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五章 學校、社會英語環境不好,能在家創造一個雙語環境嗎?(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孩子怎麼辦?他們在外教課上不可能有這樣的意識和能力控製自己。跟成年人相比,孩子沒有太多的顧慮,比較敢於開口交際,也比較願意表現自己。麵對一名外教,他們可以出於內心本能地去交流,不論這個交流是在用英語、漢語還是語言以外的介質。這樣的做法等於是在自然地拿外教當試金石用,這也正是他們能夠更快學會口語的一個優勢。如果我們讓孩子去上外教課,就一定要盡量把這樣的課當作真正使用外語的機會,讓他們在實際使用中有效掌握學到的語言。

第五節 國際學校 :飄零的文化孤島

與主流社會隔絕、宗旨是保證學生到達美國(或類似國家)的同齡教育標準的孤島學校,其教師對於已經在中文環境裏成長了好多年的中國孩子的特點和需求完全不敏感,可以說是把孩子們賴以成長的語言和文化土壤從腳下抽走了。

在嚐試了家裏創造“小環境”和找外教之後還是“意猶未盡”,感覺孩子的英語還是沒有到位,現在有少部分家庭又開始瞄上了國際學校,希望通過國際學校的學習來徹底解決孩子的英語問題。可是真正進了國際學校之後,除了高額的學費以外,其他一些問題也會跟著顯露出來,比如發現孩子的中文太弱還要課後再補中文,就是一個很無奈的困惑。時常會有人來問我關於孩子從小上國際學校的事,甚至包括國際學校的語境是漢語的還是英語的,這樣的語境好不好這一類的問題。剛剛接觸這樣的問題時,我實在有些驚訝,還不敢一下子貿然作答。

我一直以為國際學校是辦給外國孩子的,跟國人無關,就在幾年前,考慮到自己的兒子有可能在國內上學,還對國際學校進行過詳細的了解和調查。現在大家都在討論送孩子去國際學校的事情,我就很驚訝自己的無知和落後了,難道國際學校不再“國際”,而是對所有人開放了?於是上網查了一下,“國際學校”主要還是指由外籍人士開辦、僅招收外籍學生的學校,而且在其他的相關搜索條目下,或多或少也都提到對於中國籍學生的一些限製,也就是說我對於國際學校的服務對象是外國孩子的理解沒有太大的偏差。但是在網上同時也看到關於怎麼去上國際學校,尤其是怎麼“繞道”入學,還有去國際學校的利弊是什麼的討論還挺熱鬧,看來還真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這樣做了,於是我開始的那一份驚訝逐步變成了驚愕,繼之以一種無法克製的恐懼。

比界定國際學校是什麼語言環境更重要的一點,是先要明白那些學校本身是一種文化的孤島。

我在沒有“歸海”之前住在深圳,為了考慮兒子的小學安排,專門去看過當地相當有名的一家國際學校。按照美國的義務教育法,孩子如果到了學齡而沒有得到應得的教育,父母或監護人就要承擔法律責任。什麼是“應得的教育”?如果我們選擇進入中國的學校,證明起來就要費點事,而進入我們去看的那一所按照美國教育要求設立的國際學校,就能簡單有效地達到要求,這是我當時去看這間學校的主要目的。

國際學校最關鍵的特點就是臨時性和過渡性,裏麵的外國孩子多半是不打算長久待下去的。他們所希望保持的是自己國家原有的語言和文化,目的是孩子回國後不至於掉隊。在漢語漢文化的包圍之下,這些學校就成了苦苦飄零的文化孤島。

孤島文化是封閉的、靜態的,不能像它的宗主文化那樣與時俱進。比如我們海外的華人文化,就是一種孤島文化,在拚命想保留住原有文化的過程中,失去了前進的生命力,不可避免地會停留在一個相對陳舊的時代。美國本身在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之後,某些方麵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孤島,比如英尺、英磅和華氏溫度在全世界範圍內,現在就隻在這個孤島中還保留著了。

國際學校這樣的孤島從資源上來說也會很孤立,就像無後方的作戰一樣,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補給。教育是個全社會的事情,先不說在西方發達國家,教育是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的,就算在中國,遭到百般詬病的現有教育體係還是有國家的基本撥款支持,還是有全民的關注,還是有大多數以教育為己任努力工作的教職工以及他們多年積累的經驗。這些,孤島學校都不具備。

