如果領導幹部沒有與時俱進的節約思想,那麼再好的標準和模式也得不到使用。以往,不論在生產建設、流通和公用消費等方麵,浪費國家資源和公共財物的現象比比皆是。究其根源,在於思想觀念和思想境界上存在誤區。隻有掃除深層次的思想障礙,端正節約的態度,才能轉變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才能改變不良的工作作風,把節約的主張運用到工作中去。

2008年12月13日,溫家寶總理赴日本福岡出席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外訪不過夜,早上8點的航班,晚上12點回到北京。因為不過夜,代表團也沒有在酒店租房間,因此節省了一筆不小的開支和寶貴的時間。

溫家寶總理的外訪經曆讓人們看到,節約的意識是怎樣養成的。節約的意識往往與務實的工作態度是分不開的,中國要做好節能減排,隻有轉變觀念,從思想上端正節約的意識,才能取得成效。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厚健曾說:“中國的企業要做好節能降耗,最忌諱的是看不到自己的落後。首先要實現企業觀念的轉變,必須認識到自己在生產效率、產品質量與環保工作方麵的不足,否則,中國企業與世界接軌無從談起。”

在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中,員工的節約意識已成為一種職業道德。在日本的豐田公司,精益製造的思想就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意識,它促使著員工們把節能降耗的意識貫穿生產的始終。

要做好節能減排,我們需要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堅定“想幹事、幹成事、幹好事”的信念。隻有把節能降耗當做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統一思想,努力行動,把創建節約環保型企業同提升企業競爭力結合起來,把承擔社會責任和提升企業形象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把員工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的部署上來,就能夠堅定節能降耗的信心和決心。

全球領先的互聯網設備供應商思科在2001財年節省了17億美元,在2003財年節省了21億美元,2004財年節省約為22億美元。思科的現身說法讓全世界意識到,技術的運用確實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運營成本。而其實分析思科節約成本的關鍵,技術隻是一個手段而已,重要還是有統一的思想和深刻的節約意識。

每天,當思科公司的經理早晨上班查看郵件時,會發現係統自動生成的一封信,上麵寫道:“您上個月電話費是××,您目前在公司的排名是××。”公司的每一個員工在月初時都會收到這樣的郵件,提示自己應該節約電話費了。在這樣的郵件下麵通常有個鏈接,告訴你應該如何減少電話費。例如:

1去國外時,應使用內部AVVID係統進行撥號。

2或者使用AT\u0026T的Calling Card(因為是公司統一購買,價格很便宜)。

3如果上網,請使用公司專門的800號。

思科公司內部使用Soft Phone(軟電話係統),公司全球各地通電話都是免費的。因此公司鼓勵員工使用內部的撥號係統,如果你在北京要給上海的同事打電話,不撥021,而是撥8863加同事的分機號。如果你從北京到國外出差,北京的同事打電話到你的座機,你還是可以通過安裝在筆記本上的軟電話接聽,實際上還是座機到座機的費用,沒有任何長途費用的發生。公司上下都極力提倡這種方式,如果不同國家的同事開電話會議,大家也會相互提醒要使用軟電話進行通信。

思科公司是互聯網技術的受益者,單是IP電話這一項就為其節約了大量成本。但是,如果沒有厲行節約的思想源頭,又如何能產生這些節能的技術呢?

節約就不是教條性的,而是一種紮根在頭腦中的潛意識,然後體現在企業的方方麵麵中。隻要企業能把節約培養成一種統一的思想,讓企業中的每一個人都能養成節約的意識,那麼節約並不是一件強迫的事情,員工會主動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節能降耗的工作中真抓實幹,共同開創節約的新局麵。

精兵簡政,改革體製

——政府節約了,社會才能節約

2008年10月18日,湖南省政府的一次常務會議開創了國內無紙化會議的先河。如往常一樣,此次會議討論的內容並無太多吸引人之處,但是其形式令人為之叫好——整個會議沒有印發一份文字材料,所有資料都處理成電子文檔,通過會議室大屏幕和參會人員麵前的電腦屏幕顯示。

建設節約型社會,首先從建設節約型政府開始。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尋寰中曾在《求是》雜誌上撰文說,我國“黨政機關由於體製、製度、觀念方麵的原因,整體上存在行政成本過高的問題,全國黨政機關能源消費占全國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7%左右,接近全國8億農村人口生活用電水平”。

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現實工作中,一些政府部門的節能現狀和節約意識實在堪憂,一些政府公務人員缺乏“浪費也是腐敗”的節約意識,對一些司空見慣的浪費現象熟視無睹。

