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八卷 草部(1 / 3)

《靈樞經》reference_book_ids":[7135754661377608741]}],"55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9,"start_container_index":5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4},"quote_content":"《拾遺錄》reference_book_ids":[7248243522711587844]}],"1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1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素問》reference_book_ids":[7135754661369236488]}],"33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0,"start_container_index":33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6},"quote_content":"《素問》reference_book_ids":[7135754661369236488]}],"83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3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4,"start_container_index":83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7},"quote_content":"《荊楚歲時記》reference_book_ids":[7213282763162520608]}],"8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1,"start_container_index":8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7},"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96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6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4,"start_container_index":96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9},"quote_content":"《北戶錄》reference_book_ids":[7217730550851701797]}],"109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10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異物誌》reference_book_ids":[7178217470333815843]}],"15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start_container_index":15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3},"quote_content":"《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1812163642,7155407612274543652]}],"24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6,"start_container_index":24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2},"quote_content":"《爾雅》reference_book_ids":[6883377560021896205]}],"204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start_container_index":20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枕中記》reference_book_ids":[6918027261488663559,6592179461741874179]}],"16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19,"start_container_index":16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15},"quote_content":"《神農》reference_book_ids":[717663093082659536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李時珍說:天造地化而生草木,剛與柔相交而成根蔓,柔剛相交而成枝幹。葉和萼屬陽,花和果屬陰。草中有木,木中有草,草木又有五形、五氣、五色、五味、五性、五用。

草之一 山草類

甘草、黃耆、人參、沙參、薺苨、桔梗、黃精、葳蕤、知母、肉蓯蓉、列當、鎖陽、赤箭(天麻)術、白術、蒼術、狗脊、貫眾、巴戟天、遠誌、淫羊藿、仙茅、玄參、地榆、丹參、紫參、紫草、白頭翁、白及、三七

甘草

【釋名】也稱蜜甘、蜜草、美草、蕗草、靈通、國老。

【集解】 [別錄說]甘草生長在河西川穀積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曬幹,十日後便可以用了。[弘景說]今出於蜀漢中,都從汶山諸地中來。赤皮斷理,看起來堅實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似火炙幹者,理多虛疏。又有如鯉魚腸者,被刀破,不複好。[時珍說]現在的人以大徑寸而結緊斷紋者為佳,謂之粉草。其輕虛細小者,皆不及。

根 【修治】 [時珍說]炙甘草皆用長流水蘸濕,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漿水炙熟,不能酥炙、酒蒸。補中宜炙用,瀉火宜生用。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五髒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敷金瘡,久服輕身延年。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主腹中冷痛,治驚癇,除腹脹滿,補益五髒,養腎氣內傷,令人陰不痿,主婦人血瀝腰痛,凡虛而多熱者加用之。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吐肺痿之膿血,消五發之瘡疽。解小兒胎毒驚癇,降火止痛。

甘草

甘草根〔主治〕補中宜炙用,瀉火宜生用。

梢 【主治】 生用治胸中積熱,去頸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效果尤妙。

頭 【主治】 生用能行足厥陰、陽明二經汙濁之血,消腫導毒。主癰腫,宜入吐藥。

【發明】 [震亨說]甘草味甘,大緩諸火,黃中通理,為厚德載物的君子。[時珍說]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濃氣薄,包容土德。協和群品,有元老的功勞;普治百邪,得王道之造化。輔君力而不告於人,斂神功而不歸於己,可謂藥中良相。然而,中滿、嘔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藥性與之相反。這不就是迂緩不可以救昏昧,君子常被小人嫉妒的意思嗎?[頌說]孫思邈《千金方》中說,甘草解百藥毒。如中烏頭、巴豆之毒,甘草入腹即能見效,驗如反掌。大豆汁解百藥毒,多次試之無效,加入甘草為甘豆湯,則效果奇特。

【附方】 1.傷寒咽痛。用甘草二兩,蜜水炙過,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日服兩次。2.肺熱喉痛。用炒甘草二兩、用淘米水浸過的桔梗一兩,加入阿膠半片。每服五錢,水煎服。頭昏眩、吐涎沫、小便頻數:用炙甘草四兩、炮幹薑二兩,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幾次服。小兒熱嗽。用生甘草二兩,在豬膽汁中浸五天,取出炙後研細,和蜜做成丸子,綠豆大。每服十丸,飯後服,薄荷湯送下。3.嬰兒初生便閉。用甘草、枳殼各一錢,水半碗煎服。4.小兒撮口風。用生甘草二錢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點兒口中。5.嬰兒目澀。用甘草一指長,豬膽汁炙過,研細。以米汁調少許灌下。6.兒童遺尿。用大甘草頭煎湯,每夜臨睡前服之。7.小兒尿中帶血。用甘草一兩二錢,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歲兒日服盡。8.小兒幹瘦。用甘草三兩,炙焦,研細,和蜜成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溫水送下。日服二次。9.赤白痢。甘草一尺長,炙後劈破,以淡漿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10.舌腫塞口。用甘草煎成濃湯,熱嗽,隨時吐出涎汁。11.口舌生瘡。用甘草二寸、粟米大小的白礬一塊,同放口中細嚼,汁咽下。12.背疽。用甘草三兩,搗碎,加大麥粉九兩,共研細。滴入好醋少許和開水少許,做成餅,熱敷疽上。冷了再換。未成膿者可內消,已成膿者早熟破。體虛的人可加服黃芪粥。又一方:甘草一兩,微炙,搗碎,浸入一升水中,過一夜,攪水直至起泡,把泡撇掉,隻飲甘草水。13.各種癰疽。用甘草三兩,微炙,切細,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鉛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複九次。令病人飲此酒至醉,癰疽自漸愈。又一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濃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消腫去毒,功效顯著。14.初起乳癰。用炙甘草二錢,新汲水煎服。外咂乳頭,免致阻塞。15.痘瘡。用炙甘草、栝樓根等分,煎水服。16.陰部垂癰生於肛門前後。用甘草一兩、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炙之。從早上到中午,至水盡為度。劈開檢視,甘草中心已有水潤即可。取出細銼,再放入兩碗酒中煎成一碗。溫服。兩劑之後,病熱好轉,但須經二十天,腫痛才會消盡。17.陰部溫癢。用甘草煎湯,一天洗三五次。18.凍瘡發裂。先用甘草湯洗過,然後用黃連、黃芩共研末,加水銀粉、麻油調敷。燙火傷:用甘草煎蜜塗。

黃耆

【釋名】也稱黃芪、戴糝、戴椹、芰草、百本、王孫。

【集解】 [時珍說]黃耆的葉像槐葉但稍微要尖小些,又像蒺藜葉但略微要寬大些,為青白色。開黃紫色的花,如槐花般大小。結小尖角,長約一寸。根長二三尺,以緊實如箭杆的為好。嫩苗也可以食用。收取它的子,在十月下種,如種菜法也可以。

根 【氣味】 甘,微溫,無毒。

【主治】 癰疽、爛瘡,排膿止痛,麻風病,內外及混合痔、瘺管,補虛,小兒百病。治婦人子宮邪氣,逐五髒間惡血,補男人虛損,五勞瘦弱,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治發背。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腹內積塊、淋巴結核、大脖子,非行經期間陰道內大量出血,濕熱痢,產前後一切病,月經不調,痰咳,頭痛,熱毒赤目,治虛勞自汗,補肺氣,瀉肺火心火,益胃氣,去肌熱及諸經痛。

【發明】 [宗奭說]防風、黃耆,世間多相須而用。唐許胤宗初做官,任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後受了風邪,不能說話,脈沉且飲食不進。胤宗說:“既然不能服藥,就隻適宜用湯氣蒸熏,藥入皮膚的紋理,一周便可治愈。”於是就熬了幾斛黃耆、防風湯,放在床下,氣如煙霧,當晚柳太後便可以說話了。防風能製黃耆,黃耆得防風的輔佐,它的功效就愈大,這是相畏相使的緣故。人的口與地相通,鼻與天相通。口用來養陰,鼻用來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且兼受無形。柳太後生了病不能說話,若服用有形之湯,功效緩慢作用很小,現在用藥熬湯,湯氣滿室,那麼口鼻都吸收了藥效。如果不是聰明的人知曉這個道理,柳太後便不可能回生。

【附方】 1.小便不通。用綿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2.酒疸黃疾(酒後寒,身上有赤、黑、黃斑)。用黃芪二兩、木蘭一兩,共研細。每服少許。日服三次,酒送下。3.老人便秘。用綿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幹,調入白蜜一匙,再煮一次,把黃芪、陳皮末加入調勻服下。兩服可通便。可以常服。4.腸風瀉血。用黃芪、黃連,等分研末,加麵糊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5.尿血沙淋。用黃芪、人參,等分研末。另用蘿卜四五片,加蜜二兩,稍稍炙過後,蘸藥末吃下,用鹽水送服。6.吐血不止。用黃芪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共研末。每服一錢,薑蜜水送下。7.咳膿咯血,咽幹。用黃芪四兩、甘草一兩,共研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8.肺癰。用黃芪二兩研細,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9.腳指甲邊紅肉突出成疽。用黃芪二兩、蔄茹一兩,醋浸一宿,加入豬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塗瘡上。一天三次。10.胎動不安。用黃芪、川芎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升。分次服下。11.陰汗濕癢。用黃芪酒炒後研細,切熟豬心蘸著吃,效果顯著。

莖葉【主治】療渴及筋攣,癰腫疽瘡。

黃耆

炙黃芪根〔主治〕補肺氣,瀉肺火心火,益胃氣,去肌熱及諸經痛。

人參

【釋名】也叫黃參、血參、人銜、鬼蓋、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皺麵還丹。

【集解】 [別錄說]人參又叫神草、地精。生長在上黨的山穀和遼東等地。在二月、四月、八月上旬挖采它的根,用竹刀刮去泥土,然後曬幹,不能見風。根像人形的有神性。[弘景說]上黨在冀州的西南部,現在出產的人參,細長色黃,形狀如防風,大多潤澤甘美。人參的莖直長,其上四五片葉子相對而生,開紫色的花。高麗人作《人參讚》:三椏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椴樹相尋。椴,音“斷”。椴樹的形狀像梧桐,很大。在樹蔭覆蓋處,人參生長較多。[時珍說]上黨就是現在的潞州。當地人認為人參會給地方造成危害,就不再去挖取。現在所用的,都是遼參。高麗、百濟、新羅三國,現在都歸屬於朝鮮了。但是人參仍然被運到中國來上市。也可收采種子,在十月下種,如種菜的方法。秋冬挖的人參堅實,春夏挖的便虛軟,這並不是說長出的人參有虛實之分。遼參中連皮的黃潤,顏色如防風;去皮的堅白如粉。假人參都是用沙參、薺苨桔梗的根來偽造的。沙參體虛無心而味淡,薺苨體虛無心,桔梗體實有心而苦。人參也像這樣,但甘微帶苦,自有餘味,俗名叫金井玉闌。其像人形的,叫孩兒參,假贗尤其多。

根 【氣味】 甘,微寒,無毒。

【主治】 補五髒,安精神,止驚悸,明目開心益智。久服可輕身延年。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腹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治五勞七傷,虛損痰弱,止噦嘔,補五髒六腑,保中守神;消痰,治肺痿、癇疾、體虛、夢多而雜亂。止煩躁,變酸水。消食開胃,調中治氣,殺金石藥毒。治肺脾元氣不足,短氣少氣,補中緩中,瀉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治男女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眩暈頭痛,瘧疾,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吐血咯血下血,血崩,胎前產後諸病。

人參

根〔主治〕補五髒,安精神,止驚悸,明目開心益智。

【發明】 [言聞說]人參生用氣涼,熟用氣溫。甘補陽,微苦補陰。氣主生物,本在天;味主成物,本在地。氣味生成,是陰陽的造化。涼,是秋高清肅之氣,屬天之陰氣,其性降;溫,乃陽春生發之氣,屬天之陽氣,其性升。甘的,是濕土化成之味,屬地之陽,其性浮;味微苦的,是火土相生之味,屬地之陰,其性沉。人參的氣和味都薄。氣薄的,生用下降熟用上升;味薄的,生用上升熟用下降。例如土虛火旺的病,就適宜用有涼薄之氣的生人參,來瀉火補土,這是純用它的氣。脾虛肺怯的病,則適宜用有甘溫之味的熟參,以補土生金,這是純用它的味。李杲對肝火、腎火傷脾,身熱而煩,氣高而喘,頭痛而渴,脈洪而大的人,用黃蘖加人參來治。孫真人治療因受暑熱傷了元氣,導致出汗,手足冰涼而無力的病人,用生脈散來瀉火熱救治肺腎之陰。用人參的甘寒氣為君藥,來瀉火補元氣;用麥門冬的苦甘寒氣為臣藥,來清肺而滋腎;再配以五味子的酸溫為佐藥,可生腎津而收耗氣——這些都是補天元真氣的方法,不是補熱火的。白飛霞說,把人參煉成膏狀服用,就可回元氣於虛無之境。凡是病後氣虛和氣虛咳嗽的,都適宜服用。體內有火的,可以和天門冬膏一起服用。

【附方】 1.陰虧陽絕之症。用人參十兩切細,加水二十碗浸透,以桑柴火緩煎成膏。每服一至三碗。持續服至病愈。2.胸中痞堅,脅下逆氣搶心。用人參、白術、幹薑、甘草各三兩,加水八升,煎至三升。每服一升,日服三次。3.脾胃氣虛,不思飲食。用人參一錢、白術二錢、茯苓一錢、炙甘草五分、薑三片、棗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飯前溫服。4.開胃化痰。用焙幹的人參二兩、薑汁浸後焙幹的半夏五錢,共研末,和麵揉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薑湯送下,飯後服,日服三次。藥中加陳皮五錢亦可。5.胃寒氣滿,饑不能食。用人參二錢、生附子半錢、生薑二錢,加水七合煎成二合,調入雞蛋清一個,空心服下。6.胃虛惡心,或嘔吐有痰。用人參一兩,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再加竹瀝一杯、薑汁三匙。溫服。此方最適合老人。7.反胃。用人參三兩,切片,加水一升,煮成四合,熱服。同時用人參汁加雞蛋白、薤白煮粟米粥吃。8.妊婦腹痛吐酸,不能飲食。用人參、炮幹薑,等分研末。加生地黃汁,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9.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用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為四帖。每帖以生薑十片,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10.喘急欲絕。用人參末煎湯,每服一茶匙。日服五至六次。11.產後發喘。用人參末一兩,另用蘇木二兩,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後,調參末內服。有特效。產後諸虛、發熱、自汗。用人參、當歸,等分研末;另以水三升,加豬腰子一個,糯米半合,蔥白二個,煮米至熟。取汁一碗,將人參、當歸藥末調入煎湯,飯前溫服。12.產後大便不通,出血很多。用人參、麻子仁、枳殼,共研細,加蜜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13.橫生倒產。用人參末、乳香末各一錢,丹砂五分,共研細,加雞蛋白一個,生薑汁三匙,攪勻後冷服。效果明顯。14.肺虛久咳。用人參二兩、鹿角膠一兩,共研末,每服三錢。薄荷豉湯加蔥送下。15.喘嗽咯血,脈弱無力。用人參末三錢,雞蛋白調勻,清晨服下,服後即去枕仰臥。病不久者,一服可愈。久病者兩服效果顯著。以烏雞蛋的蛋白調藥,效果更佳。16.咳嗽吐血。用人參、黃芪、麵粉各一兩,百合五錢,共研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飯前服,茅根湯送下。又一方:人參、乳香、丹砂,等分研末,加烏梅肉和成丸子,如彈子大,每天服一丸,開水送下。17.吐血下血,血如泉湧。用焙後的人參五錢、先蒸後焙的側柏葉、燒過的荊芥穗各五錢,共研末。每取二錢加入麵粉二錢中,以水調成稀糊吃下。18.鼻血不止。用人參、嫩柳枝,等分研末。每服一錢,日服三次。無柳枝可用蓮子心代。19.陰虛尿血。用人參、黃芪,等分研末;另用紅皮蘿卜一枚,切成四片蜜炙,炙過再炙,以用盡二兩蜂蜜為止。每服以蘿卜一片蘸藥末吃,鹽開水送下。20.消渴。用人參末,蛋白調勻。每服一錢。日服三四次。又一方:人參、栝樓根等分,生研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飯前以麥門冬煎湯送下。日服兩次。又一方:人參一兩,雄豬膽汁浸後加炙的甘草二兩,龍腦香半錢,共研末,調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嚼一丸,冷開水送下。又一方:人參一兩,葛粉二兩,共研末。同時,在豬湯一升中,加藥三錢、蜜二兩,慢火熬成膏子。每夜含咽一匙。三次見效。21.痢久暈厥,六脈沉細。用人參、附子各一兩半,每次取半兩,加生薑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在水二碗中煎至一碗半,空心溫服。22.噤口痢。用人參、蓮肉各三錢,水煎成濃湯,一口一口細吞之。或加薑汁炒過黃連三錢同煎亦可。23.老人虛痢不止,不能飲食。用人參一兩炒過的,去皮鹿角五錢,共研末,每服一茶匙,米湯調下。日服三次。24.傷寒壞症。用人參一兩,加水二杯,煎至一杯,以井水浸冷後服下。不久,鼻梁出汗,即藥效果顯著。25.身體微熱,煩躁,六脈沉細微弱。用人參半兩,水煮,牛膽南星末二錢,熱服。26.小兒風抽筋。用人參、蛤粉、丹砂,等分研末,加母豬血和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銀湯送下。日服兩次。

蘆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吐虛勞痰飲。

沙參

【釋名】 也稱白參、知母、羊乳、羊婆奶、鈴兒草、虎須、苦心。

【集解】 [時珍說]處處山川平原都有。二月後出苗,葉如初生小葵葉,而團扁不光滑。八九月抽莖,高一二尺。莖上之葉,尖長如枸杞葉,小有細齒。秋月葉間開小紫花,長二三分,狀如鈴鐸,五出,白蕊,有的花變白。結實,大如冬青實,中有細子。霜後苗枯。生沙地者根長尺餘,大一虎口,生黃土地者短而小。根莖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實;春月采者,微黃而虛。

根 【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胸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髒。久服利人。主頭眩痛,益氣,長肌肉。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五髒風氣。補虛,止驚煩益心肺,並一切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清肺火主咳肺痿。

沙參

北沙參

南沙參

根〔主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

【發明】 [時珍說]人參甘、溫,其體重實,專補脾胃元氣,因而益肺、腎,適宜內傷元氣者。沙參甘淡而寒,其體輕虛,專補肺氣,因而益脾、腎,故適宜金能受火克者。一個補陽而生陰,一個補陽而製陽,不可不區分。

薺苨(qí nǐ)

【釋名】 也稱杏參、杏葉沙參、甜桔梗、白麵根,苗名隱忍。

【集解】 [時珍說]周定王在《救荒本草》中叫作杏葉沙參,說它的葉似杏葉而略小一點,微尖且背麵是白色的,邊緣有叉牙。苗高一二尺,莖的顏色青白,末梢開五瓣白色的碗子花。根的形狀像野胡蘿卜,很肥實,皮的顏色灰黝,中間有白毛,味甜微寒。也有開綠花的。嫩苗可煮湯,用油鹽拌食。根換水煮,也可以吃。人們將其蜜煎充當水果。陶弘景注釋桔梗時,說它的葉叫隱忍,可以煮食,治療蠱毒。江東人把它貯藏起來做酸菜,也可以煮食。有的人誤認為桔梗苗就是薺苨苗,殊不知薺苨苗味甜可吃,桔梗苗苦不可以吃。

根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可解百藥的毒性,殺蠱毒治毒蛇咬。利肺氣,和中明目止痛。蒸後切碎煮成羹粥吃,或者做成酸菜吃,還能壓丹石發動。治咳嗽渴飲多尿,瘡毒疔腫,辟沙虱短狐毒。

【發明】 [時珍說]薺苨寒而利肺,甘而解毒,是藥中良品,而世人卻不知道使用,可惜!葛洪在《肘後方》中說道:用一種藥就可兼解眾藥毒的,隻有薺苨,喝二升薺苨的濃汁,或者將它煮熟後嚼吃,還可以散服。把薺苨草放入諸藥中,毒性就自解了。《朝野僉載》記載,老虎中了毒箭,吃清泥而解;野豬中了毒箭,尋覓薺苨吃。動物尚且知道解毒,何況人呢?

