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八卷 草部(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釋名】又稱離婁、掘據。白者名草?茹。

【集解】 [別錄說]?茹生代郡川穀。五月采根陰幹。黑頭的較好。[普說]草高四五尺,葉圓黃,四四相當。四月華,五月實黑。根黃,有汁亦黃色。三月采葉,四月、五月采根。[弘景說]今第一出高麗,色黃。初斷時汁出凝黑如漆,故雲漆頭。次出近道,名草?茹,色白,皆燒鐵爍頭令黑,以當漆,非真也。

根 【氣味】 辛,寒,有小毒。

【主治】 蝕惡肉敗瘡死肌,殺疥蟲,排膿惡血,除大風熱氣,善忘不寐。去熱痹,破癥瘕,除息肉。

【發明】 [宗奭說]治馬疥尤善,服食方用至少。

【附方】 1.傷寒咽痛,毒攻作腫。真?茹爪甲大,納口中,嚼汁咽之。當微覺異為佳。2.疥瘡瘙癢。?茹末,入輕粉,香油調敷之。

澤漆

【釋名】 又稱漆莖、貓兒眼睛草、綠葉綠花草、五鳳草。

【集解】 [別錄說]澤漆,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澤。三月三日、七月七日,采莖葉陰幹。[時珍說]陶氏、《別錄》都說澤漆是大戟苗,日華子又說是大戟花,其苗可食。然而大戟苗泄人,不可為菜。今考《土宿本草》及《寶藏論》諸書,都說澤漆是貓兒眼睛草,一名綠葉綠花草,一名五風草。江湖原澤平陸多有。春生苗,一棵分枝成叢,柔莖如馬齒莧,綠葉如苜蓿葉,葉圓而黃綠,頗似貓眼,故名貓兒眼。莖頭凡五葉中分,中抽小莖五枝,每枝開細花青綠色,複有小葉承之,齊整如一,故又名五鳳草、綠葉綠花草。掐莖有白汁黏人,其根白色有硬骨。或以此為大戟苗者,是錯誤的。五月采汁,煮雄黃,伏鍾乳,結草砂。據此,則澤漆是貓兒眼睛草,並非大戟苗。如今藥方中用其治水蠱、腳氣有效。尤與《神農》本文相合。自漢人集《別錄》,誤以為大戟苗,故諸家傳襲下來。用的時候宜警慎。

莖、葉【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麵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利大小腸,明目輕身。止瘧疾,消痰退熱。

【發明】 [時珍說]澤漆利水,功類大戟,故人們見其莖有白汁,遂誤以為大戟。然大戟根苗皆有毒泄人,而澤漆根硬不可用,苗亦無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陰氣。

澤漆

【附方】 1.肺咳上氣脈沉者,澤漆湯主之。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五升,去滓。入半夏半升,紫參、白前、生薑各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心各三兩,煎取五升。每服五合,日三服。2.水氣蠱病。生鮮貓眼睛草,曬幹為末,棗肉丸彈子大。每服二丸,白湯化下,日二服。覺腹中暖,小便利,為度。3.腳氣赤腫,行步腳痛。貓兒眼睛草、鷺鷥藤、蜂窠等分。每服一兩,水五碗,煎三碗,熏洗之。4.牙齒疼痛。貓兒眼睛草一把,研爛,湯泡取汁,含漱吐涎。5.癬瘡有蟲。貓兒眼睛草,曬幹為末,香油調搽之。

大戟(jǐ)

【釋名】也稱邛钜、下馬仙。

【集解】[時珍說]大戟生於平澤。直莖高二三尺,中空,折斷有白膠漿。葉長狹如柳葉而不團,梢葉密攢向上。杭州紫大戟為上,江南土大戟次。

【修治】 [時珍說]去骨,曬幹用。

根 【氣味】 苦,寒,有小毒。

【主治】 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便。瀉毒藥,泄天行黃病溫瘧,破癥結。下惡血癖塊,腹內雷鳴,通月水,墮胎孕。治癮疹風,及風毒腳腫,並煮水,每日熱淋。

【發明】 [時珍說]痰涎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於心,則迷竅而成癲癇,妄言妄見;入於肺,則塞竅而成咳唾稠黏,喘急背冷;入於肝,則留伏蓄聚,成脅痛幹嘔,寒熱往來;入於經絡,則麻痹疼痛;入於筋骨,則頸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隱痛。痰之本,是水、濕。得氣與火,則凝滯為痰、飲、涎、涕、癖。大戟能泄髒腑水濕,甘遂能行經隧水濕,白芥子能散皮裏膜外痰氣,隻有善用者,能收到奇特功效。

【附方】 1.水腫喘急。用大戟炒二兩、幹薑炮半兩,共研末,每服三錢,薑湯送下。以大小便通暢為度。2.水病腫滿。用大戟、當歸、橘皮各一兩,切碎,加水二升,煮取七合,一次服下。病重者,再服一次可愈。病愈後,一年之內須慎飲食,不吃刺激性大的東西。3.水腫腹大,遍身浮腫。用棗一鬥,放鍋內,上麵蓋著大戟的根、苗,不加蓋煮熟,隨時取棗吃下,棗盡病愈。又一方:大戟、白牽牛、木香,等分研末。每取一錢,納入剖開的豬腎中,用濕紙包好煨熟,空心吃下。4.牙齒疼痛。把大戟放口中齒痛處,咬定。止痛效果好。

甘遂(suí)

【釋名】也稱甘槁、陵槁、陵澤、甘澤、重澤、苦澤、白澤、主田、鬼醜。

【集解】 [別錄說]甘遂生於中山川穀。二月采根,陰幹。[頌說]今陝西、江東也有。苗似澤漆,莖短小而葉有汁,根皮赤肉白,似連珠,如指頭般大。

根 【修治】 [時珍說]今人多以麵裹煨熟用,以去其毒。

【氣味】 苦,寒,有毒。

【主治】 大腹疝瘕,腹滿,麵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穀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能瀉十二種水疾,去痰水。瀉腎經及隧道水濕,腳氣,陰囊腫墜,痰迷癲癇,噎膈痞塞。

【發明】 [元素說]苦氣寒,苦性泄,寒勝熱,直達水氣所結之處,為泄水之聖藥。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張仲景“大陷胸湯”用了它。但有毒,不可輕用。[時珍說]腎主水,凝則為痰飲,溢則為腫脹。甘遂能泄腎經濕氣,為治痰之本。

【附方】 1.水腫腹滿。用甘遂炒二錢二分、黑牽牛一兩半,共研末,煎為水劑,隨時服用。2.身麵洪腫。用甘遂二錢半,生研末,放入豬腎中,外包濕紙煨熟吃下。每日吃一次至四五次。如覺腹鳴,小便亦通暢,見效快。3.腎水流注,腿膝攣急,四肢腫痛。用上方加木香四錢,每用二錢,煨熟,溫酒嚼下。瀉下黃水為驗。4.大小便不通。用甘遂五錢半生半炒、胭脂坯子十文,共研勻。每服一錢,加白麵四兩,和水做成麵片,煮熟淡食。待大小便通暢後,再服平胃散加熟附子,每取二錢煎服。5.水腫氣喘。用甘遂、大戟各一兩,慢火炙後,共研末。每取二三分,加水半碗,煎開幾次,待溫服下。6.腳氣腫痛。用甘遂半兩,木鱉子仁四個,共研末。每取四錢,放入豬腎中,濕紙包好煨熟,空心吃,米湯送下。7.疝氣偏腫。用甘遂、茴香,等分研末。每服二錢,酒送下。8.痞證,發熱、盜汗、胸背疼痛。用甘遂包在麵中,放漿水內煮十沸,去麵。把甘遂在微火上炒黃,研末。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每服一錢,臥時服,冷蜜水送服。忌油膩魚肉。9.消渴引飲。用甘遂麩炒半兩、黃連一兩,共研細,加蒸餅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湯送下。忌甘草。10.癲癇心風。用甘遂二錢,研末,放在豬心裏。縛緊,紙裹,煨熟。取藥出,加辰砂末一錢,分成四份。每服一份,將用過的豬心煎湯調下。以大便下惡物為效,否則須再次服藥。11.小兒風熱喘促,悶亂不安。用甘遂包麵中,煮過一錢半,辰砂水飛二錢半,輕粉少許,共研末。服時,先取少許漿水,滴入一點油,然後放藥末二三分在油上。等藥下沉,去漿灌服。麻木疼痛:用甘遂二兩、蓖麻子仁四兩、樟腦一兩,共搗做餅,貼患處。12.耳卒聾閉。用甘遂半寸,棉裹插耳內,口中嚼少許甘草。

續隨子

【釋名】 又稱千金子、千兩金、菩薩豆、拒冬、聯步。

【集解】 [誌說]續隨子生蜀郡,處處亦有之。苗如大戟。[時珍說]莖中亦有白汁,可結水銀。

【修治】 [時珍說]凡用去殼,取色白者,以紙包,壓去油,取霜用。

【氣味】 辛,溫,有毒。

【主治】 婦人血結月閉,瘀血癥瘕痃癖,心腹痛,冷氣脹滿,利大小腸,下惡滯物。積聚痰飲,不下食,嘔逆,及腹內諸疾。研碎酒服,不過三顆,當下惡物。宣一切宿滯,治肺氣水氣,日服十粒。瀉多,以酸漿水或薄醋粥吃,即止。又塗疥癬瘡。

【發明】 [頌說]續隨下水最速,然有毒損人,不可過多。[時珍說]續隨與大戟、澤漆、甘遂莖葉相似,主療亦相似,其功皆長於利水。唯在用之得法,亦皆要藥也。

【附方】 1.小便不通,臍腹脹痛不可忍,諸藥不效者,不過再服。用續隨子去皮一兩,鉛丹半兩,同少蜜搗作團,瓶盛埋陰處,臘月至春末取出,研,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木通湯下,化破尤妙。病急亦可旋合。2.水氣腫脹。續隨子一兩,去殼研,壓去油,重研,分作七服。每治一人用一服,丈夫生餅子酒下,婦人荊芥湯下,五更服之,當下痢,至曉自止。後以厚樸湯補之。頻吃益善。忌鹽、醋一百日,乃不複作。3.陽水腫脹。續隨子炒去油二兩,大黃一兩,為末,酒水丸綠豆大。每白湯下五十丸,以去久積糟粕。4.蛇咬腫悶欲死。用重台六分,續隨子仁七粒,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兼唾和少許,塗咬處,立效。

葉及莖中白汁【主治】 剝人麵皮,去汙垢。敷白癜鬁瘍。搗葉,敷蠍蜇立止。

莨菪(làng dàng)

【釋名】 也稱天仙子、橫唐、行唐。

【集解】 [別錄說]莨菪子生於海濱、川穀及雍州。五月采子。[弘景說]今處處都有。子形頗似五味核而極小。

【氣味】 苦,寒,有毒。

【主治】 齒痛出蟲,肉痹拘急。久服輕身,使人健行,走及奔馬,強誌益力,通神見鬼。多食令人狂走。療癲狂風癇,顛倒拘攣。安心定誌,聰明耳目,除邪逐風,變白,主痃癖。取子洗曬,隔日空腹,水下一指撚。勿使子破,破則令人發狂。炒焦研末,治下部脫肛,止冷痢。主蛀牙痛,咬之蟲出。燒熏蟲牙,及洗陰汗。

莨菪

【發明】 [權說]以石灰清煮一伏時,漉出,去芽曝幹,與附子、幹薑、陳橘皮、桂心、厚樸製丸服。去一切冷氣,積年氣痢。不可生服,拾針狂亂。

【附方】 1.突發癲狂。用莨菪三升,研細,酒泡。去渣,煎成濃汁。分三次飲完。如覺頭中似有蟲行,額部及手腳現紅點,即是病快要好的現象。2.風痹厥痛。和莨菪三錢炒,大草烏頭、甘草各半兩,五靈脂一兩,共研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以螺青為衣。每服十丸,男子用菖蒲酒送下,女子用芫花湯送下。3.久咳不止,痰有膿血。用莨菪子五錢,先煮後炒,研細,加酥油如雞子大,大棗七枚,同煎至油盡。取棗日食三枚。又一方:取莨菪子三撮吞服,日服五六次,極驗。4.長期水瀉。用幹棗十個,去核,填入莨菪子,紮定,燒存性。每服一錢,粟米湯送下。5.赤白下痢。用大黃煨半兩、莨菪子炒黑一撮,共研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6.脫肛不收。用莨菪子炒過,研末,敷患處。7.風牙蟲牙。用莨菪子一撮,放在小口瓶內燒煙。以小管引煙入病齒處。又一方:把莨菪子裝入瓶內,熱湯淋藥得氣,吸入口中,藥冷即換。8.風毒咽腫,瘰鬁咽腫,吞水不下。用莨菪子研末,每服兩小匙,水送下。極效。9.乳癰堅硬。用新莨菪子半匙,清水一碗送服。注意不得把藥嚼破。10.跌打損傷。用莨菪子研末,加羊油調塗傷處。

雲實

【釋名】 又稱員實、雲英、天豆、馬豆、羊石子。苗名草雲母、臭草、粘刺。

【集解】 [別錄說]雲實生河間川穀。十月采,曝幹。[普說]莖高四五尺,大葉中空,葉如麻,兩兩相值。六月花,八月、九月實,十月采。[時珍說]此草山原甚多,俗名粘刺。赤莖中空,有刺,高者如蔓。其葉如槐。三月黃花,累然滿枝。莢長三寸許,狀如肥皂莢。內有子五六粒,正如鵲豆,兩頭微尖,有黃黑斑紋,厚殼白仁,咬之極堅,重有腥氣。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腸澼、殺蟲蠱毒,止痛,除寒熱。消渴、治瘧多用。

根 【主治】 骨鯁及咽喉痛,研汁咽之。

蓖麻

【釋名】 [頌說]蓖麻的葉似大麻,子的形狀宛如牛蜱,所以命其名。

【集解】 [時珍說]莖有赤有白,中空。葉大如瓠葉,每葉有五尖。夏秋間椏裏抽出花穗,累累黃色。每枝結實數十顆,上有刺,攢簇如猥毛而軟。凡三四子合成一顆,枯時劈開,狀如巴豆,殼內有子大如豆。

子 【修治】 [時珍說]取蓖麻油法:用蓖麻仁五升搗爛,以水一鬥煮,有沫撇起,待沫盡則止。

【氣味】 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 水癥,水研二十枚服。吐惡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又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屍疰惡氣,榨取油塗。研敷瘡痍疥癩。塗手足心,催生。治瘰鬁,取子炒熟去皮,每臥時嚼服二三枚,漸加至十數枚,效果顯著。主偏風不遂,口眼?斜,失音口噤,頭風耳聾,舌脹喉痹,鼻喘腳氣,毒腫丹瘤,湯火傷,針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腸挺出,開通關竅經絡,能止諸痛,消腫追膿拔毒。

【發明】 [時珍說]蓖麻仁甘辛有毒熱,氣味頗近巴豆,也能利人,故下水氣。其性善走,能開通諸竅經絡,故能治偏風、失音口噤、口目?斜、頭風七竅諸病。

蓖麻

子〔主治〕水腫,吐惡沫。又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主偏風不遂,口眼歪斜,失音口噤,頭風耳聾,舌脹喉痹,鼻喘腳氣,毒腫丹瘤,女人胎衣不下。開通關竅經絡,能止諸痛,消腫追膿拔毒。

【附方】 1.半身不遂,失音不語。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鬥,在銅鍋中煮熟,細細服下。2.口目?斜。用蓖麻子仁搗成膏,左邊斜則貼右,右邊斜則貼左。效果顯著。3.風氣頭痛。用乳香、蓖麻仁等分,搗成餅,貼太陽穴。又一方:蓖麻仁半兩、棗肉十五枚,搗塗紙上,卷成筒子插入鼻中,有清鼻涕流下即愈。4.鼻塞不通。用蓖麻子仁二十粒、大棗去皮一枚,搗勻,棉裹塞鼻中。一天換藥一次。三十天以後,鼻通,嗅覺恢複。5.急性喉痹,牙關咬緊。用蓖麻仁研爛,紙卷作筒,燒出煙,熏吸喉部。6.咽中瘡腫。用蓖麻子仁一枚、樸硝一錢,同研細,新汲水送服,連進二三服,很見效。7.水氣脹滿。用蓖麻子仁研細,加水得三合,清晨一頓服盡,中午有青黃水排出。身體強壯的人,蓖麻子可服五粒。8.腳氣病。用蓖麻子七粒,去殼,研爛,同蘇合香調勻貼足心,痛即止。9.小便不通。用蓖麻仁三粒,研細,包成紙撚,插入尿道,即通。10.一切毒腫。用蓖麻子仁搗爛,敷患處。11.鬁風鼻塌,手指攣曲,指節疼痛。用蓖麻子一兩,去皮,黃連一兩,銼如豆大,同泡在水一升中,幾日後,取蓖麻子一枚劈破,以泡藥的水送服。以後蓖麻子每次可增四五枚。肚子稍瀉,並不礙事。泡藥的水用完後,可添加新水。兩月後,試吃大蒜豬肉。如不發病,即服藥已經收效。如仍發病須繼續服藥。12.臉上雀斑。用蓖麻子仁、密陀僧、硫黃各一錢,共研末。以羊腦髓和勻,每夜敷斑上。13.突然耳聾。用蓖麻子一百個,去殼與大棗十五枚,一起搗爛,稍加人乳,做成錠子。用時取一枚裹棉花中塞耳內。一天換藥一次。以二十日病愈。14.湯火灼傷。用蓖麻子仁、蛤粉,等分研末,湯傷以油調搽,火灼以水調搽。

常山(蜀漆)

【釋名】 也稱恒山、互草、雞屎草、鴨屎草。

【集解】[恭說]常山生山穀間。莖圓有節,高者不過三四尺。葉似茗而狹長,兩兩相當。三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結實青圓,三子為房。草曬幹後,色青白,可用。陰幹則易壞。

常山 【氣味】 苦,寒,有毒。

【主治】 傷寒寒熱,熱發溫瘧,胸中痰結吐逆。療水脹,惡寒,鼠瘺。治諸瘧,吐痰涎,治項下瘤癭。

根〔主治〕傷寒寒熱,胸中痰結吐逆。

蜀漆 【主治】 辛,平,有毒。

【主治】 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疰。療胸中邪結氣,吐去之。治瘴、鬼瘧多時不瘥,溫瘧寒熱,下肥氣。破血,洗去腥。與苦酸同用,導膽邪。

【發明】 [時珍說]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但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用法得宜,神效立見;用失其法,真氣必傷。瘧疾有六經瘧、五髒瘧、痰濕食積瘴疫鬼邪諸瘧,須分清陰陽虛實,不可一概而論。

【附方】 1.截瘧諸湯。用常山三兩、漿水三升,泡一夜,煎取一升。發病前一次服完,能吐為好。又一方:用常山一兩,秫米一百粒,加水六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服。又一方:常山酒煮後曬幹,知母、貝母、草果各一錢半,加水一杯,煎半熟,五更時熱服。藥渣泡酒,發病前取飲。2.截瘧諸丸。用常山一兩,酒一升,泡二三日後,分三次服完:清早一服,過一會兒再服,發病前第三次服。又一方:治久瘧不止。常山一錢半、檳榔一錢、丁香五分、烏梅一個,酒一盞,泡藥一夜,五更時飲下。一服便止,永不發病。截瘧諸丸:常山三兩,研末。加雞蛋白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瓦器內煮熟,取出曬幹收存。每服二十丸,竹葉湯送下,五更一服,天明後一服,發病前一服。數年不愈的瘧疾,服兩劑即愈;一月左右者,隻須一劑。又一方:常山搗成末,取三兩,真丹一兩,加白蜜共搗勻,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病發前服三丸,過一會兒再服三丸,臨發病時又服三丸,酒送下。又一方:常山二兩、黃丹半兩、烏梅連核瓦焙一兩,共研末,加糯米粉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涼酒送下。先一夜一服,天明時一服,午後才進食。又一方:用常山三兩、知母一兩、甘草半兩,共研末,加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發病前服十丸,稍後服七丸,再後服五六丸。又一方:治一切瘧。用常山四兩,炒存性,草果二兩,炒存性,共研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臥時服五十丸,冷酒送下。五更時再服一次。忌鵝羊熱物。又一方:常山八兩,酒浸後先蒸後焙,加檳榔二兩,生研末,加糊做丸,如梧桐子大。如上方服丸子。又一方:常山、檳榔各一兩,生研,加穿山甲的甲片煨焦一兩半,共研末。以糯米粉和末做成丸子,如綠豆大,黃丹為衣。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服法同上。3.牝瘧獨寒。蜀漆、雲母煆三日夜,龍骨各二錢,共研末。每服半錢,臨發病之時早晨一服,發病前再一服,漿水調下。4.牡瘧獨熱。蜀漆一錢半、甘草一錢、麻黃二錢、牡蠣粉二錢,先以水二杯,煎麻黃、蜀漆,去沫,再將其餘各藥倒入同煎至一杯,未發病前溫服,得吐則瘧止。5.妊娠瘧疾。用常山酒蒸、石膏煆各一錢,烏梅炒五分,甘草四分,加水一碗、酒一碗泡一夜,天明時溫服。

藜蘆(lí lú)

【釋名】 也稱山蔥、蔥苒、豐蘆、憨蔥。

【集解】[頌說]今陝西、山南東西州郡都有藜蘆,遼州、均州、解州的最好。三月生苗。葉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車前。莖似蔥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裹莖,似棕皮。有花肉紅色。根似馬腸根,長四五寸,黃白色。二月、三月采根陰幹。

根 【氣味】 辛,寒,有毒。[時珍說]畏蔥白。服之吐,飲蔥湯即止。

【主治】 蠱毒咳逆,泄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不入湯用。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泄痢。吐上膈風涎,暗風癇病,小兒?齁痰疾。治馬疥癬。

【發明】 [時珍說]噦逆用吐藥,亦反胃用吐法去痰之義。吐藥不一:常山吐瘧痰,糖冬瓜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吐風痰。

藜蘆

【附方】 1.諸風痰飲。用藜蘆十分、鬱金一分,共研末。每服二三分,溫漿水一碗送下。2.中風不省,牙關緊閉。用藜蘆一兩,去苗頭,在濃煎的防風湯中泡過,焙幹,切細,炒成微褐色,研末。每服半錢,小兒減半。溫水調藥灌下。以吐風涎為效,未吐再服。又一方:治中風後口吐涎沫,喉中發拉鋸聲:取藜蘆一分、天南星一個去浮皮,挖一小坑,倒入醋少許,在火上烘成黃色,共研末,加生麵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溫酒服下。3.痰瘧積瘧。用藜蘆末半錢,溫齏水調下。引吐為好。又一方:藜蘆、皂莢炙各一兩,巴豆二十五枚,熬黃,研成末,加蜜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空心服一丸,未發病時服一丸,臨發病時又服一丸。4.黃疸腫疾。用藜蘆在火灰中炮過,取出研細。每服小半匙,水送下。數服可愈。5.牙齒疼痛。用藜蘆研末,填入病齒孔中,有特效。但不能吞汁。6.疥癬蟲瘡。用藜蘆末調生油塗搽。

附子

【釋名】 其母稱烏頭。

【集解】 [時珍說]烏頭有兩種:出於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稱之為川烏頭。春末生子,故稱春天采的為烏頭。冬天則生子已成,今人稱之為草烏頭。汁煎為射罔。