根據北京市的一項調查顯示,48家市、區政府機構2004年人均耗能量、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用電量分別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機構的年人均用電量最高值達到9402千瓦時,相當於該市居民年人均488千瓦時的19倍。也就是說,有的政府公務人員1天的耗電量,夠一個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電。一些政府公務員節能意識淡薄,下班時辦公室裏忘記關空調,關閉電腦主機後不關顯示器、打印機等外設開關的現象十分普遍,如此的能耗累積是相當驚人。

政府部門的節能潛力是相當大的。據權威部門測算,我國政府機構,包括教育等公共部門的能源消費約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5%,節能潛力為15%~20%,能源費用超過800億元,單位建築麵積能耗超過世界頭號耗能大國——美國政府機關1999年平均水平的33%。由此看來,政府部門沒有理由不在節能方麵發揮表率作用。

隻有政府節約了,社會才能節約。要建設節約型社會,首先得打造“節約型政府”。奧巴馬的節約新政反映了這一點。因此,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進程中,政府一定要率先垂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搞好政府機構的節能,不僅可以有效減少能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約財政支出,而且還能發揮政府的示範作用,促進社會節能意識的提高和節能技術的推廣。

古語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可因為事“小”而懈怠。無紙化會議的標杆意義不能輕看,但是要打造節約型政府,根本上還是得從機製上下工夫。

首先要改革權力監督機製。要突破過去的老舊思維,加強輿論監督,實現透明化;否則節約隻會成為一句空話。

打造一個務實高效的節約型政府,精兵簡政是關鍵的一步。一個冗繁的機構隻會讓辦事的效率低下,北宋時期龐大的政治機構就讓朝廷最終嚐到了苦果。新中國成立以來,進行了很多次行政體製改革,從拆區並社到拆社並鄉,從鄉改鎮到鎮改區,盡管取得一定成效,但這些改革沒有取得簡政的實際效果。根本的問題在於沒有剛性地實施大幅減員政策。人員數量沒有改變,辦事的質量和效率也不會提高。所以才造成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的局麵。

建立節約型政府,政府要實現向服務型政府轉化。要明確政府隻是群眾利益的代表,凡是民間機構能夠經營、治理、維持的,應取消公權。唯有這樣,政府才能真正實現服務型政府的轉型,才能減員增效。

打造節約型政府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恒地貫徹節約的方針。政府部門公務員要強化節約意識,認真對待節能問題,樹立“浪費就是腐敗”的節約觀。要知道,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節約能源的許多具體措施都是從政府部門開始的,例如,政府用車帶頭采用低排放和高能效的車輛。如果我國的政府切實地在節能降耗上作出行為上的表率,有更多的“節約之舉”、“廉政之策”、“利民之政”出現,那麼上行下效,我們離建設節約型社會也就不遠了。

赤壁車改記——從體製機製革除“車輪腐敗”

許多人都對這樣的現象並不感到陌生:開學之日,領導幹部的公車成了送孩子上學的“專車”;清明時節,陵園內的公車隨處可見;每逢“吉日”,婚慶車隊招搖過市,不少公車混雜其中。

這種現象被人戲謔地稱為“車輪腐敗”,政府部門的浪費就體現在其中。政府浪費的本質是公共資源浪費,是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若要改變公共資源浪費現象,除了讓官員在思想上不能放鬆警惕外,還得從厲行節約的體製機製上下工夫。

湖北赤壁市2004年起,開始施行了一次嚴格的“公車”車改,禁止政府部門人員因私事挪用公車。為公車改革多次外出調研的市紀委副書記蔡海林,心裏有一本賬:“公車消費有‘三三製’之說,領導公用1/3、私用1/3、司機私用1/3。”“某些領導幹部用車時根本不算成本賬,外出旅遊、釣魚、宴請、娛樂要車,甚至給丈母娘換煤氣這些事都要用公車。”

為了整治“車輪腐敗”,赤壁市的紀檢監察部門想了不少辦法,發了不少文件,但收效甚微。後來在赤壁市委書記龍良文的領導下,決定從體製、機製上下手,徹底現狀。

2004年,赤壁市紀委與市會計核算中心組成考察組,先後赴老河口市和湖南資興市取經。4月,中夥鎮、新店鎮、陸水湖辦事處展開試點。2005年年初,該市正式啟動領導幹部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參照中央、省有關職務貨幣化改革精神,赤壁“車改”實行兩套方案。鄉鎮和辦事處所用公務車一律取消。13個鄉鎮辦按交通條件、工作量的不同,分成3類,年交通費總額控製在3萬、35萬和4萬元以內,黨政幹部按正職、副職、班子成員分別實行交通費包幹,超支自付,節約歸己。市直80家單位可取消公務用車,也可依工作性質保留一台公務用車,實行交通費包幹。領導幹部使用保留的公務車,過路費、燃油費由個人支付。