隱忍葉 【氣味】 甘、苦、寒、無毒。

【主治】 蠱毒腹痛、麵目青黃、林露骨立,煮汁一二升飲。主腹髒風壅,咳嗽上氣。

【附方】 1.強中、消渴。用豬腎一個,黑大豆一升,加水一鬥半,煮成一半。去渣留汁,再加薺苨、石膏各三兩,人參、茯苓、磁石、知母、葛根、黃芩、栝樓根、甘草各二兩,同煮汁至三升。分三次服。又一方:薺苨、大豆、茯苓、磁石、栝樓根、熟地黃、地骨皮、玄參、石斛、鹿茸各一兩,人參、沉香各半兩,共研細,加煮爛的豬肚子,搗勻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鹽水送下。2.疔瘡腫毒。用生薺根搗汁內服,外用藥渣敷瘡。三次可愈。3.臉上黑泡。用薺苨、肉桂各一兩,研細。每服一茶匙,醋湯送下。4.誤食鉤吻(其葉類似一種芹類)有生命危險。用薺苨八兩,加水六升,煮成三升。每服五合,日服五次。

薺苨

桔梗(jié gěng)

【釋名】 也稱白藥、梗草。

【集解】 [頌說]這種植物到處都有。根如小指大,黃白色春天長苗莖,高一尺多;葉似杏葉但稍長些,四葉相對而生,嫩時可煮食。夏天開小花,紫綠色,頗像牽牛花。秋後結籽。八月采根,其根有心。若無心的便是薺苨。

根 【氣味】 辛,微溫,有小毒。

【主治】 胸脅如刀刺般疼痛,腹滿腸鳴,驚恐悸氣。利五髒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穀,療喉咽痛,下蠱毒,治下痢,祛瘀積氣,消積聚痰涎,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治小兒真氣衰弱及驚風,下一切氣,止霍亂抽筋,胸腹脹痛。補五勞,養氣,能除邪氣,辟瘟,破腹內積塊和肺膿瘍,養血排膿,補內漏及喉痹,利竅,除肺部風熱,清咽嗌、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塞,治寒嘔,口舌生瘡,赤目腫痛。

蘆頭 【主治】 吐上膈風熱痰實,生研末,白湯調服一二錢,探吐。

【附方】 1.胸脹不痛。用桔梗、枳殼等分。煎水二杯,成一杯,溫服。2.傷寒腹脹。用桔梗、半夏、陳皮各三錢,生薑五片,煎水二杯,成一杯服。3.肺癰咳嗽。用桔梗一兩、甘草二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溫服。吐出膿血時,是病漸愈之象。4.喉痹。用桔梗二兩,水三升,共煎成一升。一次服下。5.咽痛、口舌生瘡。先服甘草湯,如不愈,再服桔梗湯。6.蟲牙腫痛。用桔梗、薏苡,等分研末,內服。7.牙齦腫痛。用桔梗研細,與棗肉調成丸子,如皂莢子大。裹棉咬住,上下牙咬住。常用荊芥煎湯漱口。8.牙疳。用桔梗、茴香等分,略燒後研細敷患處。9.眼睛痛,眼發黑。用桔梗一斤、黑牽牛頭三兩,共研細,加蜜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溫水送下。日服二次。10.鼻血不止、吐血下血。用桔梗研細,加水調勻。每服一茶匙,日服四次。藥中加生犀牛角屑亦可。11.打傷瘀血。用桔梗末,每服少許,米湯送下。

根〔主治〕治下痢,消聚痰涎,除鼻塞,治寒嘔,口舌生瘡,赤目腫痛。

黃精

【釋名】 也稱黃芝、戊己芝、菟竹、鹿竹、仙人餘糧、救窮草、米鋪、野生薑、重樓、雞格、龍銜、垂珠。

【集解】 [時珍說]黃精在山中野生。也可以把它的根劈成二寸長,稀疏種植,一年後就會長得極為稠密;種子也可以種植。其葉似竹葉但不尖,有兩葉、三葉、四五葉,都對節而生。其根橫著長,形狀似葳蕤。民間多采摘它的苗,煮熟後淘去苦味食用,名叫筆管菜。昔日黃帝曾問天老:天地所生長的東西,有吃了能讓人不死的嗎?天老說,太陽之草名黃精,吃了可以長生。太陰之草名鉤吻,不能吃,入口立刻會死。人們相信鉤吻會殺死人,卻不相信黃精能延壽,難道不奇怪嗎?這是依據黃精與鉤吻的良性和毒性而言,不是因為它們的形狀相似說的。後世的人紛紛去辨別它們的形狀,這是錯誤之舉。黃精餅的製法:取一個甕子去掉底部,把它放置在鍋裏,裝滿黃精,密封加蓋,蒸到冒大氣,曬幹。這樣反複蒸九次曬九次,如果是生的就會刺人的咽喉。黃精的根、葉、花、實都可以食用,但對生的是正精,不對生的叫偏精。

根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髒。久服輕身延年不感到饑餓。補五勞七傷,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補各種氣虛,止寒熱,填精髓,下三屍蟲。

黃精

根〔主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髒。久服輕身延年不感到饑餓。補五勞七傷,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

【發明】 [時珍說]黃精吸取了戊己的淳氣,是補黃宮的上品。土是萬物之母,母得其養分,則水火既濟,木金交合,使各種邪氣自然消失,百病不生。《神仙芝草經》說,黃精能寬中益氣,使五髒調良,肌肉充盛,骨髓堅強,力氣倍增,多年不老,顏色鮮明,白發變黑,齒落再生。又能先下三屍蟲:上屍蟲叫彭質,喜好寶貨,一百天可逐下;中屍蟲叫彭矯,喜好五味,六十天可逐下;下屍蟲叫彭居,喜好五色,三十天可逐下,都是發爛以後被排出體外。[禹錫說]《抱樸子》中說道:食用黃精的花,勝過食其果實;食用它的果實,勝過食用它的根。但是花最難得,十斛生花,幹後隻有五六鬥。不持之以恒的人,是不能辦到的。每日服三合,服十年,才能得到它的益處。黃精斷食的功效比不上術,術餅讓人肥健,可以負重涉險,但術又不及黃精甘美易食用,災荒之年可以讓人當成糧食吃。[慎微說]《稽神錄》說,臨川士家有一婢女,逃到深山中,久了,見野草枝葉可愛,就取根來吃,久久不覺饑餓。夜晚在大樹下睡覺,聽到草中有動靜,以為是老虎來吃人,便爬上樹躲避。到了天亮下地,身體竟忽然淩空而去,好像飛鳥。幾年過去,家人砍柴看見了她,便去追,到了一懸崖邊上,就下網圍住她,她竟突然騰空飛上了山頂。有人說此婢女身上有仙骨,卻不知道這不過是食用了靈藥的緣故。於是用酒作誘餌放在她往來的路上,她果然來了,吃完後,終不能離去,便被擒住,後將真相都如實地說了出來。把所吃的草指給人看,原來就是黃精。

【附方】 1.補肝明目。用黃精二斤、蔓菁子一斤,共同九蒸九曬,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常服可延年益壽。2.大風癩瘡。用黃精去皮,洗淨,取二斤曬幹,放在米飯上蒸到飯熟時,保存好經常服食。3.脾胃虛弱,體倦乏力。用黃精、枸杞子等分,搗碎做餅,曬幹研細,煉蜜調藥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開水送下。

葳蕤(ruí)

【釋名】 又稱女萎、萎蕤、委萎、萎香、玉竹、地節。

【集解 】 [別錄說]葳蕤生長在泰山山穀中。[頌說]現在的滁州、舒州以及漢中、均州都有。莖幹強直,似竹箭杆,有節。葉狹長,表麵白,裏麵卻是青色的。它也類似於黃精且多須,大小如指,長一二尺,有人說可以吃。三月開青色的花,結圓形的果實。[時珍說]葳蕤,山中到處都有。其根橫生,但比黃精稍微小些,黃白色,性柔多須,很難有燥性。其葉像竹葉,兩兩相對。可以采其根來種植,很容易繁殖。嫩葉和根都可煮淘食用。

根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中風急性熱病,身體不能動彈,跌筋結肉,諸多不足。久服可消除黃褐斑,容光煥發,麵色潤澤,使身體年輕不易衰老。療胸腹結氣,虛熱濕毒腰痛,陰莖受寒,及眼痛眥爛流淚。時疾寒熱,內補不足,去虛勞客熱。頭痛不安,加量用,效果顯著。補中益氣,除煩悶,止消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熱疼痛,天行熱狂。服食不用忌諱。服諸石人有不適反應的,可煮葳蕤水喝。主風瘟自汗寒熱,脾胃虛乏,男子小便頻數,失精,一切虛損。

萎蕤

玉竹根〔主治〕療胸腹結氣,補中益氣,除煩悶,補五勞七傷虛損,腰熱疼痛。

【附方】 1.眼紅兼有澀、痛。用葳蕤、赤芍、當歸、黃連等分,煎湯熏洗。2.眼冒黑花,紅痛昏暗。用葳蕤四兩,每取二錢,略加薄荷、生薑、蜂蜜,同煎湯。睡前溫服,日服一次。3.小便卒淋。用葳蕤一兩、芭蕉根四兩、滑石二錢,水煎,分三次服。4.小便澀,口幹發熱。用葳蕤五兩,煎水服。5.癇後虛腫。用葳蕤、葵子、龍膽、茯苓、前胡,等分研末。每服一錢,水煎服。

知母

【釋名】 也稱連母、貨母、地參、水參、水浚、苦心、兒草。又名兒踵草、女雷、女理、鹿列、韭逢、東根、野蓼、昌支。

【集解】 [別錄說]知母生於河內川穀之中,二月、八月采其根部曬幹即可用。[弘景說]如今產於彭城一帶。形似菖蒲而柔潤,極易成活,掘出隨生,根須枯燥乃止。[頌說]現如今黃河沿岸懷、衛、彰德諸郡及解州、滁州也有知母。四月開青花如韭花,八月結實。

根 【修治】 [時珍說]揀肥潤裏白者,去毛切。如需引經上行則和酒浸焙幹,引經下行則用鹽水潤焙。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煩。熱勞傳屍疰病,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安心,止驚悸。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餘。安胎,止子煩,辟射工、溪毒。

【發明】 [時珍說]腎苦燥,宜食辛以滋潤。肺苦逆,宜食苦以瀉下。知母之辛苦寒涼,下行則潤腎燥而滋陰,上行則清肺而瀉火,隻須加用二經氣分藥即可。黃檗是腎經血分藥。故二藥必相須而行。

根〔主治〕消渴熱中,補不足,益氣。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安心,止驚悸。

【附方】 1.咳嗽有痰。用知母、貝母各一兩,研細;巴豆三十枚,去油,研勻。夜裏切生薑三片,二麵蘸上藥末,放在嘴裏細嚼咽下,休息後次日必瀉,痰嗽漸止。體弱者,可不用巴豆。2.妊娠不足月,腹痛欲產。用知母二兩,研細,和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粥送下。3.紫癜風疾。用醋磨知母塗搽。4.甲疽(腳指甲邊紅肉突出成疽)。用知母,燒存性,研末敷患處。

肉蓯(cōng)蓉

【釋名】 也稱肉鬆容、黑司命。

【集解】 [頌說]現在陝西的州郡較多產肉蓯蓉,但都不及西羌界中所運來的,肉厚而力緊。如今的人又將嫩鬆梢用鹽潤後來假冒它,不能不辨別。[弘景說]代郡雁門並州,馬多的地方生長肉蓯蓉。據說是野馬的精液掉落在地所長出來的。生長得像肉一樣,用它做羊肉羹補虛乏極佳,也可以生吃。芮芮族居住的河南有很多,現在以隴西生長的為最好,形扁柔潤,多花且甘;其次是北方生長的,形短而少花;巴東、建平一帶也有,但卻不好。

【氣味】 甘,微溫,無毒。

【主治】 治五勞七傷,補中,除陰莖寒熱痛,養五髒,強陰益精氣,增強生育力,去婦女腹內積塊。久服則輕身益髓,容顏光彩,益壽延年。大補壯陽,日禦過倍。治女人非經期陰內大量出血,男子脫陽不舉,女子脫陰不孕,潤五髒,長肌肉,暖腰膝,治男人泄精帶血,女子帶下陰痛。

肉蓯蓉

肉蓯蓉〔主治〕治五勞七傷,補中,除陰莖寒熱痛,養五髒,強陰益精氣,增強生育力,去婦女腹內積塊。

【發明】 [頌說]西部的人很多都把嫩的肉蓯蓉當作食物,刮去它的鱗甲,用酒浸洗去黑汁,切成薄片,和山芋、羊肉一起做羹,味道非常好,對人體大有益處,勝過服用補藥。

列當

【釋名】 又稱栗當、草蓯蓉、花蓯蓉。

【集解】 [誌說]列當生於山南岩石上,如藕根,初生時掘取陰幹。[保升說]原州、秦州、渭州、靈州皆有列當。暮春抽苗,四月中旬采取,長五六寸至一尺左右,莖圓紫色,采取壓扁曝幹。[頌說]草蓯蓉根與肉蓯蓉極相類,刮去花壓扁以代肉者,功力殊劣,即是列當。

根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男子五勞七傷,補腰腎,令人有子,祛風血,煮酒浸酒服之。

【附方】 陽事不興。栗當好者二斤,即列當,搗篩畢,用好酒一鬥浸之經宿,隨性日飲之。

中部為列當

鎖陽

【集解】[時珍說]鎖陽產於肅州。陶九成《輟耕錄》中記載,鎖陽生韃靼田地,野馬或蛟龍遺精入地,久則發起如筍,上豐下儉,鱗甲櫛比,筋脈連絡,類似男陽,即肉蓯蓉之類。有人說,當地淫婦,就而交合,鎖陽一得陰氣,勃然怒長。時人掘取洗滌,去皮薄切曬幹,以充藥貨,功力過肉蓯蓉百倍。時珍懷疑它自有種類,因為肉蓯蓉、列當,也未必盡是遺精所生。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大補陰氣,益精血,利大便。體虛者大便燥結,可以將它代替肉蓯蓉,煮粥更佳。便不燥結者勿用。潤燥養筋,治痿弱。

根〔主治〕大補陰氣,益精血,利大便。潤燥養筋,治痿弱。

赤箭(天麻)

【釋名】 又稱赤箭芝、獨搖芝、定風草、離母、合離草、神草、鬼督郵。

【集解】 [時珍說]本經原本指的是赤箭,後人稱之為天麻。甄權在《藥性論》中說,赤箭芝的另一名叫作天麻。宋人馬誌重修本草,重出天麻,遂致分辯如此。沈括在《筆談》中說:神農在本草中明言赤箭采根。後人覺得其莖似箭,疑當用莖,不以為然。譬如鳶尾、牛膝,皆因莖葉相似,其用則根,有什麼可疑惑的呢?上品五芝之外,補益上藥,赤箭為第一。世人困惑於天麻之說,遂停止用它治風熱病,真是可惜。沈括此說雖是,但根莖合在一起可用。天麻子從莖中落下,俗名還筒子。其根曬幹後,肉色堅白,如羊角的顏色,所以稱呼羊角為天麻;蒸過後黃皺如幹瓜,俗稱醬瓜天麻,皆可用。有一種形尖而空,薄如玄參狀者,不可用。

【修治】 [時珍說]這是一種治風痹藥,故如此修事也。若治肝經風虛,洗淨,以濕紙包,於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幹用。

赤箭 【氣味】 辛,溫,無毒。

天麻〔主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久服益氣,輕身長年。

【發明】 [時珍說]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藥。《素問》中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故天麻入厥陰之經而治諸病。按《羅天益》中所說: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藥。今有長期服用天麻藥,遍身發出紅丹的人,是其祛風之驗。

【附方】 1.消風化痰,清利頭目,寬胸利膈。治心忪煩悶,頭暈欲倒,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2.肢節煩痛,皮膚瘙癢,偏正頭痛,麵目虛浮,並宜服之。天麻半兩,川芎二兩,為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後嚼一丸,茶酒送下。3.腰腳疼痛。天麻、半夏、細辛各二兩,絹袋二個,各盛藥令勻,蒸熱交互熨痛處,汗出則愈。數日再熨。

還筒子 【主治】 定風補虛,功同天麻。

【附方】 益氣固精,補血黑發益壽。有奇效,還筒子半兩,芡實半兩,金銀花二兩,破故紙酒浸,春三、夏一、秋二、冬五日,焙研末二兩,各研末,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溫酒服下。

術(zhú)

【釋名】 也稱山薊、楊桴、桴薊、馬薊、山薑。

【集解】 [弘景說]到處都有,在蔣山、白山、茅山生長的為最佳。十一月、十二月采挖最好,多脂膏而甘,其苗可以當茶飲,味道很香美。[時珍說]蒼術,山中到處都有生長。苗高二三尺,其葉環抱著莖梗生長在枝梢間,葉似棠梨葉,離地麵近的葉,有三五個叉,都有鋸齒狀的小刺。根的形狀像老薑,蒼黑色,肉白有油膏。白術,人們大都挖它的根來種植,一年就長得很稠密了。嫩苗可以吃。多產於吳越之間。

白術

【氣味】 甘,溫,無毒。

【附方】 1.胸膈煩悶。用白術研細,每取一茶匙,白水送下。2.五飲酒癖。五飲指:留飲,水在胸部;癖飲,水在兩脅下;痰飲,水在胃中;溢飲,水在五髒間;流飲,水在腸間。用白術一斤、幹薑炮半斤、桂心一斤,共研末,和蜜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溫水送下。3.四肢腫滿。用白術三兩,每服半兩用口嚼碎,加大棗三枚,煎服。日服三四次。4.中風口噤,不省人事。用白術四兩,加酒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5.產後中寒,遍身冷直,口噤,不省人事。用白術四兩、澤瀉一兩、生薑五錢,加水一升煎服。頭忽暈眩,四體消瘦,飲食無味,好食黃土。用白術三斤、曲三斤,搗碎篩淨,加酒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日服三次。忌菘菜、桃、李、青魚。6.中濕骨痛。用白術一兩,加酒三杯,煎成一杯,一次服完。不喝酒的人,可用水煎服。7.小兒脾虛人瘦,不思飲食。用白術、白茯苓、白芍藥各一兩,甘草半兩,加薑、棗煎服。皮疹:用白術研細,每服一茶匙,酒送下。8.自汗不止。用白術末,每服一茶匙,酒送下。盜汗:用白術四兩,分別以一兩同牡蠣炒,同石斛炒,同麥麩炒。共研末。服三錢,米湯送下。日服三次。9.產後嘔吐。白術一兩二錢、生薑一兩五錢,加酒和水各二升,煎一升,分三次服。10.脾虛脹滿。用白術二兩、橘皮四兩,共研末,加酒和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飯前服,木香湯送下。11.脾虛泄瀉。用白術五錢、白芍藥一兩,共研末,加米飯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日服兩次,冬月加肉豆蔻煨為末。12.久瀉滑腸。用炒過後的白術、茯苓各一兩,炒過後糯米二兩,共研末,加棗肉拌食或做成丸子服下。13.小兒久瀉。用炒過的白術二錢半,加半夏曲二錢半,丁香半錢,共研末,再加薑汁、麵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按小兒年歲,酌量給服,米湯送下。14.腸風痔漏、脫肛瀉血,長期不愈。用白術一斤,黃土炒過,研細;另用幹地黃半斤,在飯上蒸熟。兩藥搗和,如太幹,可加酒少許。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湯送下。一日服三次。15.孕婦束胎。用白術、枳殼麩炒,等分研末,和飯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飯前服,溫水送下。16.牙長不休。用白術煎湯漱口兼內服,效果顯著。

蒼術

【釋名】 赤術、山精、仙術、山薊[時珍說]異術言術者山之精也,服之令人長生辟穀,致神仙,故有山精、仙術之號。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風寒濕痹,死肌痙疸。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主頭痛,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暖胃消穀嗜食。除惡氣,主大風麻痹,心腹脹痛,水腫脹滿,除寒熱,止嘔逆下泄冷痢。治筋骨軟弱。明目,暖水髒。除濕發汗,健胃安脾,治萎要藥。治濕痰留飲或挾瘀血成窠囊,及脾濕下流,滑瀉腸風。

蒼術

狗脊

【釋名】 也稱強膂、扶筋、百枝、狗青。

【集解】 [別錄說]狗脊生長於常山川穀,二月、八月采根曝幹。[時珍說]狗脊有二種:一種根黑色,如狗脊骨;一種有金黃色,如狗形,皆可入藥。其莖細而葉、花兩對生,似大葉蕨,比貫眾葉有齒,麵背皆光。根大如拇指。

根 【修治】 [時珍說]今人隻是銼、炒、去須用。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痹寒濕膝痛,頗利老人。療失溺不節,男子腳弱腰痛,風邪淋露,少氣目暗,堅脊利俯仰,女子傷中關節重。男子女人毒風軟腳,腎氣虛弱,續筋骨,補益男子。強肝腎,健骨,治風虛。

根〔主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痹寒濕膝痛,頗利老人。療失溺不節,男子腳弱腰痛,風邪淋露,少氣目暗,堅脊利俯仰,女子傷中關節重。

【附方】 1.男子各種風疾。用金毛狗脊,鹽泥嚴封煆紅,取出去毛。與蘇木、萆薢、川烏頭生用,等分研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鹽湯送下。2.婦女白帶。用金毛狗脊、白蘞各一兩,鹿茸酒蒸焙二兩,共研末,加艾煎醋汁,和糯米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3.固精強骨。用金毛狗脊、遠誌肉、白茯神、當歸身,等分研末,煉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送下。4.病後腳腫。但節食以養胃氣之外,再外用狗脊煎湯浸洗。

貫眾

【釋名】 也稱貫節、貫渠、百頭、虎卷、扁苻、草鴟頭、黑狗脊、鳳尾草。[時珍說]此草葉莖如鳳尾,根隻一條而聯貫眾枝,故草名鳳尾,根名貫眾、貫節、貫渠。

【集解】 [時珍說]多生山陰近水處。數根叢生,一根數莖,莖大如箸,其涎滑。葉兩兩對生,如狗脊之葉而無鋸齒,青黃色,麵深背淺。根曲而有尖嘴,黑須叢簇,亦似狗脊根而大,狀如伏鴟。

根 【氣味】 苦,微寒,有毒。

【主治】 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去寸白,破症瘕,除頭風,止金瘡。為末,水服一錢,止鼻血效果顯著。治下血崩中帶下,產後血氣脹痛,斑疹毒,漆毒,骨鯁。

【發明】 [時珍說]貫眾大治婦人血氣,根汁能製三黃,化五金,伏鍾乳,結砂製汞,且能解毒軟化硬物。王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用快斑散。

貫眾炭〔主治〕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去寸白,破症瘕,除頭風,止金瘡。為末,水服一錢,止鼻血效果顯著。治下血崩中帶下,產後血氣脹痛,斑疹毒,漆毒,骨鯁。

花 【主治】 惡瘡,令人泄。

【附方】 1.鼻血不止。用貫眾根研末,取一錢,水衝服。2.諸般下血痔,下血、漏下血及腸風酒痢等。用貫眾去掉皮毛,焙幹,研細。每服二錢,空心服,米湯送下。或加醋糊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湯送下。或將藥燒存性,研細,加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米湯送下。3.婦女血崩。用貫眾半兩,煎酒服。4.產後流血過多,心腹徹痛。用狀如刺蝟的大貫眾一個,全用不銼,隻去毛,以好醋蘸濕,慢火炙令香熟,冷後研細。每服三錢,空心服,米湯送下。5.赤白帶下。治法同上。對久病者亦效果顯著。6.長期咳嗽,痰帶膿血。用貫眾、蘇方木等分,每服三錢,以水一碗,生薑三片,煎服。日服二次。7.白禿頭瘡。用貫眾、白芷,共研末,調油塗搽。8.漆瘡作癢。用貫眾研末,調油塗搽。9.雞魚骨鯁。用貫眾、縮砂、甘草等分,研為粗末。棉包少許含口中,嚼汁嚦下。久則骨刺隨痰吐出。