【氣味】 辛,溫,大毒。

【主治】 風寒咳逆邪氣,溫中,寒濕腳跛,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腫硬積聚血瘕,金瘡。腰脊風寒,腳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強陰,堅肌骨,又墮胎,為百藥長。溫暖脾胃,除脾濕腎寒,補下焦之陽虛。除髒腑沉寒,三陽厥逆,濕淫腹痛,胃寒蛔動。治經閉,補虛散壅。督脈為病,脊強而厥。治三陰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厥,癲癇,小兒慢驚,風濕麻痹,腫滿腳氣,頭風,腎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噦,反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冷瘡。合蔥涕,塞耳治聾。

烏頭 (即附子母)【主治】 諸風,風痹血痹,半身不遂,除寒冷,溫養髒腑,肝風虛。助陽退陰,功同附子而稍緩。

【發明】 [虞摶說]附子稟賦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複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裏之冷濕。[震亨說]氣虛甚熱,宜少用附子,可用參、芪。胖人多濕,也適宜加少量烏、附以運行經脈。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極效。[時珍說]烏、附為毒藥,非危病不用,補藥中少加引導,其功甚好。

附子

【附方】 1.少陰傷寒,初得二三日,脈微細,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餘二藥,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2.少陰發熱,少陰病初得,反發熱而脈沉。用麻黃去節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細辛二兩,水一鬥。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餘二藥,煮汁成三成,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3.少陰下利,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不惡寒,反而麵赤,或腹痛,或幹嘔,或咽痛。用大附子一個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兩、幹薑三兩,加水三升,煮成一升,分兩次溫服,脈出現即愈。麵赤,加蔥九根;腹痛,加芍藥二兩;幹嘔,加生薑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痢止,而脈不出,加人參二兩。4.中風厥昏,口眼歪斜。用生川烏頭、生附子,都去掉皮臍,各取半兩,生南星一兩,生木香二錢五分。混合,每取五錢,加生薑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5.口眼歪斜,語音蹇澀,步履不正。用川烏頭去皮臍,五靈脂各五兩,共研末,加龍腦、麝香溫酒送下。日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覺手能抬動,腳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頭。6.風寒痹麻。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烏頭末四錢,慢熬適當,下薑汁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錢亦可。7.小兒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烏頭去皮臍一兩、全蠍十個去尾,分作三次服,每服用水一碗、薑七片煎藥飲下。8.小兒囟陷。用烏頭附子生,去皮臍二錢,雄黃八分,共研末。以蔥根搗和做餅貼陷處。9.腳氣腫痛。用黑附子一個生,去皮臍,研末,加生薑汁調成膏塗腫痛處。藥幹再塗,到腫消為止。10.多年頭痛。用川烏頭、天南星,等分研末,蔥汁調塗太陽穴。11.耳鳴不止。用烏頭燒作灰、菖蒲,等分研末,棉花裹著塞耳內。一天換藥兩次。12.牙齒疼痛。用附子一兩燒灰、枯礬一分,共研末,擦牙。又一方:川烏頭、川附子,生研麵糊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次以棉包一丸咬口中。又一方:用炮附子末納牙孔中,痛乃止。虛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黃,附子炮去皮臍各二兩,鹽花三分,共研末,加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13.寒熱瘧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錢者,裹在麵中火煨,然後去麵,加人參、丹砂各一錢,共研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未發病前連進三服。如藥效顯著,則有嘔吐現象或身體有麻木感覺,否則次日須再次服藥。14.水瀉久痢。用川烏頭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黃連湯送下。15.陽虛吐血。用生地黃一斤,搗成汁,加酒少許。另以熟附子一兩半,去皮臍,切成片,放入地黃汁內,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幹,同山藥三兩研末,再以膏調末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16.月經不調。用熟附子去皮、當歸等分。每服三錢,水煎服。17.癰疽腫毒。用川烏頭炒、黃檗炒各一兩,研末唾液調塗患處,留頭。藥幹則以淘米水潤濕。18.疔瘡腫痛。用醋和附子末塗患處。藥幹再塗。19.手足凍裂。用附子去皮,研末,以水、麵調塗,效果顯著。

木藜蘆

【釋名】 又稱黃藜蘆、鹿驪。

【集解】 [時珍說]鹿驪,俚人稱它為黃藜蘆,是小樹。葉如櫻桃葉,狹而長,多皺紋。四月開細黃花。五月結小長子,如小豆大。

【氣味】 苦、辛,溫,有毒。

【主治】 疥癬,殺蟲。

漏籃子

【釋名】 又稱木鱉子、虎掌。

【氣味】 苦、辛,有毒。

【主治】 惡痢冷漏瘡。惡瘡鬁風。

【發明】 [時珍說]按楊士瀛《直指方》中所說:凡漏瘡年久的人,若想恢複他的元氣,當用漏籃子輩,加減用之。如不當用而輕用之,又恐熱氣乘虛變移結核,最後帶來害處。又按《類編》中所說:一人兩足生瘡,臭潰難近。夜宿五夫人祠下,夢神授方:用漏籃子一枚,生研為末,入輕粉少許,井水調塗。依法治之,果愈。蓋此物不堪服餌,隻宜入瘡科也。

【附方】 一切惡痢、雜下及休息痢。用漏籃子一個大者,阿膠、木香、黃連、罌粟殼各半兩,俱炒焦存性,入乳香少許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一歲一丸,米湯送下。

烏頭

【釋名】 也稱烏喙、草烏頭、土附子、奚毒、耿子、毒公、帝秋、金鴉。苗名茛、芨、獨白草、鴛鴦菊。汁煎名射罔。

【集解】 [別錄說]烏頭、烏喙生朗陵山穀。正月、二月采,陰幹。長三寸以上者為天雄。[大明說]土附子生去皮搗,濾汁澄清。曬幹取膏,名為射罔,毒性很烈。

【修治】 [時珍說]草烏頭或生用,或炮用,或以烏大豆同煮熟,去其毒用。

烏頭【氣味】 辛,溫,大毒。

【主治】 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視。又墮胎。主惡風憎寒,冷痰包心,腸腹痛,痃癖氣塊,齒痛,益陽事,強誌。治頭風喉痹,癰腫疔毒。

製草烏頭〔主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視。

烏喙 一名兩頭尖。

【氣味】 辛,性微溫,大毒。

【主治】 風溫,男子腎濕陰囊癢,寒熱曆節,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癰腫膿結,又墮胎。男子腎氣衰弱,陰汗,瘰鬁歲月不消。主大風頑痹。

射罔(wǎng)

【氣味】 苦,大毒。

【主治】 屍疰癥堅,及頭中風痹。瘺瘡瘡根,結核瘰鬁毒腫及蛇咬。先取塗肉四畔,漸漸近瘡,習習逐病至骨。瘡有熱膿及黃水,塗之;苦無膿水,有生血,及新傷破,即不可塗,立殺人。

【發明】 [時珍說]草烏頭、射罔,是至毒之藥。不如用川烏頭、附子,人所栽種者,加以釀製,殺其毒性。若非風頑急疾,不可輕投。

【附方】 1.中風癱瘓,手足顫動,言語蹇澀。用草烏頭炮,去皮四兩,川烏頭炮,去皮二兩,乳香、沒藥各一兩,共研末;生烏豆一升,以斑蝥三至七個,去頭翅,同煮豆熟,取豆,焙幹為末,加入上述藥末中,以醋、麵調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2.癱瘓頑風,風節疼痛,下元虛冷,一切風瘡。用草烏頭、川烏頭、兩頭尖各三錢,硫黃、麝香、丁香各一錢,木鱉子五個,共研末。再以熟艾揉軟,合在一起用草紙包裹。燒熏病處。腰腳冷痛:用烏頭三個,去皮臍,研細,醋調貼痛處。3.久患頭風。用草烏頭尖生一分、赤小豆三十五粒、麝香二分,共研末。每服半錢,冷薄荷湯送下。4.喉痹口噤。用草烏頭、皂莢,等分研末,加麝香少許擦牙,並吸入鼻內,牙關自開。又一方:用草烏尖、石膽,等分研末,每用一錢,以醋煮皂莢的液汁調稀,掃塗腫上,流涎幾次,其毒即破。5.脾寒厥瘧,先寒後熱,名寒瘧;但寒不熱,麵色黑者名厥瘧;寒多熱少,麵黃腹痛,名脾瘧。用上等草烏頭削去皮,開水泡幾次,密蓋一段時間,取出切細、焙幹,研末,加稀糊做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清早服,以薑十片、棗三枚、蔥三根煎湯送下,隔一兩小時再服藥一次。6.腹中癥結。用射罔二兩、椒三百粒,共搗為末,加雞蛋白和成丸子,如麻子大。每服一丸,漸至三丸,病愈為止。7.內痔不出。草烏頭研末,口水調和,點肛門內,痔即反出,後用枯痔藥點。8.疔毒惡腫。用生草烏頭切片,加醋熬成膏,攤貼患處,次日即可把根拔出。又一方:兩頭尖一兩、巴豆四個,搗爛貼患處,疔自拔出。9.遍身生瘡。用草烏頭一兩,鹽一兩,化水泡一夜,炒紅,研末;另取豬腰子一個,去膜煨熟。竹刀切細、搗爛,加醋糊調藥末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10.瘰鬁初起未破,發寒發熱。用草烏頭半兩、木鱉子二個,加米醋磨細,再投入搗爛的蔥頭和蚯蚓糞少許,調勻敷患處,外貼紙條,留通氣孔。

白附子

【集解】[別錄說]白附子生蜀郡。三月采。[時珍說]根如草烏頭,長寸許,幹者皺紋有節。

【氣味】 辛、甘,大溫,小毒。

【主治】 心痛血痹,麵上百病,行藥勢。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麵皯瘢疵。諸風冷氣,足弱無力,疥癬風瘡,陰下濕癢,頭麵痕,入麵脂用。補肝風虛。風痰。

【發明】 [時珍說]白附子是陽明經藥,因與附子相似,故得此名。

白附子〔主治〕心痛血痹,麵上百病,行藥勢。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麵色瘢疵。諸風冷氣,足弱無力,疥癬風瘡,陰下濕癢,頭麵痕,入麵脂用。補肝風虛。風痰。

【附方】 1.中風口?,半身不遂。用白附子、白僵蠶、全蠍等分,生研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2.風痰眩暈,頭痛,胸膈不利。用白附子炮,去皮臍半斤;石膏煆紅半斤,朱砂二兩二錢半,龍腦一錢,共研末,加粟米飯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飯後服,茶或酒送下。3.喉痹腫痛。用白附子末、枯礬,等分研細,塗舌上,有涎水吐出。4.偏墜疝氣。用白附子一個,研末,加口涎調填臍上,再以艾灸三壯或五壯,很快愈合。5.慢脾驚風。用白附子半兩、天南星半兩、黑附子一錢,並炮去皮為末。每服二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此方亦治大人風虛,止吐化痰。

虎掌(天南星)

【釋名】 也稱虎膏。

【集解】 [頌說]虎掌今河北州郡都有。初生時根如豆大,漸長大似半夏而扁,年久者根圓及寸,大者如雞卵。周圍生圓牙三四枚或五六枚。三四月生苗,高尺餘。獨莖上有葉如爪,五六出分布,尖而圓。一窠生七八莖,有時也一莖作穗,直上如鼠尾。中生一葉如匙,裹莖作房,旁開一口,上下尖。中有花,微青褐色。結實如麻子大,熟即白色,自落布地,一子生一窠。九月苗殘取根。

根〔主治〕心痛,寒熱結氣,利水道。除陰下濕,風眩。治傷寒時疾,強陰。主中風麻痹,除痰下氣,利胸膈,攻堅積,消癰腫,散血墮胎。

【修治】 [頌說]九月采虎掌根,去皮臍,入器中湯浸洗淨,以白礬湯或皂莢汁,浸三日夜,日日換水,曬幹用。若熟用,需在黃土地掘一小坑,深五六寸,以炭火燒赤,以好酒澆。後置南星於內,瓦盆覆定,一夜取出用。

【氣味】 苦,溫,大毒。

【主治】 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除陰下濕,風眩。主疝瘕腸痛,傷寒時疾,強陰。主中風麻痹,除痰下氣,利胸膈,攻堅積,消癰腫,散血墮胎。金瘡折傷瘀血,搗敷。蛇蟲咬,疥癬惡瘡。去上焦痰及眩暈。主破傷風,口噤身強。補肝風虛,治痰功同半夏。治驚癇,口眼歪斜,喉痹,口舌瘡糜,結核,解顱。

【附方】 1.中風口噤、眼閉。天南星研末,加白龍腦等分調勻。用手指點末擦齒二三十遍,口自開。2.小兒驚風。用一兩重的天南星一個,放酒中浸透。取出,安新瓦上,周圍用炭火炙裂。放冷,出火毒。研末,加朱砂一分。每服半錢,荊芥湯調下。日空心服一次。午時再服一次。3.角弓反張。用天南星、半夏,等分研末,薑汁、竹瀝灌下一錢。同時烘灸印堂。4.痰迷心竅,心膽被驚,神不守舍,恍惚健忘,妄言妄見。用天南星一斤,先掘一土坑,以炭火三十斤燒紅,倒入酒五升,滲幹後,把天南星安放在內,用盆蓋住,勿令走氣。次日取出研末,加琥珀一兩、朱砂二兩,共研細,以生薑汁調麵將藥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煎人參、石菖蒲湯送下。日服三次。5.吐泄不止,四肢厥逆,甚至不省人事。用天南星研末,每服三錢,加棗三枚,水二盅,煎取八成,溫服。6.小兒解顱,囟門不合,鼻塞不通。用天南星炮過,去皮,研末,加淡醋調勻攤布上,貼囟門,再把手烘熱,頻頻在囟門處摩熨。7.喉風喉痹。用天南星一個,挖空,放入白僵蠶七枚,紙包煨熟,研末,薑汁調服一錢。病重者灌下,吐涎即愈。

由跋(bá)

【集解】 [恭說]由跋是虎掌新根,大於半夏一二倍,四畔未有子牙,其宿根即是虎掌。[藏器說]由跋生於樹林下,苗高一尺,似蒟蒻,根如雞卵。[保升說]春抽一莖,莖端有八九葉,根圓扁而肉白。[時珍說]此即天南星之小者,其氣未足,不堪服食,故醫方罕用;隻有重八九錢至一兩多的,氣足乃佳。正如附子之側子,不如附子之義也。

【正誤】 [弘景說]由跋本出始興,今人亦種之。狀如烏翣而布地,花紫色,根似附子。苦酒抹塗腫,效果好。[恭說]陶氏所說,乃是鳶尾根,即鳶頭也。又說虎掌似半夏,是以鳶尾為由跋,以由跋為半夏,非唯不識半夏,亦不識鳶尾與由跋也。今南人猶以由跋為半夏。

【氣味】 辛、苦,溫,有毒。

【主治】 毒腫結熱。

蒟蒻(jǔ ruò)

【釋名】 也叫蒻頭、鬼芋、鬼頭。俗稱魔芋。

【集解】[時珍說]福建人也栽種它。春天時長苗,五月移栽時,長一二尺,與南星苗相似,但斑點要多些。老根也可自己長出苗。經過二年生的,根大得像碗和芋魁。其外表紋理為白色,味道麻人。秋天後掘出根,須擦洗幹淨,搗爛或者切成片狀,以釅灰汁煮沸十幾次,再用水淘洗五遍,即成凍子。不用灰汁就不能製成。切成細絲,用沸水燙後,再放入五味調和後吃,其形狀像水母絲。

根【氣味】 辛,寒,有毒。

【主治】 治癰腫風毒,磨爛敷在患處。搗碎用灰汁煮了製成餅,加五味調和後吃,主

消渴。

【發明】 [機說]《三元延壽書》中記載,有人患瘵,百物不忌,看見鄰居家裏有蒟蒻,乞求了一些來吃,味道較美,於是就常吃,因而把結核病治好了。另有幾個患腮腺炎病的人,經常吃它,病也痊愈了。

半夏

【釋名】 也稱守田、水玉、地文、和姑。

【集解】[別錄說]半夏生於槐裏川穀。五月、八月采根,曝幹。[恭說]到處都有。生於平澤中者,名羊眼半夏,圓白為上。[頌說]二月生苗一莖,莖端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生於江南者似芍藥葉。根下相重,上大下小,皮黃肉白。五月、八月采根,以灰裹二日,湯洗曝幹。

【修治】 [時珍說]洗皮垢,以湯泡浸七日,逐日換湯,晾幹切片,薑汁拌焙入藥。或研末,以薑汁入湯澄三日,瀝去涎水,曬幹用,謂之半夏粉。或研末以薑汁和做餅,曬幹用,稱之半夏餅。

根【氣味】 辛,平,有毒。

【主治】 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療痿黃,悅澤麵目,墮胎。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生者:抹癰腫,除瘤癭氣。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氣,燥脾濕,治痰厥頭痛,消腫散結。治眉棱骨痛。補肝風虛。除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發明】 [好古說]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痰曰嗽,無痰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瀉痰之標,不能瀉痰之本。瀉本者,瀉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稱流濕潤燥。俗方以半夏為肺藥,錯了。止嘔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柴胡為之使,故柴胡湯中用它;雖為止嘔,也助柴胡、黃芩主往來寒熱,又為足少陽、陽明。[時珍說]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因為其體滑而辛溫。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也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潔古張氏說,用半夏、南星治痰,咳嗽自愈。

清半夏〔主治〕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消癰腫,療痿黃,悅澤麵目,墮胎。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

法半夏〔主治〕 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

【附方】 1.老人風痰。用半夏泡七次,焙過,硝石各半兩,共研末,加入白麵搗勻,調水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2.熱痰咳嗽,煩熱麵赤,口燥心痛。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黃芩一兩半,共研末,加薑汁浸蒸餅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飯後服,薑湯送下。3.濕痰咳嗽,麵黃體重,嗜臥驚,食不消。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白術一兩半,共研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薑湯送下。4.氣痰咳嗽,麵白氣促,灑淅惡寒,憂愁不樂,脈澀。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官桂半兩,共研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5.嘔吐反胃。用半夏三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水一鬥二升,細搗過,煮成三升半,溫服一升。日服兩次。6.黃疸喘滿,小便自利,不可除熱。用半夏、生薑各半斤,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兩次服下。7.老人便結。用半夏泡炒、生硫黃,等分研末,加自然薑汁煮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8.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宿瘀。用半夏捶扁,包在以薑汁調勻的麵中,放火上煨黃,研末,加米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開水送下。9.喉痹腫塞。用生半夏末吸鼻內,涎出見效。10.骨鯁在咽。用半夏、白芷,等分研末,取一匙,水衝服,當嘔出。忌食羊肉。

蚤(zǎo)休

【釋名】 也稱蚩休、螫休、紫河車、重台、重樓金線、三層草、七葉一枝花、草甘遂、白甘遂。

【集解】[時珍說]重樓金線處處都有,生於深山陰濕之地。一莖獨上,莖當葉心。葉綠色似芍藥,凡二三層,每一層七葉。莖頭夏月開花,一花七瓣,有金絲蕊,長三四寸。王屋山產者葉至五七層。根如鬼臼、蒼術,外紫中白,有粳、糯二種。外丹家采它製三黃、砂、汞。入藥洗切焙用。

蚤休

紫河車〔主治〕是足厥陰經藥。凡驚癇、瘧疾、瘰鬁、癰腫者宜用。

根 【氣味】 苦,微寒,有毒。

【主治】 驚癇,搖頭弄舌,熱氣在腹中,癲疾,癰瘡陰蝕,下三蟲,去蛇毒。生食一升,利水。治胎風手足搐,能吐泄瘰鬁。去瘧疾寒熱。

【發明】 [時珍說]紫河車,是足厥陰經藥。凡驚癇、瘧疾、瘰鬁、癰腫者宜用。而道家有服食法,不知是否真有益處。

【附方】 小兒胎風。手足抽搐。用蚤休研末,每服半錢,冷水下。

鬼臼(jiù)

【釋名】 又稱九臼、天臼、鬼藥、解毒、爵犀、馬目毒公、害母草、羞天花、術律草、瓊田草、獨腳蓮、獨荷草、山荷葉、旱荷、八角盤、唐婆鏡。

【集解】 [別錄說]鬼臼生九真山穀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 [弘景說]鬼臼生於山穀之中。八月采,陰幹。似射幹、術輩,又似鉤吻。有兩種:出錢塘、近道者,味甘,上有叢毛,最勝;出會稽、吳興者,大而味苦,無叢毛,力劣。今馬目毒公狀如黃精根,其臼處似馬眼而柔潤。如今藥方中多用鬼臼而少用毒公,不知這兩種哪個效果更好。

根 【氣味】 辛,溫,有毒。

【主治】 殺蠱毒鬼疰精物,辟惡氣不祥,逐邪,解百毒。殺大毒,療咳嗽喉結,去目中膚翳。不入湯。下死胎,治邪瘧癰疽,蛇毒射工毒。

【發明】 [頌說]古方治五屍鬼疰、百毒惡氣多用到它。又說,今福州人三月采瓊田草根葉,焙幹搗末,蜜丸服,治風疾。

【附方】 1.子死腹中,胞破不生,此方累效,救人歲萬數也。鬼臼不拘多少,黃色者,去毛為細末,不用篩羅,隻撚之如粉為度。每服一錢,無石灰酒一盞,同煎八分,通口服,立生如神。2.黑黃急病。麵黑黃,身如土色,不妨食,脈沉,若青脈入口者死。宜烙口中黑脈、百會、玉泉、章門、心俞。用生鬼臼搗汁一小盞服。幹者為末,溫水服用。

射幹

【釋名】 也稱烏扇、烏吹、烏蒲、鳳翼、鬼扇、扁竹、仙人掌、紫金牛、野萱花、草薑、黃遠。

【集解】 [別錄說]射幹生於南陽山穀田野。三月三日采根,陰幹。[頌說]人家都有種植,春生苗,高一二尺。葉大類蠻薑,而狹長橫張,疏如翅羽狀,故有烏扇、烏翼、鬼扇等名。葉中抽莖,似萱草莖而強硬。六月開花,黃紅色,瓣上有細紋。秋結實作房,中子黑色。射幹生於山崖之間,其莖細小,也類木。故荀子說,西方有木,名曰射幹,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

根 【氣味】 苦,平,有毒。

【主治】 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療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苦酒摩塗毒腫。治疰氣,消瘀血,通女人月閉。消痰,破癥結,胸膈滿腹脹,氣喘痃癖,開胃下食,鎮肝明目。治肺氣喉痹為佳。去胃中癰瘡。利積痰疝毒,消結核。降實火,利大腸,治瘧母。

【發明】 [震亨說]射幹屬金,有木與火,運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

射幹

根〔主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調養,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通女人月閉。消痰,破腫結,胸膈滿腹脹,氣喘痃癖,開胃下食,鎮肝明目。

【附方】 1.咽喉腫痛。用射幹花根、山豆根,陰幹為末,吹喉部,有效。2.喉痹不通。射幹一片,口含咽汁。3.腹部積水、陰疝腫刺,皮膚發黑。用射幹根搗汁服一杯,水即下。4.乳癰初起。取射幹根要像僵蠶狀和萱草根,共研末,加蜜調敷,效果極顯著。

鳳仙

【釋名】 也稱急性子、旱珍珠、金鳳花、小桃紅、夾竹桃、染指甲草、菊婢。

【集解】 [時珍說]人們家裏庭院的台階和園圃裏多有種植,很容易成活。二月份播下種子,五月份可以再種。苗高二三尺,莖有紅白二色,其大如手指,中心空而且脆。葉子長而且尖,邊有鋸齒。椏間開花,有黃有白,或紅或紫,也有淡青色或雜色的。初夏到秋天末,不斷開謝。結的果實堆疊的樣子,大如櫻桃,其形狀稍長一些,顏色如毛桃,生時呈青色,成熟後變黃色,碰觸到它就自己裂開,皮卷起如拳頭一樣。苞中間有子,像蘿卜子但小些,呈褐色。人們采它的粗莖做醬,有的用鹽醃製後收藏起,脆美可口。嫩花用酒浸一夜,也可以吃。

