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章 中國孩子,你並不靠英語吃“國際飯”(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中學階段的外語學習從質和量來說 , 都會遠遠超過前麵的低齡階段,但是年齡段超出了本書的核心範圍,這裏就不予以深入展開了。

到了初中的後期,孩子們陸陸續續學了差不多七年的英語了。人世間的事情過了七年,似乎就注定了一個“分”字,而這個“七年之癢”時期的關鍵詞就是一個“分”字,應試和實際使用英語的學習目標的衝突到了這時已經不可調和了。

在扭曲中學習,不但談不上投入產出比,而且還可能發生背道而馳的事情。準備高考是在中國要麵對的實際問題,不管將來高考改革的結果會怎樣,就該按應試的路子來,實際使用的方麵留待以後再依據人生的發展來定了。打算出國的,趁著孩子還在能夠迅速接納新事物的年齡段,盡量多接觸原版的閱讀和視聽,多了解外國的文化,要知道將來真的到了國外,最大的障礙並不是語言,而是文化差異。跟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認同度越高,將來的語言學習和掌握就會越快、越好(可參見第五章第三節《不吃火雞學不好英語》)。這時的這個“分”字,是在大方向上幫助年齡敏感期的孩子解決英語學習原動力的問題。

第五部 :不到長城不言勇——高中時期

孩子開始學習英語之初,目標就應該一路看到高中結束,外語學習到了這個時候,也一定要劃上一個階段性的句號,要投身於出國深造或是在國內的相關職業中去實際使用外語了。追求到高中外語可以實際使用的目標需要勇氣,給沒完沒了的學習畫上一個句號也需要勇氣。沒有這樣的勇氣,就會變得永遠在學、永遠不能用,外語當然就成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了。

第四節 中國孩子,你並不靠英語吃“國際飯”

作為一個中國孩子,將來能吸引跨國公司的是對中國的了解,以及通過母語功底建立起來的世界觀、知識麵、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等一切使之成為有價值人才的基本因素。英語,不過是脖子上掛的那個能打開電子門禁的IC 卡工作牌,確保你能在公司裏通行無阻而已。

從幼兒園到高中,甚至再到大學,一個中國孩子英語學習之路似乎是那麼漫長。一個人從零起點開始學一門外語到學成,需要多長時間呢?這倒真是一個無法明確回答的問題。第二語言最終達到的水平,人和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很大,對於這樣一個完全不可能一刀切的時間長度,就隻能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一個大致的平均了,這時在西方文化裏別具神秘意義的數字“七”就出現了。學好一門外語,大致要“七年”時間。

在這方麵也有一些專門的研究,比如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一位 Collier 教授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一位 Cummins 教授,就專門致力於這樣的研究。他們的做法是選取大量各個年齡段的新移民學生的資料做分析,幾乎每個研究都要涉及千位以上的學生人數,得出的結論相當有分量。這些學生的英語需要多少年才能達到周圍母語學生的平均水平呢?大致的統計結論是 4 ~ 8 年左右,或者再放寬一點,5 ~ 10 年。這樣,這個神秘數字“七”就變得更有意思了,大概就是平均值。

這個神奇神秘的“七年”,雖然不能像實驗室數據那麼精準,但是對於設計大綱和教師掌握課堂還是有很大價值的,所以時常被美國大中小學的老師掛在嘴邊,作為評估美國無處不在的英語非母語學生英語水平的一個參考標誌。比如說有的學生來到美國不到七年,他們的英語可能就還有不到位的地方,作為合格的教師就要有這樣的敏感和理解,在合適的地方幫助這些學生,而不是去提一些他們完成不了的苛求。

前文提出的中國孩子學英語的目標和“七年之癢”的線路圖,一方麵是要進一步明確外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一方麵也是希望大家能夠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時間目標,並不是學得時間越長,效果就越好,要在適當的位置劃上階段性的句號,而不要在永遠學習而又永遠不能用的痛苦中掙紮。

其實我們做父母的這一代人對於英語學習之苦抱怨的根源,就是在學了沒有用這一點上,如果也像歐洲國家的大多數學生,或是來到中國的留學生一樣,學上個大約七年的外語就可以實際使用了,像出國旅遊、交換留學什麼的,到了 18 歲就能背著包周遊世界了,這個抱怨就不會有多少了。

學好英語需要多少時間,還有一個不能以實驗室的精度來衡量、但是被廣泛提及和應用的數據,就是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這個觀點源自 2007 年的一期《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的一篇文章,在 2008 年出版的《異數》(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一書中得到了極度的發揮,提出要在像體育、樂器、外語這樣的技能型學習方麵成為專家,需要投入一萬小時的學習。要留意,這裏的專家可是一個比前文提及的把托福、雅思考到大學入學的分數要高得多的標準。如果堅持每天學習一小時,達到一萬小時要 27 年,夠漫長的。如果每天學四個小時呢,這是相當大的強度了,要七年。這樣學七年而達到精通,似乎是個差不多的投入要求。

把“專家”一詞拿出來說,還是想說明外語學習是一件“藝無止境”的事情,與其無止境地去追求精通成為“專家”,不如盡快進入能夠實用的階段。這裏,我們的視野不妨再放寬一點,跨過英語本身去看一下。

現在的世界,全球一體化的氣息撲麵而來。在地球迅速“變小”的同時,中國跟世界的交流與互動也越來越密切,中國孩子有大量的機會出國留學、留在國外工作,在國內的也將麵臨更多機會進入外企、跨國公司工作,或是具有更多的國際商貿機會。在這裏,我們姑且先不去用“走向世界”這樣的豪言壯語,而隻是把所有這些國際交流帶來的工作和生意機會稱為“國際飯”。因為存在著地域和文化的差別,這些“國際飯”一般具有相對豐厚的收入和麵向世界的開闊視野,使得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憧憬著能讓自己的孩子將來吃上“國際飯”。那麼,作為一個中國孩子,靠什麼優勢來競爭到一碗“國際飯”呢?