巴戟(jǐ)天

【釋名】 也稱不凋草、三蔓草。

【集解】 [恭說]其苗俗名叫作三蔓草。葉似茗,經冬不枯。根如連珠,宿根青色,嫩根白紫,以連珠多肉厚者為勝。

根 【修治】 [敩說]用枸杞子湯浸一宿,待稍軟漉出,再酒浸一伏時,漉出,同菊花熬焦黃,去菊花,以布拭幹用。[時珍說]今法:以酒浸一宿,銼焙入藥。若急用,隻以溫水浸軟去心也可。

【氣味】 辛、甘,微溫,無毒。

【主治】 大風邪氣,陰痿不舉,強筋骨,安五髒,補中增誌益氣。療頭麵遊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補五勞,益精,利男子。治男子夜夢精泄,強陰下氣,治風癩。治一切風,療水脹。治腳氣,去風疾,補血海。

【發明】 [好古說]巴戟天是一種腎經血分藥。[權說]病人虛損,應加劑量。[宗奭說]有人嗜酒,日須五七杯,後患腳氣甚危。有人以巴戟天半兩,糯米同炒,米微轉色,去米不用,大黃一兩,銼炒,同為末,熟後以蜜製丸,溫水服五七十丸,禁酒,遂愈。

根〔主治〕大風邪氣,陰痿不舉,強筋骨,安五髒,補中增誌益氣。療頭麵遊風,補五勞,益精。強陰下氣,治風癩。治一切風,療水脹。治腳氣,祛風疾。

遠誌

【釋名】 苗名小草、細草。也叫棘菀、葽繞。[時珍說]服用此草能益智強誌,故有遠誌之稱。《世說新語》中記載,郝隆譏笑謝安說,處則為遠誌,出則為小草。《記事珠》稱它為醒心杖。

【集解】 [頌說]今天河、陝、洛西州郡都有。根形如蒿根,黃色。苗似麻黃而青,又如畢豆。葉似大青,略小。三月開白花。根長及一尺。[時珍說]遠誌有大葉、小葉二種,大葉者花紅。

根 【修治】 [敩說]須去心,否則令人煩悶。用甘草湯浸一宿,曝幹或焙幹用。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誌倍力。以輕身不老。利丈夫,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麵目黃。殺天雄、附子、烏頭毒,煎汁飲之。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堅壯陽道。長肌肉,助筋骨,婦人血噤失音,小兒客忤。腎積奔豚。治一切癰疽。

葉 【主治】 益精補陰氣,止虛損夢泄。

【發明】 [時珍說]遠誌入足少陰腎經,不是心經藥。其功專於強誌益精,治善忘。因為精與誌,皆藏於腎經。腎精不足,則誌氣衰,不能上通於心,主迷惑善忘。《靈樞經》說,腎藏精,精合誌。腎盛怒而不止則傷誌,誌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發枯槁臉色憔悴。又說,人之善忘,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不以時上行,故善忘。遠誌酒治癰疽,有奇功,也因補腎之力。

【附方】 1.心孔昏塞、善忘。取遠誌為末,衝服。2.胸痹心痛、逆氣、膈中、飲食不下。小草、桂心、幹薑、細辛、炒過的蜀椒各三兩,附子二分炮,一起搗細加蜜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米汁送下。日服三次。如不見效,可稍增加藥量。忌食豬肉、冷水、生蔥生菜。3.喉痹作痛。用遠誌肉為末,吹撲痛處,以涎出為度。4.腦風頭痛。把遠誌末吸入鼻中。5.吹乳腫痛。用遠誌焙幹研細,酒衝服二錢。藥渣敷患處。6.一切癰疽。用遠誌放入淘米水中浸洗過,捶去心,研細。每服三錢,以溫酒一杯調澄。清汁飲下,藥渣敷患處。7.小便為濁。用遠誌,甘草水煮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兩,共研末,加酒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棗湯送下。

淫羊藿(huò)

【釋名】 也稱仙靈脾、放杖草、棄杖草、千兩金、幹雞筋、黃連祖、三枝九葉草、剛前。

[弘景說] 服淫羊藿使人好為陰陽。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合百遍,因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集解】 [頌說]江東、陝西、泰山、漢中、湖湘間皆有淫羊藿。莖如粟稈。葉青似杏,葉上有刺。根紫色有須。四月開白花,亦有紫花。碎小獨頭子。五月采葉曬幹。湖湘出產的淫羊藿,葉如小豆,枝莖緊細,經冬不凋,根似黃連,關中呼為三枝九葉草,苗高一二尺許。根葉可一起用。《蜀本草》說出生處不聞水聲者良。[時珍說]淫羊藿生於大山中。一根數莖,莖粗如線,高一二尺。一莖三椏,一椏三葉。葉長二三寸,如杏葉及豆藿,麵光背淡,薄而細齒,有細微的小刺。

淫羊藿

根、葉〔主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誌,堅筋骨。

【氣味】 辛,寒,無毒。

【主治】 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誌,堅筋骨。消瘰鬁赤癰,下部有瘡,洗出蟲。丈夫久服,令人無子。丈夫絕陽無子,女人絕陰無子,老人昏耄,中年健忘,一切冷風勞氣,筋骨攣急,四肢不仁,補腰膝,強心力。

【發明】 [時珍說]淫羊藿甘氣香,溫不寒,能益精氣,乃手足陽明、三焦、命門之藥,真陽不足者適宜。

【附方】 1.仙靈脾酒,治陽痿,腰膝冷。用淫羊藿一斤,酒一鬥浸泡三天後,常飲服。2.三焦咳嗽,氣不順,腹滿不飲食。用淫羊藿、覆盆子、五味子炒各一兩,共研末,加熟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茶送下。3.目昏生翳。用淫羊藿、生王瓜即紅色的小栝樓,等分研末。每服一錢,茶送下。日服二次。病後青盲得病時日不長。用淫羊藿一兩、淡豆豉一百粒,水一碗半煎成一碗,一次服完。小兒雀目:用淫羊藿根、晚蠶蛾各半兩,炙甘草、射幹各二錢半,共研末,另取羊肝一塊,切開,納入上製藥末二錢,把肝紮緊,和黑豆一合、淘米水一碗同煮熟。分二次吃完。4.痘疹入目。用淫羊藿、威靈仙,等分研末。每服五分,米湯送下。5.虛火牙痛。用淫羊藿粗末煎湯,不時漱口,很見效。

仙茅

【釋名】 也稱獨茅、茅爪子、婆羅門參。

【集解】 [珣說]仙茅生於西域,葉子像茅。其根粗細有筋,或如筆管,有節紋理。花黃色多涎。蜀中諸州也有。今大庾嶺、蜀川、江湖、兩浙諸州也產仙茅。葉青如茅而軟,且略闊,而有縱文。又似初生棕櫚秧,高尺許。至冬盡枯,春初乃生。三月有花如梔子花。黃色,不結實。根獨莖直,大如小指,下有短細肉根相附,外皮粗褐色,內肉黃白色。二月、八月采根曝幹用。

【氣味】 辛,溫,有毒。

仙茅

根〔主治〕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治一切風氣,補暖腰腳,清安五髒。

【主治】 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失溺無子,益陽道。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治一切風氣,補暖腰腳,清安五髒。久服輕身,益顏色。丈夫五勞七傷,明耳目,填骨髓。開胃消食下氣,益房事不倦。

【發明】 [頌說]五代偽唐筠州刺史王顏說,因《國書》編錄西域婆羅門僧服用了仙茅方,當時盛行。主治五勞七傷,明目益筋力。說,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開元元年婆羅門僧進此藥,唐明皇服後效果顯著,令當時禁方不傳。天寶之亂,方書流散,上都僧不空三藏得到此方,遂傳與司徒李勉、尚書路嗣供、給事齊杭、仆射張建封服用,皆效果顯著。[時珍說]仙茅久服能夠令人長生,其甘能養肉,辛能養節,苦能養氣,鹹能養骨,滑能養膚,酸能養筋,宜和苦酒服食,必效。

【附方】 壯筋骨、益精神、明目、黑須發。仙茅二斤,放入淘糯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銼,陰幹。另用蒼術二斤,放入淘米水中浸五天,取出刮皮,焙幹。取這樣製過的仙茅、蒼術各一斤,與枸杞子一斤,車前子十二兩,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殼各八兩,生地黃焙、熟地黃焙各四兩一起研細,加酒煮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飯前服,溫酒送下。日服二次。

玄參

【釋名】 也稱黑參、玄台、重台、鹿腸、正馬、逐馬、馥草、野脂麻、鬼藏。

【集解】 [弘景說]今出於近道,處處都有。莖部好像人參長而大。根甚黑,微香,道家常用。[頌說]二月生苗。葉似麻對生,又如槐柳尖長有鋸齒。細莖青紫色。七月開花青碧色。八月結子黑色。又有開白花者,莖方大,紫赤色而有細毛,有節若竹,高五六尺。三月、八月采曝幹。

【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餘疾,補腎氣,令人明目。主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灑灑,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定五髒。久服補虛明目,強陰益精。熱風頭痛,傷寒勞複,治暴結熱,散瘤瘺瘰鬁。治遊風,補勞損,心驚煩躁,骨蒸傳屍邪氣,止健忘,消腫毒。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

【發明】 [時珍說]腎水受傷,真陰失守,孤陽無根,發為火病,此時宜以水製火,故玄參與地黃同功。其消瘰鬁亦是散火。

【附方】 1.頸部淋巴結核。玄參泡酒,每天飲食少許。效果顯著。2.年久瘰鬁。生玄參搗爛敷患處,一天換藥兩次。3.赤脈貫瞳。玄參研末,取淘米水煮的豬肝,每日蘸藥末吃。4.發斑咽痛。玄參、升麻、甘草各半兩,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溫服。5.急喉痹風。玄參、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兩,共研末,新汲水一碗調服,立愈。6.鼻中生瘡。玄參末塗搽,或把玄參在水中泡軟後塞入鼻中。7.小腸疝氣。黑參炒過,做成丸子。每服一錢半,空心服,酒送下。直至出汗即為效果顯著。

玄參

根〔主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餘疾,補腎氣,令人明目。主暴中風傷寒。

地榆(yú)

【釋名】 也稱玉豉、酸赭。

【集解】 [頌說]平原到處都生長地榆。原有的根在三月裏長苗,獨莖直上,高三四尺。三月葉子對分長出,似榆葉但稍狹窄、細長一些,像鋸齒狀,顏色為青色。七月開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裏紅。[弘景說]地榆可用來釀酒。山野人在缺乏茶葉時,便采它的葉泡水喝,極為香美可口,葉還可以做飲食。把它的根燒成灰,能夠爛石,故煮石方裏古人經常使用它。

根 【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婦人乳產,痙痛七傷,帶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惡肉,療金瘡。止膿血,諸瘺惡瘡熱瘡,補絕傷,產後內塞,可做金瘡膏,消酒,除渴,明目。止冷熱痢、疳痢有良效。止吐血、鼻出血、腸風,月經不止,非經期陰內大量出血,產前後各種血疾水瀉。治膽虛氣怯。地榆汁釀的酒,可治風痹,補腦。地榆搗成汁,可塗虎犬蛇蟲咬傷。

葉 【主治】 做飲代茶,甚解熱。

地榆

地榆炭〔主治〕婦人乳產,帶下五漏,止痛,止汗,止冷熱痢、疳積有良效。

【附方】 1.男女吐血。用地榆三兩,加米醋一升,煮沸十多次,去渣汁,飯前熱服一合。2.婦女漏下,赤白不止,人極黃瘦。治方同上。3.血痢不止。用地榆曬幹,研細。每服二錢,摻在羊血上炙熟食下。又一方:單用地榆煎湯,每服三合。4.赤白下痢。用地榆一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半,去渣,熬成膏。每服三合,空腹服。日服兩次。5.大便下血,長期不愈。用地榆、鼠尾草各二兩,加水二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6.小兒疳痢。用地榆煮汁。熬如飴糖。服之效果顯著。7.毒蛇螫人。用新地榆根搗汁飲下,並以搽傷口。8.虎犬咬傷。用地榆煮汁飲下,再以地榆末敷傷口。單用白開水衝服地榆末亦可。9.小兒濕瘡。用地榆煎成濃汁,一天洗瘡兩次。10.小兒麵瘡,紅腫燒痛。用地榆八兩,加水一鬥,煎成五升,溫洗患處。

丹參

【釋名】 也稱赤參、山參、郤蟬草、木羊乳、逐馬、奔馬草。

【集解】 [別錄說]丹參生於桐柏山川穀及太山,五月采根曝幹。[頌說]今陝西、河東州郡及隨州皆有。二月生苗,高一尺許。莖方有棱,青色。葉相對,如薄荷而有毛。三月至九月開花成穗,紅紫色,似蘇花。根赤色,大者如指,長尺餘,一苗數根。[時珍說]處處山中皆有丹參。一枝有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細子。根皮丹而肉紫。

根 【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痛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漬酒飲,療風痹足軟。主中惡及百邪鬼魅,腹痛氣作,聲音鳴吼,能定精。養神定誌,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頭痛赤眼,熱溫狂悶,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排膿止痛,生肌長肉。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

【發明】 [時珍說]丹參色赤苦,氣平而降,為陰中之陽。是入手少陰、厥陰之經、心與包絡血分藥。四物湯治婦人病,不問產前產後,經水多少,皆可通用。隻一味丹參散,主治與之相同。丹參破宿血,補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其功同當歸、地黃、芎?及芍藥。

【附方】 1.婦人經脈不調,產前胎動,產後惡血不下,冷熱勞,腰脊痛,骨節煩疼等症。用丹參洗淨,切片,曬幹,研細。每服二錢,溫酒調下。2.落胎下血。用丹參十二兩,加酒五升,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不能飲酒者,用水煎服。3.寒疝腹痛、小腹陰中相引痛。用丹參一兩,研細。每服二錢,熱酒調下。驚癇發熱:用丹參、雷丸各半兩,與豬油二兩,同煎幾次,去渣,取汁收存。用時,抹汁在身上。4.婦人乳癰。用丹參、白芷、芍藥各二兩,口咬細,醋醃一夜,加豬油半斤,微火煎成膏。去渣,取濃汁敷乳上。5.熱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參八兩,銼碎,加水稍稍調拌,放入羊油二斤中煎過。取以塗傷處。

丹參

根〔主治〕心腹邪,寒熱積聚,破癥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帶下,調經脈。

紫參

【釋名】 又稱牡蒙、童腸、馬行、眾戎、五鳥花。

【集解】 [別錄說]紫參生長於河西及冤句山穀中,三月采根,太陽一曬就會變成紫色。[時珍說]紫參根幹紫黑色,肉帶紅白,狀如小紫草。

根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療腸大熱,腸中聚血,癰腫諸瘡,止渴益精。治心腹堅脹,散瘀血,治婦人血閉不通。治血痢、金瘡,破血,生肌肉,補虛益氣,除腳腫。

【發明】 [時珍說]紫參色紫黑,氣味俱厚,陰也,沉也。古方中治婦人腸覃病的烏喙丸所用牡蒙,即此物。唐蘇恭在王孫引、陳延之《小品方》的注釋中提到牡蒙,正是紫參。王孫則止治風濕痹證,不治血病。故今移附於此。

【附方】 1.治痢下。紫參半斤,水五升,煎二升,入甘草二兩,煎取半升,分三服。2.吐血不止。紫參、人參、阿膠炒等分,為末,烏梅湯服一錢。一方去人參,加甘草,以糯米湯服。3.臉上長酒刺。用紫參、丹參、人參、苦參、沙參各一兩,為末,胡桃仁杵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茶服下。

紫草

【釋名】 又稱紫丹、紫芺、茈?、藐、地血、鴉銜草。

【集解】 [時珍說]栽種紫草,三月逐壟下子,九月子熟時除草,春節前後采根陰幹,其根頭有白毛如茸。未花時采,則根色鮮明;花過時采,則根色暗惡。采時以石壓扁曝幹。收時忌人溺、驢馬糞及煙氣,這樣都會使草變為黃色。

根 【氣味】 苦,寒,無毒。

【發明】 [頌說]紫草古方稀用。今醫家多用治傷寒時疾發瘡疹不出的人,以此做藥,使其發出。韋宙《獨行方》,治豌豆瘡,煮紫草湯飲,後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紫草

根〔主治〕心腹邪氣,補中益氣,利九竅。本經:通水道,療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治惡瘡癬、斑疹痘毒,活血涼血,利大腸。

【附方】 1.消解痘毒。紫草一錢,陳皮五分,蔥白三寸,新汲水煎服。2.嬰童疹痘,三四日,隱隱將出未出,色赤便閉者。紫草二兩銼,以百沸湯一盞泡,封勿泄氣,待溫時服半合,則瘡雖出亦輕。大便利者勿用。煎服亦可。3.惡蟲咬人。紫草煎油塗之。4.火黃身熱,午後卻涼,身有赤點。或黑點者,不可治。宜烙手足心、背心、百會、下廉。內服紫草湯:紫草、藍靛一兩,木香、黃連各一兩,水煎服。

白頭翁

【釋名】 也稱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時珍說]丈人、胡使、奈何,皆形容老翁之意。

【集解】 [別錄說]白頭翁生於高山山穀及田野中,四月采。[恭說]白頭翁葉似芍藥而大,抽一莖。莖頭有一花,紫色,似木槿花。果實大者如雞蛋,上有白毛,長寸許,皆朝下。弘景說近根有白毛,似乎不正確。[頌說]白頭翁處處都有。正月生苗,叢生,狀似白微而更柔嫩細膩。葉生於莖頭,如杏葉,上有細白毛而不光滑。近根有白色茸毛。

白頭翁

根〔主治〕瘧疾寒熱,症瘕積聚癭氣,逐血止氣,療金瘡。止鼻血。止毒痢。主一切風氣,暖腰膝,明目消贅。

根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瘧疾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氣,療金瘡。止鼻血。止毒痢。主赤痢腹痛,齒痛,百骨節痛,項下腫瘤。主一切風氣,暖腰膝,明目消贅。

【附方】 1.熱痢下重。用白頭翁二兩,黃連、黃蘖、秦皮各三兩,加水七升煮成二升。每服一升。不愈再服。婦人產後痢虛極者,可加甘草、阿膠各二兩。2.下痢咽腫。用白頭翁、黃連各一兩,木香二兩,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半,分三次用服。3.腸墜偏腫、包痔腫痛、小兒禿瘡。用白頭翁根,搗敷患處。一宿作瘡,半月愈。

白及

【釋名】 也稱連及草、甘根、白給。

【集解】 [別錄說]白及生於北山川穀及冤句、越山。[頌說]今江淮、河、陝、漢、黔諸州的石山上皆生長白及,春生苗,長一尺許。葉有兩指大,青色。夏開紫花。二月、七月采根。

根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除白癬疥蟲。結熱不消,陰下痿,麵上皯皰,令人肌滑。止驚邪血邪血痢,癇疾風痹,赤眼癥結,溫熱瘧疾,發背瘰鬁,腸風痔瘺,撲損,刀箭瘡,湯火瘡,生肌止痛。止肺血。

【附方】 1.鼻血不止。用口水調白及末塗鼻梁上低處稱之為“山根”的地方;水服一錢,立止。2.心氣疼痛。用白及、石榴皮各二錢,研細,加煉蜜和成丸子,如黃豆大。每服三丸,艾醋湯送下。3.婦人陰脫。用白及、川烏藥,等分研末,薄布包一錢,納入陰道中,覺腹內熱即止。每天用一次。4.疔瘡腫毒。用白及末半錢,澄水中,等水清後,去水,以藥攤厚紙上貼於患處。5.跌打骨折。用白及末二錢,酒調服。6.刀斧損傷。用白及、煆石膏,等分研末,撒傷口上。7.手足皸裂。用白及粉加水調勻,填入裂口。患處不能沾水。8.湯火傷灼。用白及粉調油塗搽。

三七

【釋名】 也稱山漆、金不換。[時珍說]時人稱,三七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其實不然。又有人說,三七本名山漆,謂其能合金瘡,如漆粘物。金不換,言其貴重之意。

【集解】 [時珍說]三七生長在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曝幹,黃黑色。團結者,狀略似白及;長者如老幹地黃,有節。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

根 【氣味】 甘、苦,溫,無毒。

【主治】 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撲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塗,或為末擦,血即止。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

【附方】 1.吐血咯血。用三七一錢,口嚼爛,米湯送下。2.赤痢血痢。用三七三錢,研細,淘米水調服。3.大腸下血。用三七研細,淡白酒調一至二錢服。三服可愈。4.婦人血崩。治法同上。5.男婦赤眼。用三七根磨汁,塗眼睛周圍,很見效。6.無名癰腫,疼痛不止。用三七根磨米醋調塗;如癰已破,則用三七研細幹塗。7.虎咬蛇傷。用三七研細,每服三錢,米湯送下。另取三七嚼塗傷處。

三七粉〔主治〕止血散血定痛。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

根〔主治〕止血散血定痛。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水不止,產後惡血不下,血運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

草之二 山草類

黃連、黃芩、秦艽、柴胡、胡黃連、前胡、防風、獨活、土當歸、升麻、苦參、白鮮、延胡索、貝母、山慈姑、石蒜、白茅、水仙、龍膽、細辛、杜衡、及己、白前、徐長卿、朱砂根、白微、錦地羅、紫金牛、拳參、鐵線草

黃連

【釋名】 也稱王連、支連。[時珍說]根連珠而色黃,故稱此名。

【集解】 [別錄說]黃連生巫陽川穀及蜀郡太山之陽,二月、八月采根。[頌說]今江、湖、荊、夔州郡也有黃連,以宣城九節堅重相擊有聲者為佳,施、黔者次,東陽、歙州、處州者又次。其苗高一尺以上,葉似甘菊,四月開花黃色,六月結實似芹子,色黃。江左者根若連珠,苗經冬不凋,葉如小雉尾草,正月開花作細穗,淡白微黃色。六七月根緊,始堪采。[時珍說]黃連,取蜀地黃肥而堅者為善。唐時以澧州者為上。有二種:一種根粗無毛有珠,如鷹雞爪形而堅實,色深黃;一種無珠多毛而中虛,黃色稍淡。各有各的用處。