子【氣味】 微苦,溫,小毒。

【主治】 難產,骨刺卡喉,散積塊,透骨通竅。

【發明】 廚師烹調硬肉時,投入幾粒,易煮爛。

花【氣味】 甘、滑,溫,無毒。

【主治】 蛇傷,擂酒服下就好。另治腰脅疼痛難忍,曬幹研成粉末,空腹時用酒每次服用三錢,活血消積。

根、葉【氣味】 苦、甘、辛,小毒。

【主治】 雞魚骨刺卡在喉嚨,誤吞銅鐵,跌打腫痛。散血通經,軟堅透骨。

【附方】 1.噎食不下。用鳳仙花子,酒浸三夜,曬幹,研末,加酒調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八粒,溫酒送下。2.咽中骨鯁。用白鳳仙子研水一大口,倒在竹筒中灌入咽內,鯁物即可變軟,或把鳳仙子研末吹喉亦可。不宜著齒,免齒受損。3.蛇蟲咬傷。鳳仙花搗酒服。4.跌傷腫痛。用鳳仙葉搗成泥,塗腫破處,藥幹即換,一夜血散。冬季則用預采的幹葉研末,水調塗。

風仙子〔主治〕難產,骨刺卡喉,散積塊,透骨通竅。

曼陀羅花

【釋名】 也稱風茄兒、山茄子。

【集解】 [時珍說]曼陀羅生於北方,也有栽種。春生夏長,獨莖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綠莖碧葉,葉如茄葉。八月開白花,六瓣,狀如牽牛花大。攢花中裂,對葉外包,朝開夜合。實圓,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采花,九月采實。

花、子【氣味】 辛,溫,有毒。

【主治】 諸風及寒濕腳氣,煎湯洗。又主驚癇及脫肛,並入麻藥。

【發明】 [時珍說]相傳,此花笑著采去釀酒飲,令人發笑;舞著采去釀酒飲,令人起舞。我常試驗它,飲至半酣,再讓一人或笑或舞以引導,很靈驗。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陰幹,等分研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炙火,宜先服此藥,則不覺苦。

曼陀羅花

花、子〔主治〕諸風及寒濕腳氣,煎湯洗。又主驚癇及脫肛,並入麻藥。

【附方】 1.臉部生瘡。用曼陀羅花曬幹,研末,取少許敷貼瘡上。2.小兒慢驚。用曼陀羅花七朵,天麻二錢半,全蠍炒十枚,天南星炮、丹砂、乳香各二錢半,共研末。每服半錢,薄荷湯調下。3.大腸脫肛。用曼陀羅子連殼一對、橡樹果實十六個,同銼,水煎開三五次,加入樸硝少許洗患處。4.疼痛麻醉。秋季采曼陀羅花、火麻子花,陰幹,等分研末,熱酒調服三錢。割瘡、炙火宜先服此,即不覺痛苦。

玉簪(zān)

【釋名】也稱白鶴仙。

【集解】 [時珍說]玉簪處處人家栽為花草。二月生苗成叢,高尺許,柔莖如白菘。葉大如掌,團而有尖,葉上紋如車前葉,青白色,十分嬌瑩。六七月抽莖,莖上有細葉。中出花朵十數枚,長二三寸,本小末大。未開時,正如白玉搔頭簪形,又如羊肚、蘑菇狀;開時微綻四出,中吐黃蕊,很香,不結子。其根連生,如鬼臼、射幹、生薑,有須毛。

根 【氣味】 甘、辛,寒、有毒。

【主治】 搗汁服,解一切毒,下骨鯁,塗癰腫。

玉簪

葉 【氣味】 同根。

【主治】 蛇虺螫傷,搗汁和酒服,以渣敷,留孔泄氣。

羊躑躅(zhí zhú)

【釋名】 也稱黃躑躅、黃杜鵑、羊不食草、鬧羊花、驚羊花、老虎花、玉枝。

【集解】 [頌說]許多地方均有生長。[時珍說]唐《李紳文集》裏說,駱穀有很多“山枇杷”,毒性能殺死人。其花鮮豔,與杜鵑花相似,砍柴的人認識它。他說的東西像羊躑躅,但不知道是不是它,也可能是它的同類。

花 【氣味】 辛,溫,大毒。

【主治】 賊風在皮膚中淫痛,溫瘧熱疾諸痹,邪氣蠱毒。

【附方】 1. 風痰注痛。用羊躑躅花、天南星,生搗做餅,蒸四五遍,以稀布袋收存。用時取焙為末,加蒸餅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溫酒送下。腰腳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飯後服。2.風濕痹痛,肢節疼痛,言語蹇澀。淩晨躑躅花,酒拌後蒸過,曬幹,研末。每服五分,以牛乳一合、酒二合調服。

芫(yuán)花

【釋名】 也稱杜芫、赤芫、去水、毒魚、頭痛花、兒草、敗華。根名黃大戟、蜀桑。

【集解】 [別錄說]芫花生於淮源川穀之中。三月三日采花,陰幹。[保升說]近道處處有。苗高二三尺,葉似白前及柳葉,根皮黃似桑根。正月、二月花發,紫碧色,葉未生時收采曬幹。葉生花落,就不可用了。

【修治】 [時珍說]芫花留數年陳久者良。用時以好醋煮十數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曬幹用,則毒滅。或以醋炒。

【氣味】 辛,溫,有小毒。

【主治】 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髒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根:療疥瘡。可用毒魚。治心腹脹滿,去水氣寒痰,涕唾如膠,通利血脈,治惡瘡、風痹濕,一切毒風,四肢攣急,不能行步。療咳,瘴瘧。治水飲痰癖,脅下痛。

【發明】 [時珍說]張仲景治傷寒太陽證,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幹嘔發熱而咳,或喘或利者,以“小青龍湯”主治。若表已解,有時頭痛出汗,不惡寒,心下有水氣,幹嘔,痛引兩脅,或喘或咳者,以“十棗湯”主治。因為小青龍治未發散表邪,使水氣從毛竅而出,此為《內經》所謂“開鬼門法”。十棗湯驅逐裏邪,使水氣自大小便而瀉,是《骨經》所謂潔淨府、去久積糟粕之法。飲症有五種:內啜水漿,外受濕氣,鬱蓄而為留飲;流於肺則為支飲,令人喘咳寒熱,吐沫背寒;流於脅下則為懸飲,令人咳唾,痛引缺盆兩脅;流於心下則為伏飲,令人胸滿嘔吐,寒熱眩暈;流於腸胃,則為痰飲,令人腹鳴吐水,胸脅支滿,或作泄瀉,忽肥忽瘦;流於經絡,則為溢飲,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氣浮腫。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

芫花

【附方】 1.突發咳嗽。用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棗十四枚,放入汁中煮幹,一天吃五枚,必愈。2.咳嗽有痰。用芫花一兩炒,加水一升,煮開四次,去渣,再加入白糖半斤。每服約一個棗子大的量。忌食酸鹹物。3.幹嘔脅痛,傷寒頭痛,心下痞滿,痛引兩脅,幹嘔短氣,汗出而不惡寒。用芫花熬過、甘遂、大戟,等分研末。以大棗十枚、水一升半,煮成八合後,去渣納藥。體壯者服一錢,弱者半錢,清晨服下。能下瀉則病除,否則次晨再服藥。4.渾身水腫。用上方十棗湯加大黃、甘草,五物各一兩,大棗十枚,同煮,如上法服。另方:藥中再加芒硝一兩。5.腹脅堅痛。用芫花炒二兩,朱砂五錢,共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棗湯送下。6.水蠱脹滿。用芫花、枳殼等分,先以醋把芫花煮爛,再加枳殼煮爛,一起搗勻做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7.子宮結塊,月經不通。用芫花根三兩,銼細,炒黃,研末。每服一錢,桃仁煎湯調下。瀉下惡物即愈。8.牙痛難忍,諸藥不效。用芫花末擦牙令熱。痛定後,溫水漱口。9.癰腫初起。芫花末和膠塗搽。10.痔瘡疼痛。用芫根一把,搗爛,慢火煎成膏,將絲線於膏內度過,以線係痔,當有微痛的感覺。等痔瘡幹落後,即以紙撚蘸膏納入肛門中,可以使痔瘡斷根。另一方:隻搗汁浸線一夜即用,不需熬膏。

醉魚草

【釋名】又稱鬧魚花、魚尾草、樚木。

【集解】 [時珍說]醉魚草在南方處處都有。多在塹岸邊,作小株生,高者三四尺。根狀如枸杞。莖似黃荊,有微棱,外有薄黃皮。枝易繁衍,葉似水楊,對節而生,經冬不凋。七八月開花成穗,紅紫色,儼如芫花一樣。結細子。漁人采花及葉以毒魚,盡圉圉而死,呼為醉魚兒草。池沼邊不可種。此花色狀氣味如同芫花、毒魚一樣,但它們的花開卻在不同的時間。

花、葉 【氣味】 辛、苦,溫,有小毒。

【主治】 痰飲成齁,遇寒便發,取花研末,和米粉做果,炙熟食之。又治誤食石斑魚子中毒,吐不止,及諸魚骨鯁者,搗汁和冷水少許咽之,吐即止,骨即化也。久瘧成癖者,以花填鯽魚腹中,濕紙裹煨熟,空心食之,仍以花和海粉搗貼,便消。

鳶(yuān)尾

【釋名】 也稱烏園。根的名稱叫作鳶頭。

【集解】 [別錄說]鳶尾生在九疑山穀。五月采。[時珍說]此即射幹之苗。地肥則莖長根粗,地瘠則莖短根瘦。花有數色。

【氣味】 苦,平,有毒。

【主治】 蠱毒邪氣,鬼疰諸毒,破癥瘕積聚,去水,下三蟲。殺鬼魅,療頭眩。

鳶尾

鉤吻

【釋名】 又叫野葛、毒根、胡蔓草、斷腸草、黃藤、火把花。

【集解】 [時珍說]鉤吻的葉圓而且光滑。春夏的嫩苗毒性特別大,秋冬枯死後稍有減弱。五六月開花似櫸柳花,幾十朵一起成穗狀。長在嶺南的花為黃色,長在滇南的花為紅色。以前天姥曾對黃帝說“黃精益壽,鉤吻殺人”,就是指的這種植物。

【氣味】 辛,溫,大毒。

【主治】 金瘡乳痙,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殺蠱毒。破癥積,除腳膝痹痛,四肢拘攣,惡瘡疥蟲,殺鳥獸。搗汁入膏,不入湯飲。主喉痹咽塞。

【發明】 [時珍說]李石《續博物誌》記載,鉤吻出產於兩廣,廣人有被負債逼急時,常常吃此草而死以欺騙別人。用急水吞立即就會死亡,慢水吞,死得慢些。有的人抓毒蛇來殺死,用鉤吻覆蓋,澆水長出菌,製成毒藥害人。葛洪《肘後方》載,凡是中了鉤吻毒者,口不能張開,拿打通的大竹筒,用頭支撐其兩脅和臍中,灌冷水入筒中,換幾次水,一會兒口就會張開,以便喂下藥物解救他。

石龍芮(ruì)

【釋名】 也稱地椹、天豆、石能、魯果能、苦堇、堇葵、胡椒菜、彭根。

【集解】 [時珍說]到處都有生長,多數長在靠近水下潮濕的地方。高的有一尺左右。二月份生苗,叢生,莖圓有分枝。一枝三葉,青色而且光滑,有三尖,葉有很多小缺口。江淮人三四月采苗煮後,曬幹蒸成黑色當蔬菜吃。四五月份開小黃花。結的果實大小如豆,狀如剛長出的桑葚,為青綠色。搓散後子更細小,像葶藶子,即石龍芮。

子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風寒濕痹,心腹邪氣,利關節,止煩滿。常服輕身明目不老,補陰氣不足,遺精,外陰冷厥。令皮膚有光澤。逐風寒濕痹。

石龍芮

子〔主治〕風寒濕痹,心腹邪氣,利關節,止煩滿。常服輕身明目不老,補陰氣不足,遺精,外陰冷厥。令皮膚有光澤。逐風寒濕痹。

水堇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搗汁,洗馬毒瘡,並口服。又塗蛇蠍毒及癰腫。久食除心下煩熱,主寒熱鼠瘺,瘡疹結核,散瘀血,止腹瀉。搗成汁服或洗敷,治各種瘡毒、癰腫及蛇蠍毒。

毛茛(gèn)

【 釋名 】 又稱毛建草、水茛、毛堇、天灸、自灸、猴蒜。

【集解】 [時珍說]低窪潮濕的地方有很多。春天生苗,高的有尺餘。一枝三葉,葉有三尖及細小的缺口。四五月份開小黃花,非常鮮豔。結的果實形狀像要綻青的桑葚。葛洪說:菜中有水茛,葉圓而且光亮,生長在水旁,蟹常吃它。大毒。人若誤吃了它,會中毒抽搐而死。

葉、子 【氣味】 辛,溫,有毒。

【主治】 惡瘡癰腫,疼痛未潰,搗汁敷。和薑搗後塗腹,可破血冷。

牛扁

【釋名】又稱扁特、扁毒。

【集解】 [別錄說]牛扁生桂陽川穀。[保升說]今出寧州。葉似石龍芮、附子等。二月、八月采根,曝幹。

【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身皮瘡熱氣,可作浴湯。殺牛虱小蟲,又療牛病。

毛茛

蕁(qián)麻

【集解】[時珍說]川黔兩地到處都有生長。其莖上有刺,高二三尺。葉似花桑,有青紫兩色,上麵有可怕的毛毛刺,碰到就像被蜂蜇咬了一般,用人尿洗患處可解。有花無果實,淩冬不凋謝。揉搓後投入水中,魚吃了會死亡。

【氣味】 辛、苦,寒,大毒。

【主治】 蛇毒,搗汁塗。風疹初起,以此點,一夜就好。

海芋(yù)

【釋名】 也稱觀音蓮、羞天草、天荷、隔河仙。

【集解】[時珍說]生於蜀中,現在到處都有。春天生苗,高四五尺。大葉如芋葉而且有幹。夏秋間抽出花莖,開的花像一瓣蓮花,碧色。花中有蕊,長成穗狀,如觀音在圓光中的形狀。方士說:可以把銅鐵變為金。其根似芋魁,大的如升碗,長六七寸,屬野芋那一類。《庚辛玉冊》裏說,羞天草,是陰草。長在江廣深穀水澗的旁邊。其葉子很大,可以遮雨。葉背呈紫色,花如蓮花。根、葉都大毒。

【氣味】 辛,大毒。

【主治】 瘧瘴毒腫風癩。

草之七 蔓草類

菟絲子、五味子、覆盆子、懸鉤子、蛇莓、使君子、木鱉子、番木鱉、馬兜鈴、獨行根、榼藤子、預知子、牽牛子、紫葳、營實(牆蘼)、栝樓、月季花、王瓜、葛、天門冬、何首烏、百部、萆薢、菝葜、土茯苓、白蘞、伏雞子根、女萎、鵝抱、千金藤、山豆根、黃藥子、解毒子、白藥子、威靈仙、剪草、防己、茜草、通草、通脫木、釣藤、白花藤、白英、蘿摩、烏蘞莓、葎草、羊桃、絡石、木蓮、扶芳藤、常春藤、天仙藤、忍冬、甘藤、紫金藤、南藤、清風藤、省藤、紫藤、千裏及

菟絲子

【釋名】也稱菟縷、菟累、菟蘆、菟丘、赤網、玉女、唐蒙、火焰草、野狐絲、金線草。

【集解】 [別錄說]菟絲子生於朝鮮川澤田野之中,蔓延於草木之上。九月采實,曝幹。色黃而細者為赤網,色淺而大者為菟絲。功用並同。[頌說]今近道也有,以冤句出產者為勝。夏生苗,初如細絲,遍地不能自起。遇別草梗則纏繞而生,其根漸絕於地而寄空中。[時珍說]寧獻王《庚辛玉冊》載,火焰草即菟絲子,為陽草。多生荒園古道。其子入地,初生有根,攀附到草木時,其根自斷。無葉有花,白色微紅,香氣襲人。結實如秕豆而細,色黃,生於梗上尤佳,唯懷孟林中多有,入藥更良。

【氣味】 辛、甘,平,無毒。

【主治】 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養肌強陰,堅筋骨,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口苦燥渴,寒血為積。久服明目輕身延年。治男女虛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消渴熱中。久服去麵斑,悅顏色。補五勞七傷,治鬼交泄精,尿血,潤心肺。補肝髒風虛。

菟絲子(藤狀)

菟絲子〔主治〕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養肌強陰,堅筋骨,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口苦燥渴,寒血為積。治男女虛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消渴熱中。久服去麵斑,悅顏色。

【附方】 1.消渴不止。用菟絲子煎汁隨意飲服,以止為度。2.白濁遺精,思慮太過,心腎虛損,真陽不固,漸有遺瀝,小便白濁,夢中泄精。菟絲子五兩、白茯苓三兩、石蓮肉二兩,共研末,加酒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鹽湯送下。3.小便淋瀝。用菟絲子煮汁飲服。4.小便赤濁,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口幹煩熱,頭暈心慌。用菟絲子、麥門冬,等分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鹽湯送下。5.腰膝疼痛,頑麻無力。用菟絲子洗過一兩、牛膝一兩,酒泡過,取出晾幹,研末,將原酒煮糊調藥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酒送下。6.肝傷目暗。用菟絲子三兩,泡酒中三天,取出晾幹,研末,以雞蛋白和藥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7.身、麵浮腫。用菟絲子一升,在酒五升中浸泡兩三夜,每飲一升。一天三次,腫不消,繼續服藥。8.眉煉癬瘡。用菟絲子炒過,研末,加油調勻敷瘡上。9.痔瘡疼痛。用菟絲子熬成黃黑色,研末,加雞蛋白調勻塗搽。

五味子

【釋名】也稱玄及、會及。

【集解】 [頌說]今河東、陝西州郡最多,杭、越間也有。春初生苗,引赤蔓於高木,長六七尺。葉尖圓似杏葉。三四月開黃白花,似蓮花。七月結實,叢生於莖端,如豌豆許大,生時青色,熟則紅紫,入藥生曝不去子。

【修治】 [時珍說]入補藥熟用,入嗽藥生用。

【氣味】 酸,溫,無毒。

【主治】 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養五髒,除熱,生陰中肌。治中下氣,止嘔逆,補虛勞,令人體悅澤。明目,暖水髒,壯筋骨,治風消食,反胃霍亂轉筋,痃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生津止渴,治瀉痢,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瞳子散大。治喘咳燥嗽,壯水鎮陽。

五味子〔主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養五髒,除熱,生陰中肌。治中下氣,止嘔逆,補虛勞,令人體悅澤。

【發明】 [思邈說]五六月宜常服五味子湯,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腎。方法:以五味子一大合,木臼搗細,放瓷瓶中,以百沸湯浸泡,加少許蜜,封好,置火邊良久,湯成可飲。[元素說]孫真人《千金月令》說,五月常服五味,以補五髒之氣。夏月,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芪、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檗,煎湯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

【附方】 1.久咳肺脹。五味子二兩,粟殼白餳炒過半兩,研末,製白餳丸彈子大,每日一丸。2.久咳不止。五味子五錢,甘草一錢半,五倍子、風化消各二錢,研末,幹噙。又一方:五味子一兩,真茶四錢,曬幹研末。以甘草五錢煎膏,製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沸湯下,數日即愈。3.痰嗽並喘。五味子、白礬等分,研末。每服三錢,以生豬肺炙熟,蘸末細嚼,白湯下。4.陽事不起。新五味子一斤,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豬魚蒜醋。盡一劑,即可。

覆盆子

【釋名】也稱西國草、畢楞伽、大麥莓。

【集解】 [藏器說]佛說蘇密拿花點燈,說的正是這種花。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益氣輕身,令頭發不白。補虛續絕,強陰健陽,悅澤肌膚,安和五髒,溫中益力。治療癆損風虛、補肝明目、男子腎精虛竭,每天用水服三錢。女子吃它,可治不孕。使人顏色變好。榨成汁塗頭發,不會變白。益腎,縮小便。取汁同少許蜜糖煎成稀膏點服,治療肺氣虛寒。

葉 【氣味】 微酸、鹹,平,無毒。

【主治】 絞取汁滴在眼裏,去腫赤,明目止淚,收濕氣。

【發明】 [時珍說]按照洪邁的《夷堅誌》裏記載,潭州趙太尉的母親得了爛弦疳眼病二十年,有一老婦說:你眼中有蟲,我幫你除掉它。她便進山裏去采來覆盆子葉,咀嚼留汁入筒中,又用皂紗蒙上眼睛,滴汁入眼中,眼病就治好了。後來多次用來治人眼病都很靈驗。覆盆子的葉子,是治療眼病的好藥材。

覆盆子

根〔主治〕痘後白內障或傷後疤痕,取根洗搗,澄粉曬幹,和少許蜜糖,點入眼中,每天二三次自然可消散。百日內易治。

根【主治】 痘後白內障或傷後疤痕,取根洗搗,澄粉曬幹,和少許蜜糖,點入眼中,每天二三次自然可消散。百日內易治。

【附方】 陽事不起。取覆盆子,用酒浸泡後焙幹,再研末。每天早晨用酒服三錢。

懸鉤子

【釋名】也稱沿鉤子、木莓、山莓、樹莓。

【集解】 [藏器說]懸鉤子生長在江淮林澤之間。莖上有刺。其果子如莓,酸美,人們常吃它。[時珍說]懸鉤子屬樹生,高四五尺,其莖白色有倒刺。其葉有細齒,青色無毛,背後淡青,很像櫻桃葉但要狹長些。又像地棠花葉,四月開小白花。結紅色果實,味道酸美好吃。

【氣味】 酸,平,無毒。

【主治】 醒酒,止渴,除痰,去酒毒。搗成汁服,解射工、沙虱毒。

葉 【主治】 燒研水服,主治喉塞不適。

根、皮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治宮內死胎不下,破血,婦人赤白帶,久患腹瀉,膿血腹痛。殺蟲毒、卒下血,煮濃汁喝。

懸鉤子

蛇莓

【釋名】 又稱蛇藨、地莓、蠶莓。

【集解】 [弘景說]蛇莓園野多有之。子赤色極似莓子,而不堪啖,亦無以此為藥者。[時珍說]此物就地引細蔓,節節生根。每枝三葉,葉有齒刻。四五月開小黃花。出了五月,結鮮紅的果實,狀似覆盆,而麵與蒂則不同也。其根甚細,《本草》用汁,當是取其莖葉並根也。

汁 【氣味】 甘、酸,大寒,有毒。

【主治】 胸腹大熱不止。傷寒大熱,及溪毒、射工毒,甚良。通月經,敷蛇傷。主孩子口噤,以汁灌之。敷湯火傷,痛即止。

蛇莓

【附方】 1.口中生瘡。天行熱甚者。蛇莓自然汁半升,稍稍咽之。2.水中毒病。蛇莓根搗末服之,並導下部。亦可飲汁一二升。夏月欲入水,先以少末投中流,更無所畏。又辟射工。家中以器貯水、浴身亦宜投少許。

使君子

【釋名】也稱留求子。

【集解】 [誌說]它形狀如梔子,棱瓣深而兩頭尖,像訶黎勒但輕些。[時珍說]原產於海南、交趾,現在閩的紹武,蜀的眉州,都有栽種,也容易栽活。其藤如葛,繞樹而上。葉青如五加葉。五月開花,一簇一二十葩,紅色,輕盈如海棠。其果實長一寸左右,五瓣合成,有棱,初時呈淡黃色,老了就呈紫黑色。其中間的核仁長如榧子仁,色味又如栗。久了就呈油墨色,不可以食用。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小兒心、肺、肝、腎等疳病,小便白濁。殺蟲,療腹泄痢疾,健脾,除虛熱。治小兒百病,瘡癬。