在建設節約型政府的過程中,許多改革例如這樣的“車改”都會涉及幹部利益關係的調整,十分考驗著踐行節約的決心和魄力。

“車改”經過大半年的貫徹,收到了令人鼓舞的效果。2005年8月10日,官塘鎮委書記萬子賢要到雙坵村和村幹部商定辦蔬菜基地的事。除了手上拎著的黑色公文包,這位官塘鎮委書記與其他乘客沒什麼兩樣。“赤壁‘車改’已經大半年了,坐班車下村辦事,我們都習慣了。”萬子賢說。一位省直機關的同誌到新店鎮調研,鎮委書記劉繼明騎著摩托車,馱著他跑了好幾個村。所到之處,村民都豎起大拇指,“這個樣子,更像共產黨的幹部!”

事實上,“車改”之初,也有許多幹部思想上轉不過彎來。過去,出門就有公車接送,風光無限;現在拿的補貼不多,還得自己騎車、擠公交、打出租,難以適應這種落差。但是漸漸就在這種改革中體會到了“車改”的好處。坐公交、坐班車等雖然沒有坐公務車瀟灑方便,但拉近了幹部和群眾的距離。分管城建的官塘鎮委副書記汪成敏在公車上結識了不少農民,大到國家政策,小到家長裏短,幹群無話不談,許多農民借此機會主動向幹部反映一些生產生活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從效果來看,“車改”不僅起到了為財政減負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破除‘當官坐轎’的特權觀念,改變了政府部門人員浮誇的工作作風,使許多人端正了務實的工作態度,在工作中取得了實在的成效。這都是踐行節約帶來的正效應。

試想,如果沒有體製上的大刀闊斧的改革,這樣敏感的“車改”必然又將演化為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鬧劇,達不到實在的效果。隻有從體製上根除腐敗和浪費,在實踐中使全體幹部群眾樹立起“公共資源浪費有罪”的觀念,加強監督,那麼浪費就沒有立足之地,建設節約型政府就指日可待。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永葆樸實的工作作風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曆來以勤儉節約、不畏艱苦著稱。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就有“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節儉敗由奢”的不朽詩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紀委第七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在領導幹部中大力倡導八個方麵的良好風氣,其中第四方麵強調:“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牢記‘兩個務必’,帶頭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帶頭反對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帶頭抵製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各項工作中都要貫徹勤儉節約原則,真正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用在刀刃上。”

“皖南事變”以後,新四軍政委劉少奇的工作很忙。他穿著一雙補了補丁的布鞋到戰士中詢問戰士的疾苦和戰鬥情況;到老百姓中訪貧問苦,發動群眾抗日;到前線觀察敵情,日夜奔忙。沒幾天,他腳上那雙布鞋就張開了“獅子口”,腳指頭都露了出來。同誌們見了,敬佩又難過,都勸他換一雙新鞋。他笑了笑說:“別看這鞋有些破,它的功勞可不小啊!跟我從陝西到了這裏,有感情啦。讓皮匠補一補還可以穿嘛,不用換!”1942年冬天,新四軍軍長陳毅拿來一雙新鞋。他指著劉少奇腳上的鞋說:“你這雙鞋成了特製的了,該換一下啦!”劉少奇卻說:“縫縫補補,穿了五年,舍不得丟啊!”陳毅微笑著說:“我以軍長的身份命令你,趕快換一雙新鞋!”劉少奇也笑著說:“你是軍長,我是政委,現在戰士們這麼苦,我們要和他們同甘共苦。你當軍長,一開口就是命令,一點耐心都沒有,我要反抗。”“哈哈哈!”兩人同時大笑起來。

幾十年前的一個小故事,今日重溫仍給人深刻的啟迪。正是這種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工作作風,才能讓中國共產黨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毛澤東1965年5月重上井岡山時,曾感慨萬千地告誡我們:“日子好過了,艱苦奮鬥不要丟了,井岡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丟了”。鄧小平同誌也曾指出:“艱苦奮鬥是我們的傳統,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後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

永葆樸實的工作作風,這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是牢牢聯係在一起的。要建設節約型社會、政府、企業,都必須要樹立起踏實、務實的工作作風,作風端正了,浪費、腐敗的現象也就自然在工作中被消滅了。

“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我們要發揚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革命精神。在享受的誘惑麵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樸實做人、踏實做事。無論是企業的管理人員,還是企業的普通員工,都應該從古往今來的許多案例中汲取經驗教訓,力戒奢侈之風,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好科學發展觀,為建設一個高效、務實的節約型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