根 【修治】 [時珍說]五髒六腑皆有火,平則治,動則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說。黃連入手少陰心經,為治火之主藥:治本髒之火,則生用;治肝膽之實火,則以豬膽汁浸炒;治肝膽之虛火,則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則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則以薑汁炒;治下焦之火,則以鹽水或樸硝研細調水和炒;治氣分濕熱之火,則以茱萸湯浸炒;治血分塊中伏火,則以幹漆末調水炒;治食積之火,則以黃土研細調水和炒。

根〔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淚,明目,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主五髒冷熱,久下泄痢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主五髒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肺,長肉止血,天行熱疾,止盜汗並瘡疥。豬肚蒸為丸,治小兒疳氣,殺蟲,羸瘦氣急。治鬱熱在中,煩躁惡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滿。主心病逆而盛,心積伏梁。去心竅惡血,解服藥過劑煩悶及巴豆、輕粉毒。

【發明】 [頌說]黃連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異。今醫家洗眼,以黃連、當歸、芍藥等分,用雪水或甜水煎湯熱洗,冷即再溫,益眼目,風毒赤目花翳,用之無不神效。因為眼目之病,皆是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施治。血得熱則行,故乘熱洗。[時珍說]黃連治目及痢為要藥。古方治痢:香連丸,用黃連、木香;薑連散,用幹薑、黃連;變通丸,用黃連、茱萸;薑黃散,用黃連、生薑。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伏暑,用酒煮黃連。治下血,用黃連、大蒜。治肝火,用黃連、茱萸。治口瘡,用黃連、細辛。皆是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君臣相佐,陰陽相濟,最得製方之妙,無偏勝之害。

【附方】 1.心經實熱。用黃連七錢,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飯後過一陣,飯前飯後溫服。小兒減量。伏暑發熱、作渴、嘔吐及赤白痢:用黃連一斤,切小,加好酒二升半煮幹,再焙過、研細,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日服三次。2.骨節積熱,漸漸黃瘦。用黃連四分,切小,加童尿五大合,浸一夜,微煎三四沸,去渣,分二次服下。3.小兒疳熱、遍身瘡蝕、潮熱、肚脹、口渴。用黃連五兩,切碎,以水調濕,納豬肚中,縫好,放在飯上蒸熟,連同少許飯搗爛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米湯送下。另服調血清心的藥,使病速愈。4.消渴尿多。用黃連末和蜜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又一方:黃連半斤,酒一升,放在開水鍋裏,煮一伏時,取出曬幹,滴水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破傷風病:用黃連五錢,加酒一碗,煎至七分,再加黃蠟三錢熔化後,趁熱服。5.小便白濁。用黃連、白茯苓,等分研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補骨脂煎湯送下。日服三次。6.痢症多血。用黃連一兩,加水二升,煮成半升,露一夜,次日燒熱後空心服。又一方:黃連一兩,和雞蛋白做餅,炙成紫色,研細,以漿水三升,慢火熬成膏。每服半合,溫米湯送下。單以雞蛋白調黃連末為丸服亦可。又一方:黃連二兩,切碎,放在瓦上焙焦,加當歸一兩焙過,共研末,再加麝香少許。每服二錢,陳米湯送下。7.冷熱諸痢。用黃連一兩半、龍骨一兩、大附子一個、幹薑一兩半、膠一兩半,切細,加水五合,煮沸即停,稍冷再添水煮,如此反複九次,最後約得藥汁一升,一頓服下。8.痢疾腹痛,裏急後重。用黃連、木香,等分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日服一次。9.痔病秘結。用黃連、枳殼,等分研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10.腹泄脾泄。用黃連一兩、生薑四兩,同以文火炒至薑脆。取出,把兩藥分開,各研末。腹泄用薑末,脾泄用黃連末。每服二錢,空心服,開水送下。此方亦治痢疾。11.吐血不止。用黃連一兩,搗碎,加豉二十粒,水煎去渣,溫服。12.眼目諸病。用黃連不限多少,搗碎,浸清水中六十天,然後單取汁熬幹。另用艾鋪瓦上,燃艾,把熬幹的藥碗,蓋在艾上,受到艾的煙熏。艾煙盡後,刮取碗底藥末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甜竹葉湯送下。13.眼睛紅腫。用黃連銼碎,浸在雞蛋清裏,經過一夜,次日,濾去渣,以雞毛蘸蛋清點眼。又一方:用黃連和冬青葉煎湯洗眼。又一方:黃連、幹薑、杏仁,等分研末,用棉包裹浸入熱水中,趁熱閉目淋洗。14.雙目癢痛。用黃連浸乳中,隨時取汁點眼。15.淚出不止。用黃連浸水成濃汁搽洗。16.牙痛惡熱。用黃連末搽痛處。17.口舌生瘡。用黃連煎酒,時時含漱。18.小兒口疳。用黃連、蘆薈,等分研末。每服五分,蜜湯送下。如是走馬疳,可再加蟾灰等分、青黛減半、麝香少許。19.小兒耳後瘡稱月蝕。用黃連末搽敷。20.胎動出血。用黃連研末,每服一茶匙,酒送下。日服三次。21.妊娠心煩,口幹不能睡眠。用黃連研末,每服一錢,清稀飯送下。22.癰疽腫毒。用黃連、檳榔,等分研末,加雞蛋清調勻搽患處。瘡已潰或未潰,皆可用此方。

黃芩(qín)

【釋名】 也稱腐腸、空腸、內虛、妒婦、經芩、黃文、印頭、苦督郵。內實者名子芩、條芩、尾芩、?鼠尾芩。

【集解】 [頌說]今川蜀、河東、陝西近郡都有。苗長尺餘,莖幹粗如箸,葉叢生,類紫草,也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曝幹。吳普《本草》雲:二月生亦黃葉,兩兩四四相值。其莖空中,或方圓,高三四尺。四月花紫紅赤。五月實黑根黃。二月至九月采。

根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諸熱黃疸,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癰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節煩悶,解熱渴。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涼心,治肺中濕熱,瀉肺火上逆,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上部積血,補膀胱寒水,安胎,養陰退陽。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黃芩

子〔主治〕腸壁膿血。

黃芩炭〔主治〕諸熱黃疸,瀉肺火上逆,療上熱,目中腫赤,安胎,養陰退陽。

【發明】 [元素說]黃芩有九大用處:瀉肺熱;上焦皮膚風熱風濕;去諸熱;利胸中氣;消痰膈;除脾經諸濕;夏月須用;婦人產後養陰退陽;安胎。以酒炒則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下痢膿血,腹痛後重,身熱久不能止者,須與芍藥、甘草同用。凡諸瘡痛不可忍者,適宜芩、連苦寒之藥,須用其身梢及引經藥。[時珍說]張元素說黃芩瀉肺火,治脾濕;李東垣說片芩治肺火,條芩治大腸火;朱丹溪說黃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並用;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心,瀉痞熱。因為黃芩能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黃芩氣寒苦,色黃帶綠,苦入心,寒勝熱,瀉心火,治脾之濕熱,一則金不受刑,一則胃火不流入肺,所以救肺。肺虛者不宜,因為苦寒傷脾胃,損其母。少陽之證,寒熱胸脅痞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嘔,或渴或否,或小便不利。雖然病在半表半裏,而胸脅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所以用黃芩來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也是少陽本經藥。

子 【主治】 腸澼膿血。

【附方】 1.男子五癆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女帶下、手足寒熱,宜服。隨季節不同,黃芩、大黃、黃連三藥的用量也不同。春季用量是:四兩——三兩——四兩;夏季是:六兩——一兩——七兩;秋季是:六兩——三兩——三兩;冬季是:三兩——五兩——二兩。配好後搗碎和蜜做成丸子,如烏豆大。每服五丸,漸增至七丸。日服三次。一月後病愈。久服使人健壯。2.膚熱如火燒。用黃芩一兩,加水二杯,煎成一杯,一次服下。3.吐血衄血或發或止。黃芩一兩,研末,每取三錢,加水一碗,煎至六分,和渣一起溫服。血淋熱痛。用黃芩一兩,水煎,熱服。4.婦女絕經期已過,仍不斷經。用黃芩心二兩,浸淘米水中七天,取出炙幹再浸,如此七次,研細,加醋加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日服二次。安胎清熱。用黃芩、白術,等分研末,調米湯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開水下。藥中加神曲亦可。5.產後血渴,飲水不止。用黃芩、麥門冬,等分研末,水煎,溫服。灸瘡血出、血出不止如尿,手冷欲絕。以酒炒黃芩二錢為末,酒服即止。

秦艽(jiāo)

【釋名】 也稱秦爪。

【集解】 [頌說]河、陝州郡多有秦艽。其根土黃色而相交糾,長一尺以上,粗細不等。枝幹高五六寸。葉婆娑,連莖梗俱青色,如萵苣葉。六月中開花紫色,似葛花,當月結子。春秋采根陰幹。

根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傳屍骨蒸,治疳及時氣。牛乳點服,利大小便,療酒黃、黃疸,解酒毒,去頭風。除陽明風濕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瘡,腸風瀉血,養血榮筋。泄熱益膽氣。治胃熱虛勞發熱。

秦艽

根〔主治〕除陽明風濕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瘡,腸風瀉血,養血榮筋。

【附方】 1.各種黃疸。用秦艽一兩,浸酒半升中,空腹飲下。有酒量的人服後易見效。又一方:秦艽三兩,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兩次服下。2.暴瀉、大渴、大飲。用秦艽二兩、炙甘草半兩,每服三錢,水煎服。3.傷寒煩渴。用秦艽一兩,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分,作兩次服。4.急勞煩熱。用秦艽、柴胡各一兩,甘草五錢,研細。每服三錢,開水調下。5.小便艱難。用秦艽一兩,水一碗,煎至六分,分兩次服。又一方:秦艽、冬葵子,等分研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6.胎動不安。用秦艽、炙甘草、炒鹿角膠各半兩,共研末,每服三錢,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又一方:秦艽、阿膠炒、艾葉,等分研末,每服三錢,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7.瘡口不合一切皆治。用秦艽研末敷上。效果顯著。

柴胡

【釋名】 也稱地熏、芸蒿、山萊、茈胡、茹草。

【集解】 [別錄說]《博物誌》中講,芸蒿葉似邪蒿,春秋發白芽,長四五寸,香莢可食。[時珍說]銀州,即現在的延安府神木縣,五原城是其廢址。所出產的柴胡長一尺多,微微發白且柔軟,入藥非常好。其中似邪蒿的柴胡可以食用。

根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腹部胃腸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可以輕身明目益精,除傷寒胃中煩熱,各種痰熱結實,胸中邪氣,五髒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治虛勞發熱,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勞乏羸瘦,下氣消食,宣暢氣血。主時疾內外熱不解,單獨煮服療效較好。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消痰止嗽,潤心肺,添精髓,健忘,除虛勞,散肌熱,去早晚潮熱,寒熱往來,膽癉。婦人胎前產後各種熱,腹部包塊,胸脅痛。治陽氣下陷,平肝膽熱氣,及頭痛眩暈,目昏赤痛障翳,耳鳴耳聾,各種瘧疾及痞塊寒熱,婦人熱入血室,月經不調,小兒痘疹餘熱,麵黃肌瘦,腹部膨大。

柴胡

根〔主治〕腹部胃腸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

苗 【主治】 卒聾,搗汁頻滴之。

【附方】 1.傷寒餘熱。用柴胡四兩、甘草一兩,每用三錢,煎服。2.小兒骨熱,十五歲以下小兒遍身如火,盜汗、咳嗽、煩渴,日漸黃瘦。用柴胡四兩、丹砂三錢,共研末,拌豬膽汁和飯蒸熟,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一丸,桃仁、烏梅湯送下。日服三次。3.虛勞發熱。用柴胡、人參等分,每服三錢,加薑棗同水煎服。4.濕熱黃疸。用柴胡一兩、甘草二錢半,白茅根一小把,加水一碗,煎至七成,適當分次服完。眼睛昏暗:用柴胡二錢半、決明子七錢半,共研末,人乳調勻,敷眼上。5.積熱下痢。用柴胡、黃芩等分,半酒半水煎至七成,待冷定後空心服下。

胡黃連

【釋名】也稱割孤露澤。

【集解】 [恭說]胡黃連出波斯國,生海畔陸地。苗若夏枯草,[頌說]今南海及秦隴間也有。初生似蘆,幹後則似楊柳枯枝,心黑外黃,不定時月可收采。

根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補肝膽,明目,五心煩熱,婦人胎蒸虛驚,冷熱泄痢,五痔,厚腸胃,益顏色。浸人乳汁,點目甚良。治小兒驚癇寒熱不下食,霍亂下痢,傷寒咳嗽溫瘧,理腰腎,去陰汗。

【附方】 1.傷寒勞複,身熱,大小便赤如血色。用胡黃連一兩,山梔子二兩,去殼,入蜜半兩,拌和,炒令微焦為末,用豬膽汁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用生薑二片,烏梅一個,溫水浸半日去滓後服用,很有效。2.五心煩熱。胡黃連末,米飲服一錢。3.小兒疳瀉,冷熱不調。胡黃連半兩,綿薑一兩炮,為末。每服半錢,甘草節湯送下。4.小兒自汗、盜汗,潮熱往來。胡黃連、柴胡等分,為末,蜜丸芡子大。每用一二丸,水化開,入酒少許,重湯煮一二十沸,溫服。5.小兒黃疸。胡黃連、川黃連各一兩,為末,用黃瓜一個,去瓤留蓋,入藥在內合定,麵裹煨熟,去麵,搗丸綠豆大,每量大小溫水下。6.嬰兒赤目。茶調胡黃連末,塗手足心,即愈。7.痔瘡疼腫,不可忍者。胡黃連末,鵝膽汁調搽之。

前胡

【集解】[大明說]越、衢、婺、睦生長的前胡都比較好,七、八月采,外黑裏白。[頌說]今陝西、梁漢、江淮、荊襄州郡及相州、孟州都有前胡。春生苗,青白色,似斜篙。初出時有白茅,長三四寸,味很香,又似芸蒿。七月內開白花,與蔥花相類。八月結實。根青紫色,與柴胡相似。但柴胡赤色而脆,前胡黃而柔軟,是為不同。[時珍說]前胡有數種,苗高一二尺,色似斜蒿,葉如野菊而細瘦,嫩時可食,秋月開黲白花,類蛇床子花,根皮黑肉白,有香氣為真。

根 【修治】 [敩說]事先用刀刮去蒼黑皮並髭土,細銼,以甜竹瀝浸潤,日中曬幹用。

前胡

根〔主治〕破鬱結,開胃下食,通五髒,主霍亂轉筋,骨節煩悶,反胃嘔逆,氣喘咳嗽,安胎,小兒一切疳氣。

【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能去熱實,及時氣內外俱熱,單煮服。治一切氣,破癥結,開胃下食,通五髒,主霍亂轉筋,骨節煩悶,反胃嘔逆,氣喘咳嗽,安胎,小兒一切疳氣。清肺熱,化痰熱,散風邪。

【附方】 小兒夜啼。前胡搗篩,密丸小豆大。日服一丸。

防風

【釋名】也稱銅芸、茴芸、茴草、屏風、百枝、百蜚。

【集解】 [頌說]汴東、淮浙州郡都生長防風。莖葉都是青綠色,莖色深而葉色淡,似青蒿但要短小些。初春時為嫩紫紅色。江東宋亳人采來當菜吃,極爽口。[時珍說]防風生長在山石之間。二月采嫩苗當菜吃,味道辛甘芳香,也叫作珊瑚菜。二月和十月采根曬幹,可入藥。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大風,風眩痛,能除惡風風邪,目盲不能看物,風行周身,骨節疼痛,久服身輕。煩滿脅風,風頭麵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治三十六種風症,男子一切勞傷,補中益神,風赤眼,止冷淚及癱瘓,通利五髒關脈,治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誌,勻氣脈。治上焦風邪,瀉肺火,散頭目中滯氣,經絡中留濕。主上部見血。搜肝氣。

葉 【主治】中風熱汗出。

花 【主治】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經脈虛羸,骨節間痛,心腹痛。

子 【主治】 療風更優,調食之。

防風

子〔主治〕療風更優,調食之。

根〔主治〕大風,風眩痛,能除惡風風邪,目盲不能看物,風行周身,骨節疼痛,久服身輕。

【附方】 1.自汗不止。用防風,去掉蘆頭,按:蘆頭是指接近根部的葉柄殘基,每服二錢,浮麥煎湯送下。又一方:防風用麵炒過,豬皮煎湯送下。2.睡中盜汗。用防風二兩、芎?一兩、人參半兩,共研末。每服三錢,臨睡時服。3.消風順氣、老人便秘。用防風、枳殼麩炒各一兩,甘草半兩,共研末。每服二三匙,煎服。4.破傷中風、牙關緊閉。用天南星、防風,等分研末。每服二三匙。煎服。5.小兒解顱指囟門久不閉合。用防風、白及、柏子仁,等分研末,乳汁調塗囟門。一天換藥一次。6.婦女崩中。用防風去蘆頭,炙赤為末,每服一錢,以麵糊酒調下。更以麵糊酒投之,此藥累經效驗。

獨活

【釋名】 也稱羌活、羌青、獨搖草、護羌使者、胡王使者、長生草。[時珍說]獨活以羌中來者為良,故有羌活、胡王使者諸名。正如川芎、撫芎、白術、蒼術之義,入藥時微有不同。

【集解】 [頌說]獨活、羌活生長在蜀漢一帶的最佳。春生苗葉如青麻。六月開花成叢,或黃或紫。結實時葉黃者,是夾石上所生;葉青者,是土脈中所生。[時珍說]獨活、羌活乃一類二種,生於別地者為獨活,西羌者為羌活。王貺說,羌活須用紫色有蠶頭鞭節者。獨活極大,有臼如鬼眼。

根 【氣味】 苦、甘,平,無毒。[元素說]獨活微溫,甘、苦、辛,氣味俱薄,浮而升,為陽,足少陰行經氣分之藥。羌活溫,辛苦,氣味俱薄,浮而升,也為陽,手足太陽行經風藥,並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

【附方】 1.中風口噤,通身發冷,不省人事。用獨活四兩,加好酒一升,煎半升服。又一方:獨活一兩,加酒二升,煮成一升;另用大豆五合,炒至爆裂,以藥酒倒入,蓋好。過一段時間,溫服三合。2.熱風癱瘓。用羌活二斤、枸杞子一斤,共研末,每服一茶匙。日服三次。3.產後中風,四肢抽筋,不能言語。用羌活二兩,煎酒服。4.產後腹痛,甚至腸出。用羌活二兩,煎酒服。5.妊娠浮腫。用羌活、蘿卜子同炒香,隻取羌活研細。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第一天服一次,第二天服二次,第三天服三次。6.關節疼痛。用獨活、羌活、鬆節等分,酒煮過。每天一杯,空心飲。7.風牙腫痛。用獨活煮酒熱漱。又一方:獨活、地黃各三兩,共研末。每取三錢,加水一碗煎服,連渣服下。睡前再服一次。8.喉閉口噤。用羌活三兩、牛蒡子二兩,煎水一大杯,加白礬少許灌下。9.睛垂至鼻,大便下血,痛不可忍。用羌活煎汁服,幾碗之後,病自痊愈。10.太陽頭痛。用羌活、防風、紅豆,等分研末。每取少許吸入鼻孔。

獨活

根〔主治〕治諸中風濕冷,奔喘逆氣,皮膚苦癢,手足攣痛勞損,風毒齒痛。

土當歸

根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除風和血,煎酒服之。閃拗手足,同荊芥、蔥白煎湯淋洗。

土當歸

根〔主治〕除風和血,煎酒服之。閃拗手足,同荊芥、蔥白煎湯淋洗。

升麻

【釋名】 也稱周麻。

【集解】 [別錄說]升麻生益州山穀,二月、八月采根,曬幹。[弘景說]舊出寧州者第一,形細而黑,極堅實。今唯出益州,好者細削,皮大味薄,不堪用。[頌說]今蜀漢、陝西、淮南州郡都產升麻,以蜀川者為佳。春生苗,高三尺左右。葉似麻葉,並青色。四、五月著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後結實,黑色。根如蒿根,紫黑色,多須。

根 【氣味】 甘、苦,平、微寒,無毒。[元素說]溫,辛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為陽,為足陽明、太陰引經的藥。得蔥白、白芷,亦入手陽明、太陰。[李杲說]引蔥白,散手陽明風邪。引石膏,止陽明齒痛。人參、黃芪,非此引,不能上行。[時珍說]升麻,同柴胡,引生發之氣上行;同葛根,能發陽明之汗。

【主治】 解百毒,辟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久服不夭,輕身長年。小兒驚癇,熱壅不通,療癰腫豌豆瘡,水煎棉沾拭瘡。治陽明頭痛,補脾胃,去皮膚風邪,解肌肉間風熱,療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牙根浮爛惡臭,太陽鼻血,為瘡家聖藥。消斑疹,行瘀血,治陽陷眩暈,胸脅虛痛,久瀉下痢,後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下血,陰痿足寒。

根〔主治〕解百毒,辟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消斑疹,行淤血,治陽陷眩暈,胸脅虛痛,久泄下痢,後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下血,陰痿足寒。

【附方】 1.豌豆斑瘡。狀如豌豆,有白漿,由頭麵傳及軀體,不急救有生命危險。用蜜煎升麻,隨時取食。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藥汁洗瘡。2.突發腫毒。用升麻磨醋,隨時塗搽。3.喉痹作痛。用升麻片含咽,或以升麻半兩煎水服,引吐為效。4.胃熱牙痛。用升麻煎湯,熱漱並咽下。方中加生地黃亦可。5.口舌生瘡。用升麻一兩、黃連三分,共研末。綿裹藥末含咽。6.熱痱瘙癢。用升麻煎湯服並洗痱子。7.產後惡血不盡或經月半年。用升麻三兩,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分兩次服下。8.解莨菪毒。用升麻煮汁,多服。