使君子〔主治〕小兒心、肺、肝、腎疳病,小便白濁。殺蟲,療腹泄痢疾,健脾,除虛熱。治小兒百病,瘡癬。

【發明】 [時珍說]凡是殺蟲藥,多數是辛、平,隻有使君子和榧子,味甜而且能殺蟲,與其他不同。凡是大人小兒得了蟲病,在每月上旬,早晨空腹吃使君子仁數枚,或用殼煎湯咽下,次日蟲都被殺死而被排出體外。有的認為,七顆生吃、七顆煨熱吃,效果也很好。服藥期間忌飲熱茶,犯了禁忌就會得腹瀉。此物甘,氣溫,既能殺蟲,又益脾胃,所以能收斂虛熱而止腹泄痢疾,為治療小兒各種病的要藥。

【附方】 1.小兒脾疳。用使君子、蘆薈,等分研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2.小兒痞塊腹大,肌瘦麵黃,漸成疳疾。用使君子仁三錢、木鱉子仁五錢,共研末,滴水做成丸子,如龍眼大。每取一丸,放入一個破了頂的雞蛋中,飯上蒸熟,空心服。3.小兒蛔痛。用使君子仁為末,五更時以米湯調服一錢。4.小兒虛腫,陰囊浮腫。用使君子一兩,去殼,加蜜五錢炙藥,研細。每服一錢,飯後服,米湯送下。5.蟲牙疼痛。用使君子煎湯頻漱。

木鱉子

【釋名】也稱木蟹。

【集解】 [誌說]產於朗州及南中,今湖廣各州都有生長。[頌說]春天生苗,作藤生。葉子有五椏,形狀像山藥,青色正麵光滑。四月開黃花,六月結果實。生時為青色,成熟後為紅黃色,肉上有軟刺。每一個果實有三四十枚核,其形狀扁得像鱉,八九月采摘。嶺南人常采摘嫩果實及苗葉當作食物,蒸來吃。[時珍說]木鱉核形狀扁,大小如圍棋子,其核仁為青綠色。

仁 【氣味】 甘,溫,有毒。

【主治】 骨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肉,止腰痛,除粉刺。另治婦人乳癰、肛門腫痛。用醋按摩,消腫。治慢性消化不良,利大腸、腹瀉痢疾、痔疳結核。

【發明】 [時珍說]南方人常采摘其苗及嫩果實來吃,無恙,是因為毒未顯示出來。古人發生死亡情況或者是與豬肉不相適應,或者是違犯了其他禁忌,不可以完全歸咎於木鱉。

【附方】 1.酒疸脾黃。用木鱉子磨醋服一二碗,腹瀉即見效。2.腳氣腫痛。用木鱉子仁,先切開。麩炒過,再切碎重炒,去油至盡,每兩加厚桂半兩,研末。每服二錢,熱酒送下,發汗即愈。3.陰疝偏墜。木鱉子一個,磨醋調黃檗、芙蓉兩藥細末,塗敷患處。4.腹中痞塊。用木鱉子仁五兩,分別放入切開的兩副豬腎中,煨熟,搗爛,再加黃連末三錢,與蒸餅一起和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開水送下。5.肛門痔痛。用木鱉仁三枚,搗成泥,倒入百沸湯一碗,趁熱先熏後洗。每日三次。6.多年瘰鬁。用木鱉仁二個,去油,研細,加雞蛋白,蒸熟於飯後服下。每日一服,半月見效。7.小兒丹瘤。用木鱉子仁研成泥,調醋敷患處,一日用藥三五次,效果顯著。8.風牙腫痛。用木鱉子仁磨醋塗搽。

番木鱉

【釋名】又稱馬錢子、苦實把豆、火失刻把都。

【集解】 [時珍說]番木鱉生回回國,今西土邛州諸處皆有之。蔓生,夏開黃花。七八月結實如栝樓,生青熟赤,亦如木鱉。其核小於木鱉而色白。彼人言治一百二十種病,每證各有湯引。有人說用豆腐製過用起來比較好。有的說能毒死狗。

仁【氣味】 苦,寒,有毒。

【主治】 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並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

【附方】 1.喉痹作痛。番木鱉、青木香、山豆根等分,為末吹之。2.癍瘡入目。苦實把豆(即馬錢子)半個,輕粉、水花、銀朱各五分,龍腦、察香、枯礬少許為末。左目吹右耳,右目吹左耳,日二次。

馬兜鈴

【釋名】又稱都淋藤、獨行根、土青木香、雲南根、三百兩銀藥。

【集解】 [頌說]馬兜鈴今關中、河東、河北、江、淮、夔、浙州郡都有。春生苗,作蔓繞樹而生。葉如山蕷葉,而厚大背白。六月開黃紫花,頗類枸杞花。七月結實如大棗,狀似鈴,作四五瓣。其根名雲南根,微似木香,大如小指,赤黃色。七八月采實,曝幹。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瘺瘡。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止。清肺氣,補肺,去肺中濕熱。

【發明】 [時珍說]馬兜鈴體輕而虛,熟則懸而四開,有肺之象,故能入肺。氣寒味苦微辛,寒能清肺熱,苦辛能降肺氣。錢乙補肺阿膠散用它,並非取其補肺,而是取其清熱降氣,邪氣去則肺安。其中所用阿膠、糯米,則是補肺的藥。湯劑中用多會使人作吐,故崔氏方用以吐蠱。其不能補肺,又可推矣。

馬兜鈴

實〔主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瘺瘡。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止。清肺氣,補肺,去肺中濕熱。

【附方】 1.水腫腹大,喘急。馬兜鈴煎湯,日服之。2.肺氣喘急。馬兜鈴二兩,去殼及膜,酥半兩,入碗內拌勻,慢火炒幹,甘草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噙之。3.一切心痛。大馬兜鈴一個,燈上燒存性,為末。溫酒服,立效。4.解蛇蠱毒,飲食中得之。咽中如有物,咽不下,吐不出,心下熱悶。兜鈴一兩,煎水服,即吐出。5.痔瘺腫痛。以馬兜鈴於瓶中燒煙,熏病處良。

獨行根

【氣味】 辛、苦,冷,有毒。

【主治】 諸毒熱腫,蛇毒。水磨為泥封之,日三四次,立瘥。水煮一二兩,取汁服,吐蠱毒。又搗末水調,塗丁腫,大效。治血氣。利大腸,治頭風瘙癢禿瘡。

【附方】 1.腸風漏血。馬兜鈴藤、穀精草、荊三棱,川烏頭炒過,三味各等分,煎水,先熏後洗之。2.疔腫複發。馬兜鈴根搗爛,用蜘蛛網裹敷,少時根出。3.惡蛇所傷。青木香半兩,煎湯飲之。

榼藤子

【釋名】又稱象豆、榼子、合子。

【集解】 [藏器說]按《廣州記》中所載:榼藤子生廣南山林間。作藤著樹,如通草藤。其實三年方熟,角如弓袋,子若雞卵,其外紫黑色。其殼用貯丹藥,經年不壞。取其中仁入藥,炙用。

仁 【氣味】 澀,甘,平,無毒。

【主治】 五痔蠱毒。以仁為粉,微熬,水服一二匕。亦和大豆澡麵,去麵黑氣。治小兒脫肛血痢瀉血,並燒灰服。或以一枚割瓤熬研,空腹熱酒服二錢。不過三服,必效。解諸藥毒。

【附方】 1.喉痹腫痛。榼藤子燒研,酒服一錢。2.五痔下血。榼藤子燒存性。米飲服二錢有功。3.腸風下血。華佗《中藏經》用榼藤子二個,不蛀皂莢子四十九個。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少頃再飲酒一盞,趁口服,極效。《聖惠方》用榼藤子三枚。厚重者,濕紙七重包,煨熟去殼,取肉為末。每服一錢,食前黃芪湯下,日一服。

預知子

【釋名】又稱聖知子、聖先子、盍合子、仙沼子。

【集解】 [頌說]舊不著所出州土,今淮、蜀、黔、壁諸州皆有。作蔓生,依大木上。葉綠,有三角,麵深背淺。七月、八月有實作房,生青,熟深紅色,每房有子五七枚,如皂莢子,斑褐色,光潤如飛蛾。如今蜀人把它看得極為貴重,很難得。采無時。其根冬月采之,陰幹。治蠱,其功勝於子也。山民目為聖無憂。

子、仁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殺蟲療蠱,治諸毒。去皮研服,有效。治一切風,補五勞七傷,其功不可備述。消宿食,止煩悶,利小便,催生,中惡失音,發落,天行溫疾。塗一切蛇蟲蠶咬,治一切病,每日吞二七粒,不過三十粒,永瘥。

子、仁〔主治〕 殺蟲療蠱,治諸毒。治一切風,補五勞七傷。消宿食,止煩悶,利小便,催生,中惡失音,發落,天行溫疾。

根 【氣味】 苦,冷,無毒。

【主治】 解毒。石臼搗篩,每用三錢,溫水服,立刻見效。

【附方】 1.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語言錯妄,忪悸煩鬱,憂愁慘戚,喜怒多恐,健忘少睡,夜多異夢,寤即驚魘,或發狂眩暈不知人,並宜服此。預知子去皮、白茯苓、枸杞子、石菖蒲、茯神、柏子仁、人參、地骨皮、遠誌、山藥、黃精蒸熟、朱砂水飛,等分,為末。煉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人參湯下。2.耳卒聾閉。八九月取石榴開一孔,留蓋,入米醋滿中,蓋定,麵裹塘火中煨熟取出,入少仙沼子、黑李子末,取水滴耳中,腦痛勿驚。如此二夜,又點一耳。

牽牛子

【釋名】也稱黑醜、草金鈴、盆甑草、狗耳草。

【集解】 [時珍說]牽牛有黑白二種,黑的處處都有,多為野生。其藤蔓有白毛,折斷後有白汁。葉子有三尖,如楓葉。花不作瓣,像旋花但大。其果實有蒂包裹著,生時呈青色,幹枯時泛白色。其核與棠棣子核一樣,顏色為深黑色。白的多是人工栽種,其藤蔓微紅無毛,有柔刺,弄斷它有濃汁。葉子圓形,有斜尖,如同山藥的莖葉。其花比黑牽牛花小,淺碧帶紅色。其果實和蒂有一寸左右長,生時呈青色幹枯時呈白色。其核為白色,人們也采摘嫩果實和蜜糖煎製成果品來吃,因其蒂像茄子,又稱為天茄。

子 【氣味】 苦,寒,有毒。

【主治】 下氣,治下肢水腫,除風毒和一切氣壅滯。治腹部癰脹而有氣塊,利大小便。另可治腰痛,排體內毒性產物。和山茱萸一起服,去虛腫。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祛痰消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達命門。

牽牛子

子〔主治〕下氣,治下肢水腫,除風毒和一切氣壅滯。治腹部癰脹而有氣塊,利大小便。治腰痛,排體內毒性產物。

【附方】 1.三焦壅塞。指胸膈不快、頭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利膈丸:皂莢酥炙二兩,研末,生薑自然汁煮糊,製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荊芥湯下。2.一切積氣,宿食不消。黑牽牛頭研末四兩,將蘿卜剜空,把末裝進,用紙封好蒸熟,取出後加入白豆蔻末一兩,製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湯下。3.大便不通。用牽牛子半生半熟,研末。每服二錢,薑湯送下。又一方:加大黃等分。又一方:加生檳榔等分。4.水蠱脹滿。用白牽牛、黑牽牛各取頭末二錢,大麥麵四兩,和成燒餅,臨睡時烙熟食下,以茶送服。5.水腫尿澀。用牽牛研末,每服一匙,以小便通利為度。6.腳部水腫。用牽牛子搗成末,加蜜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五丸生薑湯送下。服藥至小便通利為止。7.小兒腫病,大小便不利。用黑牽牛、白牽牛各二兩,炒取頭末,加水和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蘿卜煎湯送下。8.風熱赤眼。用白牽牛末,加蔥白同煮,研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蔥湯送下。9.臉上粉刺。用黑牽牛末,調入麵脂藥中,每日洗搽臉部。10.一切癰疽,無名腫毒。用黑白牽牛各一合,布包捶碎,加好醋一碗,熬至八成,露一宿,次日五更溫服。以大便出膿血為妙。

紫葳

【釋名】也稱淩霄、陵苕、陵時、女葳、茇華、武威、瞿陵、鬼目。

【集解】 [頌說]如今處處皆有紫葳,大多生在山中,農家園圃也偶有栽種。初為蔓生,依大木,久延至巔。花黃赤,夏天始盛。今醫家多采花,入女科藥用。[時珍說]淩霄野生,蔓才數尺,遇木則攀緣而上,高數丈,年久者藤大如杯。春初生枝,一枝數葉,尖長有齒,深青色。自夏至秋開花,一枝十餘朵,大如牽牛花,頭開五瓣,赭黃色,有細點,秋深更赤。八月結莢如豆莢,長三寸許,子輕薄如榆仁、馬兜鈴仁。根長也似兜鈴根,秋後采,陰幹。

花 【氣味】 酸,微寒,無毒。

【主治】 婦人產乳餘疾,崩中,癥瘕血閉,寒熱羸瘦,養胎。產後奔血不定,淋瀝,主熱風風癇,大小便不利,腸中結實。酒齇熱毒風刺風,婦人血膈遊風,崩中帶下。

花 〔主治〕婦人產乳餘疾,崩中,腫瘕血閉,寒熱羸瘦,養胎。產後奔血不定,淋瀝,主熱風風癇,大小便不利,腸中結實。

莖、葉【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四肢痿弱,足不能行,益氣。熱風身癢,遊風風疹,瘀血帶下,花及根功同。治喉痹熱痛,涼血生肌。

【發明】 [時珍說]淩霄花及根,甘酸而寒,莖葉帶苦,手足厥陰經藥也。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故主產乳崩漏諸疾,及血熱生風之症。

【附方】 1.婦女血崩。淩霄花為末,每服二錢,酒送下。後服四物湯。2.便後下血。淩霄花浸酒,隨時飲服。3.消渴引飲。淩霄花一兩,搗碎,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分二次服下。4.通身風癢。淩霄花為末,服一錢,酒送下。5.大風癘疾。淩霄花五錢,地龍焙、僵蠶炒、全蠍炒各七個,共研末。每服二錢,溫酒送下。以出汗為效。6.月經不暢。淩霄花為末,每服二錢,飯前服,溫酒送下。

營實(牆蘼)

【釋名】 也稱薔薇、山棘、牛棘、牛勒、刺花。

【集解】 [時珍說]薔薇野生林塹間。春抽嫩芽,小孩經常掐去皮刺吃。稍長,則成叢似蔓,莖硬多刺。小葉尖薄有細齒。四五月開花,四出,黃心,有白色、粉紅二者。結子成簇,生時青,熟則紅。核有白毛,如金櫻予核,八月采。

營實【氣味】 酸,溫,無毒。

【主治】 癰疽惡瘡,結肉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久服輕身益氣。治上焦有熱。

根 【氣味】 苦、澀,性冷,無毒。

【主治】 止泄痢腹痛,五髒客熱,除邪逆氣,疽癩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複肌。治熱毒風,除邪氣,止赤白痢,腸風瀉血,通結血,治牙齒痛,小兒疳蟲肚痛,癰疽疥癬,頭瘡白禿。除風熱濕熱,縮小便,止消渴。

【發明】 [時珍說]營實、薔薇根,能入陽明經,除風熱濕熱,生肌殺蟲,故癰疽瘡癬古方常用。

營實(牆蘼)

【附方】 1.消渴尿多。用薔薇根一把,水煎,每日服用。2.小兒尿床。用薔薇根五錢,煎酒夜飲。3.口咽痛癢,發聲不出。用薔薇根皮、射幹各一兩,甘草炙半兩,每取二錢,水煎服。4.口舌糜爛。用薔薇根,打去土,煮成濃汁,溫含口中,冷即吐去。5.癰腫癤毒。用薔薇皮交替炙熱熨患處。6.刀傷腫痛。用薔薇根燒灰,每服一匙,開水送下。日服三次。7.眼熱昏暗。用營實、枸杞子、地膚子各二兩,共研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

栝樓

【釋名】也稱果臝、瓜蔞、天瓜、黃瓜、地樓、澤姑。根名白藥、天花粉、瑞雪。

【集解】[時珍說]栝樓根直下生,年久者長數尺。秋後掘者結實有粉。實圓長,青時如瓜,黃時如熟柿,山上人家小兒常食。內有扁子,大如絲瓜子,殼色褐,仁色綠,多脂,作青氣。炒幹搗爛,水熬取油,可點燈。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胸痹,悅澤人麵。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腸,消癰腫瘡毒。子:炒用,補虛勞口幹,潤心肺,治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手麵皺。

【發明】 [震亨說]栝樓實治胸痹,因為它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胸中有痰者,乃肺受火逼,痰不能降。甘緩潤下,則痰自降,所以它是治嗽要藥。且又能洗滌胸膈中垢膩鬱熱,為治消渴之神藥。

莖、葉 【氣味】 酸,寒,無毒。

【主治】 中熱傷暑。

【附方】 1.痰咳不止。用仁一兩、文蛤七分,共研末,以濃薑汁調成丸子,如彈子大,噙口中咽汁。又一方:熟栝樓十個、明礬二兩,共搗成餅,陰幹,研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薑湯送下。2.幹咳不止。用熟栝樓搗爛,加蜜等分,再加白礬一錢,共熬成膏,隨時口含咽汁。3.痰喘氣急。用栝樓二個、明礬如棗大一塊,同燒存性,研細,以熟蘿卜蘸食。藥盡病除。4.肺痿咯血。用栝樓五十個連瓤瓦焙、烏梅肉五十個焙過、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個,共研末;另將豬肺一片切薄,摻末一小撮入內,炙熟,冷嚼咽下。一天二次。 5.婦女痰嗽,月經不調,形瘦。用栝樓仁一兩,青黛、香附各一兩五錢,共研末,加蜜調勻,口中噙化。6.小兒黃疸。用青栝樓焙過,研末。每取一錢,加水半碗,煎至七成,臨睡時服,五更有黃物瀉下,即為見效。7.小便不通,腹脹。用栝樓焙過,研末。每服二錢,熱酒送下。服至病愈為止。8.吐血不止。泥封栝樓,煆存性,研末。每服三錢,糯米湯送下。日服二次。9.腸風下血。用栝樓一個,燒灰,加赤小豆半兩,共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服,酒送下。10.咽喉腫痛,不能發聲。用栝樓皮、白僵蠶炒、甘草炒各二錢半,共研末。每服三錢半,薑湯送下。日服二次。或以棉裹半錢含咽亦可。11.諸癰發背。用栝樓搗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12.風瘡疥癬。用生栝樓一二個,打碎,酒泡一夜,取酒熱飲。13.消渴引飲。取大栝樓根,去皮,切細,水泡五天,每日換水。五日後取出搗碎,過濾,澄粉,曬幹。每服一匙,水化下。日服三次。亦可將藥加入粥中及乳酪中吃下。又一方:用栝樓根切薄,炙過,取五兩加水五升煮至四升,隨意飲服。14.小兒熱病。栝樓根末半錢,乳汁調服半錢。15.天泡濕瘡。天花粉、滑石,等分研末,水調搽塗。16.折傷腫痛。栝樓根搗爛塗患處,厚布包住,熱除,痛即止。17.痘後目障。天花粉、蛇蛻洗焙等分,為末,羊子肝劈開,入藥在內,米泔煮熟,切食。次女病此,服之旬餘而愈。

月季花

【釋名】也稱月月紅、勝春、瘦客、鬥雪紅。

【集解】 [時珍說]處處人家多有栽插,屬薔薇類。青莖長蔓硬刺,葉小於薔薇,花深紅,千葉厚瓣,逐月開放,不結子。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活血,消腫,敷毒。

月季花

花〔主治〕活血,消腫,敷毒。

【附方】 瘰鬁未破。月季花頭二錢,沉香五錢,芫花炒三錢,碎銼,入大鯽魚腹中,就以魚腸封固,酒、水各一盞,煮熟食,即愈。

王瓜

【釋名】又稱土瓜、老鴉瓜、馬爮瓜、赤雹子、野甜瓜、師姑草、公公須。

【集解】 [時珍說]王瓜三月生苗,其蔓多須,嫩時可茹。其葉圓如馬蹄而有尖,麵青背淡,澀而不光。六七月開五出小黃花成簇。結子累累,熟時有紅黃二色,皮亦粗澀。根不似葛,但像栝樓根這麼小的,澄粉甚白膩,須深掘二三尺乃得正根。江西人栽之沃土,取根作蔬食,味道像山藥。

根【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消渴內痹,瘀血月閉,寒熱酸疼,益氣愈聾。散癰腫留血,婦人帶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數不禁,逐四肢骨節中水,治馬骨刺人瘡。天行熱疾,酒黃病,壯熱心煩悶,熱勞,排膿,消撲損瘀血。主蠱毒,小兒閃癖,痞滿痰瘧。並取根及葉搗汁,少少服,當吐下。利大小便,治麵黑麵瘡。

【附方】 1.小兒發黃。土瓜根生搗汁三合與服,不過三次。2.黃疸變黑。醫所不能治,用土瓜根汁,平旦溫服一小升,正午黃水當從小便出。不出再服。小便如泔,乃是腎虛。用王瓜根一兩,白石脂二兩,菟絲子酒浸二兩,桂心一兩,牡蠣粉一兩,為末。每服二錢,大麥粥飲下。3.小便不通。土瓜根搗汁,入少水解之,筒吹入下部。4.大便不通。上方吹入肛門內。二便不通,前後吹之,取通。5.乳汁不下。土瓜根為末。酒服一錢,一日二服。楊氏產乳方。經水不利帶下,少腹滿,或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土瓜根、芍藥、桂枝、土鱉各三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6.一切漏疾。土瓜根搗敷之,燥則易。7.耳聾灸法。濕土瓜根,削半寸塞耳內,以艾灸七壯,每旬一灸,愈乃止。

子 【氣味】 酸、苦,平,無毒。

【主治】 生用:潤心肺,治黃病。炒用:治肺痿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主蠱毒,反胃吐食。

【附方】 1.消渴飲水。雹瓜去皮。每食後嚼二三兩,五七度瘥。2.反胃吐食。王瓜燈上燒存性一錢,入好棗肉,平胃散末二錢,酒服,食即可下。即野甜瓜,北方多有之。3.痰熱頭風。懸栝樓一個,王瓜七個焙,大力子(即牛蒡子)焙四兩,為末。每食後茶或酒服三錢。忌動風發熱之物。筋骨痛攣王瓜子炒開口,為末。酒服一錢,日二服。4.赤目痛澀,不可忍。小圓瓜蔞,籬上大如彈丸、紅色、皮上有刺者,九月、十月采,曬幹,槐花炒、赤芍藥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臨臥溫酒下。衛生家寶方。瘀血作痛王瓜燒存性,研末。無灰酒空心服二錢。5.大腸下血。王瓜一兩燒存性,地黃二兩,黃連半兩,為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丸。