國際學校的師資來源會是最大的問題,很類似在前一節裏提到的在華外教水平不高的情況,像美國本土那樣,招聘教師要求相應的職業證書和基本上具有碩士學曆這樣的操作,就成了很難實現的奢望。我認識一名美國來的醫生,在國際學校兼職教數學,還挺為自己的數學水平自豪的。我在國內主持英語教育機構時,聘來的外教裏就有在我去看過的那家國際學校任職的教師,而且還有一人身兼好幾門科目的情況。就算現在一些高額收費的國際學校,或是一些中外合作的學校可以統一組織國外教師來華任課,可是這些老師同樣存在一個延續性的問題,一般一兩年就要回國,而且一旦回國,新接手的人就很難有機會再跟他們溝通。沒有延續性,老師和學校對學生成長的關心和了解又能有多少呢?

說到最關鍵的語言學習,國際學校的設計是針對外籍孩子的,而不是針對英語學習的,更不是針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它們各個科目的老師,甚至包括英語老師,很可能對非英語母語學生的特點不敏感,並不知道應該怎麼樣照顧他們。我兒子現在就讀的美國公立學校,對於學生裏的“英語語言學習者”(ELL),不但聯邦、州這兩級政府有專款撥到學校用於配置老師和購置資源,而且全校每一位老師也都受過相應培訓,得過專門證書,懂得怎麼在普通課堂上照顧他們的特點。加拿大比較流行的語言沉浸式(Language Immersion)教學,用學生的第二語言教授各個科目時,他們的教師都是雙語的,教材也根據學生的第二語言程度做過改寫,有效地照顧到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美國的沉浸式教學項目的教師也需要有專門的證書,本來去年兒子學校有了一筆專門經費,可以開一個沉浸式的實驗班,卻因為聘不到“英語 - 漢語”的持證教師,而“英語 - 西班牙語”

的課又沒有足夠的人報名而流產。現在國內存在的這些孤島式的國際學校,完全不可能有能力,也不會有太多興趣來做這些方麵的準備和處置,所以它們的英語課設置,不會存在多少第二語言的有效設計。

還有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說法,就是要在 5 ~ 12 歲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裏“及時”把孩子送進孤島裏去。語言的關鍵期不必再說了。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才能開始有效地依托第一語言來學習生活上的自立、學習人際交往準則、學懂學校的規矩、學會學習的方法。如果這時去到一個與主流社會隔絕、宗旨是保證學生達到美國(或類似國家)的同齡教育標準的孤島學校,其教師對於已經在中文環境成長了好多年的中國孩子的特點和需求完全不敏感,可以說是把孩子們賴以成長的語言和文化土壤從腳下抽走了。孩子們還學什麼、怎麼學呢?

我在美國有一個摯友,他的太太是菲律賓裔,說一口美式英語,不帶一點口音,可是別人跟她打交道處處都感覺有點別扭。很多人很奇怪,深究其原因,原來她在菲律賓美軍基地的國際學校上學,上到十七歲才到的美國,她對美國文化的理解有大量的缺失,而且身邊沒有同一文化背景下一起長大的知心朋友,既靠不上菲律賓普通孩子的生活,又不是真正的美國生活,雖然還有一個美國的生父,但是進入到美國社會生活以後,自然地處處碰到困難。生存尚且困難,更難談得上出類拔萃了。我們那些被送進孤島的中國孩子,特別是很低年齡被送去的孩子,勢必就要麵臨這樣文化認同方麵的飄零和困惑,最後的結果是雙語,還是無語呢?

如果是現在出現的有一定變通的“國際學校”,不再是以不同母語為背景的國際學生為主,而是以支付了高額學費的中國學生為主體,學校沒有那麼強烈的過渡性和飄零感了,情況會好一點嗎?如果這個班上學生的母語全是漢語,把學校的大門關上在裏麵學習英語國家的教材,這就如同一個英語語言的“集中營”,與世隔絕,難怪孩子們出來之後又要迫不及待地補漢語呢。語言是社會性的,脫離了社會背景而打造出來的“小語境”,效率不高不說,影響孩子長遠競爭力的副作用還不會小。

我對國際學校有一個比喻,雖然有點不雅但是應該十分恰當 :它的最大功能就好像一個“公共廁所”。我不是說它髒或者臭,現在豪華幹淨的高檔廁所也有的是,隻是說它的功能,就是給那些有情況非要解決不可的人提供一個最基本的服務。它的服務對象還特別複雜,基本上就是誰來都可以,無法根據具體對象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而且這些複雜的對象還在不停地來來往往之中,所以服務也談不上什麼延續性。

飄零的文化孤島,無後方的作戰,公共廁所式的服務,再加上高額的收費,這樣還偏偏有一些父母想著法子繞著道兒要把孩子往裏送。有這樣的財力,完全可以送孩子出國深造,或是進入一個中外合作辦學的項目學習。現在留學和移民的大門都是敞開的,一定要有真正麵對世界的勇氣和心態。

第六節 原版閱讀 :中國還有一個真實外語語境的存在!