苦參

【釋名】 也稱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驕槐、野槐、白莖,又名芩莖、祿白、陵郎、虎麻。

【集解】 [別錄說]苦參生長在汝南山山穀及田野裏,三月、八月、十月采根曝幹。[時珍說]七八月結角如蘿卜子,角內有子二三粒,如小豆而堅。

根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養肝膽氣,安五髒,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定誌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漬酒飲,治疥殺蟲。治惡蟲、脛酸。治熱毒風,皮肌煩燥生瘡,赤癩眉脫,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殺疳蟲。炒存性,米飲服,治腸風瀉血並熱痢。

【發明】 [元素說]苦參苦氣沉純陰,為足少陰腎經君藥。治本經須用,能逐濕。[震亨說]苦參補陰氣,若得之而致腰重,則是因其氣降而不升,並非是傷腎之故。[時珍說]子午乃少陰君火對化,故苦參、黃檗之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熱生風,濕生蟲,故又能治風殺蟲。唯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宜。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素問》載,五味入胃,各歸所喜,久而增氣,此乃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則成為夭亡之由。王冰說,味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兼四氣,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各從本髒之氣。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即屬此類。氣增不已,則髒氣有偏勝,偏勝則髒有偏絕,故有暴夭。張從正也說,凡藥皆毒。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髒,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藥皆然。

根〔主治〕心腹結氣,症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養肝膽氣,安五髒,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定誌益精。

實 【主治】 久服輕身不老,明目。

【附方】 1.熱病發狂。用苦參末,加蜜調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送下。也可用苦參末二錢,水煎服。2.傷寒結胸,傷寒流行時,感病四五日,胸滿痛,大發燒。苦參一兩,加醋三升,煮成一升二合,服後能吐即愈。3.穀疸食勞,頭旋,心神不安發慌。苦參二兩、龍膽一合,共研末,加牛膽調藥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生大麥煎汁送下。日服三次。4.毒熱足腫。用苦參煮酒多擦。5.夢遺食減。用白色苦參三兩、白術五兩、牡蠣粉四兩,共研末;另取雄豬肚一個,洗淨,在砂罐中煮爛,和藥搗勻,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丸,米湯送下。每天服三次。久服能使身體轉健,食量增加,不再夢遺。6.飲食中毒。苦參三兩,苦酒一升半,煮成八合,分兩次服,取吐即愈。7.血痢不止。用苦參炒焦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湯送下。8.大腸脫肛。用苦參、五倍子、陳壁土等分,煎湯洗患處,並以木賊末敷上。9.齒縫出血。用苦參一兩、枯礬一錢,共研末。一天擦齒三次,效果明顯。10.鼻瘡膿臭。用苦參、枯礬各一兩,生地黃汁三合,加水煎濃,隨時滴瘡上。11.遍身風疹,痛不可忍,涎痰多,夜難睡。用苦參末一兩,另用皂莢二兩,在水一升中揉濾取汁,瓦器內熬成膏,和藥末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飯後服,溫水送下。12.大風癩疾即麻風。用苦參五兩,切片,浸在酒三鬥中,過一個月後,每取酒飲一合。一天三次。宜常服不斷。又一方:苦參末二兩,縫在豬肚子中煮熟,把藥去掉。病人先餓一天,第二天早晨,飲清水一碗後,即取食豬肚,如吐出,須再吃。過一二時後,以肉湯調“無憂散”五六錢服下。有惡物排出時,即為見效。再服皂莢一斤去皮,去子,煮汁,汁中調入苦參末,另加何首烏末二兩、防風末一兩半、當歸末一兩、芍藥末五錢、人參末三錢,一起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溫酒或茶送下。日服三次。同時,還用麻黃、苦參、荊芥煎水洗癩。又一方:治大風癩及熱毒、風瘡、疥癬等,用苦參去皮,曬幹一斤、枳殼麩炒六兩,共研末,加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日服三次白天兩次,夜間一次。腎髒風毒,心肺積熱,皮膚疥癩,痛癢時出黃水。用苦參三十一兩、荊芥穗十六兩,共研末,滴水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送下。13.上下諸瘺或在頸部,或在下部。用苦參五升,在苦酒一鬥中浸泡三四天後服下。14.瘰鬁結核。用苦參末四兩,加牛膝汁調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熱開水送下。15.湯火傷灼。用油調苦參末敷傷處。16.赤白帶下。用苦參二兩、牡蠣粉一兩五錢,共研末;另以雄豬肚一個,用三碗水煮爛後,再搗成泥,和藥末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溫酒送下。

白鮮

【釋名】 也稱白膻、白羊鮮、地羊鮮、金雀兒椒。

【集解】 [弘景說]白鮮到處都有,蜀中的為最佳。[頌說]現在河中、江寧府、滁州、潤州都有白鮮。苗高一尺多,莖為青色,葉梢為白色而像槐樹葉,也像茱萸。四月開淡紫色的花,像小蜀葵花。根似小蔓菁,宜在二月采,陰幹。皮為黃白色,實心。當地人采摘它的嫩苗當菜吃。

根皮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治頭風黃疸,咳嗽不止,女子陰道腫痛,肌膚麻木,關節腫痛,不能屈伸走路。療四肢不安,因腹中大熱飲水,引起胃氣上逆而喉間呃呃做聲的時令病,小兒驚風,婦人產後餘痛。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膚冷麻木,解熱黃、酒黃、穀黃、勞黃。通關節,利九竅,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

【附方】 1.產後中風,人體虛不能服用另外的藥。將白鮮皮用新鮮的井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2.頸淋巴結核瘺管,已破出膿血。白鮮皮煮汁,服一升,馬上就會吐出穢物。

白鮮

根〔主治〕治頭痛黃疸,咳嗽不止,小兒驚風,婦人產後餘痛。通關節,利九竅,通小腸水氣。

延胡索

【釋名】 也稱玄胡索。

【集解】 [時珍說]今二茅山西上龍洞種。每年寒露後栽,立春後生苗,葉如竹樣,三月長三寸高,根叢生芋卵樣,立夏掘起。

根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破血,婦人月經不調,腹中結塊,崩中淋露,產後諸血病,血運,暴血衝上,因損下血。煮酒或酒磨服。除風治氣,暖腰膝,止暴腰痛,撲損瘀血,落胎。治心氣小腹痛,有神。散氣,治腎氣,通經絡。活血利氣,止痛,通小便。

【發明】 [時珍說]玄胡索苦微辛,氣溫,入手足太陰厥陰四經,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

根〔主治〕婦人月經不調,腹中結塊,崩中淋露,產後諸血病,血運,暴血衝上,因損下血。除風治氣,暖腰膝,止暴腰痛,撲損瘀血,落胎。

【附方】 1.老小咳嗽。用延胡索一兩、枯礬二錢半,共研末。每服二錢,軟糖一塊和藥含咽。2.小便尿血。用延胡索一兩、樸硝七錢半,共研末。每服四錢,水煎服。3.膜外氣疼及氣塊。用延胡索研細,將豬胰一個,切成小塊,炙熟蘸藥末隨時吃下。4.熱厥心痛,身熱足寒。用延胡索去皮、金鈴子肉,等分研末。每服二錢,溫酒或白開水送下。下痢腹痛。用延胡索三錢,米湯送下。5.婦女血氣,月經不調,腹中刺痛。用延胡索去皮,醋炒、當歸酒浸,炒各一兩,橘紅二兩,共研末,酒煮米糊和藥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服,艾醋湯送下。6.產後諸病,血汙不淨,產後血暈,腹滿心梗,寒熱不足,手足煩熱等。用延胡索炒後研細,每服二錢,酒送下,甚效。7.小兒疝氣。用延胡索鹽炒、全蠍去毒,生用,等分研末。每服半錢,空心服,鹽酒送下。8.冷氣腰痛。用延胡索、當歸、桂心,等分研末。每服三四錢,溫酒送下。9.偏正頭痛。用延胡索七枚、青黛二錢,牙皂去皮、去子二個,共研末,滴水和丸,如杏仁大。每次水化一丸,灌入鼻內。偏頭痛,則在痛側的鼻孔灌藥。同時,令病人咬銅錢一個,當有涎汁大量流出,病即漸愈。

貝母

【釋名】 也稱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藥實。

【集解】 [別錄說]貝母生於晉地,十月采根曝幹。[頌說]今河中、江陵府、郢、壽、隨、鄭、蔡、潤、滁州都有。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根有瓣子,黃白色,如聚貝子。

根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髒,利骨髓。服之不饑,斷穀。消痰,潤心肺。末和砂糖丸含,止嗽。燒灰油調,敷入畜瘡,斂瘡口。主胸脅逆氣,時疾黃疸。研末點目,去膚翳。以七枚做末酒服,治難產及胞衣不出。與連翹同服,主項下瘤癭疾。

貝母

根〔主治〕傷寒煩熱,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消痰,潤心肺。

【附方】 1.憂鬱不伸,胸膈鬱積。用貝母去心,加薑汁炒後研細,再和薑汁、麵糊做成丸子。每服七十丸。2.化痰降氣,止咳解鬱。用貝母去心一兩、薑製厚樸半兩,加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開水送下。3.小兒百日咳。用貝母五錢、甘草半生半炙二錢,共研末,加砂糖調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以米湯化服一丸。4.乳汁不下。用貝母、知母、牡蠣粉等分,研為細末。每服二錢,豬蹄湯調服。5.冷淚目昏。用貝母一枚、胡椒七粒,共研為細末,點眼。6.目生胬肉。用貝母、丁香,等分研末,加乳汁調勻點眼。7.衄血不止。用貝母炮過,研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漿水送下。8.小兒鵝口,滿口白爛。用貝母去心,研細半錢,加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取抹患處。9.乳癰初腫。用酒送服貝母二錢,另找人吮乳,使之通暢。10.紫白癜斑。用貝母、南星,等分研末。生薑帶汁調藥搽瘢上。

山慈姑

【釋名】 也稱金燈、鬼燈檠、朱姑、鹿蹄草、無義草。

【集解】 [藏器說]山慈姑生於山中濕地,葉似車前,根如慈姑。[時珍說]山慈姑到處都有。冬季生葉,如水仙花之葉而狹。二月中抽一莖,如箭杆,高尺許。莖端開花白色,也有紅色、黃色,上有黑點,其花乃眾花簇成一朵,如絲紐成。三月結子,有三棱。四月初苗枯,即掘其根,狀如慈姑或小蒜,遲則苗腐難尋。根苗與老鴉蒜極相似。用時去毛殼。

根 【氣味】 甘,微辛,小毒。

【主治】 癰腫瘡瘺瘰鬁結核等,醋磨敷。主疔腫,攻毒破皮,解諸毒蠱毒,蛇蟲狂犬傷。

葉 【主治】 瘡腫,入蜜搗塗瘡口,候清血出,效。塗乳癰、便毒尤妙。

花 【主治】 小便血淋澀痛,同地檗花陰幹,每用三錢,水煎服。

【附方】 1.麵皰斑痣。用山慈姑根每夜塗搽,早上洗去。2.牙齦腫痛。用山慈姑的枝和根煎湯隨時漱口,漱後吐出。3.癰疽疔腫。用山慈姑連根、蒼耳草等分,搗爛。取好酒一杯,濾出藥汁溫服。或將兩藥幹研成末,每服三錢,酒送下。4.風痰癇疾。用山慈姑一個,滴茶磨成泥。中午時以茶調勻服下,躺著曬一會兒太陽,即有惡物吐出,病自斷根。如不吐,可喝一點熱茶。5.一切瘡毒,蛇蟲毒,飲食毒,瘴氣等。山慈姑,去皮,洗淨,焙幹,取一二兩;川五倍子洗刷,焙幹,取二兩;千金子仁,研細,以紙壓去油質,取一兩;紅芽大戟,去殘莖,洗淨,焙幹,取一兩半;麝香三錢。各藥共研末,加濃糯米湯調和,細搗,做成一錢一錠的藥劑。斟酌病情,或外治,或內服。

花〔主治〕小便血淋澀痛,同地檗花陰幹,每用三錢,水煎服。

石蒜

【釋名】 也稱烏蒜、老鴉蒜、蒜頭草、婆婆酸、一枝箭、水麻。

【集解】 [時珍說]石蒜到處都有。俗名叫烏蒜、老鴉蒜。春初長葉像蒜秧和山慈姑葉,背麵有劍脊,在地裏到處生長。七月苗枯萎了,才從平地上長出一根像箭杆的莖,長一尺左右。莖端開四五朵花,開六次,紅色,像山丹花的形狀而且花瓣較長。它的根形狀像蒜,九月收采。其皮色紫赤,肉為白色,在收成不好的時候可以炸熟後用水浸過食用。

根 【氣味】 辛,甘,溫,小毒。

【主治】 敷腫毒,治疔瘡惡核,可以用水煎服發汗和把石蒜搗爛敷在傷處。另外,中了溪毒的人,將石蒜酒煎,服下半升,使其嘔吐,有較好療效。

石蒜

【附方】 1.便毒諸瘡。用石蒜搗爛塗搽。毒重者,把石蒜洗淨,以生白酒煎服,汗出為好。2.產腸脫下。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去渣,熏洗患處。3.小兒驚風,大聲一叫就死者。用麻線把手心腳心纏住,又在脅下纏一圈,然後以燈火照灼手足心。同時,用石蒜曬幹、車前子,等分研末,水調勻貼手心。再在手足心、肩膀、眉心、鼻心等處以燈火照灼,可使病人複蘇。

白茅

【釋名】也稱根名茹根、蘭根、地筋。

【集解】 [頌說]白茅到處都有。在春天發芽,像針一樣長在地上,俗名叫茅針。可以吃,對小兒特別有益處。夏天開白花,毛茸茸的,入秋就枯萎了。其根很潔白,六月采挖。[時珍說]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葉都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穗,結的果實小,它的根很長,白軟如筋並且有節。味道甘甜,俗稱絲茅,可以做成草席來遮蓋東西和供祭祀時做蒲包用。它的根幹了以後,晚上看上去有光,所以腐爛以後就變成了螢火。菅茅隻生長在山上,像白茅但要長一些。入秋抽莖,開花成穗如獲花。結的果實尖黑長約一分,粘在衣服上會刺人。其根短硬如細竹根,無節,微有點甜味。黃茅莖上長葉,莖下有白粉。根頭有黃毛,根很短且細硬無節。深秋開花,穗像菅茅,可以編成繩索。香茅生長在湖南和江淮一帶,葉有三脊,氣味芳香,可以用來做墊子和縮酒。芭茅成叢生長,葉大小如香蒲,長六七尺,有二種。

茅根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茅根治療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下五淋,除腸胃熱邪,止渴堅筋,婦人崩中。久服利人;主女人月經不調,通小便赤澀如血,止吐血和各種出血,傷寒氣逆上衝,肺熱喘急,水腫黃疸,解酒毒。[時珍說]白茅的根,味道甘甜,能消除伏天的熱氣,利小便,故能夠止各處血氣上逆,喘逆消渴,治黃疸水腫,是非常好的藥物。世人因為它的平凡而忽視了它,隻知道服用苦寒的藥劑,乃至衝了和氣,這是因為不知道它的用處。

【附方】 1.溫病熱噦,伏熱在胃,令人胸滿則氣逆,逆則噦,或大下,胃中虛冷。茅根切,葛根切,各半斤,水三升,煎一升半。每溫飲一盞,噦止即停。2.反胃上氣,食入即吐。茅根、蘆根二兩,水四升,煮二升,頓服得下。3.肺熱氣喘。生茅根一握,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溫服。甚者三服止。4.解中酒毒,恐爛五髒。茅根汁,飲一升。5.小便熱淋。白茅根四升,水一鬥五升,煮取五升,適冷暖飲之。日三服。6.小便出血。茅根煎湯,頻飲為佳。7.吐血不止。白茅根一握,水煎服之。婦人良方用根洗搗汁,日飲一合。

茅針(剛長出來的苗)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腹瀉渴飲多尿,能祛瘀通小腸。治鼻出血及瀉血,則水煮後服用。惡瘡還未潰爛者,以酒煮服,一針一孔,二針二孔。生的揉爛,敷金瘡可止血。

花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吐血出血和鼻塞。灸瘡不合,刀箭金瘡,敷上茅花可止血止痛。

屋上敗茅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治突然吐血,可銼三升,酒浸煮一升服用。和醬汁研後,敷斑瘡和蠶齧瘡。

【附方】 1.婦人陰癢。牆頭爛茅、荊芥、牙皂等分,煎水頻熏洗之。2.大便閉塞,服藥不通者。滄鹽三錢,屋簷爛草節七個,為末。每用一錢,竹筒吹入肛內一寸即通。

根〔主治〕治療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淤血血閉寒熱,利小便,下五淋,除腸胃熱邪,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水仙

【釋名】 也稱金盞銀台。

【集解】 [時珍說]水仙大都叢生在有水的地方。其根似蒜、薤而長,外有赤皮裹。冬月生葉,似薤、蒜。春初抽莖,如蔥頭。莖頭開花數朵,大如簪頭,狀如酒杯,五尖上承,黃心,宛然盞樣,其花瑩韻,其香清幽。一種千葉者,花皺,下輕黃而上淡白,不做杯狀。也有紅花。

根 【氣味】 苦,辛,滑,寒,無毒。

【主治】 癰腫及魚骨鯁。

花 【主治】 做香澤,塗身理發,祛風氣。又療婦人五心發熱,同幹荷葉、赤芍藥等分,為末,白湯每服二錢,熱自退。

水仙

龍膽

【釋名】 也稱陵遊。

【集解】 [頌說]龍膽的宿根呈黃白色,下抽根十餘條,類牛膝而短。直上生苗,高尺餘。四月生葉如嫩蒜,細莖如小竹枝。七月開花,如牽牛花,作鈴鐸狀,青碧色。冬後結子,待苗枯後,俗稱為草龍膽。又有山龍膽,苦澀,其葉經霜雪不凋。當地人用以治四肢疼痛。

【氣味】 苦、澀,大寒,無毒。

【主治】 骨間寒熱,驚癇邪氣,續絕傷,定五髒,殺蠱毒。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泄下痢,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久服益智不忘,輕身耐老。治小兒壯熱骨熱,驚癇入心,時疾熱黃,癰腫口瘡。客忤疳氣,熱病狂語,明目止煩,治瘡疥。去目中黃及睛赤腫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退肝經邪熱,除下焦濕熱之腫,瀉膀胱火。療咽喉痛,風熱盜汗。

【發明】 [元素說]龍膽苦寒,氣味俱厚,沉而降,為陰,足厥陰、少陽經氣分藥。其用有四:除下部風濕;濕熱;臍下至足腫痛;寒濕腳氣。下行之功與防己同,酒浸則能上行,外行以柴胡為主,龍膽為使,治眼中疾必用之藥。

龍膽

根〔主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續絕傷,定五髒,殺蠱毒。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泄下痢,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

【附方】 1.傷寒發狂。用龍膽二錢研細,加入雞蛋清。白蜜化涼水送二錢。2.四肢疼痛。用龍膽根切細,在生薑汁中浸一夜,焙幹,搗為末。取一茶匙,水煎,溫服。3.穀疸、勞疸。穀疸因多食而得,勞疸因過勞而得。用龍膽一兩、苦參三兩,共研末,加牛膽汁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日服三次。如不愈,可稍稍增加藥量。治勞疸,可增加龍膽一兩、梔子仁三至七枚,以豬膽代牛膽和丸。4.一切盜汗。用龍膽研細,每服一錢,加豬膽汁三兩滴入少許溫酒調服。治小兒盜汗,可加防風。5.咽喉熱痛。用龍膽磨水服。6.夏天目澀。用生龍膽搗汁一合,加黃連浸汁一匙,調勻點眼。7.眼中流膿。用龍膽、當歸,等分研末。每服二錢,溫水送下。8.蛔蟲攻心,刺痛,吐清水。用龍膽一兩,去頭,銼碎,水二碗,煮成一碗。頭天晚上勿進食,第二天清晨,將藥一頓服完。9.尿血不止。以龍膽一碗,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次服用。

細辛

【釋名】 也稱小辛、少辛。

【集解】[時珍說]《博物誌》中講杜衡亂細辛,自古已然。葉似小葵,柔莖細根,直而色紫,味極辛者,為細辛。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滯結,除喉痹齆鼻不聞香臭,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髒,益肝膽,通精氣。添膽氣,治嗽,去皮風濕癢,風眼淚下,除齒痛,血閉,婦人血瀝腰痛。含之,去口臭。潤肝燥,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治口舌生瘡,大便燥結,起目中倒睫。

細辛

根〔主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

【發明】 [宗奭說]治頭麵風痛,不可缺此細辛。[元素說]細辛氣溫,味大辛,氣厚於味,為陽,主升,入足厥陰、少陰血分,為手少陰引經之藥。香味俱細,故入少陰,與獨活相類。與獨活相使,治少陰頭痛如神。亦止諸陽頭痛,諸風通用。辛而熱,溫少陰之經,散水氣以去內寒。[成無己說]水停心下不行,則腎氣燥,宜以辛滋潤。細辛之辛,以行水氣而潤燥。[時珍說]氣厚者能發熱,為陽中之陽。辛溫能散,故諸風寒風濕頭痛痰飲胸中滯氣驚癇者,皆宜用。口瘡喉痹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熱、發火鬱之義。辛能泄肺,故風寒咳嗽上氣者,也宜用。辛能補肝,故膽氣不足,驚癇眼目諸病,宜用。辛能潤燥,故通少陰及耳竅,便澀者宜用。

【附方】 1.中風,不省人事。用細辛末吹入鼻中。2.虛寒嘔噦,飲食不下。用細辛去葉半兩、丁香二錢半,共研末。每服一錢,柿蒂湯送下。3.小兒客忤,口不能言。用細辛、桂心,等分研末,每服少許放入小兒口中。4.口舌生瘡。用細辛、黃連,等分研末,搽患處,漱去涎汁。治小兒口瘡,可用醋調細辛末貼敷臍上。5.牙齒腫痛,口中潰爛。用細辛煎成濃汁,多次漱口,熱含冷吐。6.鼻中息肉。用細辛末時時吹入。7.諸般耳聾。用細辛末溶在黃蠟中,團成小丸。每棉裹一丸,塞耳中。