【釋名】又叫雞齊、鹿藿、黃斤。

【集解】 [頌說]到處都有生長,江浙一帶尤其多。春天生苗,引藤蔓生,長一二丈,紫色。七月份開花,粉紫色,像豌豆花,不結果實。根的形狀大小像手臂,紫黑色。在五月五日午時采根曝曬幹,以入土深的那種為最好。現在的人多做成粉來吃。鹿吃九種草,這是其中的一種。[時珍說]葛有野生、家種兩類。其根外呈紫色而裏呈白色,長約七八尺。其葉子有三尖,像楓葉而略長一點,正麵青色背麵淡青色。其花成穗,累累相綴,紅紫色。其莢如小黃豆莢,也有毛。其子綠色,扁扁的如鹽梅子核,生嚼有腥氣,八九月份采集它,稱為葛穀。花曬幹後,也可以炸來吃。

根 【氣味】 甘、辛,平,無毒。

【主治】 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脅風痛。治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排除瘀血,通小腸,散鬱火。治糖尿病、呃逆上氣、傷風感冒頭痛、各種痹症、皮膚瘡毒,以及腹瀉便血等病症。另可助消化,解酒醉,利大小便,去煩熱。外敷可治小兒熱瘡,蛇蟲咬傷。搗成汁喝,可治小兒熱病、關節紅腫、瘋狗咬傷等。解野葛、巴豆的藥毒。生的可以墮胎。蒸食,解酒毒。去煩熱,壓丹石,敷小兒熱瘡。

穀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小兒腹瀉及下痢十年以上。解酒毒。

花【主治】 消酒,治腸風下血。

葉 【主治】 金瘡止血,可敷。

蔓【主治】 咽喉腫痛,燒研,水服方寸匕,消癰腫。

【附方】 1.傷寒頭痛,內熱脈洪。用葛根四兩,加水兩升,豉一升,同煮成半升服。加生薑汁更好。2.煩躁熱渴。用葛粉四兩,拌入泡過粟米一夜的水中,煮熟,加米湯同服。3.心熱吐血。用生葛根搗汁半升,一次服完。4.熱毒下血。用生葛根二斤,搗汁一升,加藕一升服下。5.酒醉不醒。飲生葛根汁二升便愈。6.癤子初起。用葛蔓燒灰,水調敷塗。7.鼻血不止。生葛搗汁,每次服一小盅,日服三次。8.金瘡中風,痙強欲死。生葛根四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服,牙關緊閉者灌服。9.毒藥中毒,上吐下瀉。葛根煮成汁,時常服用。

天門冬

【釋名】也稱顛勒、顛棘、天棘、萬歲藤。

【集解】 [別錄說]天門冬產於奉高山穀。[頌說]今處處都有。春天生藤蔓,大如釵,高達一丈多。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稀疏光滑,有逆刺;也有不光滑而無刺的,葉子如絲,杉而細散,都叫天門冬。夏季開細白花,也有黃色及紫色的。秋天結黑色的果子,在根枝旁。夏季入伏後花便凋謝了,藏有漿果。天門冬的根呈白色,或黃、紫色,大如手指,長二三寸,可用來救荒充饑。可將天門冬蒸煮吃。

根【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各種由風、寒、濕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強骨髓,驅蟲,去伏屍。長期服用輕身益氣,延年不饑。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利小便,冷而能補。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肺痿生癰吐膿。清熱,通腎氣。止消渴,去熱中風,治濕疥。鎮心,潤五髒,補五勞七傷。治吐血咳嗽,化痰潤燥,滋陰,清熱降火。陽事不起者,宜經常服用。

天門冬

【附方】 1.服食法。孫真人《枕中記》中記載,八九月采天門冬根曬幹為末。每日服一方寸匕,一日三次。無論神仙還是凡人,長期服用補中益氣。治虛勞絕傷,年老體衰,半身不遂,風濕疼痛,冷痹,惡瘡,癰疽癩疾,鼻腔潰爛,服用後脫皮而病蟲出。釀酒服,除腹部積塊,風痰癲癇,脾胃生蟲。去濕痹,輕身益氣,令人不饑。服用百日後延年耐老。用天門冬釀酒初熟時微帶酸味,久貯後則香美,各種酒都不及它。但忌食鯉魚。又:用幹天門冬十斤,杏仁一斤,搗末蜜漬,每次服一方寸匕,名仙人糧。2.辟穀不饑。天門冬二斤,熟地黃一斤,煉蜜丸如彈子大小,每次溫酒送化三丸,一日服三次。居住在山中及遠行的人可用來作為糧食。服用十天,能輕身明目;服用二十天,則百病痊愈,麵色紅潤;服用三十天,白發變黑,齒落重生;服用五十天,行如奔馬;服用百日延年不老。3.天門冬膏。潤肺,治咳嗽失血,化痰。潤五髒,殺腹蟲,除瘟疫。輕身益氣,令人不饑。把天門冬用流水泡過,去皮和心,搗爛取汁,倒在砂鍋裏用文武炭火煮,不能大沸。以十斤為準,熬至三斤,加入蜜四兩,熬至膏糊狀,放入瓶裏,埋入土中一匕左右,去火毒。每日早晚用白開水調服一匙。如引起大便不適,可用酒送服。4.肺痿咳嗽,吐涎,咽燥而不渴。用生天門冬搗汁一鬥、酒一鬥、飴一升、紫苑四合,濃煎成丸子。每服一丸,如杏仁大。日服三次。5.肺勞風熱。用天門冬去皮、心煮食,或曝幹為末,加蜜做成丸子服下。6.風癲發作,耳如蟬鳴,引脅牽痛。天門冬去心、皮,曬幹,搗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日服三次。7.小腸偏墜。用天門冬三錢、烏藥五錢,水煎服。

何首烏

【釋名】也稱交藤、夜合、地精、陳知白、馬肝石、桃柳藤、九真藤、赤葛、瘡帚、紅內消。

【集解】 [頌說]何首烏最早出於順州南河縣,現到處都有。嶺外江南各州皆有,其中以西洛嵩山和河南柏城縣最佳。春生苗,後蔓延於竹木牆壁間。莖呈紫色,葉葉相對,像山藥但無光澤。夏秋開黃白花,如葛勒花。子有棱角,像蕎麥但比其細小,同粟米大小相似。秋冬采根,拳頭般大,各有五個棱,瓣似小甜瓜,有赤、白兩種,赤色為雄,白色為雌。春采根,秋采花,九蒸九曬,可當糧食。此草原名交藤,因何首烏服用這種草效果顯著才得此名。何首烏,是順州南河縣人,唐元和七年,僧人文象遇茅山老人,傳此事。又傳何首烏長了三百年的,如栲栳大,號稱山精,純陽之體,久服成地仙。

根 【修治】 [時珍說]製作的方法是:用何首烏赤、白各一斤,竹刀刮去粗皮,用淘米水浸一夜,切片,用黑豆三鬥,每次用三升三合三勺,以水泡過,在砂鍋內鋪一層豆,一層首烏,層層鋪盡,然後蒸。豆子熟後將它取出來,將何首烏曬幹,再用豆如前麵的方法蒸,九蒸九曬,使用才佳。

【氣味】 苦、澀,性微溫,無毒。

【主治】 頸部淋巴結核,消腫塊,療頭麵風瘡,治各種內外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令人有子。也治婦人產後及帶下各種疾病,治腹髒一切頑疾寒氣,便血,消肝火。

【發明】 [時珍說]宋懷州知州李治,與一武臣同官,奇怪他已七十有餘還很輕健,麵如渥丹,食欲旺盛,詢問原由,則是因為服用了何首烏丸,這才傳下此方。後來李治得病,在盛夏時半身無汗已二年,暗自憂慮。於是造丸服用一年多,身體便開始流汗,此丸活血治風的功效,對人體大有補益。其方用赤、白何首烏各半斤,淘米水浸三夜,竹刀刮去皮,切片焙幹,石臼杵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酒下五十丸。服末也可以。

何首烏

炙首烏〔主治〕頸部淋巴結核,消腫塊,療頭麵風瘡,治各種內外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令人有子。也治婦人產後及帶下各種疾病,治腹髒一切頑疾寒氣,便血,消肝火。

首烏藤〔主治〕頸部淋巴結核,消腫塊,療頭麵風瘡,治各種內外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令人有子。也治婦人產後及帶下各種疾病,治腹髒一切頑疾寒氣,便血,消肝火。

【附方】 1.七寶美髯丹。何首烏赤、白各一斤,同前麵的製作方法一樣九蒸九曬後研末。赤、白茯苓各一斤,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懸浮物,取沉澱的撚成塊,以人乳十碗,浸勻曬幹研末;牛膝八兩,酒浸一日,同蒸了七次的何首烏蒸到第九次時止,然後曬幹;當歸八兩,酒浸一日後曬幹。枸杞子八兩,酒浸後曬幹;菟絲子八兩,酒浸生芽,研爛曬幹;補骨脂四兩,同黑芝麻一起炒香。忌用鐵器,用石臼杵成末,煉蜜和成彈子大的丸,共一百五十丸。每日服三丸,清晨溫酒送下,午時薑湯送下,臥時鹽水送下。其餘的和成梧桐子大的丸,每日空腹用酒送服一百丸。一劑後,烏須發,壯筋骨,固精氣,續嗣延年。2.骨軟風疾,腰膝疼痛,遍身瘙癢,行步困難。何首烏大而有花紋者為最好、牛膝各一斤,同在好酒中泡七夜,取出曬幹,搗爛,加棗肉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酒送下。3.皮裏作痛,不問何處。用何首烏末,薑汁調成膏塗搽,搽後用布包住,以火烘鞋底熨按。4.自汗不止。用何首烏末,調唾液,封臍上。5.腸風下血。用何首烏二兩,研末。每服二錢,飯前服,米湯送下。6.破傷血出。用何首烏末敷上即止。7.瘰鬁結核,或破或不破,下至胸前者皆可治。用何首烏根洗淨,每日生嚼,並取葉搗爛塗患處。8.癰疽毒瘡。用何首烏不限量,在文火上熬煎,加酒等量,再煎開幾次後,存酒,隨時飲用;取藥渣焙幹,研末,以酒煮麵調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病愈後,藥可常服。9.大風癘疾。用何首烏以大而有花紋者為好一斤,泡淘米水中七天,反複蒸、曬數次,加胡麻四兩,再蒸再曬,研末,每服二錢,酒送下,日服二次。10.疥癬滿身。用何首烏、艾葉等分,水煎濃湯洗浴,可以解痛、生肌肉。用何首烏莖、葉煎湯洗浴,效果顯著。

百部

【釋名】也稱婆婦草、野天門冬。

【集解】 [弘景說]山野間處處都有。春天生苗作藤蔓,葉大而尖長,頗似竹葉,葉麵青色而有光澤。莖呈青色,肥嫩的時候可煮來食用。

根 【氣味】 甘,微溫,無毒。

【主治】 咳嗽喘氣,肺熱,潤肺,散身體內熱。治麵黃肌瘦、腹部膨大,對蛔蟲、寸白、蟯蟲,以及一切樹木蛀蟲,一殺即死。殺虱子及蒼蠅蠓蟲。做湯洗牛身,可除虱子且效果顯著。將百部烤後泡入酒中,空腹飲,可治疥、癬,除去蟲蠶咬毒。

炙百部〔主治〕泡入酒中,空腹飲,可治疥、癬,除去蟲蠶咬毒。

百部〔主治〕咳嗽喘氣,肺熱,潤肺,散身體內熱。治麵黃肌瘦、腹部膨大,對蛔蟲、寸白蟲,以及一切樹木蛀蟲,一殺即死。

【附方】 1.長期咳嗽。用百部根泡酒,每溫服一升,日服三次。又一方:用百部、生薑,各搗汁,等分,取二合煎服。又一方:用百部藤根搗自然汁,加蜜等分,以沸湯煎成膏,噙咽。2.遍身黃腫。用新鮮百部根,洗淨,搗爛,敷臍上,以糯米飯半升,拌水酒半合,揉軟,蓋在藥上,外用布包好。一二天之後,口內有酒氣,水從小便出,腫亦漸消。3.熏衣去虱。和百部、秦艽,共研末,燒煙熏衣,虱自落。用上兩藥煮湯洗亦可。

萆薢

【釋名】又稱赤節、百枝、竹木、白菝葜。

【集解】 [別錄說]萆薢生真定山穀。二月、八月采根,曝幹。[弘景說]今處處有之。根似菝葜而小異,根大,不甚有角節,節色小淺。[時珍說]萆薢蔓生,葉似菝葜而大如碗,其根長硬,大者如商陸而堅。如今人們都以土茯苓為萆薢,這是錯誤的。莖葉根苗皆不同。吳普《本草》又以革蘚為狗脊,也是錯誤的。

根 【氣味】 苦,平,無毒。

【附方】 1.腰腳痹軟,行履不穩者。萆薢二十四分,杜仲八分,搗篩。每旦溫酒服三錢匕,禁吃牛肉。2.小便頻數。川萆薢一斤,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鹽酒下七十丸。3.白濁頻數,漩麵如油,澄下如膏,乃真元不足,下焦虛寒。萆薢分清飲:用萆薢、石菖蒲、益智仁、烏藥等分。每服四錢,水一盞,入鹽一撚,煎七分,食前溫服,日一服,效乃止。腸風痔漏,用萆薢、貫眾去土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空心服之。4.頭痛發汗。萆薢、旋覆花、虎頭骨酥炙等分,為散。欲發時,以溫酒服二錢,暖臥取汗,立瘥。

菝葜

【集解】 [別錄說]生山野。二月、八月采根,曝幹。[時珍說]菝葜,山野中甚多。其莖似蔓而堅強,植生有刺。其葉團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開黃花,結紅子。其根甚硬,有硬須如刺。其葉煎飲酸澀。野人采其根葉,入染家用,名鐵菱角。吳普《本草》把菝葜當作狗脊,並非如此。

根【氣味】 甘、酸,平、溫,無毒。

【主治】 腰背寒痛,風痹,益血氣,止小便利。治時疾瘟瘴。補肝經風虛。治消渴,血崩,下痢。

【發明】 [時珍說]菝葜,足厥陰、少陰藥。氣溫味酸,性澀而收,與萆薢仿佛。孫真人元旦所飲辟邪屠蘇酒中亦用之。[頌說]取根浸赤汁,煮粉食,辟瘴。

【附方】 1.小便滑數。金剛骨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睡片刻。2.沙石淋疾重者。取去根本,用菝葜二兩,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後以地椒煎湯浴腰腹,須臾即通也。3.消渴不止。菝葜,用口將藥物咬碎半兩,水三盞,烏梅一個,煎一盞,溫服。4.下痢赤白。金剛根、臘茶等分,為末。白梅肉搗丸芡子大。每服五七丸,小兒三丸,白痢用甘草湯服下,赤痢用烏梅湯服下。

土茯苓

【釋名】也稱刺豬苓、山豬糞、草禹餘糧、仙遺糧、冷飯團、硬飯。

【集解】 [時珍說]土茯苓,楚蜀山樹木叢生的山穀中有很多。像蓴一樣蔓生,上有細小的斑點。葉不對生,形狀頗似大竹葉但厚滑些,如瑞香葉但要長五六寸。根圓大像雞鴨蛋,連綴而生。相距遠的有一尺左右,相距近的隻有幾寸,肉柔軟,可以生吃。有赤、白二種,以白的為佳。《中山經》說,鼓鐙山有一種草,名叫榮草。其葉如柳,其根如雞蛋,食用止風病,指的就是這種東西。以前的人不知道使用它,弘治、正德年間,因流行楊梅瘡,人們便草率地使用輕粉藥來治療,結果瘡毒留在了筋骨間,致使全身潰爛。因此人們把土茯苓當作治梅瘡的要藥,因它的甘淡平和,所以能解浸淫之毒,而無後患,其良效沒有能與之相比的。

根 【氣味】 甘、淡,平,無毒。

【主治】 把它當糧食吃不會感到饑餓,調中止瀉,健行不睡。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治拘攣骨痛,惡瘡癰塊。解汞粉、銀朱毒。

根〔主治〕把它當糧食吃不會感到饑餓,調中止瀉,健行不睡。健脾胃,強筋骨,祛風濕,利關節,治拘攣骨痛,惡瘡腫塊。解汞粉、銀朱毒。

【附方】 1.梅毒。用土茯苓四兩、皂莢子七個,煎水代茶飲。2.治小兒楊梅毒瘡。起於口內,延及全身。將土茯苓末用乳汁調服,月餘自愈。3.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為廢疾。用土茯苓一兩,有熱,加芩、連;氣虛,加人參、白術、甘草、白茯苓;血少,加當歸、生地黃、白芍藥、川芎。水煎代茶,月餘即愈。又一方,用冷飯團四兩,加四物湯一兩,皂莢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草七根,煎水每日飲。4.瘰鬁潰爛。用土茯苓切片,或研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內吃下。多吃為好。

白蘞

【釋名】也稱白草、白根、兔核、貓兒卵、昆侖。

【集解】 [別錄說]白蘞生於衡山穀中。[頌說]今江淮及荊、襄、懷、孟、商、齊諸州皆有白蘞。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莖,葉如小桑。五月開花,七月結實。根如雞鴨卵而長,三五枚同一窠,皮黑肉白。

根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帶下赤白。殺火毒。治發背瘰鬁,麵上皰瘡,腸風痔漏,血痢,刀箭瘡,撲損,生肌止痛。解狼毒之毒。

【發明】 [弘景說]生取根搗。敷癰腫,效果顯著。[頌說]今醫治風及金瘡、麵藥方多用。往往與白及相須。

白蘞根〔主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帶下赤白。殺火毒。治發背瘰鬁,麵上皰瘡,腸風痔漏,血痢,刀箭瘡,撲損,生肌止痛。解狼毒之毒。

【附方】 1.疔瘡初起。水調白蘞末塗搽。2.一切癰腫。白蘞、赤小豆、網草,共研末,加雞蛋白調勻塗搽。又一方:白蘞二分、藜蘆一分,共研末,酒調塗搽,一日三次。3.麵部粉刺。用白蘞二分、杏仁半分,雞屎白一分,研末,加蜜和雜水拭麵。4.凍耳成瘡。白蘞、黃檗,等分研末,加生油調勻搽耳。5.湯火灼傷。白蘞研末敷塗。6.風痹筋急。白蘞二分、熟附子一分,共研末。每服一小撮,酒送下。日服二次,以身中暖和為度。忌食豬肉、冷水。

伏雞子根

【釋名】 又稱承露仙。

【集解】 [藏器說]生四明天台山。蔓延生,葉圓薄似錢,根似鳥形者較好。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解百藥毒,諸熱煩悶,急黃,天行黃疸,瘧瘴中惡,寒熱頭痛,疽瘡。馬黃牛疫:水磨服之,新者尤佳。亦敷癰腫,與陳家白藥同功。

女萎

【集解】[恭說]女萎葉似白蘞,蔓生,花白子細。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止下痢,消食。主風寒,霍亂泄痢腸鳴,遊氣上下無常,驚癇寒熱百病,出汗。

女萎

鵝抱

【集解】[頌說]生宜州山林下,附石而生,作蔓,葉似大豆。其根形似萊菔,大者如三升器,小者如拳。二月、八月采根,切片陰幹用。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風熱上壅,咽喉腫痛,及解蠻箭藥毒,搗末酒服有效。亦消風熱結毒,酒抹塗之,立愈。

千金藤

【集解】 [藏器說]千金藤有數種,南北名目不同,大略主療相似,或是皆近於藤也。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似漆;生南土者,黃赤如細辛。舒、廬間有二種藤似木蓼,又有烏虎藤,繞樹生,冬青,亦名千金藤。江西林間有草生葉,頭有癭子,似鶴膝,葉如柳,亦名千金藤。又一種似荷葉,隻大如錢許,亦呼為千金藤,又名古藤,主痢及小兒大腹。

【主治】 一切血毒諸氣,霍亂中惡,天行虛勞瘧瘴,痰嗽不利,癰腫大毒,藥石發,癲癇,悉主之。

山豆根

【釋名】也稱解毒、黃結、中藥。

【集解】 [頌說]山豆根,生劍南及宜州、果州山穀,今廣西亦有,以忠州、萬州者為佳。苗蔓如豆,葉青,經冬不凋,八月采根。廣南者如小槐,高尺餘,石鼠食其根。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解諸藥毒,止痛,消瘡腫毒,發熱咳嗽,治人及馬急黃,殺小蟲。含之咽汁,解咽喉腫毒,極妙。研末湯服五分,治腹脹喘滿。酒服三錢,治女人血氣腹脹,又下寸白諸蟲。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熱厥心腹痛,五種痔痛。研汁塗諸熱腫禿瘡,蛇狗蜘蛛傷。

【附方】 1.五般急黃。山豆根末,水送服二錢。2.赤白下痢。用山豆根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白開水送下。三服後即可止痢。3.水蠱腹大,皮膚變黑。用山豆根研末,酒送服二錢。4.頭風熱痛。山豆根末,調油塗太陽穴。5.牙齦腫痛。山豆根一片,含痛處。6.喉中發癰。用山豆根磨醋,噙口中。病重不能言語者,不斷地以雞毛掃藥汁入喉,引出涎水,即可言語。7.疥癬蟲瘡。用臘豬油調山豆根末塗搽。8.喉風急證,水米不下。用山豆根、白藥等分,水煎噙咽。

黃藥子

【釋名】又稱木藥子、大苦、赤藥、紅藥子。

【集解】[時珍說]黃藥子現在到處都有栽種。其莖高二三尺,柔而有節,似藤實非藤也。葉大如拳,長三寸許,亦不似桑。其根長者尺許,大者圍二三寸,外褐內黃,亦有黃赤色者,肉色頗似羊蹄根。人皆搗其根入染藍缸中,說容易變顏色。

根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諸惡腫瘡瘺喉痹,蛇犬咬毒。研水服之,亦含亦塗。涼血降火,消癭解毒。

【附方】 1.吐血不止。黃藥子一兩,水煎服。2.咯血吐血。用蒲黃、黃藥子等分,為末,掌中舐之。另一方用黃藥子、漢防己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小麥湯食後調服,一日二服。3.產後血運,惡物衝心,四肢冰冷,唇青腹脹,昏迷。紅藥子一兩,頭紅花一錢,水二盞,婦人油釵二隻,同煎一盞服。大小便俱利,血自下。

解毒子

【釋名】 又稱地不容、苦藥子。

【集解】 [恭說]地不容生於川西山穀,采無時,當地人稱其為解毒子。[頌說]出戎州。蔓生,葉青如杏葉而大,厚硬,淩冬不凋,無花實。根黃白色,外皮微粗褐,累累相連,如藥實而圓大,采無時。又開州、興元府出苦藥子,大抵與黃藥相類,春采根,曝幹,亦入馬藥用。

根【氣味】 苦,大寒,無毒。

【主治】 解蠱毒,止煩熱,辟瘴癘,利喉閉及痰毒。治五髒邪氣,清肺壓熱。消痰降火,利咽喉,退目赤。

【附方】 1.咽喉腫痛,水漿不下。苦藥、山豆根、甘草、硝石各一分,射幹、柑皮、升麻各半兩,為末,蜜丸,噙之。2.眉棱骨痛,熱毒攻眼,頭痛眉痛,壯熱不止。解毒子、木香、川大黃各三分,為末,漿水調膏攤貼,幹即易之。

白藥子

【集解】[恭說]白藥子出原州。三月生苗,葉似苦苣。四月抽赤莖,長似葫蘆蔓。六月開白花,八月結子,名為瓜蔞。九月葉落枝折,采根洗切,曬幹,根皮黃色,名白藥子。

根【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金瘡生肌。消腫毒喉痹,消痰止嗽,治渴並吐血。治喉中熱塞不通,咽中常痛腫。解野葛、生金、巴豆、藥毒。刀斧折傷,幹末敷,能止血、痛。散血降火,消痰解毒。