如果能夠完整地讀下一本書來,哪怕就是專門針對孩子的簡易讀本或是故事繪本,孩子關注的是書的內容,這就是在實際使用語言了。這時的英語學習,就是最好的在使用中學習的過程。這麼多的“精神食糧”、 “進步階梯”又恰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英語交際語境。

就在我們吃盡了沒有語言環境的苦頭,開始苦苦求索甚至營造語言“小環境”的時候,卻偏偏忘卻了原版閱讀這個在中國現實社會裏實際使用英語的交際行為。

既然閱讀是承載實際意義的交際行為,原版閱讀材料就是一個真實的外語語境。

前文裏我們反複提到,所謂語境是語言交際賴以完成的環境。上下文就是這樣一種語境,或者叫“狹義語境”。任何一個詞、一句話,離開了上下文都沒法去承載交際功能。一本書或是一份完整的閱讀材料裏以書麵形式出現的語言,都是完整而高效地組織在上下文的語境中的。如果再考慮到一本書的故事情節或主題思想,以及要理解這些情節和思想可能涉及的外圍背景知識,原版閱讀提供的還是一個獨立完整的語境,是完成閱讀理解所必須依賴的。進入到互聯網時代的今天,閱讀的互動性也大大提高了,不說網絡上書寫內容的往來,就算是單向閱讀,因為可以跳躍性地選擇一段內容來讀,這就加入了閱讀者自身的理解和個人的知識興趣背景,就是互動的交際。這樣,所有的英文原版書籍和實時存在的互聯網,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真實、最靠得住的英語環境。雖然從孩子的角度說,受製於他們的知識麵和社會閱曆,在互聯網上有選擇性地閱讀不太現實,但他們也有上網使用一些學習型網站,甚至玩遊戲的機會,這時出現的英語,包括說明和指令,其互動性都是很強的。

如果能夠完整地讀下一本書來,哪怕就是專門針對孩子的簡易讀本或是故事繪本,孩子關注的是書的內容,這就是在實際使用語言了。這時的英語學習,就是最好的在使用中學習的過程。如果這樣的操作理念在教學中得以體現,就是前麵幾次提到的目前美國最主流的“內容交際法”的基本精神。

現在信息來得快,我們有些好鑽研的爸媽了解到,美國的“內容交際法”是通過用英語來學習學校實際課程,進而幫助新移民孩子學習英語,於是就忙著給孩子去學國外的課程,恐怕碰到的局麵就會是數學太簡單,曆史和科學課裏的英語根本對付不了。這樣的做法理解太窄了,走偏了。所謂“內容交際法”,是要以內容為重,在實際使用中學習外語,這裏的內容必須適合孩子的水平,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和共鳴,同時讓他們享受到智力挑戰的成就感和樂趣,而不是具體強調學什麼東西。在比較廣泛的範圍裏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針對內容進行原版閱讀,才是靠譜的做法。

我們在探討學齡兒童英語起步時,提到閱讀和詞彙量關係的問題,我們也經常聽到閱讀最長詞彙量這樣的說法。閱讀怎麼能長詞彙量呢?關鍵就是這個真實的書麵交際語境。一個詞彙在不同的語境中出現幾次以後,它的意義就能被掌握。

這時,在美國教學界的實際操作中,那個神奇而又神秘的數字“七”又出現了,也就是一般的操作原則,出現七次就能掌握學習內容了。當然這是一個大概,不會有人真去掐著手指頭數。

怎麼才能讓一個生詞在不同語境中盡快出現七次呢?造句是一個方法,當然,這個做法的有效語境在句子的範圍內,還要設法把更大範圍的上下文語境和背景中的交際語境包含進來。有些來中國學漢語的西方留學生之間互相傳授一個方法,就是把要學習的詞彙寫在一個小本子上,然後上街找人說話,把這些詞彙擱進自己的話裏去,反複練幾次,就能掌握了。不說我們沒有這樣的社會環境去練習,就是有,多數中國孩子的性格也不會喜歡那樣去做。就算喜歡,那也不是一個多高效率的做法,你一天才能去跟多少人攀談,能讓一個生詞碰到多少次有實際交際意義的使用語境呢?這時,最終的答案不是明擺著的嗎?閱讀!閱讀能夠最高效地提供這樣的語境。書中自有黃金屋。