杜衡

【釋名】 也稱杜葵、馬蹄香、土鹵、土細辛。

【集解】 [恭說]杜衡生於山的陰麵,水澤下麵的濕地。葉似葵,形如馬蹄。根似細辛、白前。[時珍說]杜細辛,葉圓如馬蹄,紫背者良,江南、荊、湖、川、陝、閩、廣都有。取自然汁,可伏硫、砒,製汞。

根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風寒咳逆。做浴湯,香人衣體。止氣奔喘促,消痰飲,破留血,項間癭瘤之疾。下氣殺蟲。

杜衡

【附方】 1.風寒頭痛,傷風傷寒,頭痛發熱。杜衡為末,每服一錢,熱酒服下,少頃飲熱茶一碗,催之出汗即愈。2.痰氣哮喘。杜衡焙研,每服二三錢,正發時淡醋調下。3.喉閉腫痛,馬蹄草,以根搗爛,水調服。即可見效。

及己

【釋名】 又稱獐耳細辛。

【集解】 [恭說]及己生於山穀陰虛的軟地中。其草一莖,莖頭四葉,隙著白花。根似細辛而黑,有毒。現在的人把它當作杜衡,其實不是。二月采根,日幹。

根 【氣味】 苦,平,有毒。

【主治】 諸惡瘡疥痂瘺蝕,及牛馬諸瘡。皮膚蟲癢,可煎汁浸並敷之。殺蟲。

【附方】 頭瘡白禿。獐耳細辛,其味香辣,為末,以槿木煎油調搽。

白前

【釋名】又稱石藍、嗽藥。

【集解】 [弘景說]白前出於近道,根似細辛而大,色白不柔易折,氣嗽方多用它。[誌說]白前的根似白微、牛膝輩,二月、八月采,陰幹用。

根 【氣味】甘,微溫,無毒。[權說]辛。[恭說]微寒。

【主治】 胸脅逆氣,咳嗽上氣,呼吸欲絕。肺氣煩悶,降氣下痰。

【發明】 [時珍說]白前色白而味微辛甘,手太陰藥也。長於降氣,肺氣壅實而有痰者宜之。若虛而長哽氣者,不可用也。

【附方】 1.久嗽唾血。白前、桔梗、桑白皮三兩,炒,甘草一兩炙,水六升,煮一升,分三服。忌豬肉、菘菜。2.久咳上氣體腫,短氣脹滿,晝夜倚壁不得臥,常作水雞聲者,白前湯主之。白前二兩,紫菀、半夏各三兩,大戟七合,以水一鬥,漬一宿,煮取三升,分作數服。禁食羊肉、餳糖大佳。

根〔主治〕主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呼吸欲絕。肺氣煩悶,降氣下痰。

炙白前〔主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呼吸欲絕。肺氣煩悶,降氣下痰。

徐長卿

【釋名】也稱鬼督郵、別仙蹤。[時珍說]徐長卿,是人名。常以此藥治邪病,所以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集解】 [別錄說]徐長卿生泰山山穀及隴西,三月采。[保升說]徐長卿生於下濕川澤之間。苗似小桑,兩葉相對。三月苗青,七月、八月著子,九月苗黃,十月凋。八月采根,曬幹。

根 【氣味】 辛,溫,毒。

【主治】 鬼物百精蠱毒,疫疾邪惡氣,溫瘧。久服強悍輕身,益氣延年。又曰:石下長卿:殺百精益毒,老魅注易,亡走啼哭,悲傷恍惚。

【發明】 [時珍說]《抱樸子》中記載,上古辟瘟疫有徐長卿散,效果良好。

【附方】 1.小便不通。用徐長卿炙過半兩,茅根三分,木通、冬葵子各一兩,滑石二兩,檳榔一分,瞿麥穗半兩。每服五錢,水煎,再加樸硝一錢,溫服。2.暈車暈船。用徐長卿、石長生、車前子、車下李根等分搗碎,取半合裝在袋子裏懸衣帶上。

根〔主治〕久服強悍輕身,益氣延年。

朱砂根

【集解】 [時珍說]朱砂根生於深山中,今隻有太和山人才能采到它。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甚赤,夏月長茂。根大如箸,赤色,象似百兩黃金。

根 【氣味】 苦,涼,無毒。

【主治】 咽喉腫痹,磨水或醋咽之,甚良。

白微

【釋名】 又稱薇草、白幕、春草、骨美。

【集解】 [頌說]今陝西諸郡及舒、滁、潤、遼州都有白微。莖葉俱青,頗類柳葉。六、七月開紅花,八月結實。其根黃白色,類似牛膝而短小,人們在八月時采摘。

根【氣味】 苦、鹹、平,無毒。

【主治】 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久服利人。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

白微

【發明】 [好古說]古方多用治婦人,以本草有療傷中淋露之故也。[時珍說]白微古人多用,後來的人們很少知道它。

【附方】 1.肺實鼻塞,不知香臭。白微、貝母、款冬花一兩,百部二兩,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2.婦人遺尿,不拘胎前產後。白微、芍藥各一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3.金瘡血出。白微為末,貼之。

錦地羅

【集解】 [時珍說]錦地羅出廣西慶遠山岩間,鎮安、歸順、柳州皆有。根似萆薢及栝樓根狀。

根 【氣味】 微苦,平,無毒。

【主治】 山嵐瘴毒瘡毒,並中諸毒,以根研生酒服一錢匕,即解。

紫金牛

【集解】 [頌說]紫金牛生於福州。葉如茶葉,上綠下紫。結實圓,紅色如丹朱。根微紫色,八月采根,去心曝幹,頗似巴戟。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祛風痰,解毒破血。

拳參

【集解】 [頌說]生於淄州田野之中,葉如羊蹄,根似海蝦,黑色,土人五月采之。

【氣味】 缺。

【主治】 為末,淋渫腫氣。

鐵線草

【集解】 [頌說]鐵線草生於饒州,三月采根陰幹。

【氣味】 微苦,平,無毒。

【主治】 療風消腫毒,有效。

【附方】 1.男女諸風,產後風尤妙。鐵線草根五錢,五加皮一兩,防風二錢,為末。以烏骨雞一斤重者,水內淹死,去毛腸,砍作肉生,入藥剁勻,下麻油少許,炒黃色,放入適量酒煮熟。先以排風藤煎濃湯,沐浴頭身,最後飲酒食雞,發出黏汗即愈。如不沐浴,必發出風丹,乃愈。梧桐子大的丸子,以朱砂為衣,好酒每送服五十丸。2.目赤生翳。用初生嬰兒的河車曬幹,焙過,研細末,每日敷眼中,直至病愈。

鐵線草

草之三 芳草類

當歸、川芎(芎?)、蛇床、槁本、白芷、芍藥、牡丹、木香、甘鬆香、山柰、高良薑、豆蔻、益智子、蓽茇、肉豆蔻、薑黃、補骨脂、鬱金、蓬莪荗、荊三棱、香附子(莎草)、瑞香、艾納香、澤蘭、茉莉、馬蘭、鬱金香、石香葇、熏草(零陵草)、茅香、藿香、迷迭香、蘭草、香藿、爵床、假蘇、薄荷、積雪草、薺苧、蘇、茬、水蘇。

當歸

【釋名】 也稱乾歸、山蘄、白蘄、文無。[時珍說]古人娶妻,是為了傳宗接代。當歸調血,是女人的重要藥物,有思念丈夫的意思,所以有當歸這個名稱,正好與唐詩“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又不歸”的意思相同。李時珍說:當歸原本並不是芹類,隻因其花像芹,才得芹名。

【集解】 [頌說]長在川蜀、陝西等地,以川蜀出產的當歸最佳。春天生苗,綠葉有三瓣。七八月份開花,花似蒔蘿,淺紫色,根呈黑黃色,宜在二、八月采後陰幹。肉厚而不幹枯的當歸為最好。

根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及女人月經不調、不孕不育。諸惡瘡瘍金瘡。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濕痹中惡、虛冷,補五髒,生肌肉。祛一切風寒,補一切血虛,補一切勞損。可治諸多瘡瘍、癰疽,排膿止痛。能破惡血,滋生新血。主瘺癖嗜臥,足下熱痛。衝脈為病,氣逆裏急。帶脈為病,腰溶溶如坐水中。

【附方】 1.血虛發熱。用當歸身二錢酒洗。綿黃芪一兩蜜炙,水煎,作一次空心溫服。一天吃兩劑。2.失血過多(傷胎、產後、崩中、金瘡、拔牙等出血過多,心煩眩暈,不省人事)。用當歸二兩、川芎一兩,每用五錢,加水七分、酒三分,煎至七成。日服兩次。3.衄血不止。用當歸,焙幹,研細。每服一錢,米湯調下。4.小便出血。用當歸四兩,銼碎,加酒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下。5.頭痛欲裂。用當歸二兩,加酒一升,煮成六合飲下。日服兩次。6.手臂疼痛。用當歸三兩,切細,酒浸三天後飲之。飲盡,再配藥照飲,病好為止。7.久痢不止。用當歸二兩、吳茱萸一兩,同炒香。去掉茱萸,單以當歸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8.大便不通。用當歸、白芷,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9.婦女百病。用當歸四兩、地黃二兩,共研細,加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飯前服,米湯送下。10.月經逆行,從口鼻出。先以京墨磨汁服下,次用當歸尾、紅花各三錢,加水一杯半,煎至八成,溫服。11.少女閉經。用當歸尾、沒藥各一錢,共研末。紅花泡酒送下,日服一次。12.婦人血氣,臍下氣脹,月經不調,常作嘔,睡眠不好。用當歸四錢、幹漆燒存性二錢,共研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送下。13.墮胎流血不止。用當歸一兩、蔥白一把。每服五錢,加酒一碗半,煎至八成溫服。14.妊娠胎動,腹痛,下血,口噤欲死。用當歸二兩、芎?一兩,碎為粗末。每服三錢,以水一碗煎至將幹,加酒一碗再煎沸後溫服。過半小時,又服一次。不過三五服,即可見效。子尚活,可保胎;子已死,即產下。15.產後血脹,腹痛牽引到脅痛。當歸二錢、幹薑炮五分,研細。每服三錢,加水一碗,煎至八成,放少許鹽醋,熱服。16.產後腹痛如絞。用當歸末五錢,白蜜一合,水一碗,共煎,分二次服。無效時,再服一劑。17.產後自汗、大熱、氣短、腰腳劇痛。用當歸三錢,黃芪、白芍藥酒炒各二錢,生薑五片,加水一碗半,煎至七成,溫服。18.產後中風,口吐涎沫,手腳抽筋,不省人事。用當歸、荊芥穗,等分研末。每服三錢,加水一碗半,酒和童便各少許,共煎至七成灌服。如能吞下,即可救。19.小兒胎寒,好哭。用當歸末一小撮如小豆大以乳汁灌下,一晝夜灌三四次。20.小兒臍濕(或紅腫,或出水,不早治,成臍風)。當歸末敷搽,加一點麝香更好。又一方:當歸末、胡粉等分,和勻搽患處。21.湯火傷瘡潰爛。用麻油四兩,煎當歸一兩至焦黃。去渣留油,加入黃蠟一兩,攪成膏。等冷定後,取膏攤貼患處。

當歸

川芎(芎?)

【釋名】 也稱胡?、香果、山鞠窮。

【集解】 [時珍說]川蜀地區氣候溫和,當地人大多種植栽苗,到了深秋莖葉也不枯萎。清明後,上年的根重新發苗,將枝分出後橫埋入土,再節節生根。到了八月根下開始結川芎,便可以挖掘出來,高溫蒸後就可以當成藥物賣了。《救荒本草》記載,葉名蘼蕪,像芹菜葉但比它略微細窄些,有丫杈。又像白芷,葉很細。一種像蛇床葉但比它粗些,嫩葉可以吃。

根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治中風後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屬外傷及婦女月經不調導致的不孕。另可除體內寒氣,主溫中補勞、壯筋骨,通調血脈。治受寒後麵部冷、流淚流涕、胸脅腹脹痛、半身不遂等病症。由於有散瘀血和破癰療瘀毒積聚體內的作用,可治吐血、鼻血、便血等血症及體表癰痔瘡結等病症,促進新生肉芽組織生長。止腹瀉,補肝血,寬胸開鬱。與蜜做成丸服,治風邪產生的痰症有特效。治牙根出血,含入口中即愈。

【附方】 1.氣虛頭痛。用川芎研細,每取二錢,茶湯調服。2.氣厥頭痛,婦人產後頭痛。川芎?、天台烏藥,等分研末。每服二錢,蔥茶調下。又一方:加白術,水煎服。3.風熱頭痛。用川芎一錢、茶葉二錢,加水一盅煎至五成,飯前熱服。4.偏頭風痛。用川芎,銼細,泡酒。每日飲少量。5.頭暈目眩。用川芎、槐子各一兩,共研末。每服三錢,茶湯送下。又一方:川芎一斤、天麻四兩,共研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彈子大。每嚼服一丸,茶湯送下。6.經閉驗胎。取生川芎研細,空腹服一茶匙,艾湯送下。如覺腹內微動,則有胎;如不動,則無胎。7.損動胎氣,或子死腹中。川芎研細,服一茶匙,酒送下。連服兩劑,死胎即出。8.崩中下血,晝夜不止。用川芎一兩,清酒一碗,煎至五成,慢慢飲下。又一方:與上方同,另加生地黃汁二合同煮。9.小兒腦熱,好閉目,或太陽痛,或眼睛紅腫。用川芎、薄荷、樸硝各二錢,共研末。每服少許吹入鼻中。10.齒敗口臭。用水煎川芎,隨時含嗽。11.牙齒疼痛。用大川芎一個,焙幹,加入細辛,共研末擦牙。12.諸瘡腫痛。用川芎煆後研細,加入適量水銀粉,滴麻油調勻搽患處。13.產後乳懸(婦女產後,兩乳變細、變長,有時垂到小腹,痛不可忍)。用川芎、當歸各一斤,兩相混合,取出半斤,切片,加水濃煎,隨時飲服,不限量。另外的一斤半,銼成小塊,於病人桌下燒煙,使其口鼻吸煙。藥用盡,可再作一劑。

根〔主治〕治中風後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屬外傷及婦女月經不調導致的不孕。另可除體內寒氣,主溫中補勞、壯筋骨,通調血脈。

蛇床

【釋名】 也稱蛇粟、蛇米、虺床、馬床、牆蘼。又名思益、繩毒、棗棘。[時珍說]蛇虺喜臥於下食其子,故有蛇床、蛇粟諸名。葉似蘼蕪,故稱牆蘼。

【集解】 [弘景說]田野墟落甚多,花葉正似蘼蕪。[保升說]葉似小葉芎?,花白,子如黍粒,黃白色。生下濕地,到處都有,以揚州、襄州者為佳。[時珍說]花如碎米積攢成簇。子兩片合成,似蒔蘿子而細,有細棱。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痹氣,利關節,癲癇惡瘡。久服輕身。溫中下氣,令婦人子髒熱,男子陰強。久服好顏色,令人有子。治男子女人虛濕痹,毒風陰痛,去男子腰痛,浴男子陰,去風冷,大益陽事。暖丈夫陽氣,助女人陰氣,治胯酸疼,四肢頑痹,縮小便,去陰汗濕癬齒痛,赤白帶下,小兒驚癇,撲損瘀血,煎湯浴大風身癢。

蛇床

蛇床子〔主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痹氣,利關節,癲癇惡瘡。

【附方】 1.陽事不起。用蛇床子、五味子、菟絲子,等分研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日服三次。2.赤白帶下,月經不來。用蛇床子、枯白礬,等分研末,加醋、麵和成丸子,如彈子大,胭脂為衣,棉裹後納入陰道中。一天換藥一次。3.婦女陰部奇癢。用蛇床子一兩、白礬二錢,煎湯常洗。4.產後陰脫。用布包蛇床子蒸熟後熨患處。又一方:蛇床子五兩、烏梅十四個,煎水洗。一天洗五至六次。此方亦治婦女陰痛。5.男子陰腫、脹痛。用蛇床子研末,加雞蛋黃調勻敷患處。6.脫肛。用蛇床子、甘草各一兩,研細。每服一錢,白開水送下。日服三次。同時,用蛇床子末搽患處。7.痔瘡。用蛇床子煎湯熏洗。8.小兒癬瘡。用蛇床子末,加豬油調勻,搽瘡上。9.小兒甜瘡(瘡連到頭、麵、耳邊,流水,極癢,久不愈)。用蛇床子一兩、水銀粉三錢,共研末,調油塗患處。10.牙痛。用蛇床子煎湯,趁熱漱口。11.冬季喉痹,腫痛不能下藥。用蛇床子放入瓶中燒出煙,令病人口含瓶嘴吸煙,有痰吐出,病即漸愈。

槁(gǎo)本

【釋名】 也稱槁茇、鬼卿、鬼新、微莖。

【集解】[別錄說]槁本生崇山山穀,正月、二月采根曝幹,三十日成。

根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 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辟霧露潤澤,療風邪、金瘡,可作沐藥麵脂。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主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皰。治皮膚疵裂、酒齇粉刺、癇疾。治太陽頭痛巔頂痛、大寒犯腦、痛連齒頰。頭麵身體皮膚風濕。督脈為病,脊強而厥。治癰疽,排膿內塞。

【發明】 [元素說]槁本是太陽經風之藥,其氣雄壯,寒氣鬱於本經,頭痛必用之藥。頭頂痛隻有它才能除掉。與木香同用,治霧露之清邪集於上焦。與白芷同作麵脂,治風,治濕,各從其類。

【附方】 1.大實心痛。已用過利藥,用此清其毒。槁本半兩,蒼術一兩,分兩次服。煎兩盅水為一盅,溫服。2.幹洗頭屑。槁本、白芷等分,研末,夜擦晨梳。3.小兒疥癬。槁本煎湯沐浴,並以此洗衣。

白芷(zhī)

【釋名】 也稱白茞、芳香、澤芬、苻蘺、莞。葉的名字叫作蒚麻。

【集解】[別錄說]白芷生長於河東川穀,現在江蘇、浙江一帶特別多。[頌說]白芷根有一尺多長,白色的,粗細不一樣。枝幹離地五寸以上。春天長出嫩葉很柔軟,紫色的相對長出,有三指寬。花是乳白色。進入三伏後結子,立秋過後苗便枯死。二月、八月是采集的季節,曬幹保存。現在人們用來當作調料,多用在肉食品中,除臭氣,使食品變得味道香美。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女人白帶多且帶血絲,閉經後陰腫,受風頭痛,流淚。能滋潤肌膚,使它變得白嫩,麵色紅潤,可用來做化妝品。治療風邪、嘔吐不止、兩脅氣懣、頭昏眼花、紅眼病以及眼球結膜增生。還可去麵部的疤痕,補胎漏滑落,化瘀血,補新血,治乳瘡、頸淋巴結核、腸風痔瘺、皮膚病。白芷能止痛排膿,止心腹血刺痛、婦女經常流血不止,及腰痛及子宮大出血等。解利手陽明經的頭痛、中風寒熱以及肺經風熱、頭麵皮膚燥癢。治流鼻血,牙齒痛,眉棱骨痛,大腸風秘,小便帶血,婦女血風眩暈,翻胃嘔吐。能解砒霜毒、蛇毒、刀箭等金屬傷後的毒。

葉 【主治】 作浴湯,去蟲,去濕疹,瘙癢。

白芷

〔主治〕女人白帶多且帶血絲,閉經後陰腫,受風頭痛,流淚。治療風邪、嘔吐不止、兩脅氣懣、頭昏眼花、紅眼病以及眼球結膜增生。能解砒霜毒、蛇毒、刀箭等金屬傷後的毒。

【附方】 1.一切傷寒、風邪。用白芷一兩、生甘草半兩、薑三片、蔥白三寸、棗一枚、豆豉五十粒,加水二碗,煎藥服下取汗。不汗再服。 2.傷風流涕。用白芷一兩、荊芥穗一錢,研細。每服二錢,茶送下。 3.偏正頭風。用白芷炒二兩五錢,川芎炒、甘草炒、川烏頭半生半熟各一兩,共研末。每服一錢,細茶薄荷湯送下。4.頭暈目眩。用白芷洗曬後研細,煉蜜做成丸子,如彈子大。每嚼服一丸,茶湯或荊芥湯送下。5.風熱牙痛。用白芷一錢、丹砂五分,共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常取以擦牙,效果顯著。又一方:白芷、吳茱萸等分,泡水漱口,吐去涎水。6.一切眼疾。用白芷、雄黃,共研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龍眼大,丹砂為衣。每服一丸,茶送下。飯後服,日服二次。7.口齒氣臭。用白芷七錢,研細。每服一錢,飯後服,清水送下。

芍藥

【釋名】 也稱將離、犁食、白術、餘容。白者稱金芍藥,赤者稱木芍藥。

【集解】 [時珍說]古人說洛陽牡丹、揚州芍藥甲天下。今藥中所用,也多取揚州者。十月生芽,入春始長,三月開花。其品種有三十餘種,有千葉、單葉、樓子之分。入藥最宜單葉之根,氣味全厚。根之赤、白,隨花之色。

根 【氣味】 苦,平,無毒。[元素說]芍藥的根寒,味酸,氣厚味薄,升而微降,屬陽中之陰。[好古說]味酸而苦,氣薄味厚,屬陰,主降,為手足太陰行經藥,入肝脾血分。[之才說]與須丸相使,與石斛、芒硝相惡,與硝石、鱉甲、小薊相畏,與藜蘆相反。

【主治】 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治髒腑擁氣,強五髒,補腎氣,治時疾骨熱。婦人血閉不通,能蝕膿。婦人各種病,胎前產後諸疾,治風補勞,退熱除煩益氣,驚狂頭痛,目赤明目,腸風瀉血痔瘺,發背瘡疥。瀉肝,安脾肺,收胃氣,止泄痢,固腠理,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理中氣,治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太陽鼻血目澀,肝血不足,陽痿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止下痢腹痛後重。