【附方】 1.咽喉腫痛。白藥末一兩、龍腦一分,加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2.吐血不止。白藥燒存性,每服三錢,糯米湯送下。3.眼爛生翳。白藥子一兩、甘草半兩,共研末,取五錢摻入切開的豬肝中,煮熟吃下。4.癰腫不散。生白藥根,搗爛置患處。幹則易之。

威靈仙

【釋名】 [時珍說]威,言其性猛也。靈仙,言其功神也。

【集解】 [誌說]出商州上洛山及華山並平澤,以不聞水聲者良。生先於眾草,方莖,數葉相對。冬月丙丁戊己日采根用。[恭說]九月末至十二月,采根陰幹。餘月並不堪采。[時珍說]其根每年旁引,年深轉茂。一根叢須數百條,長者二尺許。初時黃黑色,幹則深黑,俗稱鐵腳威靈仙以此。別有數種,根須一樣,但色或黃或白,都不可用。

根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諸風,宣通五髒,去腹內冷滯,心膈痰水,痃癖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療折傷。久服無有溫疾瘧。推新舊積滯,消胸中痰唾,散皮膚大腸風邪。

【發明】 [震亨說]威靈仙屬木,治痛風之要藥也,在上下者都可用,服之尤效。其性好走,亦可橫行,故崔元亮言其去眾風,通十二經脈,朝服暮效。凡采得聞流水聲者,知其性好走也,須不聞水聲者乃佳。[時珍說]威靈仙氣溫,味微辛鹹。辛瀉氣,鹹瀉水。故風濕痰飲之病,氣壯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長期服用恐損真氣,氣弱者不可服用。

根〔主治〕諸風,宣通五髒,去腹內冷滯,心膈痰水,痃癖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療折傷。久服無有溫疾瘧。推新舊積滯,消胸中痰唾,散皮膚大腸風邪。

【附方】 1.腳氣入腹,脹悶喘急。用威靈仙末,每服二錢,酒下。痛減一分,則藥亦減一分。2.腰腳諸痛。用威靈仙末,空心溫酒服一錢。逐日以微利為度。3.腎髒風壅,腰膝沉重。威靈仙末,蜜丸梧桐子大。溫酒服八十丸。平明微利惡物,如青膿膠,即是風毒積滯。如未見效,再服一百丸。取下後,食粥補之。一月仍常服溫補藥。4.筋骨毒痛。因患楊梅瘡,服輕粉毒藥,年久不愈者。威靈仙三斤,水酒十瓶,封煮一炷香,出火毒。逐日飲之,以愈為度。5.破傷風病。威靈仙半兩,獨頭蒜一個,香油一錢,同搗爛,熱酒衝服。汗出即愈。6.手足麻痹,時發疼痛,或打撲傷損,痛不可忍,或癱瘓等證。威靈仙炒五兩,生川烏頭、五靈脂各四兩,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用鹽湯下。忌茶。7.停痰宿飲,喘咳嘔逆,全不入食。威靈仙焙,半夏薑汁浸焙,為末,用皂莢水熬膏,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薑湯下,一日三服,一月為驗。忌茶、麵。8.腹中痞積。威靈仙、楮桃兒各一兩,為末。每溫酒服三錢。名化鐵丸。9.大腸冷積。威靈仙末,蜜丸梧桐子大。一更時,生薑湯下十丸至二十丸。10.腸風瀉血。威靈仙、雞冠花各二兩,米醋二升,煮幹,炒為末,以雞子白和作小餅,炙幹再研。每服二錢,陳米飲下,日二服。11.痔瘡腫痛。威靈仙三兩,水一鬥,煎湯,先熏後洗,冷再溫之。 12.諸骨鯁咽。威靈仙一兩二錢,砂仁一兩,砂糖一盞,水二盅,煎一盅。溫服。

剪草

【集解】 [藏器說]剪草生山澤間,葉如茗而細,江東的人都用它。[頌說]生潤州。二月、三月采,曝幹用。

根【氣味】 苦,涼,無毒。

【主治】 諸惡瘡疥癬風瘙,瘺蝕有蟲,浸酒服。主一切失血。

【附方】 1.風蟲牙痛。剪草、細辛、槁本等分,煎水熱漱,少頃自止。2.風瘡瘙癢。治風邪客於肌中,渾身瘙癢,致生瘡疥,及脾肺風毒攻衝,生瘡於濕,日久不瘥。用剪草七兩不見火,輕粉一錢,為末,擦之。幹者麻油調擦。

防己

【釋名】也稱解離、石解。

【集解】 [別錄說]防己生於漢中川穀。二月、八月采根,陰幹。[弘景說]今出於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虛軟者好。

【修治】 [時珍說]今人多去皮銼,用酒洗後曬幹用。

【氣味】 辛,平,無毒。[之才說]與殷蘖相使,殺雄黃毒,惡細辛。畏萆薢、女菀、鹵堿。伏硝石。

【發明】 [元素說]去下焦濕腫及痛,並泄膀胱火邪,必用漢防己、草龍膽為君,黃檗、知母、甘草為佐。防己是太陽本經藥。

根〔主治〕 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通腠理,利九竅,止泄,散癰腫惡結,諸疥癬蟲瘡。

【附方】 1.皮膚胕腫。水氣在皮膚中,按之下陷,但不怕風。防己、黃芪、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混合後,每取一兩,加水一升,煎成半升服下。日服二次。2.關節風濕。用防己一兩、黃芪二兩二錢半、白術七錢半、炙甘草半兩,共銼為末。每取五錢,加生薑四片、棗一枚,水一碗半,煎至八成,溫服。過一段時候再服。3.小便淋澀。木防己、防風、葵子各二兩,搗碎加水五升,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4.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麵黧黑,其脈沉緊。用木防己三兩、人參四兩、桂枝二兩、石膏如雞蛋大者十二枚,加水六升煮成二升,分次服。如無效,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5.傷寒喘急。用防己、人參,等分研末。每服二錢,桑白湯送下。6.肺痿喘嗽。用漢防己末二錢,加漿水一碗,煎至七成,細細飲服。7.咯血多痰。用漢防己、葶藶,等分研末。每服一錢,糯米湯送下。

茜草

【集解】 [別錄說]茜根生於喬山山穀。二月、三月采根曝幹。又說:茜根生山陰穀中,蔓草木上,莖有刺,實如椒。[時珍說]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數尺。方莖中空有筋,外有細刺,數寸一節。每節五葉,葉如烏藥葉而糙澀,麵青背綠。七八月開花,結實如小椒大,中有細子。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寒濕風痹,黃疸,補中。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久服益精氣,輕身。可以染絳。又苗根:主痹及熱中傷跌折。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止鼻衄嚴重尿血,產後血運,月經不止,帶下,撲損瘀血,泄精,痔瘺瘡癤排膿。酒煎服:通經脈,治骨節風痛,活血行血。

【發明】 [藏器說]茜草主蠱毒,煮汁服。[震亨說]俗人治痛風,用草藥取速效。如石絲為君,過山龍等佐之。皆性熱而燥,不能養陰,卻能燥濕病之淺者。濕痰得燥而開,瘀血得熱而行,故亦暫效。若病深而血少者,則愈劫愈虛而病愈深矣。

茜草

〔主治〕 寒濕風痹,黃疸,補中。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久服益精氣,輕身。

【附方】 1.吐血不定。茜根一兩,搗末。每服二錢,水煎冷服。亦可水和二錢服。2.吐血燥渴,及解毒。用茜根、雄黑豆去皮、甘草炙等分,為末,井水丸彈子大。每溫水化服一丸。3.鼻血不止。茜根、艾葉各一兩,烏梅肉二錢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烏梅湯下五十丸。4.五旬行經。婦人五十後,經水不止者,作敗血論。用茜根一兩,阿膠、側柏葉、炙黃芩各五錢,生地黃一兩,小兒胎發一枚燒灰,分作六貼。每貼水一盞半,煎七分,入發灰服之。5.黑髭烏發。茜草一斤,生地黃三斤,取汁。以水五大碗,煎茜絞汁,將滓再煎三度。以汁同地黃汁,微火煎如膏,以瓶盛之。每日空心溫酒服半匙,一月髭發如漆也。忌蘿卜、五辛。6.脫肛不收。茜根、石榴皮各一握,酒一盞,煎七分,溫服。

通草

【釋名】又叫木通、附支、丁翁、萬年藤。子名燕覆。

【集解】 [別錄說]生在石城山穀。[恭說]粗的直徑有二三寸,每節有二三枝,枝頭有五片葉。子長三四寸,核黑瓤白,食用味道甘美。

藤〔主治〕 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去惡蟲。主水腫浮大。利諸經脈寒熱不通之氣。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去惡蟲。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治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齆鼻息肉,墮胎,去三蟲。治五淋,利小便,開關格。主水腫浮大。利諸經脈寒熱不通之氣。安心除煩,止渴退熱,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腸,下水,破積聚血塊,排膿,治瘡癤,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閉,月水不勻,天行時疾,頭痛目眩。令人心寬,下氣。主諸瘺瘡,咽喉腫痛。通經利竅,導小腸火。

通脫木

【釋名】也稱通草、離南。

【集解】 [頌說]郭璞說,通草生長在江南,高一丈左右,葉子很大像荷葉,但還要肥厚些,莖中的瓤潔白。現在園圃也有種植,用蜜煎,充當水果吃,味道甘美。

【氣味】 甘、淡,寒,無毒。

【主治】 利尿道及肛門,治五淋,除水腫癃閉,瀉肺,解各種毒蟲痛,明目退熱,下乳催生。

花上粉

【主治】 瘺管、惡瘡、痔疾。又治頸部淋巴結核。

釣藤

【釋名】 [時珍說]其刺曲如釣鉤,取其力銳爾。亦作吊藤。[弘景說]釣藤出產於建平。療小兒,不入餘方。

【氣味】 甘,微寒,無毒。

藤 〔主治〕 小兒寒熱,十二驚癇。小兒驚啼,風癇熱癰,客忤胎風。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

【主治】 小兒寒熱,十二驚癇。小兒驚啼,風癇熱癰,客忤胎風。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斑疹。

【發明】 [時珍說]釣藤,是手足厥陰藥。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暈,皆肝風相火之病。

白花藤

【集解】 [恭說]生嶺南、交州、廣州平澤。苗似野葛。葉似女貞,莖葉俱無毛而白花。其根似葛而骨柔,皮厚肉白,大療毒,用根不用苗。[保升說]蔓生白花,葉有細毛,根似牡丹,骨柔皮白而厚,淩冬不凋。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解諸藥、菜、肉中毒。漬酒,主虛勞風熱。

白英

【集解】 [時珍說]正月生苗,白色,可以食用。秋天開小白花,子如龍葵子,熟後為紫赤色。江東的人在夏季采它的莖葉煮粥吃,極解熱毒。

根苗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寒熱疸病,消渴,補中益氣。久服輕身延年。

葉【主治】 做羹吃,可治癆病。煮汁飲,治煩熱,風疹丹毒,小兒結熱。

白英

蘿摩

【釋名】 也稱白環藤。實名雀瓢、斫合子、羊婆奶、婆婆針線包。

【集解】 [時珍說]斫合子即蘿摩子,三月生苗,在籬笆和牆上蔓延生長,非常容易繁衍。它的根白且軟,葉子長,前麵尖後麵大,折斷它的根和莖葉都有白汁。六七月開小長花,如鈴的形狀,紫白色。結的果實長二三寸,像馬兜鈴一樣大,一頭是尖的。果實的殼青且軟,裏麵有白絨和漿汁。到霜降後就地自行枯裂,裏麵的子便會脫落出來,其子輕薄,就像兜鈴子。取裏麵白絨做褥,非常輕巧暖和。

子 【氣味】 甘、辛,溫,無毒。

【主治】 虛勞,補益精氣,強陰道。把子搗爛,敷金瘡,可生肌止血。搗葉,可敷腫毒。取汁敷丹毒和蛇蟲毒,即可消毒。蜘蛛咬傷,久治不愈的,搗汁敷貼患處二三次,便能爛絲毒,即化成膿排出毒。

烏蘞莓

【釋名】 又稱五葉莓、蘢草同拔、蘢葛、赤葛、五爪龍、赤潑藤。

【集解】 [恭說]蔓生平澤,葉似白蘞,四月、五月采之。[時珍說]塍塹間甚多。其藤柔而有棱,一枝一須,凡五葉。葉長而光,有疏齒,麵青背淡。七八月結苞成簇,青白色。花大如粟,黃色四出。結實大如龍葵子,生青熟紫,內有細子。其根白色,大者如指,長一二尺,搗之多涎滑。

【氣味】 酸、苦,寒,無毒。

【主治】 癰癤瘡腫蟲咬,搗根敷之。風毒熱腫遊丹,搗敷並飲汁。涼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癤腫,神效。

【附方】 1.小便尿血。五葉藤陰幹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2.喉痹腫痛。五爪龍草、車前草、馬蘭菊各一握,搗汁,慢慢咽下。3.一切腫毒,發背乳癰,便毒惡瘡,初起者。並用五葉藤或根一握,生薑一塊,搗爛,入好酒一碗絞汁。熱服取汗,以渣敷之,即散。一用大蒜代薑,亦可。4.跌撲損傷。五爪龍搗汁,和童尿、熱酒服之。出汗。

葎草

【釋名】 也稱勒草、葛勒蔓、來莓草。

【集解】 [恭說]葎草生於故墟道旁。葉似蓖麻而小且薄,蔓生,有細刺。一名葛葎蔓。古方時用。

【氣味】 甘、苦,寒,無毒。

【主治】 主瘀血,止精溢盛氣。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瘧虛熱渴。煮汁或生搗汁服。生汁一合服,治傷寒汗後虛熱。療膏淋,久痢,疥癩。潤三焦,消五穀,益五髒,除九蟲,辟瘟疫,敷蛇蠍傷。

葎草

【附方】 1.小便石淋。取葎草根汁一升飲服,石當出,不出再服。2.小便膏淋、尿血淋瀝。取葎草根生汁三升、醋二合,混勻一次服下。3.新久瘧疾。用葎草末、常山末等分,以淡漿水兩碗,泡藥露一夜,五更時煎成一碗,分二次服。以吐痰涎為愈。4.遍體癩瘡。葎草煎成濃湯洗身。

羊桃

【釋名】 也稱鬼桃、羊腸、萇楚、姚弋、禦弋、細子。

【集解】 [別錄說]羊桃生於山林川穀及田野。二月采,陰幹。[時珍說]羊桃莖大如指,似樹而弱如蔓,春長嫩條柔軟。葉大如掌,上綠下白,有毛,狀似苧麻而團。其條浸水有涎滑。

莖根 【氣味】 苦,寒,有毒。

【主治】 發熱,身暴赤色,除小兒熱,風水積聚,惡瘍。去五髒五水,大腹,利小便。益氣,可作浴湯。煮汁,洗風癢及諸瘡腫,極效。浸酒服,治風熱羸老。

絡石

【釋名】又稱石鯪、石龍藤、懸石、耐冬、雲花、雲英、雲丹、石血、雲珠。又名略石、領石、明石、石磋。

【集解】 [別錄說]絡石生太山川穀,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間。五月采。[時珍說]絡石貼石而生。其蔓折之有白汁。其葉小於指頭,厚實木強,麵青背淡,澀而不光。有尖葉、圓葉二種,功用相同,蓋一物也。蘇恭所說不誤,但欠詳細。

莖葉 【修治】 [雷說]凡采得,用粗布揩去毛子,以熟甘草水浸一伏時,切曬用。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風熱死肌癰傷,口幹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閉,水漿不下。大驚入腹,養腎,主腰髖痛,堅筋骨,利關節。久服輕身明目,潤澤好顏色,不老延年,通神。主一切風,變白宜老。腹蛇瘡毒心悶,服汁並洗之。刀斧傷瘡,敷之立瘥。

【發明】 [時珍說]絡石性質耐久,氣味平和。神農列之上品,李當之稱為藥中之君。其功主筋骨關節風熱癰腫,變白耐老。

【附方】 1.喉痹腫塞,喘息不通,須臾欲絕,神驗。用絡石草一兩,水一升,煎一大盞,細細呷之,少頃即通。2.癰疽焮痛止痛。靈寶散:用鬼係腰,生陰濕竹籬石岸間,絡石而生者好,絡木者無用。其藤柔細,兩葉相對,形生三角。用莖葉一兩,洗曬,勿見火,皂莢刺一兩,新瓦炒黃,甘草節半兩,大瓜蔞一個,取仁炒香,乳香、沒藥各三錢。每服二錢,水一盞,酒半盞,慢火煎至一盞,溫服。

木蓮

【釋名】 也稱薜荔、木饅頭、鬼饅頭。

【集解】 [時珍說]木蓮在樹木牆上蔓延生長,四季不凋零。葉片厚實堅硬,不開花就能結果。果實如杯子般大,形狀有一點像蓮蓬但稍長些,正如無花果的果實。六七月果實裏空而紅。八月後裏麵就結滿了細小的子,大如稗子,每一顆子都有一根須。味道微微有點澀,鳥類及小孩子喜歡吃它。

汁 【主治】 風瘍疥癬,用汁塗患處。

葉【氣味】 酸,平,無毒。

【主治】 背上惡瘡,把幹葉研末服用,下痢即愈。還主風血,暖腰腳。治血淋痛澀,可用藤葉一把,炙甘草一分,每天煎服。

【發明】 [艾晟說]宜興縣有個舉人,七十多歲,背上長了惡瘡,村中無藥可治,急取木蓮葉研爛絞汁,同蜜一起飲了幾升,並將渣敷貼在患處,然後再用其他藥敷貼,很快便好了。

木蓮 【氣味】 甘、澀,平,無毒。

【主治】 壯陽,固精消腫,散毒排膿,催乳。治久痢,腸痔,心痛。

【附方】 1.遺精盜汗。用木蓮炒、白牽牛,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米湯調服。2.腎囊腫大。用木蓮燒存性,研末,酒送服二錢。又一方:木蓮子、小茴香,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空心服,酒送下。3.大便下血。用木蓮燒、枳殼炒,等分研末。每服二錢,槐花酒送下。又一方:用木蓮、棕櫚皮,各燒存性,加烏梅去核、粉草炙,等分研末。每取二錢,加水一碗煎服。4.大腸脫下。用木蓮連皮、子切細,炒過,加茯苓、豬苓,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米湯送下。癰疽初起:用木蓮四十九個,揩去毛,研細,酒化開,溫服。作用與忍冬草一樣。5.乳汁不通。用木蓮二個、豬前蹄一個,煮爛連汁服,一日即可通乳。

扶芳藤

【釋名】 又稱滂藤。

【集解】 [藏器說]生於吳郡。藤苗小時如絡石,蔓延樹木。山人取楓樹上者用,亦如桑上寄生之意。忌采塚墓間者。隋朝稠禪師做青飲進煬帝止渴者,即此。

莖葉 【氣味】苦,小溫,無毒。

【主治】 一切血,一切氣,一切冷,大主風血腰腳,去百病。久服延年,變白不老。磨細,浸酒飲。

扶芳藤

常春藤

【釋名】 也稱土鼓藤、龍鱗薜荔。

【集解】 [藏器說]常春藤生於林間,作蔓繞草木上。葉頭尖。結子正圓,熟時如珠,碧色。

【氣味】 莖、葉:苦。子:甘,溫,無毒。

【主治】 風血羸老,腹內諸冷血閉,強腰肢,變白。煮服、浸酒皆宜。凡一切癰疽腫毒初起,取莖葉一把,研汁和酒溫服,利下惡物,去其根本。

常春藤

【附方】 1.疔瘡黑凹。用發繩紮住,將尖葉薜荔搗汁,和蜜一盞服。外以蔥、蜜搗敷四圍。 2.衄血不止。龍鱗薜荔研水飲。

天仙藤

【集解】 [頌說]生於江淮及浙東山中。春生苗,蔓作藤,葉似葛葉,圓而小,有白毛,四時不凋。根有須。夏月采取根苗。南方人多用它。

【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解風勞。同麻黃,治傷寒,發汗。同大黃,墮胎氣。流氣活血,治心腹痛。

【附方】 1.疝氣作痛。天仙藤一兩,好酒一碗,煮至半碗,服之神效。2.痰注臂痛。天仙藤、白術、羌活、白芷梢各三錢,片子薑黃六錢,半夏製五錢。每服五錢,薑五片,水煎服。仍間服千金五套丸。3.產後腹痛,兒枕痛。天仙藤五兩,炒焦為末。每服二錢,炒生薑汁、童子小便和細酒調服。一切血氣腹痛:即上方,用溫酒調服。

忍冬

【釋名】 也稱金銀藤、鴛鴦藤、鷺鷥藤、老翁須、左纏藤、金釵股、通靈草、蜜桶藤。[弘景說]處處都有。藤生,淩冬不凋,故名忍冬。

【集解】 [別錄說]忍冬,十二月采,陰幹。[時珍說]忍冬處處有。附樹蔓延,莖微紫色,對節生葉。葉似薜荔而青,有澀毛。三四月開花,長寸許,一蒂兩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邊狀,長蕊。花初開者,蕊瓣俱色白;經二三日,則色變黃。新舊相參,黃白相映,故呼金銀花,氣味芬芳。四月采花,陰幹;藤葉不拘時采,陰幹。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寒熱身腫。久服輕身長年益壽。治腹脹滿,能止氣下澼。熱毒血痢水痢,濃煎服。治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癰疽疥癬,楊梅諸惡瘡,散熱解毒。

【發明】 [弘景說]忍冬,煮汁釀酒飲,補虛療風。此既長年益壽,可常采服,而仙經少用。 [時珍說]忍冬,莖葉及花,功用皆同。忍冬酒,治癰疽發背,初發便當服此,其效奇特。

忍冬

【附方】 1.五痔諸瘺,疔瘡便毒,喉痹乳蛾。用忍冬草或根、莖、花、葉皆可,不拘多少,泡酒中,煨一夜,取出曬幹,加甘草少許,共研末,用泡藥的酒調麵和藥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百丸,開水或酒送下。一切腫毒,不問已潰未潰,或是初起發熱。用忍冬的花及莖葉,取自然汁半碗煎至八成服下。同時用藥渣敷患處。2.惡瘡不愈。用忍冬藤一把,搗爛,加雄黃五分,水二升,放入瓦罐中煎熬,紙封數重,穿一孔,令氣出。以瘡對孔熱熏,待瘡大出黃水,再用生肌藥,病即愈。3.熱毒血痢。用忍冬藤煎濃飲服。4.腳氣作痛,筋骨引痛。用忍冬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甘藤

【釋名】 也稱甜藤、感藤。

【集解】 [藏器說]甘藤生長在江南的山穀中。藤粗如雞蛋,形狀像木防己。將藤砍斷吹氣,氣從另一頭出來,汁甘美如蜜。

汁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調中益氣,通血氣,解各種熱,止渴,除煩悶,利五髒,治腎釣氣。葉,研末敷蛇蟲咬,解熱痢及膝關節腫痛。

紫金藤

【釋名】 又稱山甘草。

【集解】 [頌說]生於福州山中。春初單生葉青包,至冬凋落。其藤似枯條,采皮曬幹。

【主治】 丈夫腎氣。消損傷瘀血。搗敷惡瘡腫毒。

【附方】 1.紫金藤丸。補腎髒,暖丹田,興陽道,減小便,填精髓,駐顏色,潤肌肉,治元氣虛,麵目黧黑,口幹舌澀,夢想虛驚,耳鳴目淚,腰胯沉重,百節酸疼,項筋緊急,背胛勞倦,陰汗盜汗,及婦人子宮久冷,月水不調,或多或少,赤白帶下,並宜服之。用紫金藤十六兩,巴戟天去心三兩,吳茱萸、高良薑、肉桂、青鹽各二兩,研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溫酒下二十九,日三服。2.死胎不下。紫金藤、葵根各七錢,土牛膝三兩,土當歸四錢,肉桂二錢,麝香三分,研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十丸,乳香湯下。