靠學好英語,很多人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人們都希望通過掌握英語這門世界上最通行的語言來有效地跟上國際化的腳步、融入世界。中國目前出現的對孩子英語的無限投入,其實就指向了一個主要目標 :學好英語將來好吃上“國際飯”。

如果我們能夠冷靜地思索一下這個“不假思索”的問題,看看如果一個中國孩子的英語學得好極了,就真能夠成為對國際企業(不論國外公司還是設在中國的分公司)有吸引力的人才嗎?就能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占得先機嗎?

一個中國孩子,把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之後,其英語水平恐怕也就達到美國一個大學生的平均水平。好不容易才達到平均水平的一個人,能算得上什麼人才,能對國際企業有多大的貢獻,又怎麼能夠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占得先機呢?

完全不必沮喪,成功的例子俯拾皆是,隻是成功的利器不是英語,而是我們的母語,是我們的母語文化!

既然是“國際飯”,各國各民族之間的地域、語言和文化的多元性就是這碗飯的根本。如果跨國公司尋找的隻是英語好的人才,他們當然是回到英語國家去找了。作為一個中國孩子,將來能吸引他們的卻恰恰是對中國的了解,以及通過母語功底建立起來的世界觀、知識麵、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等一切使之成為有價值人才的基本因素。英語,不過是確保這些跨國人才能夠一起共事的一個交際載體,就像許多寫字樓裏的職員脖子上掛的那個工作牌,是一個有自己的名字和照片、能夠打開電子門禁的 IC 卡,確保你能在公司裏通行無阻而已。

因為英語教育在東亞國家的地位很重,我在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應用語言學係求學時,就有不少來自日、韓和中國台灣的同學。我們這些非英語母語的學生,對於班級討論和今後科研出版的貢獻,難道是因為在英語上超過了美國本土學生嗎?當然不是,是因為我們各自的母語文化的視角。我們可以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看問題和發表意見,這就是我們的價值。如果這些外國學生回到自己國內去教英語,而我們的美國同學也來做外教,那麼我們的優勢又是在英語上超過那些美國本土同學嗎?當然也不可能。我們的優勢依然是自己的母語,以及對操著同樣母語的學生的了解。所以,即使是這樣一碗窄到專吃英語的“國際飯”,都還得靠母語和母語文化。

我自己離開學校後一度選擇了下海經商,搭上了中國迅速向世界輸出低價工業品的順風船。在國際商貿的談判中,我吃的還是語言飯。經常有人問我 :“那些 ABC (出生在美國的中國人,American Born Chinese)的英文是不是比你好?”

除去專業知識、科研能力和視野的開闊程度以外,他們的英語是比我好,那是他們的母語。可是,在國際貿易的商場上,他們完全不對我構成威脅。中方老板的一言一語、一個猶豫所傳遞的“隱性”信息,這些“ABC”們是完全抓不住的,他們的中文能力不夠。不錯,他們或許更懂得美國、更具有美國人脈、更能拿到美國的訂單,但是在那些層麵上他們要競爭的是同樣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人,而不是來競爭我的這碗飯。是優秀的英語水平幫助我打開了商貿上進入美國的門,但是我吃這碗國際飯的核心競爭力,還是我中文的優勢。

我們把情況再往極端擴大了來看,一個中國孩子,不會外語,紮實的母語基礎依然可以助其成才,我們那些不會多少外語而走遍天下的浙商們就可以在美國收購銀行。再說大一些,如果這個孩子將來成了國家重要領導人,出門就可以帶上最優秀的職業翻譯,而且還可以是一個翻譯團隊。

可是反過來,外語學成了,能靠它吃飯嗎?最專業的外語飯不過是職業翻譯和關於外語的研究與教學了。沒有紮實的母語背景,一個中國孩子這碗“外語飯”

又怎麼能吃得好呢?

我在這裏毫無保留地主張加強孩子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學習。這裏的出發點,還不是時常會聽到的漢語和漢文化五千年的“博大精深”。人類語言是平等的,都有它們不可替代的美。還記得都德《最後一課》裏所描述的普魯士槍口下法語的“美”嗎?我要指出的是,學好了母語,不但有助於孩子的全麵成長,而且從技術角度說,還是孩子將來學好外語的第一利器,這一點將會在第四章裏展開講述。

我們這些一心希望孩子將來走得更高更遠的父母們,心裏一定要有一個數,中國孩子再怎麼學英語,也學不成美國孩子,而且美國本身也不缺美國人。既然學的是外語,就一定要清醒地意識到一點,將來孩子要發揮的優勢,是他們外語和母語的能力之和。孩子學英語,要目標明確、高投入產出比地去學,而不是永無止境地去消耗時間、精力和金錢。這是全書從應用語言學角度給中國孩子英語學習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