芍藥

根〔主治〕強五髒,補腎氣,治時疾骨熱。婦人各種病,胎前產後諸疾,治風補勞,退熱除煩益氣,驚狂頭痛,目赤明目等。

【發明】 [大明說]赤者補氣,白者補血。[元素說]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與薑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白芍入脾經補中焦,為下利必用之藥。而泄痢皆太陰病,故不可缺此。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天加少量黃芩,惡寒則加桂,這是仲景神方。其功用有六:安脾經;治腹痛;收胃氣;止泄痢;和血脈;固腠理。 [時珍說]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後重散邪,能行血中之滯。

【附方】 1.腹中虛痛。用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夏月加黃芩五分,惡寒加肉桂一錢,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錢。2.風毒骨痛。用芍藥二分、虎骨一兩,炙後研細,裝入布袋放在酒三升中泡五天。每次飲酒三合,一天三次。3.腳氣腫痛。用芍藥六兩、甘草一兩,共研末,白開水送下。4.消渴引飲。用白芍藥、甘草,等分研末。每用一錢,水煎服,一日服三次,有特效。5.鼻血不止。用芍藥研細,每服兩匙,水送下。6.鼻血、咯血。用白芍藥一兩、犀角末二錢半,共研細,新水衝服一茶匙。直至血止。7.崩中下血、小腹疼痛。芍藥一兩炒黃、柏葉六兩微炒。每服二兩,加水一升,煮成六合。又一方:將上方中的兩味藥,共研末。每服二錢,酒送下。8.月經不停。用白芍藥、香附子、熟艾葉各一錢半,水煎服。9.赤白帶長期不愈。用白芍藥三兩、幹薑半兩,銼碎後,搗成末。每服二匙,空心服,水送下。日服二次。又一方:芍藥炒黑,研末,酒送服。 10.魚骨鯁喉。用白芍藥嚼細咽汁。

牡丹

【釋名】也稱鼠姑、鹿韭、百兩金、木芍藥、花王。

【集解】 [頌說]今丹、延、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牡丹,其花有黃、紫、紅、白各種顏色。這種叫作山牡丹,莖梗枯燥,黑白色。二月於梗上生苗葉,三月開花。花葉與人家所種者相似,但花瓣隻五六片。五月結子黑色,如雞頭子。根黃白色,可長五七寸,大如筆管。近世人多看重,喜歡其花之詭異,於是秋冬移接,培以土壤,至春盛開,花形百變。但其根性失去本真,藥中不可用此,絕無藥力。[時珍說]牡丹唯取紅白單瓣者入藥。其千葉異品,雖有一定的藥性,但氣味不純,不可用。《花譜》載,丹州、延州以西及褒斜道中最多,與荊棘無異,當地人取以為薪,其根入藥最妙。凡栽花者,根下須白蘞末辟蟲,穴中須點硫黃殺蠹,以烏賊骨針其樹必枯,此為物性,不可不知。

根皮 【氣味】 辛,寒,無毒。

【主治】 寒熱,中風瘛疭,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髒,療癰瘡。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癩疾。久服輕身益壽。治冷氣,散諸痛,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痛。通關腠血脈,排膿,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產後一切冷熱血氣。治神誌不足,無汗之骨蒸,鼻血吐血。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發明】 [元素說]牡丹乃是天地之精華,為群花之首。葉為陽,主發生。花為陰,主成實。丹者赤色,屬火,故能瀉陰胞中之火。四物湯加了它,治婦人骨結核。[時珍說]牡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伏火即陰火,陰火即相火。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腎氣丸用了它。後人專以黃檗治相火,不知牡丹功效更勝。

牡丹

根皮〔氣味〕辛,寒,無毒。〔主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痛。通關腠血脈,排膿,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產後一切冷熱血氣。

【附方】 1.氣脹不能動。用牡丹皮、防風,等分研末,每服二錢,酒送下。2.婦女惡血。用牡丹皮半兩、幹漆燒至煙盡半兩,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3.傷損瘀血。用牡丹皮二兩、虻蟲二十一個熬過,同搗碎。每天早晨服一匙,溫酒送下。4.刀傷後內出血。用牡丹皮研細,水衝服少許。瘀血自尿中排出。5.下部生瘡。取牡丹末一匙煎服。一天三次。

木香

【釋名】 也稱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

【集解】 [頌說]木香根窠大如茄子,葉似羊蹄而長大,也有葉如山藥、根大、開紫花者。不拘時月,采根芽為藥。形如枯骨、苦粘牙者為良。江淮間亦有此種,稱土青木香,不堪藥用。《蜀本草》載,孟昶苑中常種,苗高三四尺,葉長八九寸,皺軟而有毛,開黃花,恐怕也是土木香。[時珍說]木香,南方各個地方都有。《一統誌》載,葉類絲瓜,冬月取根,曬幹。

根 【修治】 [時珍說]凡入理氣藥,隻生用,不見火。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邪氣,辟毒疫溫鬼,強誌,主淋露。久服不夢寤魘寐。消毒,殺鬼精物,溫瘧蠱毒,氣劣氣不足,肌中偏寒,引藥之精。治心腹一切氣,膀胱冷痛,嘔逆反胃,霍亂泄瀉痢疾,健脾消食,安胎。九種心痛,積年冷氣,痃癖癥塊脹痛,壅氣上衝,煩悶羸劣,女人血氣刺心,痛不可忍,末酒服之。散滯氣,調諸氣,和胃氣,泄肺氣。行肝經氣。煨熟,實大腸。治衝脈為病,逆氣裏急,主脬滲小便秘。

【附方】 1.閉目不語,狀如中風。用木香研細,冬瓜子煎湯灌下三錢。痰盛者,藥中加竹瀝和薑汁。2.胃氣悶脹,不思飲食。用木香、訶子各二十兩,搗爛篩過,加糖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酒送下。3.心氣刺痛。用木香一兩、皂莢炙一兩,共研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開水送下。4.流動性氣痛。用溫水磨木香成濃汁,加熱酒調服。5.小腸疝氣。用木香四兩,酒三斤煮過。每日取酒飲三次。6.氣滯腰痛。用木香、乳香各二錢,酒浸,飯上蒸,均以酒調服。7.突然耳聾。用木香一兩,切小,放苦酒中浸一夜,取出,加麻油一合,微火煎過,濾去藥渣,以油滴耳。一天三四次。8.霍亂轉筋。用木香末一錢,放入木瓜汁一杯中,加熱酒調服。9.痢疾。用木香一塊方圓一寸、黃連半兩,同在半升水中煎幹。單取木香,焙幹研細,分三次服。第一次,橘皮湯送下;第二次,米湯送下;第三次,甘草湯送下。10.腸風下血。用木香、黃連,等分研末。放入豬大腸中,兩頭紮定,煮到極爛,然後去藥食腸,或連藥搗為丸子吞服。11.小便渾濁,狀如精液。用木香、沒藥、當歸,等分研末。以刺棘心的榨汁和藥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飯前服,鹽湯送下。12.小兒陰腫。用木香、枳殼麩炒各二錢半,炙甘草二錢,水煎服。13.各種癰疽、瘡癤。用木香、黃連、檳榔,等分研末,油調搽患處。14.蛇蟲咬傷。用木香不限量,煎水服,有奇效。15.腋下、陰下濕臭或已成瘡。用好醋浸木香夾於腋下陰下,或研末敷患處。16.牙齒疼痛。用木香末加少許麝香揩牙,同時以鹽湯漱口。

甘鬆香

【釋名】 也稱苦彌哆。

【集解】 [誌說]《廣誌》載,甘鬆出於姑臧、涼州諸山。細葉,引蔓叢生,可合諸香。[頌說]今黔、蜀州郡及遼州也有。叢生山野,葉細如茅草,根極繁密,八月采,作湯浴令人身香。

根【氣味】 甘,溫,無毒。

甘鬆香

【發明】 [時珍說]甘鬆芳香能開脾鬱,加入少量於脾胃藥中,甚醒脾氣。《拾遺錄》載,壽禪師醫術神妙,做五香飲,更加別藥,止渴兼補益。五香飲:一沈香飲,二丁香飲,三檀香飲,四澤蘭飲,五甘鬆飲。

【附方】 1.癆瘵熏法。甘鬆六兩,玄參一斤,研末,每日焚。2.風疳蟲牙。甘鬆、輕粉各二錢半,蘆薈半兩,豬腎一對,切炙為末,夜漱口後貼患處。3.腎虛齒痛。甘鬆、硫黃等分,研末,泡湯漱口。4.麵?風瘡。香附子、甘鬆各四兩,黑牽牛半斤,為末,每天用其洗麵。

山柰(nài)

【釋名】 也稱山辣、三柰。

【集解】 [時珍說]山柰生長於廣西中部,家庭都可以栽種。根、葉都像生薑,發出樟木香氣。當地人像吃生薑一樣吃它的根,切開曬幹,皮變成紅黃色,裏麵的肉是白色,現在人做肉類食品時,取它作香料,可除腥臭味,使食品更美味。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暖中,除瘧疾邪氣。治受涼引起的心腹痛,寒濕病,霍亂,牙痛。

【附方】 1.一切牙痛。山柰子一錢,以麵包,煨熟,入麝香二字,研末,從左右各噴一字入鼻孔內,用溫水漱口。2.風蟲牙痛。山柰為末,鋪紙上作卷筒狀,燒燈吹滅,趁熱和藥吹入鼻內。3.心腹冷痛。山柰、丁香、當歸、甘草等分研末,以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酒送下。

高良薑

【釋名】 也稱蠻薑。子名紅豆蔻。

【集解】 [頌說]嶺南和貴州、四川一帶也有高良薑。春天長出莖葉,有薑苗大,高一二尺左右。穗狀花,嫩葉卷住花,顏色淡紅色。嫩的放入鹽,一朵一朵不散落,用朱槿花染成深紅色。有醒酒的作用,而且也能解酒毒。

根 【氣味】 辛,大溫,無毒。

【主治】 積冷氣,止嘔吐反胃,幫助消化,能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潤皮膚,解酒毒。

紅豆蔻【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腸虛水瀉,心腹絞痛,霍亂嘔吐酸水,解酒毒。

【附方】 1.霍亂吐瀉。用高良薑炙令焦香五兩,加酒一升,煮三四沸,一次服完。2.腳氣欲吐。用高良薑一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找不到高良薑,可以母薑一兩代替,清水煎服。療效較差,然亦效果顯著。3.胃痛。用高良薑四兩,切片,分成四份:一兩以陳米半合炒黃,去米;一兩以陳壁土半兩炒黃,去土;一兩以巴豆三十四個炒黃,去豆;一兩以斑蝥三十四個炒黃,去蝥。另取吳茱萸一兩,酒浸一夜後,同高良薑一起再炒,共研末,以浸吳茱萸的酒調藥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薑湯送下。又一方:高良薑三錢,五靈脂六錢,共研末。每服三錢,醋湯調下。4.養脾溫胃,去冷消痰,寬胸下氣。用高良薑、幹薑等分,炮過,研細,加麵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飯後服,橘皮湯送下。妊婦忌服。5.脾虛寒瘧。用高良薑麻油炒、幹薑炮各一兩,共研末。每服五錢,以豬膽汁調成膏子,臨發病前,熱酒調服。又一方:上方所製的藥末,加膽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一方:高良薑、幹薑,半生半炮各半兩,穿山甲炮三錢,共研末。每服二錢,豬腎煮酒送下。6.雙目紅痛。用小管吹高良薑末入鼻。使打噴嚏,紅痛即消。7.風牙痛腫。用高良薑二寸、全蠍焙一枚,共研末,擦痛處,吐出涎水,以鹽湯漱口即可。

高良薑

根〔主治〕積冷氣,止嘔吐反胃,幫助消化。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潤皮膚,解酒毒。

紅豆蔻〔主治〕腸虛水瀉,心腹絞痛,霍亂嘔吐酸水,解酒毒。

豆蔻

【釋名】 也稱草豆蔻、漏蔻、草果。

【集解】 [別錄說]豆蔻生長於南海。[頌說]豆蔻產於嶺南等地。苗像蘆,它的葉似山薑,根似高良薑。二月開花形成穗房,花長在莖下,由嫩葉卷曲而生。開始如芙蓉花,微紅,穗頭呈深紅色。它的葉子逐漸長大,花漸漸綻開而顏色也逐漸變淡,也有變成黃白色的。南方人多采摘花當作果實,嫩的特別貴重,將穗頭與鹽一同醃製,重疊成朵狀不會散。[時珍說]豆蔻大小如龍眼,形狀稍長,外皮呈黃白色,薄而且棱峭,其核仁大小如縮砂仁而有辛香氣味。滇廣出產的草果,當地的人常用來作茶及作為食物佐料。廣東人則取生豆蔻放入梅汁,鹽漬讓其泛紅色,在烈日下曬幹後,放入酒中,名為紅鹽草果。元朝時常把草果作為膳後果品。南方等地還有一種火楊梅,極似豆蔻,它的形態圓而粗,氣辛而且不溫和,人們也經常食用。

仁 【氣味】 辛、澀,溫,無毒。花:辛,熱,無毒。

【主治】 主溫中順氣,心腹痛,嘔吐,去口臭。下氣,止霍亂,主一切冷氣,消酒毒。補胃健脾,消食祛寒。主心腹疼痛、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呃逆反酸。主婦人惡阻帶下,開鬱破氣。製丹砂。花,主調中補胃氣及下氣。止嘔吐呃逆,治腹瀉,消除酒毒。

豆蔻

花〔主治〕主調中補胃氣及下氣。止嘔吐呃逆,治腹瀉,消除酒毒。

仁〔主治〕主溫中順氣,心腹痛,嘔吐,去口臭。下氣,止霍亂,主一切冷氣,消酒毒。補胃健脾,消食祛寒。主心腹疼痛、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呃逆反酸。主婦人惡阻帶下,開鬱破氣。

【發明】 [震亨說]豆蔻溫,能夠驅散肌體滯留之氣,消除膈上的痰濕。如果明知身體受了寒,還要吃寒的東西,胃便會隱隱作痛,這時隻可以溫散,可以食用豆蔻仁。如果是由於體內寒濕鬱結造成的痰症,用此法亦效果顯著。如果是內熱鬱結造成的病症,則不宜用蔻仁,以免溫熱相積成病。[時珍說]豆蔻治病,是用它的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經,除寒燥濕,助消化散積食。南方山區多潮濕,脾胃經常因寒濕鬱滯而生病,所以吃的食物裏常用仁與之相宜。然而過多食用就會助長脾熱,損害肺,傷害眼睛。

【附方】 1.心腹脹滿、短氣。用豆蔻二兩,去皮,研細。每服半錢,木瓜生薑湯調下。2.胃弱嘔逆不食。用豆蔻仁二枚、高良薑半兩,加水一碗合煮,去渣取汁,再以生薑汁半合倒入,和麵粉做成麵片,在羊肉湯中煮熟,空腹吃下。3.霍亂煩渴。用豆蔻、黃連各一錢半,烏豆五十粒,生薑三片,水煎服。4.虛瘧自汗不止。用豆蔻一枚,麵裹煨熟。連麵研細,加平胃散二錢,水煎服。5.氣虛瘴瘧。用豆蔻仁、熟附子等分,加水一碗、薑七片、棗一枚,煎至半碗服下。6.赤白帶下。用豆蔻連皮一枚、乳香一小塊,麵裹,煨至焦黃,同麵一起研細。每服二錢,米湯送下。日服二次。7.脾痛脹滿。用豆蔻仁二個,酒煎服。

益智子

【釋名】 [時珍說]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與龍眼名益智義相同。

【集解】[藏器說]益智子產於昆侖山脈及交界的地方,現在嶺南一帶也有。葉子像蓑荷,有一丈多長。它的根上有小枝,八九寸長,沒有花萼。莖像竹箭,果實從莖心中長出。一枝上生十顆果實,大小像小棗一樣。黑色的核,白色的皮,核小者為好。含之流涎。有的破皮取出核,把外皮加蜜煮粽,辛。晉盧循傳下的劉裕益智粽,就是這樣做的。[時珍說]現在用益智子作調味品,有酒的香味,可以加鹽曝曬,也可做粽子吃。

益智仁 遺精虛漏,小便頻數,益氣安神,補不足,利三焦,調氣。

仁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遺精虛漏,小便頻數,益氣安神,補不足,利三焦,調氣。夜尿多,可取二十四枚子入鹽同煎後服用。治風寒犯胃,和中益氣,令人多唾。治心氣不足,夢遺赤濁,熱傷心悶,吐血、血崩等症。

【發明】 [時珍說]《夷堅誌》裏講,蘇州進士陸迎,忽吐血不止,氣促抽風,狂躁直視,至夜深,想從窗戶跳出去,持續兩個晚上,用了很多藥都無效。晚上夢見觀音授一秘方,讓他服用益智子,永除病根。夢中記下,後用此方治病,病果然好了。其方是用益智子仁一兩,朱砂二錢,青橘皮五錢,麝香一錢,研為細末。每空腹用燈心湯送服一錢。

【附方】 1.小便頻數。用益智子鹽炒,去鹽、烏藥,等分研末;另用酒煮山藥粉為糊,和藥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2.心虛尿滑、赤白二濁。用益智子仁、白茯苓、白術,等分研末,每服三錢,白開水調下。3.白濁腹滿。用益智仁鹽水浸、炒,厚樸、薑汁炒等分,加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4.腹脹忽瀉。用益智子仁二兩,濃煎飲下。5.婦女崩中。用益智子炒,碾細一錢,米湯加一點鹽衝服。6.口臭。用益智子仁一兩、甘草二錢,共碾成粉,常舐含口中。7.漏胎下血。用益智仁半兩、縮砂仁一兩,共研末。每服三錢,空心服,白開水送下。一日服二次。

蓽茇(bì bá)

【釋名】 也稱蓽撥。

【集解】 [恭說]蓽茇生於波斯國。叢生,莖葉像蒟醬,果實緊細,味道比蒟醬辛辣。胡人用它來作調料。現在中原一帶的人也拿來作燒肉食的香料。[頌說]如今嶺南也有蓽茇,多數生長在竹林中。正月發苗叢生,高有三四尺,莖像箸。葉子青色圓形像蕺菜,寬二三寸像桑葉,表麵光滑厚實。三月開花,花為白色。七月結指頭大小的子,長二寸多,青黑色像葚子。九月收來曬幹。南方人喜歡它的辛香味,有的吃生葉子。若是從波斯國運來的味道更辛香。

【氣味】 辛,大溫,無毒。

【主治】 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和胸腹脹痛。治霍亂冷氣、心痛血氣、水瀉虛痢、嘔吐反酸、產後泄痢,與阿魏合用更好。和訶子、人參、桂心、幹薑,治髒腑虛冷腸鳴,又治頭痛、鼻塞、牙痛。

蓽茇

〔主治〕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和胸腹脹痛。治霍亂冷氣、心痛血氣、水瀉虛痢、嘔吐反酸、產後泄痢,又治頭痛、鼻塞、牙痛。

【發明】 [頌說]唐太宗因腹瀉久治不愈,用名醫湯藥也不見效,於是下詔書征求秘方。有一個衛士把黃牛乳煎蓽茇進獻給唐太宗,用後果然效果顯著。劉禹錫也遇到這種情況,後來多次在虛冷病者身上試驗,果然見效。

蓽勃沒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五勞七傷,冷氣嘔吐,心腹脹滿,食不消化,陰疝,痃癖,婦人宮寒不孕。治腰腎冷,除血氣。

【附方】 1.冷痰惡心。用蓽茇一兩研細,每服半錢,飯前服,米湯送下。2.暴泄身冷。用蓽茇、肉桂各二錢半,高良薑、幹薑各三錢半,共研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3.胃冷口酸。用蓽茇半兩、厚樸薑汁浸炙一兩,共研末,加熱鯽魚肉,搗和成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米湯送下。4.瘴氣成塊,在腹不散。用蓽茇一兩、大黃一兩,生用,共研末。加麝香少許,以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冷酒送下。5.婦女月經不調,下血無定時。用蓽茇鹽炒、蒲黃炒,等分研末,加煉蜜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6.偏頭風痛。令病人口含溫水,在頭痛的一側。用鼻孔吸入少許蓽茇末,效果明顯。7.風蟲牙痛。用蓽茇末擦牙,煎蒼耳湯漱口,去涎。又一方:蓽茇、胡椒,等分研末,化蠟調末成丸子,如麻子大。用時取一丸,塞孔中。立止。

肉豆蔻

【釋名】也稱肉果、迦拘勒。

【集解】 [頌說]嶺南人家多有栽種肉豆蔻。春生苗,夏抽莖開花,結實似豆蔻,六七月便可采用。[時珍說]肉豆蔻雖然花、實極似草豆蔻,但皮肉之顆粒不同。顆外有皺紋,內有斑紋,如檳榔紋。最易生蛀蟲,隻有烘幹密封,可以稍做保存。

實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溫中,消食止瀉,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嘔沫冷氣,小兒乳霍。調中下氣,開胃,解酒毒,消皮外絡下氣。治宿食痰飲,止小兒吐逆,產婦不下乳,腹痛。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虛瀉赤白痢,研末煮粥服。暖脾胃,固大腸。

肉豆蔻

實〔主治〕消食止瀉,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嘔沫冷氣,小兒乳霍。

肉豆蔻〔主治〕消食止瀉,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嘔沫冷氣,小兒乳霍。

【附方】 1.暖胃除痰,進食消食。肉豆蔻二個,半夏、薑汁炒五錢,木香二錢半,研末,蒸餅,製丸芥子大,每次飯後以津液下五丸。2.霍亂吐利。肉豆蔻研末,薑湯服一錢。3.久瀉不止。肉豆蔻煨一兩,木香二錢半,研末,和棗肉製丸,米湯服四五十丸。4.老人虛瀉。肉豆蔻三錢,麵裹,煨熟,去麵,研末,陳米粉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米湯下。5.小兒泄瀉。肉豆蔻五錢,乳香二錢半,生薑五片,同炒成黑色,去薑,研為膏,製丸綠豆大。適量,米湯服。6.脾瀉氣痢。豆蔻一顆,米醋調麵裹,煨至焦黃,和麵研末,又以陳米炒焦黃,研末和勻。每次三錢煎服。早晚各一次。7.冷痢腹痛,不能飲食。肉豆蔻一兩去皮,醋和麵裹,煨黃,搗末。每服一錢,粥飲調下。