南藤

【釋名】也稱石南藤、丁公藤、丁公寄、丁父、風藤。

【集解】 [時珍說]今江南、湖南諸大山有。細藤圓膩,紫綠色,一節一葉。葉深綠色,似杏葉而微短厚。莖貼樹處,有小紫瘤疣,中有小孔。四時不凋,莖葉皆臭而極辣。白花蛇食其葉。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金瘡痛。延年。主風血,補衰老,起陽,強腰腳,除痹,變白,逐冷氣,排風邪。煮汁服,冬月浸酒服。煮汁服,治上氣咳嗽。

清風藤

【釋名】 又稱青藤、尋風藤。

【集解】 [頌說]生台州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時常青。當地人采莖用。

藤〔主治〕風疾。治風濕流注,曆節鶴膝,麻痹瘙癢,損傷瘡腫。入酒藥中用。

【主治】 風疾。治風濕流注,曆節鶴膝,麻痹瘙癢,損傷瘡腫。入酒藥中用。

【附方】 1.風濕痹痛。青藤根三兩,防己一兩,切碎,入酒一瓶煮飲。2.一切諸風。青藤膏:用青藤,出《太平》荻港上者,二三月采之。不拘多少,入釜內,微火熬七日夜成膏,收入瓷器內。用時先備梳三五把,量人虛實,以酒服一茶匙畢,將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後遍身發癢,不可擋,急以梳梳之。要癢止,即飲冷水一口便解,風病皆愈也。避風數日良。

省藤

【釋名】 又稱赤藤、紅藤。

【集解】 [藏器說]生於南地深山。皮為紅色,大如指,堪縛物,片片自解。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蛔蟲,煮汁服之。齒痛,打碎含之。治諸風,通五淋,殺蟲。

【發明】 [時珍說]赤藤,善殺蟲,利小便,洪邁的《夷堅誌》中說:趙子山苦寸白蟲病。醫生令其戒酒,而素性難改。一日寓居邵武天王寺,夜半醉歸,口渴甚,見廡間甕水,映月瑩然,即連酌飲之,芳香甘甜。迨曉蟲出盈席,心腹頓寬,過了一晚病全愈。眾人很驚歎,視所飲水,乃寺仆織草履,浸紅藤根水。

【附方】 五淋澀痛。赤藤即做草鞋者、白茯苓、苧麻根等分,為末。百沸湯下,每服為一錢。

紅藤〔主治〕 蛔蟲,煮汁服之。齒痛,打碎含之。治諸風,通五淋,殺蟲。

紫藤

【集解】 [藏器說]藤皮著樹。從心重重有皮。四月生紫花可愛,長安人種植它裝飾庭池,江東稱為招豆藤。其子作角,角中仁,熬香放酒中,令酒不敗。

紫藤

【氣味】 甘,性微溫,有小毒。

千裏及

【集解】 [藏器說]千裏及,藤生道旁籬落間,葉細而厚。宣湖間也有。[頌說]千裏急,生天台山中。春生苗,秋有花。土人采花葉入服藥。又筠州有千裏光,生淺山及路旁。葉似菊而長,背有毛。枝幹圓而青。春生苗,秋有黃花,不結實。采莖葉入眼藥,名黃花演。就是這一種。

【氣味】 苦,平,有小毒。

【主治】 天下疫氣結黃,瘴瘧蠱毒,煮汁服,取吐下。亦搗敷蛇犬咬。同甘草煮汁飲,退熱明目,不入眾藥。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

【附方】 爛弦風眼。九裏光草,以筍殼葉包煨熟,撚汁滴入眼中。

草之八 水草類

蔛草、澤瀉、羊蹄、菖蒲、酸模、菰、水萍、白菖、香蒲(蒲黃)、萍蓬草、莕菜、越王餘算、海藻、蓴、水藻、海帶、昆布

蔛草

【釋名】 又稱蔛菜、蔛榮。

【集解】 [恭說] 蔛菜所在有之,生於水邊。葉圓,似澤瀉而小。花青白色。亦堪蒸啖,江南人用蒸魚食甚美。五六月采莖葉,曝幹用。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暴熱喘息,小兒丹腫。

澤瀉

【釋名】也稱水瀉、鵠瀉、及瀉、禹孫。

【集解】 [頌說]今山東、河、陝、江、淮都有,漢中者為佳。春生苗,多在淺水中。葉似牛舌,獨莖而長。秋時開白花,作叢似穀精草。秋末采根,曝幹。

澤瀉

根〔主治〕風寒濕痹,乳難,養五髒,益氣力,肥健,消水。補虛損五勞,除五髒痞滿。主腎虛精自出,利膀胱熱,宣通水道。

根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風寒濕痹,乳難,養五髒,益氣力,肥健,消水。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麵生光,能行水上。補虛損五勞,除五髒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主腎虛精自出,利膀胱熱,宣通水道。主旋耳虛鳴,筋骨攣縮,通小腸,止尿血。主難產,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入腎經,去舊水,養新水,利小便。消腫脹,滲泄止渴。去脬腫留垢,心下水痞。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

【發明】 [元素說]澤瀉是除濕之聖藥,入腎經,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無此疾服之,令人目盲。[時珍說]澤瀉氣平,甘而淡。淡能滲泄,氣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而目昏耳鳴。澤瀉滲去其濕,則熱亦隨去,而土氣得令,清氣上行,天氣明爽,故澤瀉有養五髒、益氣力、治頭旋、聰耳明目之功。

葉 【氣味】 鹹,平,無毒。

【主治】 大風,乳汁不出,產難。

【附方】 1.水濕腫脹。用白術、澤瀉各一兩,做成丸子。每服三錢,茯苓湯送下。2.吐瀉頭暈,渴飲,小便不利。用澤瀉、白術、白茯苓各三錢,加水一碗、薑五片、燈心十根,煎至八成,溫服。

羊蹄

【釋名】也稱蓄、禿菜、敗毒菜、牛舌菜、羊蹄大黃、鬼目、東方宿、連蟲陸、水黃芹。子名金蕎麥。

【集解】 [時珍說]在靠近水和潮濕的地方有很多羊蹄。葉長一尺左右,形狀似牛舌,不似波棱,進入夏季起莖,開花結子,花葉一色。夏至枯萎,深秋又生,淩冬不死。根接近一尺長,赤黃色,如大黃、胡蘿卜等形狀,其莖葉可以煮來吃味道好。

根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頭禿疥瘙,除熱症,女人婦科炎症,殺一切蟲,治療血吸蟲及癬症。加醋磨粉貼腫毒患處。搗汁二三匙,入半盞水煎,空腹溫服,治產後風秘。靈驗。

葉 【氣味】 甘、滑,寒,無毒。

【主治】 小兒腸道生蟲,殺胡夷魚、鮭魚、檀胡魚毒。做成菜吃,止癢。令人下氣,不宜多吃。連根一起蒸爛後吃一碗,治腸痔瀉血效果顯著。

子 【氣味】 苦、澀,平,無毒。

【主治】 赤白雜痢,婦人血氣。

【附方】 1.結腸便閉。用羊蹄根一兩,加水一大碗,煎至六成,溫服。2.腸風下血。用羊蹄根洗淨,切細,加連皮老薑各半碗,同炒赤,以酒淬過,去渣,適量飲服。3.喉痹不語。用羊蹄根,在陳醋中研成泥。先以布把喉外擦紅,再把藥塗上。4.癬久不瘥。用羊蹄根絞出汁,加輕粉少許,調成膏塗癬上,三五次即愈。又一方:用羊蹄根五升,在桑柴火上煮開四五次,取汁洗癬,同時以羊蹄汁和礬末塗搽。5.癬癢數日,出黃水,愈後易複發。用羊蹄根搗爛,和醋調勻塗搽,用冷水洗去。一天治一次。采得的羊蹄磨醋塗癬,效果甚奇。

根〔主治〕頭禿疥瘙,除熱症,女人婦科炎症,殺一切蟲,治療血吸蟲及癬症。加醋磨粉貼腫毒患處。搗汁二三匙,入半盞水煎,空腹溫服,治產後風秘。靈驗。

菖蒲

【釋名】也稱昌陽、堯韭、水劍草。

【集解】 [頌說]菖蒲到處都有生長,春天長青葉,一二尺左右,葉心有脊,形狀像劍。根旁邊引出三四根,旁根的節更密,一寸長就不少於九節,也有十二個節的。剛采摘時虛軟,曬幹後才變堅實。折斷看中心呈微紅色,嚼嚐它辛香少渣。人們多種植在幹燥的砂石土中,臘月移栽更容易成活,這叫石菖蒲,可治各種心痛病。

根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髒,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治耳聾。長吃使人年輕,不健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誌不老。主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治耳鳴頭昏淚下,鬼氣,殺諸蟲,惡瘡疥瘙。除風,下氣,丈夫水髒,女人血冷。又治中風癲癇。搗成汁能解巴豆、大戟毒。

菖蒲

根 〔主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髒,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治耳聾。

【發明】 [時珍說]《道藏經》中有《菖蒲傳》一卷,上說,菖蒲,水草中的精英,神仙般的靈丹妙藥。方法是:采摘緊小似魚鱗的那種一斤,用清水和淘米水各泡一夜,刮去皮後切開,曬幹後搗碎篩選,用糯米粥和勻,再放入蜜糖攪攔,製成如梧桐子大的藥丸,用稀葛袋裝,置風口處風幹。每日服三十丸,睡前再服三十丸。其藥以五德配五行,葉青、花赤、節白、心黃、根黑。能治一切風症、手足頑固性麻痹,癱瘓手足不遂,肝、脾、腎、心、肺勞傷,補血補腦,堅骨髓,長精神,潤五髒六腑,開胃口,和血脈,益口齒,明耳目,除腸蟲。婦人帶下,產後血暈,並且要用酒服。如果能夠長期服用,能使白發變黑,牙齒落了再生。河內葉敬的母親中風,服菖蒲一年病就好了。鄭魚、曾原等人,都是服用了菖蒲而

得道。

葉 【主治】 洗疥瘡、大風疥。

【附方】 1.癲癇風疾。用菖蒲搗成末,以豬心一個剖開,砂罐煮湯。調服三錢。2.喉痹腫痛。用菖蒲根嚼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服。3.鼓脹食積、氣積、血積。用石菖蒲八兩,銼細,斑蝥四兩,去翅足,同炒黃後,去掉斑蝥,研為細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溫水送下。4.肺損吐血。用九節菖蒲末、白麵等分,每服三錢,新汲水送。日服一次。5.赤白帶下。用石菖蒲、破故紙等分,共炒為末。每服二錢,以菖蒲泡酒調服。日服一次。6.產後流血不止。菖蒲一兩半,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去渣,分三次服。飯前溫服。7.病後耳聾。用菖蒲汁滴耳中。8.熱毒濕瘡,遍身生瘡,痛而不癢,粘著衣被,不能安睡。用菖蒲三鬥,曬幹,研末,撒床上,令病人裸臥,遍體著藥,再蓋衣被。既不粘衣,又可得睡,其瘡如失。

酸模

【釋名】也稱山羊蹄、山大黃、酸母、當藥。

【集解】 [大明說]居住的地方常有生長酸模,形狀像羊蹄葉比其小,莖葉細,味酸美可口。節間生子,像益母草的形狀。

【氣味】 酸,寒,無毒。

【主治】 暴熱腹脹,新鮮的搗成汁服,當下利。殺皮膚小蟲,治疥瘡。

【釋名】又稱茭草、蔣草。

【集解】 [保升說]菰根生於水中,葉如蔗、荻,久則根盤而厚。夏月生菌堪啖,名菰菜。三年者,中心生白苔如藕狀,像小兒臂一樣白軟,中有黑脈,堪啖者,名菰首也。[藏器說]菰首小者,剖開內有黑灰如墨者,名烏鬱,人可以食。

菰筍一名茭筍,也稱茭白、菰菜。

【氣味】 甘,冷,滑,無毒。

【主治】 利五髒邪氣,酒齇麵赤,白癩鬁瘍,目赤。熱毒風氣,卒心痛,可鹽、酷煮食之。去煩熱,止渴,除目黃,利大小便,止熱痢。雜鯽魚為羹食,開胃口,解酒毒,壓丹石毒發。

菰筍一名菰菜,也稱茭白、茭粑。

【氣味】 甘,冷,滑,無毒。

【主治】 心胸中浮熱風氣,滋人齒。煮食,止渴及小兒水痢。

菰根 【氣味】 甘,大寒,無毒。

【主治】 腸胃痛熱,消渴,止小便利。搗汁飲之。燒灰,和雞子白,塗火燒瘡。

【附方】 風瘡久不愈者。用茭白燒研,敷之。毒蛇傷齧。菰蔣草根燒灰,敷之。

葉 【主治】利五髒。

水萍

【釋名】也稱水花、水白、水蘇、水廉。

【集解】 [時珍說]浮萍在池澤有水的地方生長很多,到春天開始生長。有的說是楊花變化而來。一葉經一夜就能生長出好幾葉。葉子下麵有微須,是其根。一種兩麵都是綠色。一種正麵是青色而背麵是紫色,赤如血,稱為紫萍。

【氣味】 辛,寒,無毒。

【主治】 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常服使身體輕靈。用來沐浴,可生毛發。另主下氣可治熱毒、風熱症、疔瘡腫毒、湯火傷、風疹。搗成汁服,主治水腫,利小便。研成末,酒服二錢,治人中毒。主風濕麻痹、腳氣、跌打損傷、眼紅視物不清、口舌生瘡、吐血鼻出血、癜風丹毒。

【發明】 [時珍說]浮萍,其性輕浮,入肺經,達皮膚,所以能發邪汗。民間流傳宋朝東京開河,掘出一石碑,碑上有用梵書大篆體刻的詩一首,沒有人能知曉。真人林靈素逐字辨別翻譯,原來是一治療中風的藥方,名為祛風丹。詩裏寫道:“天生靈草無根幹,不在山間不在岸。始因飛絮逐東風,泛梗青青飄水麵。神仙一味去沉屙,采時須在七月半。選甚癱風與大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鐵鏷頭上也出汗。”其方法是:把紫色浮萍曬幹,搗成細粉末,和蜜糖一起煉成彈子大小的丹丸。每次服一粒,用豆淋酒化下,治左癱右瘓、三十六種風、偏正頭風、口眼歪斜、一切無名風及腳氣、跌打折傷,及胎孕有傷。服用百粒以上,可完全康複。此藥方後人改名為紫萍一粒丹。

水萍〔主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常服使身體輕靈。主下氣可治熱毒、風熱症、疔瘡腫毒、湯火傷、風疹。主風濕麻痹、腳氣、跌打損傷、眼紅視物不清、口舌生瘡、吐血鼻血、癜風丹毒。

【附方】 1.夾驚傷寒。用紫背浮萍一錢、犀角屑半錢、釣藤鉤幾個,共研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以出汗為度。2.消渴飲水。用浮萍搗汁服。又一方:用幹浮萍、栝樓根,等分研末,加入乳汁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空腹服二十丸。痛三年者,服藥數日可愈。3.水氣洪腫,小便不利。用浮萍曬幹,研末。每服一匙,開水送下。日服二次。4.吐血不止。用紫背浮萍焙半兩、黃芪炙二錢半,共研末。每服一錢,薑蜜水調下。5.大腸脫肛。用紫背浮萍為末,幹敷患處。6.風熱癮疹。用浮萍蒸過,焙幹,牛蒡子酒煮,曬幹,炒各一兩,共研末。每服一至二錢,薄荷送下。日服二次。7.風熱丹毒。用浮萍搗汁塗搽。8.汗斑癜風。夏季收紫背浮萍曬幹,每以四兩煎水洗浴,並以萍直接搽抹。水中加漢防己二錢亦可。9.大風癘疾。春末采浮萍草,淘三五次,窨藏三五日,焙為末。避日光收存。每服三錢,飯前服,溫酒送下。忌食豬肉。又一方:用浮萍曝幹為末,入消風散五兩。每服五錢,水煎,頻飲。同時以浮萍煎湯洗浴。10.毒腫初起。用浮萍搗爛敷患處。11.燒煙去蚊。夏季取浮萍陰幹燒成灰,可將蚊蟲熏去。

白菖

【釋名】又稱水昌蒲、水宿、莖蒲、昌陽、溪蓀、蘭蓀。

【集解】 [別錄說]白菖十月采。 [時珍說]白菖有二種:一種根大而肥白節疏者,是白菖,俗稱泥菖蒲;一種根瘦而赤節稍密者,是溪蓀,俗稱水菖蒲。葉俱無劍脊。溪蓀氣味勝似白菖,並可殺蟲,不可服食。

白菖

【氣味】 甘,無毒。

【主治】 食諸蟲。主風濕咳逆,去蟲,斷蚤虱。研末,油調,塗疥瘙。

香蒲(蒲黃)

【釋名】 也稱甘蒲、醮石。花上黃粉名蒲黃。

【集解】 [時珍說]蒲叢生在水邊,似莞但狹小,有脊但柔軟,二三月生苗,采其嫩根,煮後再醃製,過一夜可吃。也可以炊吃、蒸吃及曬幹磨粉做成餅吃。《詩》裏說:“其蔌伊何?惟筍及蒲。”八九月收葉作為席,也可以當作扇子,軟滑而且溫暖。江南還有一種青茅,又名三脊茅,其形狀像香蒲,以前的人進獻給宗廟用來過濾酒。

蒲蒻(一名蒲筍)食物 蒲兒根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五髒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固齒,明目聰耳,久服輕身耐老。生吃,止消渴,去熱燥,利小便,補中益氣,和血脈。搗成汁服,治孕婦勞熱煩躁,胎動下血。

【附方】 妒乳乳癰。蒲黃草根搗糊敷,並煎汁服。熱毒下痢:蒲根二兩,粟米二合,水煎服,一日二次。

香蒲(蒲黃)

蒲黃炭〔主治〕五髒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固齒,明目聰耳,久服輕身耐老。

蒲黃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長期服用能輕身強壯體魄,延年益壽。治便血、鼻血、吐血、尿血等各種血症。又可止女子月經過多、月經不調、血氣心腹痛、孕婦流血或流產。排膿,消瘡痔遊風腫毒,下乳汁,止泄精,涼血活血,止心腹諸痛。

【附方】 1.舌脹滿口。用手蘸蒲黃的粉末捏舌,或者加點幹薑粉末更好。也治重舌,語言不清。2.肺熱鼻血。蒲黃、青黛各一錢,新汲水服。3.吐血唾血。蒲黃末二兩,每日溫酒或冷水服三錢。4.腸痔出血。蒲黃末方寸匕,水服,每日三次。5.胎動欲產,日月未足者。蒲黃二錢,井華水服。6.產婦催生。蒲黃、地龍洗焙,陳橘皮等分,研末。以新汲水煎服。7.關節疼痛。取蒲黃八兩,熟附子一兩,搗為末,每次服一錢,涼水服下。

萍蓬草

【釋名】也稱水粟、水栗子。

【集解】 [時珍說]萍蓬草,三月出水,莖大如指。葉子像荇葉但大些,徑四五寸,開初時像荷葉,六七月開黃花。結的果實像角黍,長二寸左右,內有細子一包,如罌粟。農夫采摘,洗擦後去皮曝蒸,搗碎取米可以做成粥飯吃。其根大如栗,似雞頭塊根,有藕香栗子味。

子 【氣味】 甘、澀,平,無毒。

【主治】 助脾厚腸,令人不饑。

根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煮食,補虛勞、增強體力,厚腸胃,久食不饑。

莕菜

【釋名】 也稱鳧葵、水葵、水鏡草、靨子菜、金蓮子、接餘。

【集解】 [時珍說]莕與蓴,是一個種類二個品種。根連在水底,葉浮於水上,其葉子像馬蹄且圓形的,是蓴;葉子如蓴但微尖長的,是莕。夏月都開黃色花,也有開白花的。結的果實大如棠梨,內中有細子,江南人常吃它。

【氣味】 甘,性冷,無毒。

【主治】 消渴,去熱淋,利小便。搗成汁服,療寒熱。

【附方】 1.一切癰疽。用莕絲菜或根,馬蹄草莖或子,各取半碗,同苧麻五寸去皮,以石器搗爛,敷患處。2.穀道生瘡。用葉搗爛,棉裹納入下部,每日三次。3.毒蛇螫傷。牙入肉中,痛不可堪者。勿令人知,私以荇葉覆其上穿,以物包之,一時折牙自出也。4.點眼去翳。荇絲菜根一錢半,搗爛,即葉如馬蹄開黃花者,川楝子十五個,明礬七分,石決明五錢,皂莢一兩,海螵蛸二錢,各為末,同菜根,以水一鍾浸二宿,去滓。一日點數次,七日見效也。

莕菜

越王餘算

【釋名、集解】 [珣曰]越王餘算生於南海的水中,像竹算子,長一尺左右。劉敬叔《異苑》中說:昔晉安越王渡南海,將黑角白骨作算籌,其有餘者,棄於水中而生此。故葉白者似骨,黑者似角,遂用其名。相傳可以吃。

【氣味】 鹹,溫,無毒。

【主治】 水腫浮氣結聚,宿滯不消,腹中虛鳴,並煮服之。

【附錄】 [時珍說]按劉恂《嶺表錄異》有沙箸,似是餘算之類,今附於此。雲:海岸沙中生沙箸,春吐苗,其心若骨,白而且勁,可為酒籌。凡欲采者,須輕步向前拔之。不然,聞行聲遽縮入沙中,不可得也。

海蘊

【釋名】[時珍說]蘊,亂絲也。其葉似之,故名。

【氣味】 鹹,寒,無毒。

【釋名】也稱茆、水葵、露葵、馬蹄草。

【集解】 [時珍說]蓴生長在南方河澤中,隻有江南人喜歡吃它。葉如荇菜但不太圓,形似馬蹄。其莖紫色,柔軟光滑可做羹。夏月開黃花,結果實呈青紫色,大小如棠梨,中有細子。春夏天嫩莖沒有長葉的名為稚蓴。葉稍有些舒展的名為絲蓴,其莖像絲一樣。到秋天老後就叫葵蓴,或者叫豬蓴,隻可以用來喂豬。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消渴熱痹。和鯽魚做成湯吃,有下氣止嘔功能。補大小腸虛氣,但不宜過多。治熱疸,滋補腸胃,安下焦,利尿去水腫,解百藥毒和毒物。

【發明】 [弘景說]蓴性冷而補,下氣。與烏魚做成湯吃,有利尿消腫作用。然而性滑,美食家不可以多用。[恭說]蓴,長期吃對人大有好處。和鮒做做成湯吃,主治胃消化不良。並對老人有宜,應列為上品。

【附方】 1.一切癰疽。春夏用蓴菜莖,冬月用子,搗爛敷患處。2.頭上惡瘡。以黃泥包豆豉煨熟,取出研末,以蓴菜汁調和敷患處。

水藻

【集解】 [時珍說]藻有二種,水中很多。水藻葉子二三寸長,兩兩對生,即是馬藻;聚藻,葉子細如魚鰓狀,節節連生,就是水蘊,俗名叫鰓草,又叫牛尾蘊。《爾雅》裏說,莙,是牛藻。郭璞注釋道,細葉蓬茸,如絲可愛。一節數寸長,長的有二三十節,就是蘊。二藻都可以吃。《左傳》裏記載,蘋和藻可作為蔬菜。