好多人總是弄不明白,自己也沒少閱讀,怎麼詞彙量就不見長呢?真是閱讀了很多而詞彙量沒有上來嗎?我們這些總是自稱自己“讀寫能力還可以”的中國人,英語閱讀的能力到底怎麼樣呢?用一個我在國內做講座時非常喜歡用的例子。

我自己是一個鐵杆兒的金庸迷,在美國念書的時候,國內一個鐵哥們兒聽說我生活艱苦,就寄了一整套三聯的金庸全集給我,四十本。我有時在學期的間隙就看看這些金庸書,不知不覺中好幾遍就看下來了。講座中我每次請教台下的聽眾,除了教科書以外,完完全全看過一本像金庸小說那麼厚的英文原版書的,有多少呢?可以想象,舉手者寥寥。這還能談得上什麼閱讀能力!

死啃死背教科書那不叫閱讀,它承載的交際意義十分有限,相應對於大腦的刺激和挑戰也十分有限。我們好多孩子在做的點讀、跟讀更不叫閱讀,那更多的是在聽說層麵。沒有閱讀學出來的英語叫什麼呢?叫“文盲英語”!

可能有一個一直壓抑著的疑惑要爆發了 :我們大人吃了“啞巴英語”這麼多苦頭,難道還要讓孩子去抓閱讀嗎?是的,在過去外語教學“聽說”環節偏弱的背景下,人們多強調一點聽說沒有錯。可是這個強調,不能因為目前中國的英語早教早到了孩子生理、心理上還不具備“讀寫”能力的年齡,就變得順理成章,隻去強調“聽”了。我們來客觀地分析一下“啞巴英語”的要害在哪裏。說,其實一點都不難,瞎哼哼亂比畫能夠達到交際目的就行了,幾乎可以說誰都會說。

中國英語的啞巴,表層上的問題是卡在聽力上了,別人說的聽不懂,沒法應對,自然就啞巴了。可是更深層的問題,是我們的英語學習中從來就沒有關注過語言的交際性,總是覺得自己要先去背,背會了多少單詞多少句型以後再出來說,根本還沒上陣呢就先怯場了。要明白語言就是用來交際的,並不需要等到完美了才能拿出來用,我們的口語也可以像一些其他文化裏的人那樣,一上來就滿大街亂跑亂說。因為受到口頭語隻能一個音一個音出現這樣一個“線性特點”的製約,受到聲音在空氣中停留的時間和在大腦中短期記憶的時間製約,聽和說注定了不會很複雜,這也是為什麼“聽”會是一個最先被“突破”或是被“打通”的環節。

如果一個人能閱讀,隻要生理上沒有障礙,打通聽力開口說話就是自然的事情,不可能成為“啞巴”。而反過來,會說話的文盲可不少。如果看一下後記裏記錄的我在美國讀書的起步過程,看看閱讀給我帶來了多大的麻煩,而同時另一個推論不難反過來得出,我的“聽說”並沒有太大的生存問題。實際上,在討論聽說讀寫關係問題的那一節,我們就已經明確,閱讀會大大促進口語和聽力的發展。口語要擺脫瞎哼哼亂比畫的水平,肚子裏的“墨水”才是根本。

中國的英語教育在內容上缺失的是真正的閱讀,在方法上缺失的是在交際中學語言、在使用中學語言的概念。過去的“啞巴英語”、“文盲英語”的共同成因,就是在英語學習中割裂了語言的交際性,我們總是試圖把語言割碎,然後背熟吞下去,變成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隻有一個:閱讀,大量、無壓力的自願閱讀。

在中國這個沒有直接口語交際語境的學習環境裏,我們現在有機會接觸到這麼多優秀的原版英文童書,還有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寫作的簡易讀物、章節書等。這麼多的“精神食糧”、 “進步階梯”又恰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英文交際語境,我們太應該正視這個語境了,幹嗎非得要“戰天鬥地”地去折騰那些非真實的“小環境”呢?

閱讀為王。這句話在第二語言學習裏怎麼說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