薑黃

【釋名】 也稱寶鼎香。

【集解】 [藏器說]真正的薑黃,是種植三年以上老薑,能生花。花在根際。[頌說]今江、廣、蜀地多有薑黃。葉青綠,長一二尺許,闊三四寸,有斜紋如紅蕉葉而小。花紅白色,至中秋時逐漸凋枯。春末始生,先生花,次生葉,不結實。根盤曲黃色,類似生薑而圓,有節。

根 【氣味】 辛、苦,大寒,無毒。

【主治】 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治癥瘕血塊,通月經,治撲損瘀血,止暴風痛冷氣,下食。祛邪辟惡,治氣脹,產後敗血攻心。治風痹臂痛。

【附方】 1.心痛難忍。用薑黃一兩、桂三兩,共研末,每服一錢,醋湯送下。2.胎寒腹痛(嬰兒啼哭吐乳,大便瀉青,狀如驚搐,出冷汗)。用薑黃一錢,沒藥、木香、乳香各二錢,共研末,加蜜調成丸,如芡子大。每服一丸,釣藤煎湯化下。3.產後血痛(腹內有血塊)。用薑黃、桂心,等分研末,酒衝服一匙,血下盡後即愈。 4.瘡癬初發。用薑黃研末擦上,效果很好。

薑黃

根〔主治〕心腹結積,下氣破血,除風熱,消腫癰。

補骨脂

【 釋名 】 也稱破故紙、婆固脂、胡韭子。

【集解】 [頌說]嶺外的山地間多有補骨脂,四川合州也有。其莖高三四尺,葉小似薄荷,花微紫色,果實如麻子,形狀圓扁而黑,九月可采用。

子【氣味】 辛,大溫,無毒。

【主治】 五勞七傷,風虛冷,骨髓傷敗,腎冷精流,及婦人血氣墮胎。男子腰疼,膝冷囊濕,逐諸冷痹頑,止小便,腹中冷。興陽事,明耳目。治腎瀉,通命門,暖丹田,斂精神。

補骨脂〔主治〕五勞七傷,風虛冷,骨髓傷敗,婦人血氣墮胎。男子腰疼,膝冷囊濕,止小便。

【附方】 1.補骨脂丸,治療元陽衰損,腳手沉重,夜多盜汗。用補骨脂四兩炒香,菟絲子四兩酒蒸,胡桃肉一兩去皮,乳香、沒藥、沉香各二錢半研細,加煉蜜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鹽湯或溫酒送下。自夏至起,到冬至止。每天服一次。2.男女虛勞。男女五勞七傷,下元久冷,一切風病,四肢疼痛。用補骨脂一斤,酒浸一夜,曬幹,加黑芝麻一升炒,等麻子炸聲絕後,簸去麻子,隻取補骨脂研末,以醋煮麵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鹽湯送下。3.腎虛腰痛。補骨脂一兩,炒為末。溫酒服三錢。或加木香一錢亦佳。又一方:補骨脂(酒浸,炒)一斤,杜仲(去皮,薑汁浸,炒)一斤,胡桃肉去皮二十個,共研末,以蒜搗膏一兩,和各藥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送空心服下。婦女用淡醋湯送下。常服本方可壯筋骨,活血脈,烏須發,益顏色。4.妊娠腰痛。用補骨脂二兩,炒香後研成末。先嚼胡桃肉半個,然後用溫酒調服藥末二錢。5.定心補腎。炒過的補骨脂二兩、白茯苓一兩,共研末;另取沒藥五錢,酒浸後煮化,和藥末捏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開水送下。故紙補腎,茯苓補心,沒藥養血,三者既壯,自然身安。6.精氣不固。用補骨脂、青鹽等分,同炒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7.小便頻數,腎氣虛寒。用補骨脂十兩酒蒸過、茴香十兩鹽炒過,共研末,加酒,糊做成丸子,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鹽酒送下,或熟米、豬腎和藥煨吃亦可。8.小兒遺尿。用補骨脂炒過研末,每夜用開水衝服五分。9.陰莖不痿,精常流出,痛如針刺。用補骨脂、韭子各一兩,共研末,每取三錢,加水二碗,煎至六成服下。日服三次,直至病愈。10.脾腎虛瀉。炒過的補骨脂半斤、肉豆蔻生用四兩,共研末,加棗肉膏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心服,米湯送服。又一方:照上方,加木香二兩。11.水瀉久痢。用補骨脂炒一兩,粟殼炙四兩,共研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薑棗煎汁送下。12.牙痛日久。用補骨脂二兩、青鹽半兩,炒過研細擦痛處。13.打墜腰痛。瘀血凝滯。用補骨脂炒、茴香炒、辣桂,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熱酒送下。

鬱金

【釋名】也稱馬蒁。

【集解】 [恭說]鬱金生於蜀地及西戎。苗似薑黃,花白質紅,根黃赤。[頌說]今兩廣、江西州郡都有。[時珍說]鬱金有二種:鬱金香是用花,見鬱金香本條;鬱金是用根。苗如薑,根大小如指頭,長者寸許。形如蟬腹,外黃內赤。

根 【氣味】 辛、苦,寒,無毒。

【主治】 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單用,治女人宿血氣心痛,冷氣結聚,溫醋抹服。治涼心。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痛。治血氣心腹痛,產後敗血衝心,失心癲狂蠱毒。

鬱金

鬱金〔主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附方】 1.癲狂症。用鬱金七兩、明礬三兩,共研末,加薄糊同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開水送下。2.痘毒攻心。用鬱金一枚、甘草二錢半,加水半碗煮幹,去甘草,將鬱金切片焙幹,研末,加龍腦香炒半錢。每服一錢,以生豬血五七滴和新汲水調下。二服後毒氣從手足心發出,如癰狀,病乃痊愈。3.厥心氣痛。和鬱金、附子、幹薑,等分研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男用酒,女用醋送下。4.產後心痛。用鬱金燒存性研細,取二錢,以米醋調灌,能轉危為安。5.鼻血、吐血。用鬱金研細,水服二錢。不愈。再服一次。6.陽毒下血,熱氣入骨,痛不可忍。用鬱金五個,牛黃一個如皂莢子大,做成散劑,每服用醋漿水一碗煎三沸後,待溫把藥送下。7.尿血不定。用鬱金一兩、蔥白一把,加水一碗煎成三合,溫服。日服三次。8.風痰壅滯。用鬱金一分、藜蘆十分,共研末。每取少許,溫漿水調下。同時,以漿水一碗,漱口吐涎。9.痔瘡腫痛。用鬱金研細,加水調勻搽患處。

蓬莪荗(péng é shù)

【釋名】 蒁藥。

【集解】 [誌說]蓬莪荗生於西戎及廣南各個州。葉似蓑荷,子似葚,荗在根下並生,一好一惡,惡者有毒。西戎人取來後,先給羊吃,羊不吃的話就丟棄掉。

根 【修治】 [時珍說]今人多以醋炒或煮熟入藥,取其引入血分也。

【氣味】 苦、辛,溫,無毒。

【主治】 心腹痛,霍亂冷氣,吐酸水,解毒食飲不消,酒研服之。又療婦人血氣結積。治一切氣,開胃消食,通月經,消瘀血止撲損痛下血,及內損惡血。通肝經聚血。

【發明】 [頌說]蓬莪荗,古方中不見有人用。今醫家治積聚諸為最要之藥。與荊三棱同用效果較好,婦人藥中亦多使。

蓬莪荗

【附方】 1.一切冷氣,搶心切痛,發即欲死。久患心腹痛時發者,此可絕根。蓬莪荗二兩醋煮,木香一兩煨,為末。每服半錢,淡醋湯下。2.婦人血氣,遊走作痛,及腰痛。蓬莪荗、幹漆二兩,為末,酒服二錢。腰痛核桃酒下。3.小兒氣痛。蓬莪荗炮熟為末。熱酒服一大錢。4.上氣喘急。蓬莪荗五錢,酒一盞半,煎八分服。5.氣短不接。治氣不接續,兼治滑泄,及小便熱,王丞相服之有驗。用蓬莪荗一兩,金鈴子去核一兩,為末。入硼砂一錢,煉過研細。每服二錢。溫酒或鹽湯空心服。6.初生吐乳不止。蓬莪荗少許,鹽一綠豆,以乳一合,煎三五沸,去滓,入牛黃兩粟大,服之甚效也。

荊三棱

【釋名】 又稱京三棱、草三棱、雞爪三棱、黑三棱、石三棱。

【集解】 [時珍說]三棱多生於荒廢陂池濕地中。春天叢生,夏秋抽高莖,莖端複生數葉,開花六七枝,花皆細碎成穗,黃紫色,中有細子。其葉莖花實俱有三棱,並與香附苗葉花實一樣,但長且大。其莖光滑三棱,如棕之葉莖。莖中有白穰,剖之織物,柔韌如藤。

根 【修治】 [元素說]入用須炮熟。[時珍說]消積須用醋浸一日,炒或煮熟焙幹,入藥乃良。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積聚結塊,產後惡血血結,通月水,墮胎,止痛利氣。治氣脹,破積氣,消撲損瘀血,婦人血脈不調,心腹痛,產後腹痛血暈。心膈痛,飲食不消。通肝經積血,治瘡腫堅硬,下乳汁。

【發明】 [時珍說]三棱能破氣散結,故能治各種病。其功可近於香附而力峻,故難久服。

【附方】 1.小兒氣癖。三棱煮汁作羹粥,與母奶食,日亦以棗許與兒食,小兒新生百日及十歲以下,無問癇熱痃癖等皆理之。秘妙不可具言,大效。2.痞氣胸滿口幹,肌瘦食減,或時壯熱。石三棱、京三棱、雞爪三棱並炮,蓬莪荗三枚,檳榔一枚,青橘皮五十片醋浸去白,陳倉米一合醋浸淘過,巴豆五十個去皮,同青皮、倉米炒幹,去豆為末,糊丸綠豆大。每次飲下三丸,日一服。3.反胃惡心,藥食不下。京三棱炮一兩半,丁香三分,為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乳汁不下:京三棱三個,水二碗,煎汁一碗洗奶,取汁出為度,極妙。

香附子(莎(suō)草)

【釋名】 也稱雀頭香、草附子、水香棱、水巴戟、水莎、侯莎、莎結、夫須、續根草、地毛。[時珍說]別錄隻說莎草,不提用苗用根。後世的人都用它的根,稱其為香附子,而不知莎草這個名字。其草可為笠及雨衣,疏而不沾,故字從草從沙。亦作蓑字,因其為衣下垂緌,如孝子衰衣之狀,故又從衰。

【集解】 [別錄說]莎草生田野,二月、八月采。[弘景說]方藥不複用,古人寫詩多用,但無人認識。[恭說]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頭香,到處都有,莖葉都似三棱,合和香用。[頌說]苗葉如薤而瘦,根如箸頭大。《唐玄宗天寶單方圖》所載水香棱功用、形狀與此相類。[時珍說]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棱。五六月中抽一莖,三棱中空,莖端複出數葉。開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細子。其根有須,須下結子一二枚,子上有細黑毛,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

【氣味】 甘,微寒,無毒。

根 【主治】 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眉。治心中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氣妨,常日憂愁不樂,兼心忪者。治一切氣,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氣。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鬱,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癰疽瘡瘍,吐血下血尿血,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後百病。

苗、花 【主治】 治丈夫心肺中虛風及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時有氣妨,皮膚瘙癢癮疹,飲食不多,日漸瘦損,常有憂愁心忪少氣等證。並收苗花二十餘斤銼細,以水二石五鬥,煮一石五鬥,斛中浸浴,令汗出五六度,其瘙癢即止。四時常用,癮疹風永除。煎飲散氣鬱,利胸膈,降痰熱。

香附子(莎草)

苗、花〔主治〕治丈夫心肺中虛風及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時有氣妨,皮膚瘙癢癮疹,飲食不多,日漸瘦損,常有憂愁心忪少氣等證。利胸膈,降痰熱。

根〔主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眉。治心中客熱,常日憂愁不樂,兼心忪者。

【發明】 [好古說]香附治膀胱兩脅氣妨,心忪少氣,能益氣,為血中之氣藥。本草不言治崩漏,而方中用它治崩漏,因為它能益氣止血。又能逐去瘀血,是推陳。正如巴豆治大便不通而又止泄瀉同義。又說:香附為陽中之陰,血中之氣藥,凡氣鬱血氣必用之。炒黑能止血治崩漏,為婦人之仙藥。多服也能走氣。[時珍說]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是足厥陰肝、手少陽三焦氣分主藥,且兼通十二經氣分。生服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用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炒黑則止血,得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薑汁炒則化痰飲。得參、術則補氣,得歸、苄則補血,得木香則疏滯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川芎、蒼術則總解諸鬱,得梔子、黃連則能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厚樸、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解散邪氣,得三棱、莪荗則消磨積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它就是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

【附方】 1.未老先衰。用香附子一斤,水浸一夜,取出,擦去毛,炒黃,加茯神去皮四兩,共研末,以煉蜜調末為丸,如彈子大。每晨服一丸,降氣湯送下。降氣湯是用香附子如上法處理半兩、茯神二兩、炙甘草一兩半,合煎而成。除了治未老先衰之外,還能治胸痞、拒食、虛冷遺精等症。2.偏正頭痛,熱氣上攻,頭目昏眩。單用香附子一味,經過去皮、煮、搗、曬、焙之後,研細末,加煉蜜調成丸子,如彈丸大。每服一丸,水一碗,煎藥至八成服下,婦女用醋湯煎服。3.一切氣疾,胸腹脹滿、惡心、氣逆、翻酸、煩悶等。用香附子一斤、縮砂仁八兩、甘草炙四兩,共研末,鹽開水送服。或研成粗末煎服亦可。4.心腹諸痛。香附子去毛,焙二十兩,烏藥十兩、甘草炒一兩,共研末。每服二錢,鹽湯送下。5.心脾氣痛(胸膛軟處有一點作痛,俗稱心氣痛,實乃胃脘有滯所致,或起因於氣,或起因於寒)。用香附子醋浸,略炒,研末;另用高良薑酒洗七次,略炒,也研末。兩個分別收存,治病時,起因於寒者,薑二錢、附一錢;起因於氣者,附二錢、薑一錢;起因於氣與寒者,薑、附等分。三種情況都以熱米湯加一匙薑汁和一小撮鹽把藥送下。服藥七八次後,病根可除。6.心腹諸痛,心氣痛、腹痛、小腹痛、血氣痛等。用香附子二兩、艾葉半兩,在醋湯中蒸煮熟,去艾葉,炒香附子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開水送下。7.氣虛浮腫。用香附子去皮,加醋煮幹,焙研末。以醋糊調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常服,可使腫水從小便排出。又一方:香附子一斤,在童便中浸三日,取出,焙幹研細,加糊為丸。每服四五十丸,米湯送下。日服二次。8.疝脹氣痛。用香附末二錢,空心服,以海藻一錢,煎酒空心服下,並食海藻。9.婦人諸病。用大香附子擦去毛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醇酒浸,一份醇醋浸,一份鹽水浸,一份童便浸。幾日後,取出香附子,洗淨,曬幹,搗爛,微焙為末,加醋煮麵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酒送下。瘦人,加澤蘭、赤茯苓末二兩;氣虛,加四君子料;血虛,加四物料。10.赤白帶下、血崩不止。用香附子去毛炒焦,研末,熱酒衝二錢,立愈。已昏迷者,服三錢,米湯送下。11.安胎順氣。香附子炒後研細,濃煎紫蘇湯送服一二錢。加砂仁亦可。12.妊娠惡阻,胎氣不安,氣不升降,嘔吐酸水,起坐不便,飲食不進。用香附子二兩,藿香葉、甘草各二錢,共研細。每服二錢,開水加鹽送下。13.臨產順胎,懷胎九月或十月時服此。香附子四兩、縮砂仁炒三兩、甘草炙一兩,共研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14.產後狂言,血暈,煩渴不止。用生香附子去毛研細。每服二錢,薑、棗煎湯送下。15.氣鬱吐血。用童便調香附末二錢服。又一方:香附子一兩、白茯苓半兩,共研末。每服二錢,陳粟米湯送下。16.肺破咯血。用香附子一錢,研細,米湯送服。日服二次。17.小便尿血。用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分別另煎湯。先服香附湯在口,後服地榆湯至盡。未見效,可照此再服。18.諸般下血症狀。用香附子浸童便中一天,取出搗碎,醋拌,焙幹,研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又一方:香附子以醋酒各半煮熟,焙研末,加黃秫米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湯送下。日服二次。又一方:香附子末二錢,加百草霜、麝香各少許同服,見效很快。19.老小脫肛。用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研末。每取一匙,加水一碗,煎沸十多次後,淋洗患處。20.氣鬱頭痛。用香附炒四兩、川芎?二兩,共研末。每服二錢,茶湯調下。常服可防頭痛,又可明目。21.肝虛目痛。用香附子一兩、夏枯草半兩,共研末。每服—錢,茶湯送下。22.突然耳聾。用香附子瓦炒研末,早晚各服二錢,蘿卜子煎湯送下。藥忌鐵器。23.諸般牙痛。用香附子、艾葉煎湯漱口,同時用香附子末擦牙。又一方:香附子炒存性三兩,青鹽、生薑各半兩,共研末,每日擦牙。24.蜈蚣咬傷。嚼香附塗搽,立刻見效。

瑞香

【集解】 [時珍說]南方各州郡的山裏都產瑞香。它的枝幹婆娑,柔條葉厚,四季青而茂盛。冬天和春天交替的時候,開成簇的花,有三四分長,像丁香的形狀,有黃、白、紫三種顏色。《格古論》中記載:瑞香三四尺高,有多種品類,有像枇杷葉的,有像梅葉的,有像柯葉的,有像毯子的,有攣枝的。但其中,隻有攣枝的花紫而香味濃烈,葉像枇杷葉的能結果。瑞香最早出產於廬山,到宋朝,人們開始在家中栽植,之後才著名於世。攣枝,是指其枝節攣曲,像折斷過的樣子,它的根綿軟而有香氣。

瑞香

根【氣味】 甘、鹹,無毒。

【主治】 治急喉風,用開白花的一種研水灌服。

艾納香

【集解】 [誌說]《廣誌》中講:艾納出於西戎國,似細艾。又有鬆樹皮上綠衣,也叫艾納,可以和合諸香,燒它能聚其煙,青白不散,而與此不同。

【氣味】 甘,溫、平,無毒。

【主治】 惡氣殺蟲,主腹冷泄痢。傷寒五泄,心腹注氣,燒之辟瘟疫,治癬辟蛇。

澤蘭

【釋名】 也稱水香、都梁香、虎蘭、虎蒲、龍棗、孩兒菊、風藥。根名地筍。

【集解】 [弘景說]澤蘭生長在各個地方,大多長於潮濕之地。葉子微有香味,可以煎油及做浴水,人們家裏多有種植。莖方節為紫色。葉子像蘭草但不很香。根名為地筍,產婦可以當作蔬菜吃。

葉【氣味】 苦,微溫,無毒。

【主治】 通九竅,利關節,養血氣,消腹部腫塊,通小腸,長肌肉,破除瘀血。治金瘡,癰腫膿瘡,產後腹痛,產後血氣衰冷和積勞瘦弱。婦人產前產後百病。另可治鼻血、吐血、頭目風痛、婦人勞瘦、男人臉黃。

地筍 【氣味】 甘、辛,溫,無毒。

【主治】 地筍主利九竅,通血脈。排膿治血,止鼻血吐血,產後心腹疼痛。產婦可以當作蔬菜吃,效果很好。

子 【主治】 治婦人三十六種疾病。

【附方】 1.產後水腫,血虛浮腫。用澤蘭、防己,等分研末。每服二錢,醋酒送下。2.小兒蓐瘡。由大人嚼澤蘭心把瘡周圍封起來,效果顯著。3.瘡腫初起。把澤蘭搗爛封住,效果顯著。4.產後陰翻(產後陰戶燥熱,變成翻花狀)。用澤蘭四兩,煎湯熏洗。二三次後,再加枯礬一起煎洗。

茉莉

【釋名】 又叫柰花。

【集解】[時珍說]茉莉最早生長在波斯,後來移植到南海,現在滇、廣兩地的人,都植苗移栽。茉莉怕寒,不宜在中原種植。它莖弱枝繁,綠尖團,初夏時開白色的小花朵,花瓣重疊而沒有花蕊,秋天過後花謝而不結果。它的花都在夜晚開出,芳香怡人,女人用為首飾,或用來做麵脂,也可以熏茶,或蒸取液汁代薔薇水。素馨和指甲花與它都屬同類。

花 【氣味】 辛,熱,無毒。

【主治】 蒸油取液,做麵脂和頭油,長發、潤燥、香肌,也可加入茗飲之中。

茉莉

根 【氣味】 熱,有毒。

【主治】 用酒磨些許服用,則昏迷一日者能醒,二寸則二日者能醒。凡跌損骨節、脫臼接骨的,用了則不知痛。

馬蘭

【釋名】也稱紫菊。

【集解】 [時珍說]湖澤潮濕的地方多有生長馬蘭。二月份開始長苗,莖為紅色,根為白色,長葉子有刻齒狀,形狀像澤蘭但不香。南方人多采摘來曬幹作為蔬菜。到了夏天就可高達二三尺,開紫花,花謝後有細子。

根、葉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破宿血,養新血,止鼻衄、吐血、外傷、便血、瘧疾,解飲酒過多引起的黃疸及各種菌毒、蠱毒。生搗為末,治蛇咬傷。另可治各種瘧及腹中急痛,痔瘡。

【發明】 [時珍說]馬蘭,辛,平,能入陽明血分,故能治血,與澤蘭功效同等。如今人們用來治療痔漏,據說效果顯著。春夏取新鮮的,秋冬取幹的,不用鹽醋,白水煮來吃,並且喝其汁。或用酒煮焙研,糊丸,用米湯送服,天天服用。外用則用它來煎水,放少許鹽,天天熏洗患處。《醫學集成》裏講,治痔瘡,可用馬蘭根搗爛敷患處,看見肉長平了,立即取下它,稍一遲緩,恐怕肉會多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