【氣味】 甘,大寒、滑,無毒。

【主治】 去暴熱、熱痢,有止渴功能,方法是搗成汁服。小兒赤白遊疹、火焱熱瘡,搗爛敷上就好。

【發明】 [思邈說]凡天下最冷的,沒有超過藻菜的。患有熱毒腫並有丹毒的人,取水中的藻菜搗爛後敷上,厚達三分,其效無比。

海藻

【釋名】也稱落首、海蘿。

【集解】 [弘景說]海藻生長在海島上,黑色如亂發。有二種:馬尾藻,長在淺水中,如短馬尾;大葉藻,生長在深海中,葉如水藻而大,海邊的人用繩係住腰,潛入水中去摘取它。五月以後,有大魚出來傷人,就不能去摘取了。現在一些靠近海邊的地方采取的,又叫作海菜,這是立個名而已,將其賣往四方各地,或用薑、醋把它醃製成酸菜。

【氣味】 苦、鹹,寒,無毒。

【主治】 甲狀腺腫大,頸部包塊癰腫,腹部包塊。安神,利小便。

海藻〔主治〕甲狀腺腫大,頸部包塊癰腫,腹部包塊。安神,利小便。

海帶

【集解】[禹錫說]海帶產於東海水中的石頭上。像海藻但粗些,柔韌而且長,人們常吃它,醫家則用它下水。

【氣味】 鹹,寒,無毒。

【主治】 催生,治婦人病及風下水。治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功能與海藻相同。

海帶

昆布

【釋名】也稱綸布。

【集解】 [藏器說]昆布生長在海中。葉子像手,大小像蒲葦,紫赤色,柔韌可以吃。[時珍說]出產在登、萊兩州的,一般都搓成繩索;出產在閩、浙的,葉子大而像菜。

【氣味】 鹹,寒、滑,無毒。

【主治】 各種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核潰爛。將其含在嘴裏吸其汁,治陰部疝腫。另外,還可去麵腫,消十二種水腫。

【發明】 [詵說]昆布下氣,長期服用會叫人變瘦。無甲狀腺病的人不要常吃。住在海島上的因為沒有什麼好菜,隻有吃它。吃久適應後,病也不生了,於是將它的功用傳給北方人。北方人吃了以後都生病,是因為水土不服的緣故。所以凡是海中菜,都對人有損害,不可多吃。

【附方】 1.膀胱結氣,小便不通。用高麗昆布一斤,淘米水浸一夜,洗去鹹味,用一斛水煮熟,劈細,放入蔥白一把,切成一寸長的小節,再煮到很爛,放鹽醋,摻薑橘椒粉末,調和後吃。2.項下漸腫。用昆布、海藻,等分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杏核大。隨時含咽。

昆布〔主治〕各種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核潰爛。將其含在嘴裏吸其汁,治陰部疝腫。另外,還可去麵腫,消十二種水腫。

草之九 石草類

石斛、石韋、骨碎補、虎耳草、金星草、景天、石胡荽、酢漿草、地錦、離鬲草、仙人掌草、仙人草、佛甲草、崖棕

石斛

【釋名】也稱金釵、禁生、林蘭、杜蘭。

【集解】 [時珍說]石斛叢生石上。根糾結甚繁,幹則白軟。莖葉生皆青色,幹則黃色。開紅花。節上自生根須。人折下,以沙石栽種,或以物盛裝掛在屋下,經年不死,俗稱千年潤。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傷中,除痹下氣,補五髒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定誌除驚,輕身延年。益氣除熱,治男子腰腳軟弱,健陽。逐皮肌風痹,骨中久冷,補腎益力。壯筋骨,暖水髒,益智清氣。治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

石斛

石斛〔主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髒虛勞羸瘦,強陰益精。

【發明】 [時珍說]石斛氣平,甘、淡、微鹹,陰中之陽,主降,是足太陰脾、足少陰右腎之藥。囊濕精少,小便餘瀝者,宜加。一法:每以二錢入生薑一片,水煎代茶飲,甚清肺補脾。

石韋

【釋名】也叫石皮、石蘭。

【集解】 [恭說]石韋一般都叢生在石旁的陰處,也不牽藤。生在古瓦房上的叫瓦韋。石韋的葉子如柳葉,葉背有毛,卻長有斑點,就像樹皮,三月開花,二月采葉陰幹用。[時珍說]多生在背陰的崖縫處,它的葉子大的長近尺,寬有寸餘,柔韌如同樹皮,背麵有黃毛。也有一種葉如杏葉的,生長在石上,其性與前者相同。其中葉背有金星的,叫金星草。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勞熱邪氣,利小便,可止煩下氣,通膀胱,補五勞,安五髒,去惡風,益精氣,治遺尿淋瀝。炒後為末,用冷酒調服,治背部癰疽。主崩漏、金瘡,清肺氣。

〔主治〕勞熱邪氣,利小便,可止煩下氣,通膀胱,補五勞,安五髒,去惡風,益精氣,治遺尿淋瀝。炒後為末,用冷酒調服,治背部癰疽。主崩漏、金瘡,清肺氣。

【附方】 1.小便淋痛。石韋、滑石,等分研末,每取一小撮,水送服。2.便前有血。石韋研末,以茄子枝煎湯送服二錢。3.氣熱咳嗽。石韋、檳榔,等分研末,每服二錢,薑湯送下。4.崩中漏下。石韋研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

骨碎補

【釋名】也稱猴薑、胡孫薑、石毛薑。

【集解】 [誌說]骨碎補生於江南。根寄樹石上,有毛。[頌說]今淮、浙、陝西、夔路州郡皆有骨碎補。生木或石上。多在背陰處,引根成條,上有黃赤毛及短葉附之。抽大葉成枝。葉麵青綠色,有青黃點;背青白色,有赤紫點。春生葉,至冬幹黃。無花實,采根入藥。[時珍說]根扁長,略似薑形。葉有椏缺,頗似貫眾葉。

根【氣味】 苦,溫,無毒。

【主治】 破血止血,補傷折。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足手不收,上熱下冷。惡瘡,蝕爛肉,殺蟲。研末,豬腎夾煨,空心食,治耳鳴,及腎虛久泄,牙疼。

【發明】 [頌說]骨碎補,入婦人血氣藥。蜀人治閃折筋骨傷損,取根搗篩,煮黃米粥,和裹傷處效果顯著。[時珍說]骨碎補,是足少陰藥,故能入骨,治牙,及久泄痢。

骨碎補

根〔主治〕破血止血,補傷折。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足手不收,上熱下冷。惡瘡,蝕爛肉,殺蟲。研末,豬腎夾煨,空心食,治耳鳴,及腎虛久泄,牙疼。

【附方】 1.虛氣攻牙,齒痛血出。用骨碎補二兩,銼細,慢火炒黑,研末,常以擦齒,有口津,吐出或咽下均可。2.耳鳴耳閉。用骨碎補削作細條,炮過,趁熱塞耳中。3.長久泄痢。用骨碎補研末,放入豬腎中煨熟吃下,即止。

虎耳草

【釋名】 又稱石荷葉。

【集解】 [時珍說]虎耳生陰濕處,人亦栽於石山上。莖高五六寸,有細毛,一莖一葉,如荷蓋狀。人稱為石荷葉,葉大如錢,狀似初生小葵葉,及虎之耳形。夏開小花,淡紅色。

【氣味】 微苦、辛,寒,有小毒。

【主治】 瘟疫,擂酒服。生用吐利人,熟用則止吐利。痔瘡腫痛者,陰幹,燒煙筒中熏之。

金星草

【釋名】 又稱金釧草、鳳尾草、七星草。

【集解】 [頌說]七星草生於江州山穀石上。葉如柳而長,作蔓延,長二三尺。其葉堅硬,背上有黃點如七星。采無時。

【氣味】 苦,寒,無毒。

【主治】 發背癰瘡結核,解硫黃丹石毒,連根半斤,酒五升,用銀器煎服,先服石藥悉下。亦可作末,冷水服方寸匕。塗瘡腫,殊效。根浸油塗頭,大生毛發。烏髭發,解熱,通五淋,涼血。

金星草

葉〔主治〕 發背癰瘡結核,解硫黃丹石毒。塗瘡腫,殊效。根浸油塗頭,大生毛發。烏髭發,解熱,通五淋,涼血。

【附方】 1.五毒發背。金星草和根淨洗,慢火焙幹。每四兩入生甘草一錢,搗末,分作四服。每服用酒一升,煎二三沸,更以溫酒三二升相和,入瓶器內封固,時時飲之。忌生冷油肥毒物。2.熱毒下血。金星草、陳幹薑各三兩,為末。每服一錢,新汲水送下。3.腳膝爛瘡。金星草背上星,刮下敷之,即幹。

景天

【釋名】 也稱慎火、戒火、救火、據火、護火、辟火、火母。

【集解】 [頌說]人們種植在院庭裏,或者栽在屋上。春天生出苗葉,像馬齒莧但要大些,作層而上。莖很脆弱。夏至開紅紫色碎花,秋天後枯死,也有留下老根的。苗、葉、花都可用。[時珍說]人們常把景天栽在石山上。二月長苗,脆莖,微帶赤黃色。高一二尺,折斷它有汁流出。葉子呈淡綠色,光澤柔厚,形狀像長匙頭以及胡豆葉但沒那麼尖。夏天開小白花,結的果實如連翹但要小些,內中有像粟粒一樣的黑子。其葉子味微甘苦,燒熟水淘後可以吃。

【氣味】 苦,平,無毒。

【主治】 大熱火瘡,去身體煩熱及邪惡氣。各種蠱毒,寒熱風痹,各種不足。療金屬外傷,止血。煎水給小兒洗澡,去煩熱驚氣。風疹惡癢,小兒丹毒及發熱熱狂,赤眼頭痛,寒熱遊風,婦人帶下。

花 【主治】 治女人白帶不斷,赤白,輕身明目。

【附方】 1.小兒中風。用景天幹半兩,麻黃、丹參、白術各二錢半,共研末。每服半錢,漿水調服。三四歲的小兒可服一錢。2.嬰兒風疹及瘡毒。用景天苗葉五兩和鹽三兩,同研細,絞取汁,以熱手抹塗,一天兩次。3.熱毒丹瘡。用景天搗汁塗搽。一晝夜宜搽一二十次。4.眼中生翳,澀痛難開。用景天搗汁,一天點三五次。

石胡荽

【釋名】也稱天胡荽、野園荽、鵝不食草、雞腸草。

【集解】 [時珍說]生於石縫及陰濕處。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細莖小葉,形狀宛如嫩胡荽。氣辛熏不堪食,鵝也不食。夏開細花,黃色,結細子。極易繁衍,僻地則鋪滿。孫思邈《千金方》載,一種小草,生於近水渠中濕處,狀類胡荽,名天胡荽,又名雞腸草。即此草。

【氣味】 辛,寒,無毒。

【主治】 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去目翳。療痔病。解毒,明目,散目赤腫雲翳,耳聾頭痛腦酸。治痰瘧,鼻窒不通,塞鼻自落,又散瘡腫。

【發明】 [時珍說]鵝不食草,氣溫而升,味辛而散,為陽,能通於天。頭與肺為天,故能上達頭腦,治頂痛目病,通鼻氣而落息肉;內過肺經,而治咳痰,散瘡腫。其除翳之功,尤顯神妙。

【附方】 1.咳痰氣喘。用石胡荽研汁,和酒服。2.翳障目赤腫脹,羞明昏暗,隱澀疼痛,鼻塞頭痛,外翳扳睛諸病。用石胡荽曬幹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共研末。先含水一口,取藥末如米大一小撮嗅入鼻內,以淚出為度。有的配方中減去青黛。3.牙痛難忍。用棉裹鵝不食草,綿裹懷幹研末,嗅入與牙痛同側的鼻孔中。4.一切腫毒。用石胡荽一把、穿山甲燒存性七分、當歸尾三錢,共搗爛,加酒一碗,絞汁服,以渣敷患處。5.濕毒脛瘡。夏季采石胡荽,曬收為末,每取五錢、汞粉五分,加桐油調成膏。先以茶洗淨患處,然後貼膏包好。將有黃水流出。五六日病愈。6.脾寒瘧疾。用石胡荽一把,搗取汁半碗,加酒半碗服下,甚效。7.痔瘡腫痛。用石胡荽搗爛敷貼。

根〔主治〕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去目翳。療痔病。解毒,明目,散目赤腫雲翳,耳聾頭痛腦酸。治痰瘧,鼻窒不通,塞鼻自落,又散瘡腫。

酢漿草

【釋名】也稱酸漿、三葉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鳩酸、雀兒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孫施。

【集解】 [時珍說]此小草苗高一二寸,叢生布地,極易繁衍。一枝有三葉,每葉分成兩片,晚上自動合貼在一起,如一整體。四月開小黃花,結小角,角長一二分,內有細子。冬季也不凋謝。

【氣味】 酸,寒,無毒。

【主治】 小便淋瀝,白帶濁黃,殺各種寄生蟲。搗爛後敷塗,治惡瘡痔瘺,治燒傷、燙傷及蛇蠍咬傷。食用,解熱渴。同地錢、地龍一起治尿路結石。煎湯洗痔、脫肛,效果顯著。治婦人血結。

酢漿草

【附方】 1.小便血淋。酢漿草搗汁,煎五苓散服下。2.二便不通。酢漿草一把、車前草一把,共搗取汁,加砂糖一錢調服,不通可再服。3.赤白帶下。酢漿草陰幹,研末。每取三匙,空心服,溫酒送下。4.痔瘡出血。酢漿草一大把,加水二升,日服三次,效果顯著。5.癬瘡作癢。酢漿草塗搽,數次即愈。6.牙齒腫痛。用酢漿草一把,洗淨,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搗爛,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痛處,效果顯著。

地錦

【釋名】也稱地朕、地噤、夜光、承夜、草血竭、血見愁、血風草、馬蟻草、雀兒臥單、醬瓣草、猢猻頭草。

【集解】 [禹錫說]地錦草生近道田野,出於滁州者尤良。莖葉細弱,蔓延於地。莖赤,葉青紫色,夏中茂盛。六月開紅花,結細實。取苗子用。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主心氣,女子有陰疝血結。通流血脈,亦可治氣。主癰腫惡瘡,金刃撲損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

【附方】 1.髒毒赤白。地錦草洗淨、曬幹,研末,米湯送服一錢。2.婦女血崩。嫩地錦草蒸熟,加油、鹽、薑調食,並喝酒一二杯送下。又一方:地錦草陰幹,研末,薑、酒調服一二錢,一服即止。3.小便血淋。地錦草加水搗服。4.刀傷出血。地錦草搗爛塗上。5.風瘡癬疥。地錦草同滿江紅草一起搗成末,敷患處。6.趾間雞眼。先割破,令出血,用地錦草搗爛敷上,甚效。7.脾勞黃疸。用地錦草、羊膻草、桔梗、蒼術各一兩,甘草五錢,共研末;另以陳醋二碗與皂礬四兩,同熬勻後,將藥末投入,再加白麵適量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心服,醋湯送下。日服二次。

離鬲草

【集解】 [藏器說]常生長在人家階庭濕處,高三二寸,苗葉似冪罨。江東有這種草,北方沒有。

【氣味】 辛,寒,有小毒。

【主治】 瘰鬁丹毒,小兒無辜寒熱,大腹痞滿,痰飲膈上熱。生研汁服一合,當吐出宿物。去瘧為上。

仙人掌草

【集解】[頌說]生於合州、筠州,多長在石上貼壁而生。形狀像人的手掌,故以此命名。葉細而長,春生,至冬猶有。四季都可采。

【氣味】 苦,澀,寒,無毒。

【主治】 腸痔瀉血,與甘草浸酒服。焙末油調,擦小兒白禿瘡。

仙人草

【集解】[藏器說]仙人草生長在庭院間,高二三寸,葉細有齒,像離鬲草。北方不能生長。

【 主治 】 小兒酢瘡、瘡頭小而硬的,則煮湯洗浴,同時搗爛後敷搽。丹毒入腹的,可飲冷藥,並用此藥洗浴。另外,搗取汁滴目,明目去翳。

佛甲草

【集解】 [頌說]佛甲草生於筠州。多附在石上並向陽而生,像馬齒莧而細小且長,有花黃色,不結實,四季都有。 [時珍說]二月生苗成叢,高四五寸,脆莖細葉,柔澤如馬齒莧,尖長而小。夏開黃花,經霜則枯。人多栽於石山瓦牆上,稱其為佛指甲。

【氣味】 甘,寒,微毒。

【主治】 湯火灼瘡,研末貼用。

佛甲草

崖棕

【集解】 [頌說]生於施州石崖上。苗高一尺左右,其狀如棕,四季有葉無花。當地人采根去粗皮,入藥。

【氣味】 甘、辛,溫,無毒。

【主治】 婦人血氣並五勞七傷。以根同半天回、雞翁藤、野蘭根,四味洗焙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丈夫無所忌,婦人忌雞、魚、濕麵。

草之十 苔類

陟厘、幹苔、石蕊、地衣草、昨葉何草、卷柏、桑花、馬勃、石鬆

陟厘

【釋名】也稱側梨、水苔、石發、水衣、水綿。

【集解】 [時珍說]陟厘有生長在水中及石上的兩種,蒙茸如發。有種獨自長在沒有石頭的、停積不流的汙水中,纏牽如絲綿的形狀。現在人們將其晾幹,製成苔蒲,可以吃。青苔也可以製成脯來吃,都對人有利。

【氣味】 甘,大溫,無毒。

【主治】 心腹大寒,溫中消穀。助消化不良,止腹瀉。搗成汁服,治天行病心悶。製成脯吃,止渴疾。禁食鹽。搗爛後外敷治丹毒。

幹苔

【集解】 [時珍說]這是一種海苔。有人晾幹後製成脯。海水鹹,故與陟厘不同。張華的《博物誌》裏說,幹苔像頭發一樣生長在海水中有石頭的地方,長尺餘,大小如韭菜。肉和它摻在一起蒸來吃,非常鮮美。

【氣味】 鹹,寒,無毒。

【主治】 甲狀腺腫大,嘔吐、腹瀉和腸道寄生蟲,煮汁服。心腹煩悶者,用冷水研細,喝下即好。除金屬毒和藥毒。放入木孔中,殺蠹蟲。消茶積。燒成粉末吹入鼻中可止衄血。搗爛浸泡可敷手背消腫痛。

【發明】 [時珍說]《夷堅誌》裏麵講,河南有一寺廟的僧人全部患了甲狀腺腫大,有個洛陽的僧人同他們住在一起,每次吃晚飯時都取出苔脯來吃。過了幾個月,僧人頸部腫大的甲狀腺恢複了正常,才知道海裏的東西能治此疾病。

石蕊

【釋名】 也稱石濡、石芥、雲茶、蒙頂茶。

【集解】 [時珍說]蒙頂茶,生長在兗州蒙山石上。因煙霧熏染,日久結成,屬苔衣類。那裏的人在初春刮取曝曬幹後饋贈他人,稱其為雲茶。狀呈白色,輕薄如花蕊。香氣美如蕈,甘澀如茗。不可以煎來喝,隻適宜咀嚼以及浸成水喝,清涼有味。庾褒入山把它當糕點吃,隻是用以代替茶而已。

【氣味】 甘,溫,無毒。

【主治】 明目,益精氣,使人不饑渴,輕身延年。生津潤喉,解熱化痰。

地衣草

【釋名】也稱仰天皮、掬天皮。

【集解】 [大明說]地衣草即陰濕地被日曬起的苔蘚。

【氣味】 苦,性冷,微毒。

【主治】 卒心痛中惡。主馬反花瘡,生油調敷。明目。研末,新汲水服,治中暑。

昨葉何草

【釋名】 也稱瓦鬆、瓦花、向天草。赤者名鐵腳婆羅門草、天王鐵塔草。

【集解】 [恭說]昨葉何草生於上黨屋上,如蓬。初生高尺餘,遠望如鬆栽。[誌說]昨葉何草處處都有。生於年久瓦屋上。六七月采苗,曬幹。

【氣味】 味酸,平,無毒。

【主治】 口中幹痛,水穀血痢,止血。生眉發膏為要藥。行女子經絡。大腸下血,燒灰,水服一錢。又塗諸瘡不斂。

【附方】 1.小便沙淋。用瓦罐煎濃湯,趁熱熏洗小腹,約兩時後可以下沙通便。2.通經破血。用鮮瓦花五兩熬膏,當歸須、幹漆各一兩,燒煙盡,當門子二錢,共研末,加棗肉和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紅花湯送下。3.頭風白屑。用瓦鬆曬幹,澆灰淋汁熱洗。六七次後即見效。4.湯火灼傷。用瓦鬆、柏葉同搗爛,敷塗。5.惡瘡不斂。用瓦鬆陰幹,研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淨患處,然後以藥末塗搽。

卷柏

【釋名】 也稱萬歲、長生不死草、豹足、求股、交時。

【集解】 [別錄說]卷柏生於常山山穀石間。五月、七月采,陰幹。[頌說]春生苗,似柏葉而細,拳攣如雞足,高三五寸。無花、子,多生於石上。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五髒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癥瘕血閉絕子。久服輕身和顏色。止咳逆,治脫肛,散淋結,頭中風眩,下肢麻痹,強陰益精,令人好容顏。通月經,治屍疰鬼疰腹痛,百邪鬼魅啼泣。鎮心,除麵皯頭風,暖水髒。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附方】 1.大腸下血。卷柏、側柏、棕櫚等分,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酒下。亦可飯丸服。2.遠年下血。卷柏、地榆焙等分。每用一兩,水一碗,煎數十沸,一次喝完。

〔主治〕五髒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腫瘕血閉絕子。久服輕身和顏色。止咳逆,治脫肛,散淋結,頭中風眩,痿蹶,強陰益精。通月經。鎮心,除麵頭風,暖水髒。

桑花

【釋名】 也稱桑蘚、桑錢。

【集解】 [大明說]生於桑樹上的白蘚,如地錢花。刀刮取炒用。不是桑葚花。

【氣味】 苦,暖,無毒。

【主治】 健脾澀腸,止鼻洪吐血,腸風,崩中帶下。治熱咳。

【附方】 大便後血。桑樹上白蘚花,水煎服,或末服。亦止吐血。

馬勃

【釋名】 也稱灰菰、牛屎菰。

【集解】 [別錄說]馬勃生於園中久腐處。[弘景說]紫色虛軟,狀如狗肺。

【修治】 [時珍說]以生布張開,將馬勃於上摩擦,下以盤承,取末用。

【氣味】 辛,平,無毒。

【主治】 惡瘡馬疥。敷諸瘡甚良。去膜,以蜜拌揉,少以水調呷,治喉痹咽疼。消肺散血,解熱毒。

【發明】 [時珍說]馬勃輕虛,是上焦肺經藥。故能清肺熱、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諸病。

〔主治〕惡瘡馬疥。敷諸瘡甚良。去膜,以蜜拌揉,以水調呷,治喉痹咽疼。消肺散血,解熱毒。

【附方】 1.咽喉腫痛,不能咽物。用馬勃一分、蛇蛻一條,燒為末,棉裹一錢,含咽。2.聲失不出。用馬勃、馬牙硝,等分研末,加砂糖和成丸子,如芡子大。噙口內。3.久咳不止。用馬勃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送下。4.積熱吐血。用馬勃研末,加砂糖做成丸大,如彈子大。每服半丸,冷水化下。5.妊娠吐血、鼻血。用馬勃研末,濃米湯送服半錢。

石鬆

【集解】[藏器說]石鬆生於天台山石上,似鬆,高一二尺。山人取根莖用。[時珍說]石鬆即玉柏之長者。名山都有。

【氣味】 苦、辛,溫,無毒。

【主治】 久患風痹,腳膝疼冷,皮膚不仁,氣力衰弱。久服去風血風瘙,好顏色,變白不老。浸酒飲,良。

石鬆